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成功父亲的80个教育法则
2137100000004

第4章 积极学习——成就非凡的智慧(1)

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孩子的学习态度是成正比的,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往往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动力就是学习中的乐趣。他们将学习中的感受进行强化,成为一种驱动力,进而产生一种愉快的愿望,主动、积极、持之以恒地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成人,为以后的成长、走向社会积累丰富的知识。

指导孩子安排学习时间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的成绩科科都得100分,学习是上游刃有余。但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的,有些孩子的成绩总是偏低,不能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对于这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他们在学习上肯定有困难。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实际能力低,将来没有出息。因此,作为孩子的父亲、家长,就应该尽力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培养出学习成功的孩子。

如何把握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对于孩子来说,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时间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孩子抓住了时间,把握好了时间,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把握不好时间,也极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作为父亲,应该帮助孩子,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休息时间、娱乐时间等等。

请看下面这位家长所描述的:

我们家小敏在小学时成绩一直在班级中是数一数二的,可是自从上了初中,总觉得她有些恍恍惚惚的,觉得学习很累,和他们老师也交流过,老师觉得孩子在学校表现也是这样,特别是自习课的时候,她总是这本书摸摸,那本书看看,不知道在做什么,第一次练习,居然两个半小时都做不完一张试卷。为此,我已经批评她好几次了,可是情况一点也没有好转。平时和她说话,觉得孩子也挺有上进心的。可是,目前的状况已持续好久了,以前总是爱笑的她现在怎么也笑不起来了。怎么办呢?

故事中,小敏在小学时学习不错,进了初中有些改变,父母应该要明白,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作为父母,先要弄清楚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然后进行引导,而不能一味地用批评代替教育引导。

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孩子从儿童时期进入少年时期的过渡阶段。小学和初中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比如,小学一节课是40分钟,初中变成了45分钟。虽然只多出来5分钟,可是孩子如果没有从心理上作好准备,就会觉得“累”。又如,孩子进了初中以后,增加了许多课程,孩子容易觉得很忙,压力也会变大。再如,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只用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来“应付”初中的学习,就会觉得很吃力。这些都是小敏的困惑产生的一些原因。

小敏在小学时成绩比较好,说明她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有上进心的孩子,一般会给自己的学习定下一些目标:比如,要把每门功课都学好。这也是孩子给自己加上了一定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孩子要面对比小学变多了的各门学科,而又没有一定的计划,就会觉得很忙、很累。

作为父亲,这个时候,就要帮助孩子根据学习情况,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表。那么如何协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呢?

第一,制定学习计划时,要求不宜过高,因为要求过高不仅难以执行,而且容易引起心里没数和自卑感。有的孩子虽然订了学习计划,但执行难以坚持下来,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计划订得过于理想;二是本人缺乏执行的毅力;三是周围条件不允许。当然,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可以依靠孩子的努力和父母的协助而加以解决。

第二,制订学习计划不能只考虑学习而不考虑其他方面。学习,只是一天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其他活动对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既要使学习在一天中占首位,又要使学习同其他活动协调起来。换句话说,在一天的作息时间表里既要有吃饭、睡眠、上课、课外活动的时间,也要有休息、娱乐的闲暇时间,还要留出时间与同学、朋友、家人聊天、听广播、看电视等时间。总之,一天的活动要多样化,各种活动都应该适时且协调地进行。有规律而充实的生活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条件。

第三,计划制定好后,父亲还要对孩子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加强指导。比如做一些练习、作业时,先考虑各科学习任务完成的先后顺序,做到时间使用有计划,然后专心按计划完成。这样就基本上能做到忙而不乱了。这种有计划使用时间的方法,应该加强引导。

第四,什么事情都是在发展的,不能一成不变,制定好的学习计划,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和执行计划中的体会应允许有些变动。例如,某天孩子因参加运动会觉得身体非常疲倦,那就应该及时改变计划早早休息。如果单纯为了执行计划,你硬要孩子一边打盹儿,一边坚持在规定的时间里学习,或是不解完十道题目就不睡觉,那就无异于削足适履了。

