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悲惨世界(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2183900000003

第3章 芳汀(3)

至于主教本人,对他来说,断头台行刑确实使他受到了震动;过了许久,他才镇定下来。的确,断头台,当它被架将起来屹立在那里的时候,是具有一种使人感到晕眩、令人觉得惶惑的力量的;在我们不曾亲眼见到断头台之前,对死刑多少还能漠然视之,不表示意见,不置可否;但是,如果我们亲眼见到了这么一座,那么,我们所受到的那种惊骇就会如此的强烈,以致我们非作出决定,非表示赞同或反对不可。有些人赞叹断头台,譬如德·梅斯特尔德·梅斯特尔(1753-1821),法国神学家。;有些人痛恨断头台,譬如贝卡里亚贝卡里亚(1738-1794),意大利启蒙运动代表人物。。断头台,它的别名叫“镇压”,它不是中立的,也不许人中立。它是法律的体现。见到它的人都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战栗。一切的社会问题都在那把板斧的四周划出它们的问号。断头台是想象,不是一个架子,也不是一种机器,不是由木条、铁器和绳索搭成的没有生气的机械。它像是一种让人产生无可名状的阴森逼迫感觉的生物。我们可以说那架子能看见,那机器能听见,那机械能了解,那木条铁件和绳索全都具有意识。当它的形体将我们的心灵掷进凶恶的梦魇的时候,断头台,就令人感到阴森恐怖,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心灵是无法摆脱它的所作所为了。断头台,是刽子手的同伙,它在吞噬,在吃肉,在饮血。断头台,是法官和木工合制的怪物,是一种鬼怪,它以自己所制造的死亡为自己的生命而进行着活动。

行刑的第二天以至以后的许多天,印象依然历历在目。主教一直表现出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临刑时那种强迫做出的从容不迫的镇静情绪已经消逝,社会威权之下的鬼魂在跟他纠缠不休。以往,工作回来,他总是心地坦荡,一副神采奕奕的样子。而今他却老像是在责备自己。有时,他自言自语,吞吞吐吐,低声地说着一些凄惨的话。他对他的妹妹说:“从前我还不晓得它是如此的可怕。我一心想到的只是上帝的法则,没有注意过人的法律。看来那是错了。我只想到,死只关上帝的事,人是没有权力过问那未被认识的事的。”

随着时间的过去,那些印象渐渐减退或者竟然消失了。但是,人们还是注意到了,从那以后,主教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类事情。

人们可以随时把主教叫到病人和临死的人的床边。他十分清楚,他的最大职责和任务应在那里履行和完成。不用人请他会主动到寡妇和孤女的家中去。他常常会在失去爱妻的男子和失去孩子的母亲的身旁静静地坐上几个钟头。他特别善于把握说话的时机,知道什么时候该开口,什么时候该缄默。啊!可佩可敬的安慰人的人!他不以遗忘来消除苦痛,却希望去使苦痛显得伟大和光荣。他说:“要注意您对死者的想法。不要往那溃烂了的东西上去想。这样,定睛望去,您就会在苍穹的极尽之处看到您亲爱的死者的生命之光。”他知道信仰能够呵护人的心身,因此,总是想方设法去慰藉失望的人,使他们能在逆境中把俯视墓穴的悲痛转为仰望星光的感情。

五、道袍穿得太久了

米里哀先生的家庭生活与他的社会生活同受一种思想的支配。迪涅主教所过的那种自甘清贫、淡泊的生活,使那些有机会就近观察的人感动异常。

像所有老人及大部分思想家一样,他睡得不多,但睡得安稳。早晨,静修一个钟头后,再念他的弥撒经,有时在天主堂,有时在自家的经堂。弥撒诵过,一块黑麦面包,蘸上自家的奶牛的乳汁便是早餐。餐后,他随即工作。

主教相当的忙。每天他都得接见主教区的秘书——通常是一个司祭神甫,和他的那些助理主教。有许多会议等他主持,要检查宗教图书室,要诵弥撒经,要进行教理问答,要举行日课经,等等;还有许多训示要写,有许多讲稿要批示;要调解教士与地方官之间的纠纷,要处理教务方面和行政方面的信件。总而言之,努力为政府、宗教服务,有做不完的事。

处理完无穷尽的事务,做毕日课及祈祷,剩下的时间,主教多数用在贫病和痛苦的人身上;在这之后尚有余下的时间,他便用于劳动。他有时在园里铲土,有时在室内阅读和写作。对于这两类工作,他一律叫做“种地”。他认为精神也是一块园地。

午餐和早餐一样简单。

将近午后两点时,如果是好天气,他便去乡间或城里散步。散步的路上,他时常去拜访那些破破烂烂的人家。他独自一个人走着,低着头,扶着一根长长的拐杖,穿着他那件相当温暖的紫棉袍,脚上是紫袜和粗笨的鞋子,头上是平顶帽,从帽顶的三只角上坠下三束金色的流苏。

