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选择舍得放弃
2176700000010

第10章 给心灵洗个澡(9)

“我凭什么要为你们收拾房间”,三毛一下火了,她哭叫着撕扯着东西,乱扔着一些整齐的物件,“我也是来上学,不是你们的佣人,我为你们付出那么多,就是应该吗?你们为什么不能动手自己整理?”

一群“碧眼高鼻”呆了……

是的,三毛凭什么要为她们收拾房间,三毛带着东方女性的美德,付出了那么多的辛苦汗水,使得她们适应了娇惯,一旦再没有为她们收拾,就内心不平衡。这帮西洋女真够懒且自私的。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这故事:美德使她们心安理得,固所当然,人是一个容易思维定势、行为定势的怪物。人,对于别人给予的恩赐和付出一开始会感到不安和感动,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他会莫名其妙地形成潜在依托感,“你能任劳任怨地干着这些琐碎的家务,看来你是应该这么做的,这是你的责任。”人性的行为惯性纵容这些“寄生虫们”心安理得,三毛不明其中道理,当然大为委屈了。

行事不可纵容,“美德”要懂得放弃,是有其深刻的人性哲理的。

溺爱子女,不应一时地纵容和对他事事包揽。溺爱中要严加管教,使他按着正当的轨道成长发展;溺爱中要教会孩子自己照顾自己,使他能够掌握自立自强的本领。父母爱护子女的“美德”不可盲目坚持,否则只会误了子女,害了自己。于是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孺子方始发愤图强,功名遂成。

敬重上司,不是一时地诺诺附和对处事的盲目奉从。敬重中要据理明断,上司不是神,他也有出错的地方,帮助上司纠正错误以明大义也是自己的责任;敬重中要思量权衡,多行忠谏为上司分忧,盲目忠诚的“美德”不可坚持,否则就会误了国事,丧失了自己。于是邹忌鼓琴,魏征忠谏,君王方得从善如流,国家遂兴。

“美德”要懂得放弃,那么我们如何既发扬美德又避免形成惯性的负面形为定式呢?

试着间断性做你的美德行为,中间隔断期的混乱会使你的同伴感受到你付出的可贵。于是美德虽不常坚持,但可长久保持,你的友爱之心便会时有所报了。

51.不战而胜,上兵伐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的确商业场里的竞争可以比得上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用战场来形容人生一点也不为过,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随时可能有急流:有险滩、有恶浪。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现实的,是残酷的。人就是这样,有时为了一点小小的蝇头小利会反目成仇、会明争暗斗、会你死我活地去争斗、去拼命。然而,毕竟,每个人的力量是有所差异的。争斗的结果只能是一部分人失败而另一部分人获胜,获得胜利者为王,败者则为寇。王者,毕竟是少数,败者则是绝对的多数。实力弱的也许就根本不该与强者去争斗,唯一的好办法是寻找新的出路——不战而胜。

不战而胜是一种用兵的战略。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战争则可以尽量减少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尽可能地较顺利地、较早地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在人类社会中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首先要靠各自的实力,毕竟实力是基础,但光有实力还是不够的。一个人的实力再强,他也不可能将经受无数敌人的消耗,这样下去岂不是终究有一天会自取灭亡?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实击虚,能尽量不战就不战,如果实在要战,请必须把下面问题搞清楚:

首先是敌我双方的实力,究竟是我方占有优越的条件?还是对方较有优势?我方的强处何在,弱点何在?如何保持自己的强处而击败对方的弱点?

其次,战争的各种后果如何?我方的代价为多大?可能的收益又是多大,究竟是否该靠武力来解决?

最后,若不诉诸于武力,而靠和平手段来解决,其成本又是多大,收益又是如何?

总之,诉诸一场战争也是万不得已的。一定要谨慎细微仔细衡量双方的实力及战争的可能结果,进行仔细的选择、决策。在这里最高的战略原则仍是不战而胜,以最小的代价而取得最大的收益。这时,也许有人提出反驳说:“不战怎么能见胜败?”的确,在竞技场上,必须“战”后才可能知道你的成败如何,而人类社会却和竞技场上有所不同。社会上的竞争却并非如此简单,个人实力固然重要,但它复杂得多,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没有规则,只有结果,没有裁判,只有观众,这更是一场时间之战,耐力之战,也是命运之战,智慧之战,甚至是人性之战,一次的胜利并不能保证永远的胜利,而且表面上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强者看来可以主宰一切,可是也不必然能打胜仗,而弱者似乎注定被宰割,但在某些状况下也不必然被宰割。人性丛林里就是这样无一定规则,因此,在进行战争前最好是量力而行,力争不战。

所谓“不战”,就是尽量避免双方直接交锋。当然,这里不排除使用谋略,谋略是一种智慧,使用得当,会获得很好的结果的。“不战”并不意味着消极的逃跑和无原则的主张求和、而是在不诉诸武力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力图尽量扩大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去损害之。这里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针对强者来说,另一是针对弱者来说的。

