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艾森豪威尔传
2129900000001

第1章 德国人的后裔(1)

艾森豪威尔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读小学时,他就趁寒暑假的时间出去打工。虽然没有华丽的衣服、没有可口的佳肴,但他依然觉得很快乐。艾森豪威尔说:“富贵不值得炫耀,贫穷也不是可耻的事情。只有自强自立,学有所成才是最重要的。”

艾森豪威尔家族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祖先是德国人,原本一直生活在欧洲的莱茵地区,直到18世纪40年代才移居美洲大陆。他们远走异国他乡,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不得已。当时欧洲的宗教迫害非常严重,一种叫做“门诺教”的教派受到教会和政府的残酷打击,而艾森豪威尔家族所信仰的正是门诺教。

门诺教是16世纪中叶荷兰神学家门诺·西门斯创建的,该教派认为,《圣经》原著是宗教信仰的唯一根源,每个人都应该直接从《圣经》中得到启示,“直接回应天主”,而不应该听从基督教传教士的随意阐释。这种教义否定了基督教以及传教士的特权地位,因此被当局视为异教邪说。到了17、18世纪,门诺教信徒遭到残酷的迫害。

作为门诺教的忠实信徒,艾森豪威尔家族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脱宗教迫害。他们先是逃往瑞士,然后又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1741年,艾森豪威尔的高祖父汉斯·尼古拉斯·艾森豪威尔带领家人从瑞士乘坐“欧罗巴”号海船抵达美洲,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贝塞尔镇。

尽管在美洲远离了宗教迫害,但艾森豪威尔一家的日子并不是永远平静的。1862年,美国内战爆发。此时艾森豪威尔的祖父雅科布还不到40岁,他在宾夕法尼亚的伊丽莎白维尔担任江河教友会的地方首领。这个教会是门诺教的分支,因教徒在河上洗礼而得名。

南北战争时期,雅科布有几个亲属为联邦政府服务,但是他没有加入其中。因为雅科布爱好和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他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用不着打仗。虽然雅科布没有加入联邦政府和“南部同盟”任何一方,但他在心里是支持林肯总统的。他非常敬仰林肯总统,甚至还为他的二儿子起名为亚伯拉罕。

南北战争爆发的时候,雅科布的妻子丽贝卡正身怀六甲。战争爆发后的第12个星期,丽贝卡生下儿子戴维。这名在战火中出生的婴儿就是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父亲,他一共有14个兄弟姐妹。

南北双方经过激烈的交战,1865年,持续四年之久的内战以“南部同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内战结束后,美国掀起了西部移民的热潮。受到这股热潮的影响,1878年,雅科布率领家人和信徒迁往遥远的堪萨斯州,在斯奠基希尔河南岸的迪金森县定居。那是一个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小县城,位于东堪萨斯弗林特山通向西堪萨斯大平原的交通要道上。

雅科布买了160英亩未经开发的土地,修建了宽敞的新居。1886年,江河教友会的信徒在雅科布的带领下建立了百利思普灵乳制品工厂。工厂所获取的利润,按照每个出资者的股份分给他们红利。这对出资开办乳制品工厂的人而言,是一笔极其重要的收入。1890年,乳制品厂搬到了阿比林,比以前发展得更好了。它是艾森豪威尔家族的经济来源之一,也是阿比林社区的经济支柱。

雅科布在堪萨斯一帆风顺,没有任何波折。他每周在农场工作6天,星期天就在宽敞的家里为教友们讲道。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他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雅科布非常慷慨地向孩子们承诺:等你们结婚的时候,我会送给你们每人2000美元和160英亩的农场。

雅科布带领全家迁至堪萨斯的时候,他的长子戴维正好14岁。为了使农场获得好收成,雅科布一家每天起早贪黑地于活。雅科布对这种生活很满意,而他的儿子戴维却不这样想。处于反叛年龄的戴维不喜欢农耕生活,他想成为工程师或者商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向父亲提出上大学的要求。“老顽固”雅科布坚决反对,说种田是上帝的活儿,并且想尽一切办法要把戴维留在农场。后来,在戴维的再三请求下,雅科布终于屈服了,他答应将儿子送人江河教友会创办的兰恩大学。这是一所不大的学校,位于堪萨斯州兰康普顿。

1883年秋,20岁的戴维进入兰恩大学,在那儿学习力学、数学、希腊文、修辞学、书法以及工程学。他立志将来不再依靠父母,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开创一片新天地。可是雄心勃勃的戴维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一段突如其来的爱情改变了他的人生。

1884年,即第二学年开始时,戴维邂逅了年轻貌美的艾达·斯托佛,很快便双双坠人爱河。艾达的出身和戴维很相似,也是江河教友会的会员。她的祖先也是从欧洲逃亡到美洲的新教徒,他们是1730年从莱茵迁到美洲的。艾达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从12岁起她就和舅舅毕利·林克一起生活。艾达天资聪敏,曾因一口气背出1325行《圣经》而在悉尼山获奖,这个奖项是艾达一生的骄傲。