他经过的地方犹如过节。我们可以说,他一路走过,就一路在散布温暖和光明。孩子和老人为欢迎主教到来而走出大门,犹如迎接阳光。他和大家互相祝福。人们总是把他的住所指给任何有所需求的人。他随处停下,与小孩子们谈话,朝母亲们微笑。只要有钱,他总去救济穷人;钱用完了,他便去找有钱人。

由于道袍穿得太久了,又不愿被别人察觉,进城他便套上那件紫棉袍。夏季来临,他更是备受煎熬。

晚上8点半,他和他妹妹共进晚餐。马格洛大娘在主教吃饭的时候立在他们身后。

似乎再没有比主教的晚餐更简单的晚餐了:吃的东西不过是清水煮蔬菜和素油汤。每逢客人来访,马格洛大娘便借机为主教做些鲜美的湖鱼或名贵的野味。对此,主教没有表示异议,听任马格洛大娘的安排。城里的人都说:“主教吃两种菜:神甫菜和修士菜。”

晚餐过后,主教和巴狄斯丁姑娘与马格洛大娘闲谈半个小时,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写作,有时用单页纸,有时用对开本书本的空白处。他是一位文人,知识渊博。他留下了五六种不寻常的手稿,其中的一种是关于《创世记》中“上帝之灵运行于水面之上”那一节的研究。他将三种经文进行比较;阿拉伯译文作“上帝之风在吹拂”;弗拉菲于斯·约瑟夫弗拉菲于斯·约瑟夫,一世纪末期犹太历史学家。作“上界之风骤然临于下土”;最后,翁格洛斯的迦勒底迦勒底,巴比伦一带的古称。文的注释性翻译则作“来自上帝的一阵风吹在水面之上”。还有另外的一篇论文,研究了雨果关于神学的著作——雨果是普托利迈伊斯的主教,本书作者的曾叔祖;主教还证明在前世纪以笔名巴勒古尔发表的各种小册子都出自这位雨果主教的手笔。

有时,他在阅读某人的著作时,会忽然堕入深远的思考之中,想完,便立刻在书中写上几行,而内容却时常和他手中的著作毫无关系。他的一本四开本的书还在我们的手上,书名是《贵人日耳曼和克林东、柯恩华利斯两将军以及美洲海域海军上将们的往来信札》,凡尔赛盘索书店及巴黎奥古斯丁河沿毕索书店印行,边脚上有他写的注。

注是这样写的:

啊!存在着的你!

对于你,《传道书》称全能,马加比人称创世主,《以弗所书》称自由,巴录称广大,《诗篇》称智慧与真理,约翰称光明,《列王纪》称天主,《出埃及记》称主宰,《利未记》称神圣,以斯拉称公正,《创世记》称上帝,世人称天父,而所罗门称慈悲——这才是你的名称中最美的一个。

快到9点钟,两个妇女便上楼到自己的房间去,让主教独自留在楼下,直到第二天天明。

接下来我们须介绍一下迪涅主教住处的具体情况。

六他把住宅的安全托付给了什么人

主教的房子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二层楼房,楼下三间,楼上三间,屋顶上有一间气楼。楼后面有一个园子,1/4亩大小。两个女人住楼上,主教住楼下。三个房间中,一个是餐室,临街,一个是卧室,一个是经堂。走出经堂,需穿过卧室;走出卧室,又需经过餐室。经堂附有半间小暖房,仅容一张床,留备客人寄宿。主教常让那些来处理辖区事务或其他需要到迪涅的乡村神甫们睡在这张床上。

花园里还有一间小房子,原是医院的药房。它与正屋相通,现在已改为厨房和食品贮藏室。此外,园子里还有一个牲口棚,先前是救济院的厨房,现在主教在那里养着两头母牛。无论那两头牛产多少奶,主教每天早起总是分一半送给医院的病人。他说这是他在付“什一税”。

他的房间很大,冬季难以保暖,木柴在迪涅较为昂贵,为了节省木柴,他便在牛棚里用板壁隔出个小房间。严寒的季节,这里成了他夜间生活的地方。他把它称之为“冬斋”。

和餐室一样,冬斋十分简陋,只有一张没有上过漆的木方桌和四把麦秸心椅子。餐室里有一个涂了淡红漆的旧碗橱,成了这里惟一一件奢侈品。主教还有一个碗橱,它被罩上白布帷并弄上假花边,成了经堂的祭坛。

迪涅一些有钱的女忏悔者和虔诚的妇女,多次凑钱要给主教的经堂修一座像样的新祭坛,但每次他把钱收下后,都分给了穷人。

主教说:“最美丽的祭坛,是一个由于得到了安慰而感谢上帝的受苦人的灵魂。”

