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施正荣向左,彭小锋向右
212600000024

第24章 上篇

上篇第五章尚德模式”=技术主导+市场先锋+人本管理

每一个企业家要教育自己的员工有节能和环保意识。最关键的,还是企业家要有这个意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企业家绝对不能唯利是图。企业家实际上是最幸福的人,他可能是最辛苦的人,但同时也是成就感最高的人,何况他日子过得好,所以他是最幸福的人。企业家境界一定要高一些。

第一节成大事,必先借大势

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回来的时候,那时的中国对太阳能应用技术还很生疏,甚至认为是天方夜谭。对于施正荣的投资计划书,别人觉得那是骗术。然而,起步艰难的施正荣,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也带动了光伏产业在国内的发展。从一开始的辛苦躬耕,到现在的遍地开花,施正荣所创立的尚德如何成功地走到今天呢?一些专家评论说幸运的成分居多,那么,究竟幸运在什么地方呢?

尚德的成功首先应该归根于施正荣在澳大利亚的时候师从有“世界太阳能之父”美誉的马丁?格林教授。如果他当初接触到的不是马丁教授,那么今天出来的施正荣很难说还会不会是这个叱咤风云的“阳光骄子”。施正荣一面研究,一面不断地接收外界的很多相关信息,此时的他才越来越发觉他所研究的这个太阳能领域蕴涵的巨大的潜能和商机。

从国际背景来看,施正荣赶上了一个国际不可再生能源日趋枯竭的时代。许多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对21世纪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日本《能量》杂志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1998年世界原油的确认储量约为10347亿桶,若按1998年的产量(242亿桶)开采,只能供人类开采43年;1998年世界天然气的确认储量约为5145兆立方英尺,若按1998年的产量(82.6兆立方英尺)开采,只能供人类开采62年。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发现新的油气田,而且开采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但石油和天然气将在21世纪中叶趋于枯竭却是许多研究报告的共同结论。

而煤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能源,世界能源大会提供的资料表明,世界煤炭的最大可能储量为10.6万亿吨,其中探明可采储量约为9842亿吨,若按现在的技术水平进行开采,已探明的可采储量可供人类开采200余年;若按动态方法进行计算,也可供人类开采150年以上。由于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在21世纪世界新旧能源系统转化过程中,将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在21世纪将获得快速发展,其中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等尤其引人注目。世界能源委员会(WEC)的研究报告认为,到2050年,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占世界能源构成的30%左右,到2100年将达到50%左右。

据联合国统计,从1972年到1995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3.2%左右,同期世界人口从37.84亿增加到56.82亿。在这期间,世界能源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2%左右,到1995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83.41亿吨石油当量。到20世纪末,世界一次能源的构成是:石油占40.5%,天然气占24.0%,煤炭占25.0%,核能占8.0%,可再生能源占2.5%左右。化石燃料总体占了世界一次能源构成的89.5%左右。世界能源委员会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认为,在21世纪上半叶,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仍将是世界一次能源构成的主体,但到21世纪下半叶,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将打破这一局面。

一次性能源的日益枯竭,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世界许多国家都制订了形形色色的研究与开发计划,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日本1993年就提出了“新阳光计划”,计划在2020年前投资15500亿日元,并计划到2010年使日本的可再生能源占日本能源消费的3.1%左右;太阳能电池在世界范围内已走向商业化,以色列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已达70%以上;瑞典的生物质能利用已达到本国能源消费量的20%;中国的沼气池已超过688万个;世界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245万千瓦。

国际的能源形势如此,在中国国内,同样面临着能源危机。中国近几年来一直在闹“电荒”。国家电监会的监测,2002年电力缺口达到800万千瓦,2003年电力缺口超过1000万千瓦,2004年“电荒”席卷了国内21个省、市,在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缺口达2000~3000万千瓦。2005年第一个季度,全国共有24个省、市拉闸限电。长期的“电荒”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据专业机构估算,现在每缺1度电,就带来7元的GDP损失。以用电缺口占全国2/3的华东和华南地区为例,缺电约300亿度,将影响产出逾2000亿元。

在这样一种国际和国内能源大格局背景下,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上了日程,并且前景一片光明。施正荣选择了可再生能源这一条道路。但是,可再生资源也有很多种,为何只选择太阳能,而不是风能或者生物沼气?关键的因素在于施正荣了解到,到2050年,全球消耗电力的30%有望通过太阳能发电来供应。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实现利用新可再生能源供给中国消耗能源的15%,而其重点便是太阳能。

施正荣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善于打“能源危机”这一张牌,并且屡试不爽。他经常会在创业洽谈会上,通过自己制作的幻灯片,向现场的参与人员讲解一些诸如地球能源危机和越来越严重的温室效应问题。

在施正荣眼里,太阳能光伏发电是能够确确实实改变人类命运的项目。他说道,作为企业家更重要的要有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太阳能发电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行业,它是为人类能源问题的解决带来福音的行业。2007年,施正荣提出到2010年实现“一块钱一度电”,火电价格在未来将会上涨,而太阳能电价在降,所以在2010年将实现1块钱的电价。这将是一个多么大的产业,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施正荣还说,他的后半生将奉献给这样一个事业。

而对于自己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造出这样一个财富奇迹,说到成功的秘诀,施正荣谈了三点:首先是投资及时。他庆幸自己在几年前太阳能产业开始飞速发展的时候,赶上了那一趟飞驰的列车。第二是在核心技术方面有优势。在澳大利亚留学时,他拥有了先进的太阳能电池技术。第三则是他正确地选择了回国创业,能在中国以低成本经营公司。土地租金和人工费低廉,配件和原材料也能在中国低价购买。同时,他也得到了政府大力的支持。施正荣把投资及时列为首要原因,可见,在他的成功中,顺应时势、借势而上占了最重要的分量。

在这样一个全球能源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施正荣之所以放弃了在澳大利亚发展,而回到国内创业,还有一些时代与政策的背景作为依托。对此,陈志武教授在他的《非理性亢奋》一书中,说了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这一制度上的改革释放出了很大的经济动力,给像施正荣这样的创业者以制度环境上的巨大激励。反之,如果还像以前那样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话,无锡尚德根本无法从国外引进设备,也无法将产品输出国外。

第二个原因就是制度同质化。现代,各国的商法、公司法和证券类法律等,基本上都建立在英美法系或西欧大陆法系基础上,各国制度同质化趋势加深,这就使各国的商业贸易与合同规则越来越趋同,使跨国贸易成本大大降低,跨国市场加速深化。结果是,不论尚德是在无锡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它生产的太阳能设备都可以卖到世界的任何地方。

最后一个原因便是资本全球化带动下的西技东渐,以及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前景的普遍看好。这三点造就了像无锡尚德这样的中国经济和财富奇迹。

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施正荣等海归派,同时也帮助他们成就了自己的创业与财富梦想。中国整个社会都还处于创业的初期,相比于产业已日趋成熟的国外而言,有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