1885年9月23日,戴维·雅科布·艾森豪威尔和艾达·斯托佛这对感情炽热的年轻人中断学业,在兰恩大学的教堂里举行了婚礼。结婚之后,按照风俗,艾达—斯托佛的名字改成艾达—艾森豪威尔。对于戴维而言,结婚是他一生的转折,对于艾达也是如此。他们的儿子曾这样说:“结婚让母亲找到了一位如意郎君,从此她瘦弱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没有毕业就要承担生儿育女的重大责任。”

戴维和艾达的结合,在外人看来很不般配。戴维性格内向、孤僻、缺乏幽默感,而且脾气暴躁,正如他的大学同学所描述的那样,是个很难交往的人,喜欢他的人不多。而艾达的性格则完全相反,她活泼开朗、温柔大方,很受人欢迎。由于性格不同,他们有时会产生摩擦,但是聪明的艾达总有办法应对。有一次,艾达让戴维帮她修理关不好的窗户,戴维说:“我不想干,这种事情应该由你们女人干。”艾达并没有发火。第二天,她这样对丈夫说:“戴维,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把窗户修好,我试了几次都没有修好。”戴维听后,立刻跳起来去修窗户。艾达后来教育孩子们说,如果你要说服别人,或者要想做成某件事,并非只有一种方法。这种温和的性格和开阔的思路,对艾森豪威尔家族的兴起也许是至关重要的。她不仅弥补了戴维性格上的弱点,在生活和事业上给予戴维奠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她的孩子们也都受益匪浅。

戴维结婚的时候,父亲雅科布遵守承诺,送给他160英亩农场和2000美元的贺礼。雅科布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安定下来,走自己希望他们走的路—一好好经营农场。可是戴维有自己的想法,结婚第三天,父亲的贺礼就被他换成一家杂货店,跟一个名叫弥尔顿·古德的人合伙做起了生意。年轻的戴维干劲十足,甚至亲自站柜台接待顾客,杂货店很快有了起色。但是好景不长,两年以后,也就是1888年,美国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所有的小店铺都陷入困境。一天早晨,戴维发现自己破产了,合伙人卷走了全部货款,留给自己的仅仅是一屁股的账单。

杂货店倒闭之后,戴维聘请了一名律师,委托他收回所有拖欠的账款。结果,律师将客户赊欠的货款收齐之后,竟然也携款潜逃了。戴维经受了第二次打击,心灰意冷,从此再也不进行类似的尝试了。在他情绪最低落的时候,艾达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许多年后,他们的儿子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回忆说:“父亲两次破产,母亲每次都只是微微一笑,更加努力工作。如果没有她的支持,父亲很难渡过难关,是母亲的支持使这只破败的小船始终没有沉没。”

关于戴维经商的这段历史,当时还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杂货店之所以倒闭,完全是因为戴维经营不善,所谓“合伙人携款潜逃”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是他编造出来用以推卸责任的借口。事实上,他们的杂货店是经过协商之后解体的。两位合伙人在经过一年多的合作后很难再相处下去,于是戴维买下弥尔顿所有的股份,解除了他们的合作关系。第二天,戴维还在《霍普快报》上刊登了与弥尔顿解除合作关系的正式声明。后来,戴维和自己的弟弟亚伯拉罕合作,成立了“艾森豪威尔兄弟公司”。不久以后,戴维对经商失去兴趣,退出了公司。

经商彻底失败的时候,戴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为了养活妻儿,他不得不去寻找工作。经过努力,戴维终于在得克萨斯的铁路部门找到一份差事,周薪10美元。在丈夫寻找工作的时候,艾达带着孩子们借住在一个朋友家里。1889年1月,丈夫找到工作后不久,艾达领着两个孩子来到得克萨斯与丈夫团聚。他们在工人居住区租了一间简陋的小木屋。小屋离铁路很近,经常被经过的火车喷出的浓烟熏得漆黑。

1890年10月,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戴维的第三个儿子降生了,艾达为他取名叫戴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这个名字为家人带来不便,因为叫一声戴维就会有两个人答应,于是艾达将儿子的名字改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昵称艾克。谁也不会想到艾克后来会成为美国第三十四届总统。

在艾森豪威尔呱呱落地的时候,他的父母已经一贫如洗,只有几套简单的衣服、日用品和一架乌木钢琴。这架钢琴是艾达结婚的时候用父亲留给她的遗产买的。她酷爱音乐,一生都非常珍爱这架钢琴,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卖掉它。

戴维一家在得克萨斯生活的时候,他的父亲雅科布已带领家人迁居阿比林。父亲非常牵挂戴维一家,1891年春天来看望他们,儿子一家的穷困生活使他震惊。他不断暗示儿子应该搬到阿比林;但戴维一直犹豫不决,因为父亲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工作保证。