经堂里有两把麦秸心的祈祷椅。卧室里有一把扶手椅,也是麦秸心的。有时客人超过七个,省长、将军或是驻军的参谋,或是教士培养所的学生,就得到牛棚的冬斋去搬椅子,到经堂里搬祈祷椅,到卧室里去搬扶手椅。这样,他们可以集中起11把待客的坐具。每次有客来,总得搬空一间屋子。

有时来了12个人,主教为了遮掩窘境,在冬天,便自己立在壁炉边;在夏天,他就领客人到园里去。

在那间小暖房里,确还有一把椅子,但是麦秸已经脱落了一半,且只有三只脚,需靠在墙上才能用。巴狄斯丁姑娘也还有一把很大的木靠椅,从前是烫过金的,且有锦缎的椅套,但是,由于楼梯太窄,那木椅无法从楼梯搬上楼,只好从窗口弄进房间。这样,这把木椅也就无法作为机动的家具了。

巴狄斯丁姑娘做梦都想在客厅里摆上一套荷兰产的黄地团花图案丝绒的天鹅颈式紫檀座架的家具,再配上长长的沙发。但这至少需500法郎才能置得起。她省吃俭用,五年过去了,只攒下42个法郎10个苏,于是,买家具的念头就此打消。

主教的卧室简朴到了极点。窗朝园子开着,对面是床——一张医院用过的铁床,带有绿色的哔叽布帷子。床帷的后面,摆着梳妆用具——这是残存的他过去在繁华社会中做人时打扮自己的习气。室内有两个门,一个靠近壁炉,通经堂;一个靠近书橱,通餐室。书橱是个大的玻璃柜,满是书;壁炉的木框上描了仿大理石的花纹,炉子里通常是不生火的。主教惟一的奢侈品,是壁炉里的一对铁炉箅。炉箅的两端各有一个瓶,瓶上饰着花串和槽形的直条花纹。炉箅还贴着银箔。在墙上通常挂镜子的地方,有一个铜十字架,原来镀着银,现在银色已褪。它钉在一块破旧的黑色绒布上,嵌在一个木框内,木框的金色也已黯淡。窗子旁边,有一张很大的桌子,上面有墨水瓶,有放得零零乱乱的纸张和书籍。桌前有一把麦秸心椅。床前还有一把从经堂搬来的祈祷椅。墙上是两幅装在椭圆形木框里的半身油画像,在画的素净的背景之上有几个小小的金字,标明一幅是主教查里奥教士的像,另一幅是夏尔特尔教区西多会大田修道院院长阿洛德副主教杜尔多教士的像。主教住进这间房子时,这两幅画像就在这里,多年来,它们“原封未动”。主教很尊敬这两位教士,因为他们是神甫,又是施主。对于这两个人物,主教所知道的只是:1785年4月27日同一天,他们一个接受了教区,一个接受了采地。马格洛大娘曾经把那两幅画像取下来,掸去灰尘,这样,主教才在大田修道院院长的像的后面,发现一个小小的纸片,它的四角被四片胶纸粘住,这纸片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发黄。这纸片上的淡淡墨迹,注出了这两个人物的身世。

窗上挂着一条古老的粗毛呢窗帷,已经破旧不堪。为了不因购买新的窗帷增加花费,马格洛大娘只得在正中缝补了一番。补丁恰成十字形。主教对此十分满意,时常指给人看,并说:

“缝得多好!”

楼里所有的房间,无论楼上还是楼下,统统都是刷过灰浆的。后来,马格洛大娘在巴狄斯丁姑娘的房间的裱墙纸下(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发现了一些壁画。原来,这所房子在成为医院之前,曾经是一些绅士的聚会场所。

每间房子的地面都铺上了红砖。每个星期刷洗一次。床前铺上了麦秸席。总之,经过两位妇人的照料,这房子变得异常的清洁。主教对此深感满意,说这于穷人的利益并无妨碍。

有一桩事我们现在需做出交待:在主教从前有过的东西里,他留有六套银餐具和一只银的大汤勺。每天,马格洛大娘望着这些银器在白色的粗纹台布上放射灿烂的光辉,不由得乐在心头。既然我们要把迪涅的这位主教据实写来,那么,我们就需要提到他曾几次说过这样的话:

“不用银器,我想是不容易吃下东西的。”

除这些银器外,主教还有两个粗重的银烛台。它们是他的一个姑祖母的遗产。那对银烛台各插着一支蜡烛,经常陈设于主教的壁炉之上。每当他留客进餐时,马格洛大娘就点燃烛台上的那两支蜡烛,把它们摆在餐桌之上。

主教卧室的床头上方有一个壁橱。每天晚上马格洛大娘都要把六套银器和汤勺锁在壁橱里,但钥匙却总是留在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