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天应该是什么样的
春天应当是什么样的?有人说,春天像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春天像本动听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春天像本微笑的书: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孩子笑了,咧开小嘴巴……
从自然的角度看,我们在课本中学到的春天应当是鲜花盛开、蜇虫昭苏的季节,这个季节里生机勃勃、朝气逢勃!但现实中的春天似乎已经渐离我们而去。就拿微不足道的虫虫来说吧(以前都称虫子,现在孩子们的书里都爱称为虫虫了),曾几何时,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树上、草中、田里有各种各样的虫虫,由于部分是有害的,所以大量使用农药加以灭杀。虫虫是被战胜了,随之而来的,以之为生物链基端的鸟儿也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慢慢地我们以前的各式各色的鸟儿从我们视野中消失,我们的耳旁也少了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得了一份清静。以前农村最为普通的麻雀已经很少见其身影,农民的稻田已经不受其害(曾经是四害之一,后来才弄清楚麻雀不是害鸟),农村的泥房洞中没有了它们的侵袭,农村的小孩现在竟然认不出麻雀!
爱读鲁迅先生作品的人都知道,以前总觉得他的文章被赋上了某些色彩,加之老师总是要求我们背诵,所以我对于他的文章一直没有多少好感。但对于这样一位先生的作品,有两件我却总会由衷想起:《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中有一描述: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有类似的描述: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是从前孩童业余生活的写照,其实也是从前农村孩子玩乐生活的描述。对我而言,这也是童年生活的记忆,所以每每到了冬天,尤其是下雪的时候,不自觉地会想起与邻居一起捕鸟的日子(其实也捕不到几只,只是享受过程而已)。但问题是,现在的农村还有鸟捕吗?还能捕到鸟吗?
现在回农村去,很少能见到一些小生物的身影了。春天,应当是小生命们的乐园,应当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季节,但现在农村的春天已经是不同寻常地寂静了:虫鸣声稀稀落落、鸟叫声寥寥无几。
真正的春回大地,春暖花开,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二、自杀的鸟群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色彩。如果没有鸟类,试想春天会怎样?
我们将再也看不到报春的燕子,我将再也感受不到鸟语花香的美好,庄家以及林木的害虫将会泛滥成灾,鸡、鸭、鹅也会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一些可鸟类传粉的植物也将面临名顶之灾……如果没了鸟类,人类将陷入不可预见的困境。
前几年,在崇明曾经发生过一件怪事。一群麻雀飞行到长江口,突然全部坠入大海,形成了麻雀的集体自杀。天蒙蒙亮,人们在堡镇某处发现了横七竖八地躺满了麻雀的尸体。这些不是偶然的事件,其背后反映了人们的无知。
由于大量农药的使用和工厂污水的大量排放,使昆虫、水生动植物体内的含有微量的农药或重金属残毒。而这些残毒又会通过食物链的途径在鸟类体内富集,造成鸟类大量的死亡或不正常发育。而鸟类的减少,又造成虫害的猖獗,人们就开始大剂量地使用农药,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当然人类的无知并不只表现在这里。
森林是鸟类主要的栖息环境和取食场所,是鸟类休养生息、繁衍后代的主要场所。因此这些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鸟类的生存。然而由于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自然资源的豪取掠夺,使地球上的森林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就以世界上最大森林宝藏--热带雨林为例,每年以11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由于森林的大面积减少,鸟类失去了家园,许多鸟类无法生存。因繁殖和栖息条件的改变也会引起鸟类区系组成和数量的减少。
河岸滩涂、湖汊池塘等湿地也是迁徙水鸟主要的栖息、繁殖和取食之地,然而由于人类的盲目围垦造地、围湖造田、拦河筑坝,使湿地面积大量破坏,鸟类的栖息区域的环境发生改变,活动范围和食物大量减少,直接影响了鸟类的生存。由于人为的砍伐森林、排干湿地、开垦草原,致使世界上2/3的鸟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许多鸟类被沦为濒危之列和从地球上从此消失。
