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天摧地陷:地震的防护与自救
2134300000011

第11章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2)

问,就是询冋震时一起的亲友、同志和当地熟人,指出伤员的可能位置,了解当地的街道情况和建筑物分布情况。

听,就是贴耳侦听伤员的呼救声和呻吟声,一边敲打一边听,一边用手电照一边听。

看,就是仔细观察有没有露在外边的肢体血迹、衣服或其他痕迹,特别注意门道、屋角、房前、床下等处。

探,就是在废墟空隙,或者排除障碍钻进去的地方寻找伤员。这时要注意有无爬动的痕迹及血迹,以便寻找巳经筋疲力尽的被困者。

喊,就是让当地熟人和伤员亲属呼喊遇难者姓名,细听有无应答之声。

通过以上五种方法,找到了伤员位置,然后再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救援方法,就能很快地将伤员救出,并逐步扩大救援范围。

3.互救的方法

确定被埋人员的位置。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判断或通过呼叫、询问、搜寻确定被埋地址,在废墟中也可用敲击或喊话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

弄清楚被埋人员的身体部位的位置,特别是头部方位后,首先把头露出来,避免窒息,然后迅速清除口鼻内灰土,进而暴露胸腹部。

应使用铁杆、铲等轻便工具和被单、衬衣、毛巾、木板等方便器材,不要伤及埋压人员。

不要破坏被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避免引起新的垮塌,使原本可以获救的人,再次遇险,光刺激;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增加人员伤亡。

尽快将被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打通,使新鲜空气进人。挖掘中如果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造成被埋压者窒息。

被埋压时间很长,一时又难以救出的,不要强拉硬拖,可设法向被埋压者输送食品和药品、饮用水等用来维持其生命。

对受伤、窒息、饥渴较严重、被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地震发生后,抢救受伤人员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人命关天,抢救一定要科学,要谨慎,不能鲁莽行事。下面来介绍一些伤员的基本常识。

1.确认伤员是否有意识的方法在轻轻拍打患者双侧肩部的同时,在伤员耳边轻轻呼叫。不可以用力敲打患者头部。在解救休克病人时,掐“人中”穴位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2.利于保持患者呼吸畅通的方法伤员平躺,解开衣领、松开领带,将下颚抬高,头部后仰。不能让患者的下颚靠近胸部,通过观测伤员胸部起伏及检查鼻息来判断伤员呼吸情况。如果情况紧急,要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需要注意,用手捏住患者的鼻子进行吹气,每次吹气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隙。如果是成人,人工呼吸每分钟应为16—18次。

3.处理伤员有异物刺人胸部或头部的方法一定不要马上拔出异物止血,要用毛巾等柔软物将其固定住,不要让伤员乱动,不要碰触受伤部位。快速送往医院救治,急救途中尽最大努力减少震动,并把伤者的头转向一侧,便于清除呕吐物。在没有接受医生检查时,头部发生创伤的人员,要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不能给受伤人员服止痛片止痛。

4.判断伤员是否骨折的方法骨折的专有表现是:畸形;骨擦感或骨擦声,即骨折断端相互摩擦时,可以感觉到骨擦感或骨擦声;活动异常,在没有关节的部位,骨图折处会发生异常活动。这是骨折的三个专有特征,只要发现其中一种,就可以判断为骨折。

5.救助骨折伤员的方法

首先将断骨跨关节固定,固定时要注意松紧适度,不能太松也不要太紧,以不影响血液流通为宜。开放性骨折要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如果现场没有无菌敷料,可以用清洁的布类包扎。有些伤员大血管损伤,包扎不能止血,可用止血带止血,上止血带肢体远端血流几乎完全被阻断,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或用血管钳钳夹止血及结扎。骨折断端外露者,现场不要复位,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6.脊柱骨折伤员的搬运方法

为了避免脊柱弯曲扭动加重伤员伤情,伤员上下担架应由3—4人站在伤员同一侧,双手分别平托伤员头、胸、臀、腿,并保持动作平稳、一致。千万记住不能一人抱腿,一人抱胸搬运。最好用长宽相等、坚硬的床板、门板运送。软担架容易使骨折加重,有可能还会进一步加重脊髓神经损伤,因此,不要使用软担架。

7.断肢、断指的处理方法

用无菌纱布将断肢或断指包好,

放入清洁的塑料袋中,并将其放人0—4°C的低温环境中,与受伤人员一同送往医院。不能用水清洗断肢、断指,更不能把断肢、断指放入盐水中。

8.出血的处理方法

在没进行处理前,先对伤员出血情况进行判断,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该如何处理。如果是毛细血管出血,不需要使用指压包扎法,用普通包扎法就可以。如果伤员是严重的外伤出血,应直接用布料包裹,制止出血。如果伤员是动脉出血,要在伤口近心端使用止血带,同时注明上止血带时间。

