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肿瘤外科疾病治疗与护理
2143200000029

第29章 常见肿瘤的介入治疗(1)

§§§第一节概述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材料、工艺、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介入放射学在某些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在诊断和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优点有微创、快速、安全、有效,某些难治及不治之症也得到了有效治疗,在肿瘤领域形成了其特殊的研究领域。

一、分类

介入放射学发展至今,已逐渐分为不同亚学科。

1.按系统分类:介入心脏学,神经介入放射学,胃肠介入放射学等。

2.按目的分类:诊断性介入放射技术,治疗性介入放射技术。

3.按操作方式分类:血管内介入治疗,非血管介入治疗。

二、应用

目前,在临床上多采用血管性介入和非血管性介入的大致分类法。

1.血管介入技术:是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血管,沿血管将导管选择性地插入靶血管,实施介入诊疗的一种技术。

(1)Seldinger穿刺法:1953年Seldinger首次采用,因此命名,该方法优点在于简便、安全,且合并症较少。

Seldinger穿刺法的基本操作:以带针芯的穿刺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后退针鞘,退至有血液从穿刺针尾端喷出(静脉血是缓慢溢出)时,即插入导丝,退出穿刺针,再沿导丝插入导管,并将导管插至靶血管,进行造影或介入治疗。

(2)改良Seldinger穿刺法:1974年,Driscoll在Seldinger穿刺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其方法为:以不带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血管,当针尖穿透血管前壁,进入血管腔,有血液从针尾喷出时,即停止进针,不再穿透血管后壁,然后插入导丝、导管。

改良穿刺法出现合并症的机会更加减少,被愈来愈多的人采用。

(3)早期的血管介入技术:采用普通X线导向设备,随着DSA的应用及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更新,该项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常用的技术有诊断性动、静脉造影术,各部位的局部溶栓和血栓摘除术,心血管腔内异物取出术,出血性血管畸形、动脉瘤、静脉曲张的栓塞术,肿瘤的化学性栓塞术,导管灌注技术,血管成形术及改良术(动脉粥样斑块旋切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等。

2.非血管介入技术:包括影像技术导引的经皮穿刺活检和介入性治疗。

早期采用的是盲穿法,但部分局限且表浅,随着X线透视技术以及USG、X-CT、MRI等影像设备在临床上的应用,非血管介入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

(1)临床常用技术包括胆管、泌尿道引流及内支架置入术,食管狭窄扩张及内支架置入术,鼻泪管内支架置入术,肺、纵隔、胸膜介入技术,骨、关节、骨骼肌介入技术,经皮椎间盘切除术等。

(2)尽管非血管介入技术几乎能对人体各部位的组织器官实施活检和介入治疗,如颅脑、脊髓、周围神经、甲状腺、肺等,但目前临床上对该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开发。

(3)从操作角度来看,非血管介入技术比血管介入技术相对较为困难,其原因可能有:①穿刺涉及介入路径和病灶邻近区域的多种组织器官,易造成医源性损伤。②病变部位和位置多样性导致介入路径复杂、多变。

无论血管性还是非血管性介入手术,其共同的优点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准确定位、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少、恢复快。

三、常用的介入化疗药物

(一)烷化剂

是一类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化合物,能与多种组织成分中的功能基团发生烃化反应,干扰DNA合成和细胞分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氮芥类、亚硝脲类、乙撑亚胺类、甲烷磺酸酯类及环氧化物类。临床上常用药物简述如下。

1.环磷酰胺(CTX):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体外无效,须在体内活化后才起烷化作用。其抗瘤谱广,常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霍奇金病及肺癌。制剂规格:注射液每支100mg,200mg。其水溶液不稳定,配置后应及时使用,存放不得超过3h。不良反应有抑制骨髓,白细胞下降和化学性膀胱炎等。用药期间多饮水或给予美司钠(巯乙磺酸)。

2.塞替派: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广谱抗瘤药,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等。常用作静脉或动脉内注射以及腔内注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二)抗代谢药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其化学结构与机体内存在的代谢物相似,目前,临床常用的抗代谢药有:叶酸拮抗药、嘧啶拮抗药、嘌呤拮抗药等。

1.甲氨蝶呤(MTX):为叶酸拮抗剂,可以干扰核酸(DNA、RNA)的合成,使肿瘤细胞不能分裂繁殖。临床常用于儿童白血病、肺癌、口腔癌及乳腺癌的治疗,鞘内注射对中枢神经肿瘤也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常见口腔及消化道黏膜损伤及肝硬化,骨髓毒性可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甚至全血抑制。亦可引起间质性肺炎。

