书城励志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
2108500000007

第7章 心态(1)

别人会照着你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你……

内外和谐

“成功的人”内在平和外在和平

当他和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他主动伸出了自己的手,而她却把自己的手缩到了身后。这个时候,他的内在是想表达友好的心情,他的外在选择了握手的形式来表达这份感受。

他对她说:“我只是想表示一下友好,没有别的意思。你别想太多。”

她对他说:“我妈妈说‘女士不能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就跟男士握手’。”

他对她说:“也就是说,你并没有把我当成坏人,只是想做个乖孩子,对吗?”

她“扑哧”一声笑了:“也许是吧!”

他转身退出了房间,假装敲了一下门,然后再次走进了房间,又对她说:“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了,很高兴再次见到你,也很愿意跟你这么有气质的女士握握手。”说着,他又一次主动伸出了自己的手,而此时,她也从背后拿出了手,两只异性的手握在了一起,两颗年轻的心碰到了一处。

我们每个人对于相同的一个事件都会产生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知觉,我们用着不同的方式在描述着相同的事情。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外在世界,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部分,拥有着不同的视界(世界)。是我们的知觉界定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外在世界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能知觉到的世界。

“成功的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着自己受到限制的知觉,并在当前现实的基础上赋予正在经历的事件以新的意义与解释。他们所知道的知识逐渐变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识;他们的思想版图不断扩大,越来越匹配外在的辽阔空间;他们的现实疆域江山如画,越来越像内在深藏着的那个梦想。

“成功的人”能直觉到别人的知觉,也愿意给到别人欲求(预期)的满足。这样的习惯让他们时常能撩拨出别人的高自尊、收获到别人释放出来的高价值;这样的过程让他们增加了新的选择,感受到了心的自由;这样的结果让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空间动态平衡着、和谐共振着。

“成功的人”内在占主导的精神状态是和谐的,所以也能够感应到外在别人的和平愿望。他们自己没有问题,所以也不觉得别人有问题;别人也愿意把自己没有问题的一面展示给他们以证明自己没有问题;他们似乎不需要处理问题就能够彰显出顺风顺水的成功姿态。

自我冲突

“失败的人”内在矛盾外在冲突

当他和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他既没有看她也没有与她握手。这个时候,她立刻解释为他对自己不感兴趣;而从他的方面讲,他非常害羞,并且认为除非被邀请,否则不可以与一位女士握手。

他的内心多么渴望与这么漂亮的女士握一下手啊,但她并没有主动伸出自己的手。“既然没有得到女士的邀请,那我也得表现出绅士的风度。”他一边想着,一边挺直了自己的身子,眼睛换了个角度,但看的仍然是别处。这样的动作让她受不了了。她心里暗想:“出门的时候都收拾了半个多小时,怎么还显示不出自己的美丽呢?是不是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吸引力?”这样想着,使她本能地扭了一下头,想绽放出自己的典雅气质。

他痛苦极了,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手背在了身后。他不想让她看出自己的意图,因为一厢情愿的举止会让他感觉到自己像个白痴。她也伤心极了,因为从来没有人这么藐视她的美丽。她知道怕被别人拒绝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拒绝别人,于是起身逃离了这个现场。

他们是为了能在一起而来见面的,而这样的一面之后,他们的一生都再也没有见过一面……

多数人被一个提前决定了的结果所驱使,使劲儿地去钻那个牛角尖,却希望从那里看到光明。有限的信息强化了我们的狭隘印象、扭曲了我们的主观认识、封锁了我们的前进道路。这个时候,他们“想得到”;这个时候,他们“得不到”;这个时候,没有选择,不算自由。

“失败的人”时常感受到伤害、恐惧和愤怒。这些感受是多年以来我们的期望与知觉犬牙交错的结果,这些感受在遇到相似的生活经历的时候就会浮现出来,可以说,它们是同一个物体的不同侧面。一旦我们认识到自身的消极感受不过是我们对于自己期望和知觉的反应,而不是我们的宿命,我们也就可以更加成功地应对它们。

“失败的人”时常面对着问题、压力与冲突。他们把自己打扮成战士的模样冲锋陷阵,却时常感受着随失败而来的痛苦与煎熬;他们不断用相同的方式努力却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他们三番五次不能如愿的时候,很少想到是否要先找到一个新的方法再重新开始。

“失败的人”内在占主导的精神状态是紊乱的,这样漂浮不定的视角让他们看着别的东西也颠三倒四。他们自己有问题,所以就觉得别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他们拼着命地翻找别人有问题的那一面,最终如愿以偿地看到了问题;当他们满眼问题的时候,视线里已经没有了目标。

自信

“成功的人”相信自己因而赢得了更多人对他们的相信

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有一次路过武昌总督府,想见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就让守门的人传进去一张便条。

张之洞接过便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便问:“他是什么人?”守门人答道:“一个书生。”

张之洞很不高兴,提笔在便条上写道:“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

守门人出来后,将纸条递给孙中山。孙中山看过后,又在便条上加了一段话:“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

守门人又将便条传了进去,张之洞一看,连忙说:“请!”