对于强者来说,除非对手是绝对的弱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历史上强者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不管是自己的骄傲轻敌或是第三国介入,或是一些不可抗力的意外。

弱者其自身有许多问题仍待以解决。比如自我完善和发展、生存问题。若自不量力,拿着鸡蛋去碰石头,这样后果可想而知。对弱者来说,保持存在是他的当务之急,虽然弱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去取胜于强者,可是他必须时刻面临着竞争环境给他的压力和强者对他的压力,这种压力也许使他不敢有一丝的松劲,更谈不上说去贸然行事。

不战的良策是为胜而准备的,为了取得大胜或战略上的胜利,我们有必要舍弃小胜或暂时的败退,这都是允许的。不战不是一种沉默,而是一种积极的准备,为了更好的时机的到来,为了战略上的取胜之道,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壮大自己,当自己的力量能足以影响到周围空间时,我们再发出战的口号,到那时我们的威慑力一定会使我们不战而胜的!

这一点,对弱者尤为重要。

52.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甜

为了最后的胜利,任何屈辱都是可以忍受的。而不能忍一时之屈辱者,往往事业不能进行到底。毕竟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甜。

人在奋斗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而最后的笑声才是最甜的,最后的成功才是决定意义的成功,起初的成就和痛苦只不过都是为后来而设的奠石。

很多比赛往往是先胜而后败,结果落得个一无所有。连最初的一点小胜也白搭了。失败的真正原因,以期待下次最后的微笑吧!

人性丛林中的竞争过程很重要,但结果更为重要,因为甚至可以说结果决定了你的过程,结果一无所有,那么你的过程也毫无意义可言。结果是成功的,你的过程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有人少年得志,在商场上先是如鱼得水而大赚,后来却大赔,最终穷困潦倒而一无所有,那么众人会怎么评价他呢?

因此,争取“做最后的胜利者”才是我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最高战略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标,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首先,不要过于看重某一次胜利。如果能取胜尽量取胜,当然不必要放弃,因为胜利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提高士气;如果这个胜利的意义不是很大,跟取得“最后的胜利”相冲突或无关系,且又消耗体力、脑力,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放弃这个胜利。

其次,也不要过于看重某一次失败。一次小小的失败若对“最终的胜利”并没有太重要的影响,那就让它去失败吧。

再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时刻认识现在是处于什么阶段,该如何去实施战术。要对战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不是眉毛和胡子一把抓,稀里糊涂,甚至当“最后的决战”到来时仍不知道,这样势必就会贻误了战机而归于失败。

最后,要保住每次的作战结果。因为,只有每次一点一滴于积累战果,才能将自己的实力壮大而作最后的决战。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好战,一旦取得了一次胜利,便试图梅开二度。万一下次失败怎么办呢?所以必须仔细衡量,以保住目前战果为佳。人的一生也是这样,“最后阶段”的胜利也是由人生不同阶段积累而得的,前半生失败,到了老年再去争取胜利,还有力气吗?毕竟,没有战果的战争根本不算胜利。

但愿你为了“最后的胜利”而能忍一时的屈辱,那时你笑在最后,你将笑得最甜!

53.忘记就是舍得放弃

记性不好的人,永远觉得生活清新有趣。

利弊相衡,这个定律在记忆与忘记上,较其它方面更准确、更有益。要是一个人记不起那些曾经幸会者的名字,那么他对讨厌者的名字也同样健忘。如果他记不住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途径,便也不会记清昨日离婚案中令人恶心的情节。他的思想像泉水一样,永远清澈流畅。他觉得今年更加有趣,因为他对本质上大致一样的去年已经印象模糊。于是一个被称为记性不好的人,永远觉得生活有趣,饶有晨辉的清新感。

忘记实在和记忆一样,是心灵的活动。除非我们忘却一大堆,否则不能记忆。说实在话,人们所忘记的都是所记得的。要想起忘记了什么,和要想起记得些什么同样伤脑筋。伟大作家所知的几乎永远仅只应付当前目标所需,没有累赘。日常的小事常沉入心底,以“忘记”的形式存在、积淀,偶然像沙粒在蚌壳内形成珍珠,赫然重现,这样,平凡成了新奇,无趣变得有趣,这就是忘却的魅力。

记忆力特强的人,你希望他提出意见,他却引述一段长篇大论,他们总把知识存放在橱窗里,而其他地方却一无所有。而与此相反,健忘的人总是奇峰突出。他不能提出更多陈旧无聊的事实,却可以分析评论提供有见地的意见。在发掘思想的过程中,他们从不向后寻找,而乐于向前开拓。对于一个记得住每件事的人,经过几百年,天堂也会变得索然无味。而对一个健忘人来说,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永远是块乐土,有机会重新结交旧时相识,重新体验儿时趣事或重温无数旧书,生活该有多么美好。

