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2214500000010

第10章 保持心中安宁,得清静之福报(2)

火气大,爱发脾气,实际上是一种敌意和愤怒的心态。当人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相悖时,就会产生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发脾气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而且对自身的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

有位生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收集了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气水”,即把悲痛、悔恨、生气和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做对比实验。结果证实,发脾气对人体危害极大。

他把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放入有关化验水中沉淀后,则无杂无色,清澈透明,悲痛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呈白色,悔恨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则为蛋白色,而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沉淀后为紫色。把“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不仅是强化诱发心脏病的致病时,而且会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因此为了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为了与他人更好地相处,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克服爱发脾气的坏毛病。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做:

1.意识控制

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害别人,还会伤害身体。”

2.深呼吸

当要发脾气的时候,呼吸会变得急促,这时,可以让自己深呼吸,吸气4~5.秒钟,然后呼气6~7秒钟。这会帮助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并排出多余的二氧化碳,因此会使你更能清醒地思考当前的问题。

3.承认自我

勇于承认自己爱发脾气,以求得他人帮助。如果周围人经常提醒、监督你,那么你的目标一定会达到。

4.反应得体

当遇不平之事时,任何正常人都会怒火中烧,但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该心平气和,冷静地、不抱成见地让对方明白他的言行之所借,而不应该迅速地做出不恰当的回击。从而剥夺了对方承认错误的机会。

5.找出你要发脾气的原因

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生气。也许大部分时候,你也不知道生气的确切原因。

6.推己及人

试着从旁人的角度考虑你所处的情形,凡事要将心比心,就事论事,如果任何事情,你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很多时候,你会觉得没有理由迁怒于他人,自己的气自然也就消失了。

7.考虑后果

考虑一下由于你发脾气,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这会扰乱他的情绪,让他心烦和害怕,或许会对周围的人也产生影响。

8.宽容大度

对人不斤斤计较,不要打击报复,当你学会宽容时,爱发脾气的毛病也就自行消失了。

9.让自己冷静,转移注意力

比如,数数法:从10到1数数,直到你冷静下来;呼吸法:短吸气,长呼气。然后长吸气,短呼气。如此反复,就能是自己放松、冷静下来。

感悟

发脾气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影响亲朋好久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会使亲朋成为冤家对头,而且发脾气对身体的危害也非常大,所以说,发脾气是一种永远亏本的生意。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切不可常发脾气。

佛陀格言

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没必要看轻自己

佛说,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你没必要看轻自己。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是一种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并因此而苦恼的感情。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而悲观失望、丧失信心。自卑感的产生,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人一样”等。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是人类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少的东西,因为任何人的能力都会有所不足,因而也就容易产生自卑。人们为了克服自卑,便会努力奋斗。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因自卑而奋发上进,更多的是,因为有自卑感而阻碍人的正常的发展,容易在不幸中虚度一生。

在心理学上,克服自卑心理主要是通过补偿的方法。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就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但自卑心理的补偿也有自觉与不自觉、积极与消极之分。比如,有的人明知自己没有多大本领,却故作姿态,借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显然,这样的补偿方法是不可取的。下面的几种方式才是积极可取的。

1.用乐观态度面对失败

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地面对失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构成的,但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能否战胜自卑、走向自信的关键。

所以,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

2.增强信心

热爱生活,想成为生活的强者的人,当知道自己在某方面有缺陷,不如人的时候,会懂得“以勤补拙”,懂得“笨鸟先飞”的道理。而要做到这一点,自信心很重要。因为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积极进取,才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

3.调整理想的自我

如果理想的自我目标定的过高,或根本不适合自己,就会在实践中一次次失败,自然建立不了自信。但也不能定得太低,否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安于现状。所以要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地追求,同时在实践中适时调整,这样才能成功。

4.增加成功经验

一个人成功经验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越强。可见,通过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可以使自信心得到增强和升华。对于自卑的人来说,重要的是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增加成功的经验。这可以由小由少做起,确保首次努力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如果遇到困境,感到自卑时,则可改做一件比较容易成功,或者自己愿意并有兴趣的活动或工作,以便增强信心,免除自卑。

5.正确估价自己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因此不能只看自己短处不看长处。积极的态度是扬长避短,以“长”补“短”。这一方面不行,也许另一方面比别人强。