据考古研究,距今7000万年前的中新生代,地球上可能存在160万种鸟类,以后由于地壳变化和冰川运动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使鸟类的数量和种类急剧下降。随着人类的出现后对自然的开发和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忽视了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使鸟类资源进一步遭到破坏,而且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有人估计,从十六世纪以来,被人类消灭或因环境破坏而灭绝的鸟类有一百五十种之多。目前地球上仅存鸟类9千多种,其中有些正在走向灭绝之路。据2000年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列出的9300种濒临灭绝的危险动物中鸟类就有2100种,超过五分之一。
在鸟类加速消亡的今天,估算鸟类的价值已不再重要,讨论鸟类的有益无益更觉愚昧。我们只有用世界发展观看待世界,用世界的生态观对待每一个物种,用世界的道德观左右自己的行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围剿麻雀的荒唐
麻雀又家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却非常高,好奇较强。麻雀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麻雀的确能从人们那儿抢走一些粮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害鸟也不为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麻雀对有害昆虫的控制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事实上在麻雀多的地区,害虫特别是鳞翅目害虫的数量明显要少于其他地区,这方面它们对农业生产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过去我们在生态认识上的不全面,曾对它们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遗憾。
20世纪50年代初,麻雀与苍蝇、蚊子、和老鼠被称为“四害”,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除四害运动。麻雀作为“四害”,之一,开始受到大规模的“围剿”。当时全国各地发起大大小小麻雀歼灭战无数,最高潮的一场战役则发生在1958年4月19日的首都北京。
为了让这一仗打得漂漂亮亮,北京市专门成立了以一位副市长为总指挥的“围剿麻雀总指挥部”,精密部署将全市划分成大大小小的“战区”。研究了详细的“对敌”作战方案。
19日清晨4时左右,天还没亮,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展开。830多个投药区撒上了毒饵,200多个射击区埋伏了大批神枪手。除了这些专业“杀手”外,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战士,还有许多老人和孩子,人人手持武器,严阵以待。到早上5点,北京市围剿麻雀总指挥王昆仑副市长一声令下,全城300万人一起投入了这场空前绝后的“人雀大战”。
但见写有全市统一规定标语口号的各色纸旗插满了“阵地”,红、黄、白、绿的纸旗子,随风招展,抬眼望去,远处的城墙上、城下的建筑物上、屋顶上到处都站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幼人人手中都举着红旗或拿着笤帚、木棍、竹竿子、墩布、树枝子,还有人敲盆敲桶、打锣打镲……只听得阵阵口号声、咆哮声、锣鼓声、敲盆击桶声、爆竹声、汽车鸣笛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可怜遭遇埋伏的麻雀们早已“阵脚大乱”,“溃不成军”,只有四散逃命。只要看到麻雀飞来,人们就大声吼叫、挥舞手中的旗帜、扫帚、木棍,使它们无法降落休息。一旦发现麻雀无力支持,降落在地,人们即刻一拥而上,就地解决。落在树上的,用石块、弹弓子、火枪打,由于到处都有人呐喊、轰打,麻雀来回乱扑,无论飞到何处都不能落脚,最后累得筋疲力尽,有的甚至在飞行中掉到地上,活活累死。一些疲于奔命的麻雀被轰入施放毒饵的诱捕区和火枪歼灭区,或中毒丧命,或中弹死亡。
在全市人民的努力合作下,战果相当辉煌。在天坛“战区”。30多个神射手埋伏在歼灭区里,一天之中歼灭麻雀966只,其中累死的占40%。在南苑东铁匠营乡承地生产站的毒饵诱扑区,在两个小时内就毒死麻雀400只。宣武区陶然亭一带共出动了两千居民围剿麻雀,他们把麻雀轰赶到陶然亭公园的歼灭区和陶然亭游泳池的毒饵区里,在大半天时间里,共消灭麻雀520只。在海淀区玉渊潭四周十里的范围内,3000多人从水、旱两路夹攻麻雀。人们从四面八方把麻雀赶到湖心树上,神枪手驾着小船集中射击,只见被打死和疲惫不堪的麻雀纷纷坠落水中。
为了摸清“敌情”,围剿麻雀总指挥部还派出30辆摩托车四处侦察,解放军的神枪手也驰赴八宝山等处支援歼灭麻雀。市、区总指挥、副指挥等乘车分别指挥作战。
当晚,首都举行了展示“战斗”成果的“胜利大游行”,一队队汽车满载着已灭杀的麻雀和一批“麻雀俘虏”在长安街上浩浩荡荡地经过,围观的人民无不拍手称快。到19日下午10时止,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累死、毒死、打死麻雀83249只。此后的统计数据表明,三天时间共计捕杀麻雀40多万只,整个北京城彻底“鸦雀无声”。
