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就做聪明人
2169800000010

第10章 做个处世进退自如的聪明自己(1)

1.懂得进退赢得人生

做人不能太直白

聪明人在形势不利时,就把自己的真实意图掩藏起来,等待时机有利时再图大事。他们能分清形势,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巧妙地掩藏起自己的真实意图。

隐藏自己的意图,能让你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主动权。

俾斯麦35岁时,担任普鲁士议会的议员,这一年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当时的德意志四分五裂,奥地利是普鲁士南方强大的邻国,奥地利威胁普鲁士,如果普鲁士企图统一德意志,奥地利就要出兵干预。

俾斯麦一生都在狂热地追求普鲁士的强盛,他梦想打败奥地利,统一德意志。他是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和热爱军事的好战分子。他最着名的一句话就是:“要解决这个时代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依靠演说和决心,而是依赖铁和血。”

但是令所有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主张和平,他说:“没有对于战争的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废、妻离子散的悲伤?”其实这并不是他的真正意图,他连做梦都想着统一德国。

在国会上,他盛赞奥地利,为奥地利的行动辩护,这与他内心的强烈愿望简直是背道而驰。俾斯麦反对这场战争有别的企图吗?那些期待战争的议员迷惑了,其中好多人改变了主意。

几个星期后,国王感谢俾斯麦为和平发言,委任他为内阁大臣。几年之后,俾斯麦成了普鲁士首相,他对奥地利宣战,统一了德意志。

为什么当初俾斯麦赞成和平,而后来却主张战争呢?因为他意识到普鲁士的军力赶不上其他欧洲强权的实力,并不适合发动战争。如果战争失利,他的政治生涯就岌岌可危了。他渴望权力,对策就是发表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言论,瞒骗众人。正是因为俾斯麦这席谈话,国王才任命他为大臣,他才得以迅速爬升为宰相。一旦他获得了权力,就用武力统一了德意志。

俾斯麦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政治家之一,他善于权谋。在主张和平这件事上,没有人怀疑他的居心,如果他宣布了自己真正的意图,就不会得到国王的支持,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德意志的统一了。

在人际交往中,别人总是试图判断你行动背后的背景和动机,你表现得越深不可测,对别人的吸引力就越大。在对方无法猜测和解释你的行动时,他们就不敢轻易采取行动或者会手足无措。

人们的第一直觉来自外表。表象常常被人们当成事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表象比事实更重要。表面上支持一项违背个人意愿的主张会让对手理不清头绪,因而在算计中犯错。运用这套策略要讲究方法,不要闭紧嘴巴隐藏你的意图,这样就会显得鬼鬼祟祟,让人心生怀疑。相反的,你还要不断谈论自己的渴望和目标——当然不是真正的目标,如此一来,不但显得友善、开放和信任别人,也隐瞒了意图,从而让对手疲于奔命,做无用功。

如果你无法为自己的行为穿上一层密不透风的神秘外衣,那么至少也应该学会不要让对方一眼看穿,还要不时露一手,其行为方式要出乎人们的意料。如果你发现在某些场合自己落入陷阱受到围困,或是只有防守之势,试试用一项别人无法轻易理解或捉摸的行动来摆脱困境。战略要简单,方式要复杂,行事要有多种不同的诠释。然而不要只是令人捉摸不定,要让你的行动没有单一的解释。这将会让你的对手茫然不知所措,产生错误的判断。

遇事要灵活机智

遇事硬顶不是灵活之人的办事策略,“遇强则迂、遇弱则攻”才是上策。在我们做某件事时,如果情况对自己不利,再要继续下去很可能惨遭挫败,甚至丢了性命。那就必须考虑如何灵活地全身而退,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武则天年方十四时已艳名远扬,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是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皇朝将遭“女祸”之乱,有一个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的人逐一检点,做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将就木了。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

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他不忘李家江山的长久万代。临死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李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是冰雪聪明之人,哪还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她心里清楚,只要现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愁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惟有丢弃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妾蒙圣了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从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唐太宗本来是要处死武媚娘,但毕竟自己很喜欢她,心里多少有点不忍。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借机溜了出来,径直去找武媚娘,见武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媚娘满脸无奈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雨已下,语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武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很快又被召入宫中。她的聪明之处在于能在危险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断地“退”,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灵活办事的技巧值得我们探讨。她遇事没有硬顶,而是灵活地避开锋芒,待形势好转之后,才回到宫中。一个聪明人要实现自己的目的,绝不能图一时痛快,沉不住气。而要学会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地处理事情。