2.氟尿嘧啶(5-FU):为嘧啶拮抗剂,对增殖细胞有明显杀灭作用。对消化道肿瘤特别是大肠癌作用较明显,也可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头颈部肿瘤及膀胱癌。常参与组成联合治疗方案,是重要的抗癌药物之一。不良反应常见胃肠道反应如口腔溃疡、呕吐、腹泻,甚至血便,危及生命。也可致心率加快、心电图异常等。少数人停药后可出现小脑症状、共济失调、发音困难等。

(三)抗肿瘤抗生素

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

1.多柔比星:又名阿霉素(ADM),属蒽环类,主要通过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广谱抗肿瘤药。主要用于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对胃癌、肺癌、膀胱癌、肝癌等多系统肿瘤均有效。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心脏毒性,早期给予维生素B6及辅酶Q10降低其毒性。还可引起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口腔炎、皮疹及药物热等。

2.表阿霉素(EPI):又名表柔比星,作用、适应证及不良反应与ADM相似。

3.丝裂霉素C(MMC):又名自力霉素,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广谱抗肿瘤药。对各期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胃癌、胰腺癌、结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等。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降低等骨髓抑制反应。可见心、肾毒性及间质性肺炎等。

(四)植物来源抗肿瘤药

1.长春新碱(VCR):属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主要用于血液肿瘤,对乳腺癌、头颈部肿瘤、肺癌及肾母细胞瘤亦有效。不良反应主要为神经毒性,表现为手指及足趾麻木、感觉异常、腱反射迟钝或消失、外周神经炎、四肢酸软、麻痹性肠梗阻、复视、眼睑下垂及声带麻痹等。也可引起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等,药物从血管外漏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2.羟喜树碱(OH-CPT):属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主要杀伤S期细胞,临床用于治疗胃癌、结肠癌、膀胱癌、肝癌及头颈部肿瘤等。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较严重的是膀胱毒性,表现为尿频、尿痛、血尿等。

3.依托泊苷(VP-16):又名鬼臼乙叉苷,是鬼臼毒的半合成衍生物之一,属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可延迟S、G1两期进程而显现出杀灭肿瘤细胞作用。常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胃癌、食管癌、膀胱癌等。不良反应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可有白细胞减少、贫血等骨髓抑制反应。

4.紫杉醇(TAX):属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能选择性地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又抑制其解聚,从而影响纺锤体的形成,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常用于治疗生殖系统肿瘤、非小细胞肺癌,对食管癌、头颈部肿瘤亦有效。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性病变、肌肉痛、心脏毒性等。

(五)铂类化合物

包括顺铂和卡铂等,主要破坏DNA结构与功能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

1.顺铂(DDP):又名顺氯氨铂,抗瘤谱较广,常用于治疗睾丸癌、卵巢癌、头颈部肿瘤、膀胱癌、肺癌等,为联合化疗较常用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应用剂量有关,主要有肾脏毒性、胃肠道反应,也可引起骨髓抑制和听力减退。在治疗前后水化并应用强效利尿药呋塞米,可防止肾毒性发生,24h内排尿量在2000ml以上。在配制和注射药物时不能用铝制针头或含铝的输注设备,因铝可与顺铂反应使之失活。

2.卡铂(CBP):为第二代铂类抗肿瘤药,其抗癌作用与顺铂相似。常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睾丸癌及头颈部肿瘤等。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肾及耳毒性、骨髓抑制,但4~6周可恢复。

3.奥沙利铂:又名草酸铂,为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有广泛的抗瘤活性,常用于治疗直肠癌、胃癌、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和头颈部肿瘤。其不良反应主要是外周神经病变,寒冷常引起急性发作,表现为四肢、口腔和咽喉的感觉异常或迟钝。药物配制时须用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解剂,不能用铝制针头或含铝的输注设备。

四、肿瘤介入治疗方法

(一)动脉化疗栓塞(TACE)

动脉化疗栓塞是指将某种固体或液体栓塞物质(含有或不含有化疗药物)通过导管选择性有控制地注入到瘤体的供血血管内,或在灌注化疗药物后,同时栓塞血管,达到化疗及闭塞、阻断肿瘤血供的一种介入技术。

1.动脉内栓塞的作用

(1)止血作用。

(2)治疗富血供性肿瘤,抑制肿瘤生长。

(3)消减肿瘤病变引起的功能紊乱。

(4)对于栓塞肿瘤引起的动静脉瘘,可使注入的抗癌药不致经短路快速排空。

2.栓塞原则

(1)术者必须对所有栓塞剂的基本情况及可能出现的意外要有充分了解。

(2)栓塞前应对被栓塞的脏器的血液循环有充分了解。

(3)客观估计被栓塞脏器的代偿能力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每次注入栓塞剂前,必须观察导管的位置是否会发生改变。

(5)要严格控制注射压力,血流速度,避免栓塞剂反流。

(6)达到完全闭塞,再次造影时,应减低注射压力和造影剂用量。

(7)栓塞结束拔管前,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后再拔管。

(8)对栓塞部位尽量要求做超选择插管,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正常组织功能的损伤。