之所以相信自己,是因为“成功的人”多是在被人相信的氛围中长大的,这样的环境认同了他们很有价值的感觉、强化了他们值得被人相信的证据。当遇到障碍的时候,他们不需要和自己做斗争,而是可以全力以赴地迎接挑战;当难以突破的时候,他们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所有达成目标的资源都在自己体内;当高奏凯歌的时候,他们知道:这是自我完善而来的思维模式升级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加相信自己了。

相信自己了,才会去做;别人相信了,才会跟着走。

正因为相信自己,才有能力相信别人。因为不去无端地怀疑,也推动了别人对他们的信任、激发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绝对忠诚。他们习惯于对着自己修修补补,而不是冲着别人敲敲打打;他们捍卫自己的尊严,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了,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相信着他们。

“成功的人”有着较高的自我价值感。他们不会因为外在的什么风吹草动就随便改变“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认知;他们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也努力地创造着价值,以不愧于自己“有价值”的光荣称号。

“成功的人”相信自己“能”,但不是相信自己“无所不能”。他们知道:哪些是自己做的,哪些是别人帮着做的;他们相信:别人也是有价值的,别人也能像他们一样创造出价值;他们愿意:让自己成为太阳,洒向人间万丈光芒,看着万物自然地绽放。

对自己的不自信无比自信

“失败的人”不相信自己进而坚定了别人对他们的不相信

从前,有个人鞋子破了,光着脚板走路实在是有些不舒服。于是,他量了自己鞋子的尺寸,以便于逢集的时候能到集市上买一双新的鞋子。

逢集的时间到了,他早早就起床了,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匆匆忙忙地上路了。赶了几十里的山路,终于到达了集市。在一个鞋摊儿前挑选鞋子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量的鞋子的尺寸忘在家里了,这让他非常为难,因为折回去拿尺寸再赶回来很容易错过这一次的集市,下一次再来又得等上很多天。

鞋摊儿的老板看着他这么为难,禁不住问道:“老兄,有什么烦心事吗?这么舒展不开!”

那人郁闷地说:“我想买双鞋子,但是提前量好的鞋子的尺寸忘带了。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挑选到合适自己的鞋子。”

鞋摊儿老板哈哈大笑:“你不是把脚给带来了吗?”

那人反驳道:“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怎么会有信心去相信自己所量的尺寸?这个尺寸再怎么精确,也还是自己量的,不是吗?

“失败的人”生活在一个状态紊乱的环境里。他们的父母亲既希望他们很快地学会走路,又时常在他们跌倒的时候懊恼不已:“瞧瞧你这副笨蛋的样子,一辈子爬着走吧!”他们不知道自己该表现出一副笨蛋的样子亦步亦趋,还是要装出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往前冲。他们习惯了取悦别人以求生存,看着别人的脸色过生活。

“失败的人”一般自我价值感不高,且习惯于靠别人的评价来感知自己的价值。他们自己说自己“不行”的时候是那么理直气壮,而当别人说他们“不行”的时候却那么痛苦不堪;他们宁愿先自我贬低一番以求自保,也不愿得到别人的指正来追求进步;他们不相信自己有价值,更害怕别人知道他们没有价值。

“失败的人”没有相信别人的能力。看低自己的习惯也让他们习惯性地贬低别人。因为自己习惯了失败,所以他们不相信别人能给他们带来成功。

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怎么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投资?没有了别人的投资,他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他们越来越觉得没有办法解决;连自己都没有办法解决,他们更想象不出别人有什么能耐可以力挽狂澜。所以半信半疑,所以半成半就。

适应环境

“成功的人”先适应环境再改造世界

达尔文在《生物进化论》中认为: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也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不适应环境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还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在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生物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现状逐渐和原先的祖先不同了,进而出现了新的物种。

“成功的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着自己的思维模式以确保面对挑战时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以确保自己的胜利万无一失。

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所以不断调试着自己的反应模式。这个过程中被修理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他们先让自己进入别人的世界,之后再把别人带进自己的世界。当他们主动进入别人的世界时,不觉得自己掉价,反而了解了对方的需求、尊重了别人的价值、降低了敌对的可能;当别人主动跟着来到他们的世界后,也带来了他们的资源、他们的价值、他们的相信。

他们的思想行如流水,处方则方、处圆则圆。他们不会冲着挡在眼前的高山发飙:“赶快给我让开!”而是拐了个弯儿,与之擦肩而过,继续寻找他们最终要去的大海。

“成功的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启动着自己“生产‘成功’的流水线”不断地加班加点,从一个目标到达另一个目标,而不是要求别人变得有多优秀。

他们一定要改造世界,因为现在的世界并不是他们脑海里宏伟蓝图的全景,而他们也只是站在别人已经实现了的梦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