世上往往有许多事情,智者该索性避开,因他无力改变,而回想起来又会使他痛心疾首那些邪恶、悲惨及愚蠢的事。我们这个时代,通常把这种回避视为怯懦,但是,涉世老手的信念是,勇气存在于奋力以赴的艰辛之中,同样也存在于安详和沉着之内。不时脱下盔甲的人,更有精力迎战殊死的搏斗。义务和乐趣一样,能促使每个人筑起可以不受滋扰的心灵堡垒,藉以获得心智自主。经过回忆作用所选择、安排和美化的个人往事,正是这种退隐的最佳去处。

人人都曾有过被痛苦的回忆所缠绕而不能自拔的经验,何不让我们把这些不美好的回忆摒之千里,代之以自我陶醉的梦想和对新生活的不断体验与历练呢?

请您记住,健忘是使您更加快乐的秘诀,这适用于任何人,何妨一试?

54.选择利用你的逆向思维

成功的契机,往往在于思维的悖逆。

北宋政治学家司马光小时候机智过人。有一天他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水缸,小朋友们一时便都慌乱了起来:有的大喊:“来人啊,救命啊!”;有的拼命的想把落水的小伙伴拉出来;司马光急中生智,拿起一块石头,将水缸砸破,水流走了,那位小朋友也得救了。

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掉下水缸后,大多数孩子是按常规思维救人的,即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取的是超常思维,即使水离开了人。事情结果砸破水缸是否遭来大人的打骂,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

实际上,我们与其说是“超常思维”不如说是“逆向思维”来得到更贴切些。也正是凭着“逆向思维”,司马光才得以化险境为安全,其事迹也成为千古流传的教育精品。

显然,逆向思维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按常规办事,不循规蹈矩,显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在一个方向受阻时,马上改换新的方向,借助于他们思维的结果分析统摄,巧妙组合,从而找出新的突破。而那个“新的方向”往往正是常规思维的“死角”。因为常规思维往往表现出一种定势,墨守成规,按常规办事,往往只有一个思维角度,一个常规方向。

这显然是两种旗帜鲜明的对立,然而,逆向思维往往只有当它被诉诸语言文字时,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通常是,离开语言文字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时,便又很快把它给忘了。现实生活就象一台庞大的消化机器,逆向思维一放进去,就容易被消融得一干二净。对于逆向思维,常规思维似乎有着极强的同化作用,就好像中国国家足球队对健力宝小将的同化似的,不知不觉中便已完成。

常规思维有着那么强大的力量,作为一种“定势”、一种“常规”,其本身就证实了它的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它决非只是个体的问题,而往往与整个民族,与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那些常规定势,往往正是世代传统的沉淀,而这,也正是其具有强大力量的根源,正因为这强大的社会历史后盾,使得它的地位坚固得难以轻易动摇。

而我们仔细探寻那些世代相传的纽带时,便发觉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传送工具。所以,我们这些经过教育与社会磨练的大人才会不时惊奇于孩子的睿智,并由此便以为自己又发现了一个天才。而事实上,又有多少孩子成人后能继续以其神奇的智慧而着称于世?

可笑的是,司马光这一被公认为思维奇特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保守派,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其反差之大,着实让人惊奇。而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小时候虽令人称奇的将那头大笨象的体重给称了出来,然而长大后,却也无所传奇作为。

所谓的超常、逆向思维,在孩子步向成熟时,却反而神不知鬼不觉地萎缩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不要为我们的社会辩护,我们并没有对社会谴责什么。作为一个社会,它无法不拥有一系列的秩序规范,而这,便是“常规”的社会基础,便是所谓的“框框”。而我们的“逆向思维”便是要在这严密的框框中寻找立足之地。无疑,这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若不是刻意追求,我们难脱“常规”之手掌心。

所以,具有“逆向思维”的人往往就会在社会中有所成就、有所名声。但这种人在社会中却又寥寥无几,因而其轶事便易于为人们所传说。

伦琴发现伦琴射线后,收到一封信,写信者说他胸中残留着一颗子弹,须用射线治疗。他要求伦琴寄一些伦琴射线和一份怎样使用伦琴射线的说明书给他。

我们注意到:伦琴射线是无法寄的,这不仅是无知,而且带戏谑成份,求人帮忙,却不庄重,居然开玩笑。换作常人,实在应该好好教训他一顿,阐述一下道理原理。但伦琴却回信道:“请你把你的胸腔寄来吧。”以谬还谬,显然比怒斥一通效果好得多。他不为不敬重的来信而感情用事,这是一种受辱不惊的超常感情,而正是这种感情,才使他作出了不同一般的应对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