3.动脉化疗栓塞的临床应用

(1)肝癌的化疗栓塞术。

(2)肾癌的栓塞治疗。

(3)肺癌的化疗栓塞治疗。

(4)消化道肿瘤、盆腔肿瘤、肢体恶性肿瘤均可行化疗栓塞术。

4.栓塞疗法的并发症

(1)栓塞术后综合征:表现为局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可持续3~7d。

(2)异位栓塞:是由栓塞物质反流或顺流而导致的非靶器官的栓塞,是栓塞治疗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3)其他:栓塞疗法还可致肝、肾功能受损或衰竭的并发症。

(二)支架置入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食管、胃肠道支架置入技术:食管癌、胃癌和十二指肠部位的肿瘤发展到一定时期,会导致管腔狭窄和闭塞,引起进食困难,而晚期食管癌也可发生食管穿孔和食管瘘道,使患者已失去根治手术和改道手术的机会。置入支架后,可迅速缓解梗阻症状,控制瘘道,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主要并发症有:

(1)支架移位至非病变部位。

(2)扩张器扩张时病变部位破裂出血。

(3)插管时造成假道及食管穿孔,引起纵隔炎及大出血。

(4)支架塌陷,局部食管闭塞。

(5)置入支架时,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律失常。

(6)颈段食管癌置入支架后,导致肿瘤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

(7)胸骨后疼痛。

(8)顽固性呃逆,多数症状可得到缓解。

2.气管支架置入技术:恶性肿瘤晚期或中心性肺癌引起的气管狭窄和气管压迫,引起呼吸困难,也可引起气管穿孔和气管瘘导致肺部感染和呛咳。气管内置入支架后可使患者呼吸困难立即缓解,明显提高生存质量。

主要并发症有:

(1)肿瘤出血导致窒息。

(2)金属支架穿透气管壁引起气管—主动脉瘘所致主动脉破裂大出血。

(3)肺部感染。

3.胆道内支架置入技术:胆管癌、胰腺癌、肝癌位于胆管旁时常可造成阻塞性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黄,并呈进行性加重,导致继发感染及肝功能衰竭和肝肾综合征等,而同时,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被发现时多已晚期,已失去了手术机会。胆道内支架置入后,梗阻性黄疸能够得到明显缓解,患者全身情况改善,为进一步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主要并发症有:

(1)早期合并症,如胆道出血、胆道感染和菌血症、血块阻塞。

(2)晚期并发症,如支架再狭窄、支架移位、胆漏等。

4.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是目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该技术对于肝癌及肝转移瘤合并门静脉高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取得迅速降低门静脉压和止血的效果。

主要并发症包括由于TIPS术操作引起的并发症如腹腔内出血、胆道出血、败血症、心包填塞等,也可能由于术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的肝性脑病等。

5.下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腹部恶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等常压迫下腔静脉而引起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并可侵入下腔静脉形成瘤栓,临床上患者出现胸腹壁静脉曲张及下肢水肿,累及肝静脉或肝静脉开口以上者,则出现如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腹痛、腹水、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等症状,严重者致上消化道出血。置入下腔静脉内支架后,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主要并发症有:

(1)使用超硬导丝会误穿心包或后纵隔引起心包填塞和血胸。

(2)下腔静脉内支架在置放过程中脱入右心房。

(3)瘤栓脱落致肺动脉栓塞或远处转移。

(4)支架置放术后肝静脉阻塞。

6.上腔静脉内支架置入术: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上腔静脉阻塞,致使血流受阻所造成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上常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危及患者的生命。上腔静脉内支架置入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为进一步抗肿瘤治疗创造机会。

主要并发症有:

(1)血栓、癌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2)肺水肿和心功能衰竭,由于回心血量突然增加所致。

(3)支架移位。

(三)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在影像设备(CT或DSA)引导下,经皮穿刺向肿瘤转移的椎体内注射骨水泥,达到治疗疼痛、加固椎体的稳定性,防止椎体的进一步压缩,使患者保持正常活动。椎体转移瘤常引起患者难以忍受的剧痛,患者可伴有脊髓麻痹和神经功能障碍。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放化疗,一般在2周后才能显示效果,但无法保证和加强因肿瘤破坏而造成的脊柱不稳定。

1.适应证

(1)各种恶性病变引起的压缩性骨折。

(2)椎体骨髓瘤或淋巴瘤疼痛症状明显的。

(3)椎体转移瘤疼痛症状明显,放疗或放疗后不能缓解或椎体不稳的。

2.禁忌证:PVP无绝对禁忌证,下列情况视为相对禁忌证。

(1)椎体骨折线越过椎体后缘或椎体后缘骨质破坏、不完整的。

(2)椎体压缩超过75%的。

(3)出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