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全国共捕杀麻雀2.1亿余只,到年底的时候,曾经随处可见的麻雀,在城市乡村基本上已经绝迹。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一直存在简单地将动物分为有益或有害两类。例如,狼和虎都是公认的害兽,打狼运动、打虎英雄,在一些地区一度引起轰动。也就是在这之后,虎在中国开始走向灭绝,狼也曾在一些地区几乎绝迹。
一种动物是有害还是有益?这种判断仅仅是看它是吃粮食还是吃虫子,甚至是否吃人,是否影响农林业生产。而不是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从食物链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忽视了动物在食物链中的复杂作用。
对于麻雀,动物学家们也拿不定主意。我国鸟类学家郑作新认为,麻雀是最常见、分布最广,而且与人类经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鸟,应对它进行充分研究。于是,他和同事们去河北昌黎和北京近郊采集了800多只麻雀标本,逐一剖验嗉囊和胃部,看看它们究竟吃什么。发现麻雀在冬天以草籽为食;春天喂雏期间,大量捕食虫子和虫卵,幼鸟的食物中,虫子占95%;秋收以后主要啄食农田剩谷和草籽,在收成季节对农区和贮粮是相当有害处的。但在林区和其他地方,害处并不显著,相反还有一定益处。总之,对麻雀要依不同季节和地区,加以区别对待。1956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中国动物学会全国大会期间,郑作新指出,麻雀的益害,不能采取简单的方法,而要根据季节、地区辩证地对待。讨论会上许多动物学家呼吁暂缓消灭麻雀。
就此,中国科学院党组织书记、副院长张劲夫写了一份《关于麻雀问题向主席的报告》,附上郑作新等科学家的主席。1959年11月29日,毛泽东主席在张劲夫的报告上批示为麻雀平了反。争议长达四年多的“麻雀案”终于有了结论。麻雀作为一种生活在人们身边的常见鸟类,免遭灭顶之灾。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快,生态平衡遭到进一步破坏,曾经仿佛是除也除不尽的麻雀日渐稀少,2000年8月,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制定的《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麻雀列为国家二类保护野生动物,捕杀麻雀也由此变成了违法行为。
但近年,麻雀数量仍在急剧减少,引人关注。研究表明,麻雀的大量减少与各地滥用农药和除草剂有直接关系。为提高农作物产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药使用不断向高毒、大剂量方向发展。人们除了使用久效磷、对硫磷等高毒、剧毒农药杀虫,还使用各种除草剂来除去农田里的杂草。农药和除草齐染了麻雀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使用农药的时间集中在3~9月,这正好是麻雀的繁殖期,成鸟和幼鸟采食中毒的昆虫或取食沾有农药的杂草、种子就会死亡。
同时,人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再度捕杀麻雀,使其数量骤减。
麻雀虽普通,却也是生物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数量以惊人速度减少,就会成为濒危物种。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也可能如同东北虎、大熊猫般濒临灭绝,令人类悔之晚矣。
四、蝴蝶的贩卖与开发
蝴蝶,是昆虫世界的佼佼者。它美丽的身姿,飞舞在万花丛中,为春光增色,使大自然生辉。
“化蝶”,在中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永远与蝴蝶相联结,它承载着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一条令人惧怕的毛毛虫,蜕变为一只五彩缤纷的蝴蝶,是大自然的神奇,是生命的奇迹。
蝴蝶与蛾看起来有些相似,彼此之间亲缘关系也不远,都属于鳞翅目昆虫,但如果仔细分辨,相互之间的差别并不难看出。
从生活习性来看,蝴蝶白天活动,蛾一般是夜间飞舞;蝴蝶色泽艳丽,翅上的图案醒目而清晰,光泽耀眼,蛾则多数没有鲜艳的色彩;二者最容易区别的是,在静息时蝴蝶的双翅直立与背垂直,而蛾的双翅则是平面展开或下垂。
蝗虫集群迁移带来的是灾难,而蝴蝶如果集体行动,不仅是创造美景而且也创造奇迹。
在我国云南的大理,在苍山洱海之间,有著名的蝴蝶泉,每年春天,当百花开放的季节,成千上万只蝴蝶飞到泉边,举行一年一度的“集会”。不过这都已成为历史,最近若干年,已是只有泉水,蝴蝶却无影无踪。台湾盛产蝴蝶,高雄附近的蝴蝶谷和屏东县的蝴蝶谷,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闻名世界。
在美洲大陆,帝王蝶创造了蝴蝶迁飞的奇迹。帝王蝶又称黑脉金斑蝶,它的双翅展开可达8.9~10.2厘米,是一种大型蝶类。它们生活在加拿大和美国北部,而越冬却在美国南部和墨西哥,每年都要迁飞大约3000千米的距离。至今,科学家们仍在探索黑脉金斑蝶的迁徙之谜。它们为什么要选择在遥远的墨西哥越冬?这些脆弱美丽的小生命,依靠什么神奇的力量,来完成年复一年艰难的生命之旅?每年的迁飞并不是一代蝴蝶能够完成的,而是几代蝴蝶生命的接力棒,新一代黑脉金斑蝶是如何靠着遗传信息的作用,朝着父辈迁飞的方向前进,准确辨识那遥远的路程呢?许多问题在等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