9.绷带包扎的方法

触电、塌方、溺水、火灾和煤气泄漏是地震引起人体损伤及其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致伤最多的是塌方。伤者被建筑构件砸死、砸伤,甚至掩埋或围困在瓦砾、土石等废墟之中,很多伤情严重者还没来得及抢救就死亡了,也有很多人是被沙土掩埋口鼻窒息而死。地震致伤重死亡率最高的是脑损伤和头面部伤,早期死亡率可在30%左右。挤压伤和上下肢骨折占40%—60%,脊柱骨折占10%—15%。骨折一般是复合性的、多部位的,抢救起来十分困难。腹部外伤虽然很少,死亡率仅为4%,但容易造成内脏大出血而导致早期死亡,需要及时送医院进行急救。

让伤员坐卧舒适,抱住受伤的肢体,进行包扎。包扎时要用力均匀,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要松紧适度。太松会脱落,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绷带平贴包扎部位,不要把绷带掉在地上,防止污染。潮湿的绷带不能用,因为它干后会收缩过紧或者刺激皮肤并造成感染。

地震中的互救案例

1.互救案例1

李某是一位地质工程师,“5—12”汶川地震时,李某等3人正在距映秀三公里的收费站。

地震之后,李某等人先与幸存的收费站王站长等3人会合。李某表明自己是地质专业人员,并毛遂自荐,带大家想办法逃离险境。不一会儿,一支老年骑游队的10位老人也加人进来,随后,一位警察和几十位民工也加人进来了,队伍聚集了32人。李某告诉大家,首先要保持镇静。接下来,李某成立了以他为总指挥的领导小组,率大家开始了震中大逃亡。

“大家把自己的食品都拿出来,统一管理,统一分发”。12日傍晚,李某发出了第一道指令,大家马上遵令而行。李某把保管分发食品的任务交给了那位警察。

黄昏时开始飘起了小雨,为了安全,李某决定把“部队”从巳断流的岷江东岸转移到西岸。一路上,灾区群众不断加入,队伍很快壮大到110人,同时新添了5个伤兵。

队伍所处的位置左右是高山,而且余震不断,身后是悬湖,大家情绪开始不稳定,有人甚至急得哭起来。为确保万无一失,领导小组在驻地10米以上处设立了安全观测点,密切监视两边山头的滑坡情况以及岷江水位的上涨情况。李某告诉大家:发现险情,要连续鸣口哨三声,而且不断地敲锣报警。

14日一早,李某派出了一个小分队探路,回来时巳是中午。李某带领大家朝映秀镇走去,一路上到处都是大塌方和泥石流。有一个关口,李某和大家终身难忘,由于泥石流量过大,他们必须用身体趟过齐腰深的泥石流。力气大的,还可以自行挪步,力气小的需要前拉后推,过了这个“鬼门关”,所有人都成了泥人。5日18时,李某率大家到达都江堰市,把100多位受灾群众带出了震中地带。

2.互救案例2

5月12日,我们正在埋头写作业,突然感觉脚下的地板一阵晃动。在向峨乡,因为开山放炮,经常有晃动的感觉,我们开始都没在意。紧接着,教室晃动得越来越厉害,不知是谁喊了声“地震了,快跑”。我们刚冲到门口,脚下一空,我本能地抱着头掉了下去。随之而来的是一片黑暗,我还以为自己巳经死了,我用力地呼吸了一下,发现没事。

黑暗中,我第一个想起了妹妹。如果不转校,她就不会碰到这场灾难。我不能让她死在这里,我一定要救她,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废墟之中,我发现身体和手都可以动,我开始用力刨掉压在我身上的东西。我得自救,才能出去救我的妹妹。我刨出一个小洞,看到了光线,呼吸到了满是灰尘的空气,可是压在我胸膛上的那块石头却怎么也推不动。一个叔叔经过我的身边,我大声叫他,他帮我搬开了那块石头,我脚上一使劲,爬出了废墟,却感觉脖子上一阵刺痛,我猜肯定在流血。可我顾不上,我得赶快找到妹妹。

我站起来才看到,学校变成了一片废墟,幸存的老师和赶来的家长都在废墟里搜救活着的人。凭着记忆,我往妹妹教室的方向走去。废墟之上,我碰到妹妹的同班同学李运涛,他说他从四楼跳下来逃过了一劫,并把我带到一块废墟中,说他听到了妹妹的声音。李运涛赶着去救其他人,我喊了声“贾佳”,妹妹答应了一声,声音还是那么清脆。我心里一阵狂喜,开始搬那些东西。我双手血肉模糊,真的很痛,手背上有块肉都剐掉了,可是那时我顾不上这些,能救出妹妹就行。

