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火山脾气的人相处:不幸你成为了急躁者的目标?只要你不急得跟对方一样,大家一定会觉得你是一个好的合作对象。脾气急躁的人往往心智简单,好生事端,常因某事大发雷霆,小事要化大。遇上与你无关的“大爆发”,不要提意见或妄下断语;一旦他和你正面冲突,自己要冷静,就事论事,用探讨问题的方法去解决争端。如果你有错误,就可以承认;如果没有,坚持你的观点,然后给对方时间让他了解事情本身。
2.聪明要有度
聪明外露,可能祸及自身
老子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说,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不要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要适当隐藏自己的实力。过于炫耀自己的能耐,有时反而有可能导致人生的失败。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00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行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主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有些人以为聪明绝顶,没有任何对手,所以说话、做事无所顾忌,结果,最容易失败者,正是此类人。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不安分起来,起先还是耍耍小聪明,如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大家都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怀疑的!”
还有一次,建造相府,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亲来察看了一下,没说话,只在门外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一见,就令工人把门造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不是“阔”吗?丞相是嫌门太大了。
杨修有个毛病就是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当然,光在这些还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谁想他后来竟渐渐地搅和到曹操的家事里去了。
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为自己选择接班人是一个小极小严肃的问题,而那些有希望接班者,也不管是兄弟还是叔侄,简直都红了眼,所以这种斗争往往是最凶残、最激烈的。但是,杨修却偏偏不识时务地挤到这场危险里去,而且还忘不了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曹操的长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选择继承人的对象。曹植能诗赋,善应对,很得曹操欢心。曹操想立他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歌长(官名)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抬进府来,对外只说抬的是绸缎布匹。这事被杨修察觉,他不加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报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盘查。曹丕闻名后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报告吴质,并请他快想办法。吴质很冷静,让人来转告曹丕说:“没关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片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去就行了。”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怀疑是杨修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十分气愤,就更讨厌杨修了。
还有,曹操经常要试探曹丕、曹植的才干,每每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他们的意见,杨修就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一有问题,曹植就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是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当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难免又产生怀疑。后来,曹丕通过曹植的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气得两眼冒火,愤愤地说:“匹夫安敢欺我耶!”
又有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出邺城的城门,却又暗地里告诉门官不要放他们出去。曹丕第一个碰了钉子,只好乖乖回去,曹植闻知后,又向他的智囊杨修问计,杨修干脆告诉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谁敢拦阻,杀掉就行了。”曹植领计而去,果然杀了门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后,先是惊奇,后来得知事情真相,愈加气愤。
最后机会果然来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他的大将黄忠杀死了曹操的爱将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来和刘备决战,但战事不利,要前进害怕刘备,要撤退又怕人耻笑。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了:“鸡肋”,杨修听到以后,便又耍起自己的小聪明来,居然不等上级命令,只管教随从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知道以后,他竟说:“魏王传下的口令是‘鸡肋’,可鸡肋这玩艺儿,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正如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久驻无益,不如早归,所以才先准备起来,免得临时慌乱。”曹操一听,差点把脑血管气炸,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斩首。
聪明人总是比一般人多知道些事情,因此,很容易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许多聪明人都不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使你站在某一领域的顶点,你在这方面胜人一筹,也并不等于在另一方面也一定能成功。杨修的确很聪明,他能聪明得看透别人看不到的许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东西。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终于,他的表面的聪明使他愚蠢地走上了绝路。他小聪明的过分外露,他小聪明无节制的滥用,注定了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成不了大气候。注定了他在通向权力的道路上成为失败者。
聪明人要成就一番辉煌伟业,要胸有成府,千万不要出不必要的风头,耍小聪明。
不要总是对自己得意之事夸夸其谈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失意时要敬人,得意时更要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得意之事少谈,才会受人欢迎。完全不谈得意之事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少谈,或者先让别人说,你再穿插自己得意之事,这样双方心理才不会失去平衡,友谊也会更加深厚。
有一位女士,她的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香港一家金融机构任职,每月数万港元薪水。这位女士非常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慢慢的,她发现亲朋好友都在疏远她,不愿和她交往、聊天。她非常痛苦。
女儿知道这种情况后,就极力劝导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好,人家会有什么感受。人家当然不会理你了。
在叙述自我时,过分突出自己,会使其他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至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聪明人总是在自己得意的时候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而不是居功自夸。
好莱坞影星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不停地赞扬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沦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大谈特谈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落选对手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非常感激褒曼,会把她当做知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竞争的对手,如此与竞争者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
人际交往中,你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由于自己的原因使对方心理失去平衡,给对方造成伤害。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这是不好的。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了不起”的,甚至会认为你是不成熟的、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所以,尽可能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
表现自己是人的天性。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但却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谈得艺术一点。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明智,所以先让对方发表演讲之后。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聪明人总先让着对方:“您的见闻广博。您先谈一谈吧!”促使对方发表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如此这般地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那效果就会好得多。
每逢开口说话,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要注意别让别人产生自己被比下去的感觉。谈论你的得意之事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羡慕眼光,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觉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意,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种伤害。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就该与失意的人谈,和失意的人谈得你得意的事,表明你不但不知趣,简直挖苦讥讽他。他对你的感情,只会更坏,不会变好的。你要谈得意事,该向得意的人去谈,你捧他,他捧你,志同道合。年轻人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说,自鸣得意,结果就招人骂你小器,笑你沾沾自喜,并且无意中还会惹起别人的妒忌。偶有不如意的事,使你觉得满腹牢骚,有如骨鲠在喉,不免逢人便诉,如果只有惹人讨厌,说你毫无耐性,甚至笑你活该。
不要居功自傲
聪明人面对功劳从来不居功自傲,他们把功劳送给领导,给领导面子,让领导高兴,从而为自己的美好前程添砖加瓦。
三国末期,西晋名将王溶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溶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不料王溶克敌致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告王溶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官的珍宝。
这不能不令功勋卓着的王溶感到畏惧。当年,消灭蜀国,收降后主刘禅的大功臣邓文,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构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邓文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害怕自己的无辜,晋武帝司马炎才力排众议,没有治他的罪。
王溶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强大臣所压制,一再被弹劾,便愤愤不平。每次进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有时感情激动,也不向皇帝辞别,便愤愤离开朝廷。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王溶问:“这话什么意思?”
范通说:“当足下凯旋归来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
王溶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做臣下的,最忌讳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如果能巧妙地把功劳送给领导,不但不会引起功高盖主的嫌疑,而且能进一步地得到领导的重用。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汉宣帝于是派年已70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口种一株榆树,100棵菱白,50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5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的带剑人,他劝喻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卖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定居乐业,温饱有科,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大说,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龚遂也不计较他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材,使人各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微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