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浙江人的创新思路
2198700000027

第27章 不断进取,始终驾驭新潮流(4)

如何让企业长盛不衰,成了众多企业家头痛的问题。纵观中国的大小企业和公司,别说打造百余年“老字号”,就是能顺顺当当走过10到20年的也少之又少。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被人们所忽视的原因)那便是没有很好地经营企业文化,阻碍了企业的长远性发展。

企业像人一样,有自己特有的性格、风情和生存理念,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别人不会注意它,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惊人之举。曾赫赫有名的“爱多VCD”制造商,就是因为在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对企业文化引起重视,导致企业文化严重颓废而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

而浙江的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重视是他们经营活跃的原因。浙江绍兴的日月首饰集团公司是专门从事珠宝、首饰的生产和加工企业,他们从30多平方米作坊发展到今天下属16家企业的私营集团公司,并获得了迄今为止首饰界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面对这样骄人的成绩,集团总经理把它归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以诚治企”。

不管在管理上,在工作和经营中,都十分注重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理念。“诚则就业,随则毁业”,大到公司决策、小到帮助普通员工建立理财观念,日月首饰集团都时刻体现了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重视,自上而下地在集团内部实施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整合。

企业文化是一群人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的、有凝聚力量的理念。在一个企业里,人们来自五湖四海,语言是五花八门的,但是过一段时间,语言趋于接近,思维方式也趋于接近,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企业文化是一种共识,是一种默契。有时候可以一句话不说,只一个眼神,下属就知道怎么干。这提高了组织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1995年春天,钱金波回乡创办了永嘉红蜻蜓鞋业有限公司。当时,他一无厂房,二无产品,三无稳定的市场,而且竞争环境已经非常激烈。

对传统文化有着强烈挚爱的钱金波,认为技术可以复制,但文化不能抄袭。世界级的名牌,不仅具有丰富的技术含量,更追求浓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始终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与动力。

当不少刚刚起步的企业都在产品经营、交易、生产等环节上做文章时,钱金波却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打造“文化品牌红蜻蜓”的响亮口号。他投入20万元和温州电视台合办了一个“红蜻蜓之旅”栏目,在浙江创下媒体与企业合办文化栏目的先河。随后又有“红蜻蜓奖学金”、“红蜻蜓美食文化”、“红蜻蜓文化家园”、“红蜻蜓少儿节目”、“红蜻蜓明星足球赛”、“红蜻蜓杯山水画比赛”等电视栏目源源而出。同时,一年一度的“红蜻蜓·红五月”大型文化系列活动更是成为红蜻蜓企业文化的一大看点,也是红蜻蜓品牌的一张名片。红蜻蜓携着清新如风的文化气息迅速被社会所接受。1995年底,创办才9个月的红蜻蜓便创产值3000万元,利润168万元。

1999年,钱金波发现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鞋文化长久以来很少有人关注,于是,他留心收集上到远古下至民国的各式鞋履,并把鞋与文化、鞋与戏曲、鞋与歇后语、鞋与笑话通通制成“郑人买履”、“隔靴搔痒”、“临时抱佛脚”等雕塑,陈设在专卖店里,进行文化促销。

为了弘扬中华鞋履文化,钱金波又于1999年10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门的鞋文化中心——红蜻蜓鞋文化研究中心。

2001年5月,红蜻蜓集团投巨资建成了中国第一家中华鞋履文化馆。展馆收集了300多件从先秦到民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鞋履。7年来,钱金波直接用于文化事业的投资已达2000多万元。“红蜻蜓”牌系列皮鞋相继荣获“中国真皮名鞋”、“国家首批免检产品”等称号。2002年9月1日,红蜻蜓又一举登上中国品牌的最高峰,摘取了“中国名牌产品”等称号。钱金波说:“是文化之力托起了红蜻蜓。”

为更好广泛地传播鞋文化,钱金波又和叶大兵一起将历代鞋履文化资料汇总起来,编撰成我国第一部《中国鞋履文化辞典》。

由于连创三个第一,钱金波也因此获得了“中国鞋文化第一人”的美称。

装上文化翅膀的红蜻蜓一路飞翔。红蜻蜓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区域性企业集团、浙江省重点民营企业、浙江省最大经济规模和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产销量及市场综合占有率均已进入全国同行前三名。目前集团已成为拥有5个全资子公司,2600多个销售终端,年销售额达8.3亿元的大企业。

学习永无止境

浙江人深深了解这一点,学习是增强自身创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目前还有好多人以为赚钱只是靠运气,与学习一点关系没有,这种认识其实是很肤浅的。

无须讳言,现在许多成功的浙江商人创业时的学历都很低,但那多数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所造成的,他们并不因此否认学习的重要性,也不能说明他们没有学习愿望,更不能说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低。何况,他们师法实践,在社会这个大学中学到的东西是书本上所没有的呢!

好多浙江商人是因为家境贫寒而没读多少书,但改革开放这些年,转型中的中国就是一部波澜壮阔、难以读懂的大书。与其去读那些没有太多实践意义的死书本,不如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读这部瞬息万变、奥妙无穷的“活书”,这部“活书”能让他们学到更多、受益更大的东西。事实上,正是因为浙江商人或多或少地读懂了这部“活书”,他们才有机会获得或大或小的成功。

知识就是力量。精明的浙江人因为知识不多,也有过吃亏上当的时候。朱张金当初去俄罗斯时,只带了一个计算器,只学了10个俄语单词——“一、二、三、四、五、好不好、多少钱、行、没问题”。后来他到欧美做生意,也感觉语言不通,做生意就像聋子、瞎子一样困难。1999年冬天,朱张金到美国参加一个皮革展,一个加拿大商人向他推销landcows(死牛皮),40美元/张,朱张金听了心中窃喜,他想这landcows怎么跟deadcows一样便宜呢?(按朱张金的理解,死牛皮应是deadcows,而没听说过的landcows则一定是好皮),他兴冲冲地从美国乘飞机到加拿大看货,结果大失所望,那landcows就是deadcows,而老外没有骗人,因为死牛皮就叫landcows而不叫deadcows。仅一字之差,就让朱张金跑了很多冤枉路,花了很多冤枉钱。从此,他下定决心苦学英语。如今,只有初中文化的朱张金已能用一口流利的英语给老外介绍卡森的产品了。

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没有知识特别是没有学习精神的人想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虽然伟大的企业家没有一个是读书读出来的,却并不意味着企业家可以不读书。所以在现在,很多浙江商人开始拼命地学习。

汪立成更有随时随地的全天候学习能力,以及对变化中事物的敏锐性。因此他的知识积累日益增多,知识结构日臻完善。从16岁到一家丝厂当临时工起步,到最高层次论坛坐而论道,汪立成的学问与他的财富同步增长。

把时间挤出来都用到学习上去,这是鲁冠球“少应酬”的真正原因。鲁冠球每天有5小时的学习时间,从晚上7时到12时看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就是外出开会也要基本做到。

001天线的项青松因为当年没读多少书,觉得自己确实是先天不足。现在,他每天坚持学习2到4个小时,基本上每隔一两天就要写一篇文章。他还攻读社科院工商管理的研究生,而且考试能得第一名,论文夺一等奖。不仅如此,在他的公司还有“五天工作,一天学习”的学习制度,公司出学费让每个员工都学习专业知识。项青松说:“面对21世纪,加入WTO后,我们的企业怎么去竞争,靠什么?就靠脑袋。面对未来,我们准备了多少?如果现在不准备,到那个时候用什么方法?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