终于,我刨出了妹妹,看到她左手臂上剐掉了一大块肉,隐约能看到骨头,可这个傻丫头好像感觉不到疼痛。我赶紧把衣服脱下来包住她的伤口。这时,我听到底下还有人在喊救命。

我把妹妹扶到了操场上,确定她安全后,我又跑回那片废墟。这时余震不断,一些砖头还在不断往下掉。我心里也害怕,可是听到那一声声的“救命”,我还是往前跑去。搬开石板,我看到了妹妹的同学赵燕,我把她背了出来。就这样,一趟接一趟,我又背出了刘银和一个不认识的同学。最后一趟时,我看到班主任晏宁,她坐在门卫室,双腿血肉模糊无法动弹,而余震已经让门卫室摇摇欲坠。我赶紧冲过去,将老师背在身上。可是老师太重了,我背了几次,连步子都迈不动。老师让我自己先走,不要管她。我还是继续背,不知哪来的力气,终于背起来了。我一步一步往操场挪去,我的鞋子也不知去哪了。光着脚踩在那些砖头瓦砾上,疼得我额头直冒汗。从门卫室到操场,可能就100米,我却走了10多分钟。还好,大家都安全了。

互救案例1中的互救小组成绩显效,首先自发建立了互救项目组,确定了项目组的领导和组织,充分发挥了人员的长处:工程师、警察,综合调配食品等资源,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应对滑坡等地质灾害很科学,通过鸣口哨的方式进行报警,这样所有的人员合成一股力量,战胜了困难。

互救案例2的小朋友非常勇敢,展开自救在短时间内救出了多位人员。作为整个救援现场,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科学的救援,如果有一位有工程经验的人员指导,综合组织走来,会救出更多的人员,小朋友的妹妹也可能不会截肢。

雅安地震的互救案例

在这次的地震当中很多受灾的群众都在第一时间展开了相互的救助,他们之间既有邻居间的相互帮助,又有丈夫救助妻子和孩子,更有人为素昧谋面的地震孤儿喂奶,正是由于他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才获得生存…

1.13岁少年带12岁妹妹废墟下双手刨出曾祖母

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的杨婆婆,地震时,她被房梁压在大门口,塌下的砖头把她整个人埋在砖堆和房梁中。靠着13岁的曾孙等人用双手挖砖,杨婆婆才获救。

“我当时觉得房子摇晃很厉害,赶紧往门口冲,想去叫对面房里的曾孙子和曾孙女,结果差半步就冲出房子时,房梁突然掉下来砸中我胸口。”杨婆婆说,房梁瞬间倾倒后,墙体也开始倒塌,不到5秒,她就全身被埋,只剩头露在外面。

“不到两分钟3间房就全垮塌了。”在杨婆婆几乎绝望时,13岁的曾孙骆林海巳带着12岁的妹妹蒋青梅(随母姓)脱险,正在废墟中找她。杨归香赶紧呼唤曾孙,刚读初一的小海用手开始挖砖,帮助杨归香顺畅呼吸,又喊妹妹去找邻居来帮忙。

“梅梅没过一会儿就把邻居上高三的杨成龙喊来了,一块儿过来的还有邻居骆永富,他们和骆林海一起挖土。”杨婆婆说,曾孙为把她挖出来,两只手都挖出了血。4人徒手挖了近30分钟,杨婆婆终于获救。

2.男子挡楼板救女友男友保护及时,女友毫发无损。在天全县人民医院,医患人员全部转移到了临时搭起的帐篷。在其中一张病床上,伤员吕才文静静躺着,头上纱布渗出的血迹已干,女友在一旁陪着他。整齐的发型、清爽的面容、整洁的着装,如果不是肖琴自己说起,根本看不出她是个从废墟堆里爬出的人。“地震的时候,我们俩都还没起床,都是活生生被摇醒的。”吕才文说。

“地震了。”吕才文说,当时想跑,但已经来不及了,房子“哗哗”直响,抖得像“筛糠”一样,天花板随时会被扯烂。“要垮!”他大吼一声,翻身用胳膊护住了躺在旁边的女友。而肖琴听到他喊,也下意识缩成一团,抱头躲进了他的怀中。女友几乎刚刚藏好,天花板便轰然砸了下来。“脑子里嗡一声,然后就没什么感觉了。”烟尘散去之后,两人的身上都堆满了砖头,几乎只把头部露在外面。

吕才文感觉脸上一热,一摸发现头被砸破了,鲜血汩汩流了下来,他又看了下怀里的肖琴,“看到没什么问题,心里松了一口气”。

看到吕才文血流不止,肖琴“哇”一声大哭起来,然后不停念叨“我怕我怕”。“别怕啊,有我呢!”在吕才文的安慰下,肖琴终于稳定了情绪,两人捡开身上的砖头,从废墟里爬了出来。

“他头上、身上好多地方受了伤,而我一点事都没有。”肖琴说,关键时刻,是吕才文护住了她,“虽然还没有结婚,但这辈子我都认定这个男人了。”

第六震后预防次声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是相对于地震原生灾害而言的。地震灾害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状态或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导致的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如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容器破坏后毒气、毒液或放射性物质等泄漏造成的灾害等。地震过后也应该做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的工作。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些地区地震时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这里就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暴发的饱含大量水、泥、沙、石块的洪流。

面对这样一种灾难,应该谨记以下几点逃生法则:

1.认真观察周围环境,尤其要注意从远处山谷传来的雷鸣般的响声,如果听到这种响声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这也许就是泥石流即将到来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