处弱势时先退几步

聪明人深谙进退的道理,在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时,懂得退让以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反退为进。让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就像体育运动中的跳远一样,为了跳出好成绩,退几步是必然的。

秦始皇从继位到亲政,其间经历了9年时间。这期间秦国的政权便落在了母亲赵太后和相国吕不韦的手中。这就使得与君权对立的两大政治集团的势力得到恶性膨胀。

秦始皇继位后,吕不韦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而且还攫取了作为国君长者的“仲父”尊号,成为秦国首屈一指的巨富和政治暴发户。更为嚣张的是,吕不韦还招养门客3000人,着写《吕氏春秋》,目的就是企图在秦始皇亲政后,使其仍然按照吕不韦的意图去统一和治理天下。

赵太后在秦庄襄王死后,孤身无偶,吕不韦投其所好,找了一个人假充宦官,进入太后宫中。太后对他十分宠爱,除了自己所掌政务全部交于这个假宦官决断,还将其封为长信侯。依仗太后权势,假宦官为所欲为,不仅大肆挥霍国家财富,而且广泛搜罗党羽,图谋不轨,许多朝廷重要官员都投靠到他的门下。他家中有奴仆几千人,求得官职来当门客的多达1000余人。

面对吕党和后党两集团的嚣张气焰,秦始皇深知自己势不如人,表面上采取了“忍”的策略,不动声色,暗地里却为扫除两大障碍做了充分准备,表现了一个英明君王的高超的斗争艺术。

公元前238年,假宦官想在秦故都雍城的蕲年宫杀死秦始皇。秦始皇早有戒备,立刻命令昌平君等人率军镇压,活捉了假宦官。九月,将他车裂,诛灭三族,党羽皆枭首示众,受案件牵连的4000余人全部夺爵流放蜀地。

秦始皇并没有一鼓作气乘机铲除吕氏集团。吕不韦辅佐先王继位的卓着功勋众所周知,在秦国也有深厚的根基,操之过急,难免败事,因而秦始皇暂时没有动吕不韦。公元前237年,秦始皇根基已稳,于是开始逐步解决吕氏集团的问题。他先是免去吕不韦的相国职位,将他轰出秦都咸阳,赶到封邑洛阳居住。秦始皇怕吕不韦与关中六国勾结,最后派人赐他毒酒,迫他自尽。

秦始皇亲政不久,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最后顺利铲除嫪毐、吕不韦两大敌对势力,巩固了君权,为其实现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做大事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进攻,尤其身处弱势者,一定要巧妙避开对方的锋芒,寻找以退为进的转机。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首领冒顿杀父自立,以力自威,大大地威慑了它的邻国东胡。为了限制匈奴的发展,东胡国不断挑衅,企图找借口灭掉匈奴。

匈奴人国中有一匹千里马,毛油黑发亮如软缎,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它能日行千里,为匈奴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国宝。东胡知道后,便派使者向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匈奴群臣都认为东胡太无理取闹了,一致反对。

足智多谋的冒顿一眼就看穿了东胡的用意,但他也知道,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决定忍痛割爱来满足东胡的要求。他告诉臣下:“东胡之所以要我们的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国家。我们哪能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伤害与边邻的关系呢?这样太不合算了?”这样,他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

冒顿虽然表面上不与东胡作对,但他暗地里壮大实力,明修政治,希望有朝一日将丢的脸找回来。

东胡国王得到千里马以后,认为冒顿胆小怕事,就更加狂妄。他听说冒顿的妻子很漂亮,就动了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惠,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听东胡国王如此羞辱他们尊敬的王后,都气得摩拳擦掌,欲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更是气得牙齿咬得吱吱响,连妻子都保护不了,还算个男人?况且还是个国王!然而他转念一想,东胡之所以三番五次使自己丢脸,是因为东胡的力量还比匈奴强大,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旦发生战争,自己的实力不济,很可能会战败,还是再忍让一回,等以后有了合适的时机,再与东胡算总账。