学习计划既要有灵活性,又必须以基本不变为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倘若把什么情况都看成是例外,随便变更计划,就难以养成好习惯。所以,在一开始制订计划时就要考虑留有余地,计划一旦订好之后,就尽可能不要变动,坚持下来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学知识从培养兴趣开始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00多年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

我们也经常听到: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种说法。不管这句话是不是真的,但从这我们能看出,孩子在小的时候所学习、表现的一些行为,对孩子的一生起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自已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作为父母,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

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就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就要担任这个点火的人。

一天,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一辆车在幼儿园门口停了下来。从车里下来一个男人,想必是孩子的爸爸,然后打开后门,里面有个女人抱着小孩,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幕:爸爸妈妈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小孩应该是5岁的样子,就在这个时候,孩子不肯下车,抱着车座死活不放手。孩子的爸爸只好伸手拽他的两条小腿,身体被拉了出来,可小手还是抱着车座不松手。孩子的爸爸很生气的嚷着:“赶紧撒手,不然打你啊!这么不听话!”孩子的妈妈顺势去掰孩子的手指头,企图让他松手。在个时候,孩子也许是力气没有那么大,也许是不想再坚持下去了,孩子真的松手了,但上身没有保护,孩子顺势磕到了车门边上,伴随铛的一声,孩子发泄式的哭了起来……

看到这个情景的父母,我想都会替这对父母发愁,每天早上要和孩子经历一场斗志斗勇的世界大战。为了让孩子上学不择手段,甚至强加暴力。也许,这个孩子以后再也不敢这样了,也许这对父母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不好的阴影,甚至,以后会恶性循环,孩子从此会越来越讨厌上学。相反,如果从孩子的兴趣开始培养,就会出现另一番景象。

第25届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得主邓亚萍,就深受她父亲的影响。邓亚萍的父亲是乒乓球队的教练,她从小就看父亲打球、练球,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乒乓球。一天,她对爸爸说:“我要打球。”当教练的父亲吃惊地盯住她看了半天,因为她当时还不到5岁。最后父亲郑重地点了点头。从这时开始,邓亚萍每天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由爸爸送她去训练馆练球。

在爸爸的支持和鼓励下,邓亚萍苦练乒乓球的基本功,不久便进入了郑州少年体校。父亲对乒乓球运动的喜好,使女儿也喜欢上了乒乓球;也正是父亲对女儿的支持、鼓励和正确指导,使她的球艺大有长进。通过刻苦训练,邓亚萍终于登上了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宝座,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绩。她的成功与父亲对她的影响以及教育分不开。

邓亚萍的父亲看到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并积极的培养她的兴趣,从此,为她走向成功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孩子在幼年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孩子的父亲,是培养孩子各方面兴趣的关键。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做好引导孩子叩开兴趣之门的优秀导师。那么应该如何扮演这个角色呢?

一、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当孩子在公园里专心地看着被风吹得摇摇摆摆的花草的时候,这些都是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这个陌生世界的表现。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此时,父母不要忽视和否定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行为,而应该精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当孩子带着问题去问父母的时候,父母不应该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孩子。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远不如让孩子自己思考“为什么”来得重要。

例如,当孩子问“鸟儿晚上睡在哪里”时,你不必直接回答,你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鸟儿在晚上的可能去处;当孩子问“黄色和蓝色颜料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不要简单地告知“会变成绿色”,你可以说:“是啊,那究竟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以此来引导孩子去试验,去思考,让孩子自己去得出结论。