6.欣赏自我形象

把自己最满意的照片拿出来,并悬挂或放在身边。衣着得体端庄。外表形象将帮助你看重自己。

7.多向名人学习

多读些有关名人成功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曾被自卑感困扰的名人的事迹,从中获得克服困难的经验,进而鼓励自己加强自信,发挥所长,集中精力,矢志不渝地达到目标。这样,自卑心理也会不驱而散。

8.自我鼓励,自我暗示

告诉自己:“没关系,我能行!”“我能做好。”总体来说,每个人都会遭遇情绪低落或其他一些心理问题,但如何适时调整,关系到你能否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良好的情绪是人体的一种最有助于健康的力量。

感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短处,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有缺陷而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我们在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同时,还要学会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才能,对自己提出适当的要求,打开自卑的枷锁。这样我们在改变了自己心态的同时,就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成功,也能得到别人的欣赏。

佛家典籍

《观无量寿佛经》

《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此经一开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古印度王舍城中的故事:王舍城太子受提婆达多调唆,幽闭其父王频婆娑罗于七重密室,并将千方百计帮助父王的母后韦提希夫人幽禁在王宫中。看见儿子如此不孝,韦提希夫人痛不欲生,求告于佛,希望佛能救她出苦难,往生佛国净土。佛即为她宣说西方净土的无限美妙庄严和往生净土的十六种观想法门,即日观、水观、地观、树观、八功德水观、总想观、花座观、佛像观、色身观、观音观、势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前十三观是从“依报”和“正报”去观想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这西方三圣的功德妙相;后三观讲的是依据个人的信仰程度及修为对往生西方净土者所分的三品九等。

经文为我们描绘了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美妙,教主阿弥陀佛、左右胁侍观世音和大势至的殊胜功德以及往生净土的十六观想法门。奉劝众生信仰净土,受持观想法门,以便死后往生此极乐世界,永离苦海。

经中所宣讲的净土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所谓的彼岸世界信仰。所谓净土,是相对世俗有情众生居住的所谓“秽土”、“秽国”而言的。净土思想起源很早,在古印度婆罗门和小乘佛教中,都可找到渊源。然而直到大乘佛教产生之后,才成为系统的思想。但在印度并不流行,而一经传入中国,则大受欢迎,很快流传起来。所以,对净土的信仰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色。

生气发怒的人,是一个败亡的人

佛说,生气发怒的人,是一个败亡的人。

有一个八十岁的武术禅大师。按规矩,谁能够击败他,这弟子就可以接替他。所以所有的弟子都希望有一天他会接受他们的挑战,因为现在他越来越老了。

有一个聪明的弟子,他一次又一次地到大师那里去挑战,大师笑着避开了他。弟子开始认为大师已经老弱得害怕,只想躲开挑战。所以有天晚上他一再坚持,还发火说:“你不接受我的挑战我就不走,明天早晨你必须接受。你越来越老,过不多久我就没有机会表明我向你学到了什么,这一直是个规矩。”

大师说:“如果你一定要挑战,也可以,去做一件事,到附近的寺院里,那里有一个修士是我十年前的弟子。他在武术禅上已很有能力,结果他扔掉剑做了一名修士。他是我最适合的接班人,却没有向我挑战过,而他是惟一能向我挑战以至打败我的人。所以你先去向他挑战。如果你能击败他,那就到我这里来;如果不能击败他,那就丢掉这个念头。”

那弟子马上去找那寺院向那修士挑战。他不相信这名单薄瘦削的修士会是一个武术禅大师。修士听了大笑,说道:“你来向我挑战?即使你师父也不敢向我挑战,他也害怕。”

弟子一听完全气疯了。他说:“马上站起来!这是我带给你的剑,我知道你是个修士,也许没有剑。”

修士泰然自若地说:“你不过是个孩子,并不是武士。你马上就会被我杀死的,你为什么要求不必要的死亡呢?”

这话使弟子更生气了。

修士说:“我不需要这剑,因为一个真正的大师从不需要它。我不会攻击你,我只是要给你个机会攻击我,好让你的剑折断。你不是我的对手,你只是个孩子,如果我拿起剑来对着你,人们就要笑话我。”

这太过分了!年轻人气得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