于是,他强打笑脸,劝告群臣:“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啊!岂能因为区区一个女人伤害与邻国的友谊?”这样,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国王。

之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内修实力,外修政治,以后将丢的面子找回来。群臣听冒顿分析得有道理,于是也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以图日后能够雪国耻,报仇恨。

东胡国王轻而易举地得到千里马与美女,就认为冒顿真的收据怕他,更加骄奢淫逸起来。又第三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两国交界处的方圆千里的土地。

此时的匈奴又怎么样呢?匈奴经过冒顿及群臣多年卧薪尝胆的治理,政治精明、实力雄厚、兵精粮足,老百姓安居乐业,已远远超出了东胡。

东胡的使臣来后,开口索要土地。冒顿一听,怒发冲冠,拍案而起,振振有词道:“土地乃社稷之根本,岂可割予他人!东胡国王霸我王后,索我土地,实在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我们要灭掉东胡,以雪国耻!”他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一举消灭了毫无防备的东胡。

聪明人不会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去硬打硬拼,那样,有可能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也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损失惨重。在这种时候,他会先退几步,以求打破僵局,为自己积蓄力量赢得时机。

远离小人,别得罪小人

小人道德卑下,手段无耻,为公理所不容,为千失所怒指。凡是正常人都看不起小人,但几乎所有的人又都畏小人如洪水、如瘟疫,有时宁愿讨个胆小怕事的骂名,也一定要绕路而行,生怕招惹了横行无忌的小人。小人之所以不可得罪,其原因就在于小人内心深处强烈的报复欲望。

唐朝时的李林甫是唐玄宗身边的一个奸臣,心胸极端狭窄,容不得别人得到唐玄宗的宠爱。唐玄宗有个喜好,他比较喜欢外表漂亮、一表人才、器宇轩昂的武将。有一天,唐玄宗在李林甫的陪同下正在花园里散步,远远看见一个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的武将走过去,便感叹了一句:“这位将军真漂亮!”并随口问身边的李林甫那位将军是谁,李林甫支吾说不知道。此时他心里很慌张,生怕唐玄宗喜欢上那位将军。事后,李林甫暗时里指使人把那位受到唐玄宗赞扬了一句的将军高到了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使他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唐玄宗,当然也就永远丧失了升迁的机会。

小人的行为让人莫名其妙,其心眼极小,为一点小荣辱都会不惜一切,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来。所以防小人是我们必须学会的本领,即使我们不屑于与小人为伍,我们也不得不防,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秦朝时,赵高要陷害李斯,就故意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对李斯说:“现在各地群盗蜂起,天下大乱。可是当今皇上却一味地吃喝玩乐,不理国政。我本想来劝谏皇上,可我的官位小,说话也不为陛下所重。您身为丞相,这正是您份内的事,您为什么不劝谏呢?”

李斯听了哭丧着脸说:“可不是嘛!我早就想进宫劝谏。可是皇上天天深居宫中,想传个话进去也办不到,想见皇上就更办不到了。”

赵高故做亲切地说:“如果您真想劝谏,我给您找个机会,趁他闲着的时候你就到宫门外求见,我给您捎信时您马上就来。”李斯很感激他。

赵高经常在宫中侍奉秦二世。当秦二世和宫女们玩得热火朝天正在兴头儿上的时候,赵高就派人去通知李斯来求见。李斯急匆匆来到宫门外求见,二世玩得正起劲,听到李斯求见,就不耐烦地说:“我玩得正高兴呢,告诉他先回去吧!”

就这样,皇上一玩到高兴的时候赵高就通知李斯来求见,连续三次都是如此。

秦二世非常生气,对赵高说:“我平时常有闲着的时候,丞相不来求见。偏要等我一玩到高兴的时候他就有事要来请示,扫兴。这不明明是认为我年轻瞧不起我,真是太不像话了。”

赵高见秦二世动了气,便乘机大进谗言,诋毁李斯,最后秦二世以谋反的罪名除掉了李斯。

李斯因为没有识破赵高的小人伎俩,在不知不觉中为其利用,最终招致了杀身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