直到1891年冬天,戴维才决定举家搬往阿比林。因为这时他已通过朋友的帮助,在阿比林找到一份在食品加工厂维修机器的工作,月薪50美元。就这样,戴雉一家带着仅有的24.25美元来到阿比林。他们一家在城南第二街租了一间简陋的小木屋住下,这是戴维微薄的工资所能负担的最好的房子。

“阿比林是个混乱的地方,脏乱得让人无法生活。”这是一位历史学家描述的1867年的阿比林。当戴维一家搬到这里的时候,阿比林已经和1867的时候大不相同了,此时的阿比林是个井然有序、干净美丽的小镇。

1892年春,艾森豪威尔的父母迁居阿比林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婴儿。艾森豪威尔的童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多彩的童年

迁居阿比林之后,戴维一家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1899年,戴维已经是7个男孩的父亲,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阿瑟、埃德加、艾克、罗伊、波尔和厄尔、弥尔顿。7个儿子中,波尔因猩红热天折,其他的几个都长得非常结实、健壮。尽管戴维的工资比以前多了,但是供养这样一大家子还是挺不容易的。直到。1898年,戴维一家的生活才发生了变化。

1898年夏天,艾森豪威尔的叔父因业务需要离开阿比林城,将自己的一栋两层小楼留给了侄子一家。这样,他们一家拥有了比较宽敞的新居。在戴维一家看来,这幢房子简直就是一座宫殿。干净的地下室,可以用来储藏东西;宽敞明亮的客厅,可以放置艾达珍爱的那架钢琴;屋后的牲口棚,可以堆放草料,饲养家畜;还有一间熏房,可以用来熏肉。他们买了一匹健壮的马、两头奶牛,还养了鸡、鸭、鹅等。房子周围三英亩的土地除了种饲料外,还留出一块很大的菜地,艾达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收获后,除留足一家人吃的之外,剩余的还可以卖给附近的居民。至此,艾森豪威尔一家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除了买盐和面粉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他们几乎都不用去食品杂货店了。戴维夫妇总算摆脱了朝不保夕的日子,孩子们可以放开肚皮吃东西、自由自在地玩耍。

新家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正如艾森豪威尔的弟弟厄尔回忆的那样:“那房子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一切,它是餐馆、足球场、橄榄球场、拳击台、小教堂、生产线、学习室、烹饪学校、急救室和娱乐中心。总而言之,它就是‘家’——个培养男子汉的好地方。”

艾森豪威尔一家乐于助人,深受镇上居民的尊敬。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一家人从来不拒绝邻居的求助。一个冬天的夜晚,一位邻居敲开艾森豪威尔家的门,向戴维求助。邻居说:“我的儿子得了重病,丈夫不在家,我身上又没有钱,所以才深夜来打扰,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戴维夫妇二话没说,立即把邻居的孩子送到医院,还帮邻居交上了住院费。对于这件事情,艾森豪威尔曾回忆说:“那几天夜里,我要起来很多次,无论是暴风雨还是下大雪,我都会提着灯和父母到患病的邻居家去帮忙。”

戴维和艾达笃信宗教,每日诵念《圣经》。每天早晚全家人都虔诚地向上帝祈祷,祈求赐给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戴维一家爱好和平,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最该受到诅咒。所以,艾达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们灌输和平的思想。艾森豪威尔回忆说:“母亲仇视战争,她觉得战争能把人变成野兽。”

戴维夫妇对孩子们的管教非常严格,为了让他们养成勤劳的好习惯,要求每个孩子从小就必须参加劳动。成年后的艾森豪威尔回忆说,小的时候他总偷懒,以为哭鼻子就可以不用干活。有一天,他又不想干活了,就大哭起来,哭声引来了一位邻居。她对母亲说:“艾达,你打孩子了,他为什么不停地哭?”母亲回答说:“哦,没有,只要他把柴火抱进来就没事了。”那天他搬完柴火,母亲这样教育他:“艾克,不要找借口推脱本应该是你做的事情,男子汉就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当时他不太懂母亲的话,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想办法偷懒了。那时,在他幼小的心里,衡量男子汉的标准就是认真做父母安排的事情。

每到夏天,家里的男孩都要到玉米地、菜地、果园去干活。他们都分到了一小块地,收获后都要自己推着车子出去兜售。艾森豪威尔是几个兄弟中最能干的,他照看的果树结的果子又大又甜。而且他是个很有经济头脑的孩子,专门种那些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如黄瓜、玉米之类的。这样,他的东西卖得比兄弟们都快,当然挣的钱也比他们多。为此,艾森豪威尔经常得到父母的夸奖,成为兄弟们学习的榜样。

为了补贴家用,艾达经常用家里的小马车把艾森豪威尔和埃德加送到城北去卖玉米、豌豆、蚕豆、西红柿和鸡蛋等。对兄弟俩来说,卖东西的时候,讨价还价是件很有趣的事。可是他们也有烦恼,偶尔会碰到势利、刁蛮的买家。在那些傲慢无礼的家伙看来,他们这样和乞丐没有什么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