二、寓教于乐

我们要明白,玩其实也是在学习,而且是孩子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就学习知识来说,本来在他们眼里也是一种玩。可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这种观念影响到给孩子,当然孩子觉得学习很累,很枯燥,不好玩了。所以,首先,家长在开始的时候,在观念上不要把学习当作交给孩子的一种任务,而当作给孩子的一种新游戏;在具体执行中,可以想各种办法把学习和玩结合起来。让孩子觉得学习也是一种有趣好玩的事。比如:当你和孩子一起玩扑克牌游戏是,就可以引导学习。“一人出一张,谁出的一张和桌面上的累加起来等于20(过20归零)谁就赢走”。通过这种方法,玩一短时间,孩子20以内的加法就会练习得很熟练了。

三、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一些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三岁左右就开始对画画或乐器产生兴趣。特别是孩子进了幼儿园以后,在老师的诱导下,他们的兴趣爱好出现了第一次飞跃。最先使孩子产生兴趣的一般是画画、唱歌和表演,当然这些都是模仿性的。对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的兴趣都可以在幼儿期唤起,这时不是要求孩子能达到什么水平,而是以唤起他们对各种乐器的兴趣为主。下棋更是如此,很小的孩子就喜欢跟大人下棋,当然更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下游戏棋。父母只要做有心人,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条件,准备一些简单的器具,多给孩子讲讲自己的见闻,多与孩子一起玩,孩子多种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四、正确引导,选择孩子有价值的兴趣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选择兴趣时,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选择他所感兴趣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作为父亲,在对待孩子兴趣方面,不能单只给孩子一支笔、一本书,而应该掌握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让他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孩子的学习毅力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孩子的兴趣有时是波浪型的,在某个时候,他会对原本很感兴趣的事情厌倦了。这并不代表他真的不喜欢,而只是兴趣疲劳了,这就是孩子的毅力不够。

有人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毅力,是指孩子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为,克服困难,形成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过程。毅力对于孩子而言至关重要,但一般来说,孩子无论在自觉性、果断性,还是坚韧性和自制力上都比较脆弱。不过,经过家长的一番引导,孩子有了目标、方向,有了行动方法,也做好了方方面面的行动准备,但就是因为孩子缺乏坚持的毅力,而半途而废。这样反而没有行动目标的孩子痛苦得多。往往在这时,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以促使自己养成行动的毅力。当孩子偷懒时,你会怎么做呢?是默认,还是坚持,是心疼,还是打骂?

一天,一个叫书钊的孩子突然懒惰一下,于是就和他的父亲说:“我不想去学画画了。”孩子的父亲说:“你不是好久没见林老师了吗,他一定又会给大家讲笑话了。”父亲稍微地鼓励了一下书钊,但是也没有当回事,直接说教,说什么“你一定要去,要给我好好学,我都交了学费了什么什么的”。等书钊回到家后,孩子的父亲又强调了一下:“你看,还说自己不去呢,去了以后你画得多开心多好啊。”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孩子会一下子理解了坚持其实就是一小步,是一种快乐,一种美丽的心情。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爸爸是怎么培养孩子的毅力。

有一个叫军军的孩子,一天,他妈妈叫他把家里的几扇窗户擦干净。本来军军是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的,可是他擦了几下就不想干了。于是,军军的爸爸便故意对军军说:“我不相信军军你能把几扇窗户擦干净!”军军听了他爸爸的话后,一下子跳起来说:“我就是能擦干净!”好像硬是不认输似的,一边说,一边就高高兴兴地擦窗户去了,而且把几扇窗户挥得非常干净。后来,军军的爸爸表扬了他,军军也十分高兴。

孩子是充满了好奇心的,但是缺乏持久的耐力,往往是做一件事情,开始时很有兴趣,但要不了多久,就坚持不下来。生活中,父母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可孩子却做了一会儿就不想做了,父母可以故意激激他,就像上面军军的爸爸就是这样激将他的。再比如,可以对孩子说:“我不相信你能地扫干净!”“我不信你能把碗都洗干净”等等,孩子听后肯定会表示不服气,然后鼓起劲来做好原本该做好的事情。这种方法比劝说的效果更好,但要注意的是,等孩子完成工作后,父母应及时鼓励他。

当然,要想培养孩子的毅力,不能只要求孩子,父母应先作出表率,并且应多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