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2214500000009

第9章 保持心中安宁,得清静之福报(1)

佛说,清静即是福报。世人饱受尘世喧嚣之侵扰,遭受嗔怒怨恨之毒害,难以享受清静之福。只有保持心中安宁,方能摆脱私心杂念,方能修身养性,得清静之福。

心地不扫空扫地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磐陀伽,本性十分愚笨,怎么教都记不得,连一首偈,他都只是念前句忘后句,念后句忘前句的。

一天,佛陀问他:“你会什么?”

周利磐陀伽惭愧地说道:“师父,弟子实在愚钝,辜负了您的一番教诲,我只会扫地。”

佛陀拍拍他的肩头说:“没有关系,众生皆有佛性,只要用心你一定会领悟的。我现在教你一偈,从今以后,你扫地的时候用心念‘拂尘扫垢’。”

听了佛陀的话,愚钝的周利磐陀伽每次扫地的时候都很用心地念,念了很久以后,突然有一天他想道:“外面的尘垢脏时,要用扫把去扫,而内心污秽时又要怎样才能清扫干净呢?”

就这样,周利磐陀伽终于开悟了。

我们需要时常更新和打扫自己的心灵,不可让过往的事堆积在空间并不大的心境中,否则,一切都将成为重负。

因此,佛说:“我们最需要打扫的地方,是我们的心灵。”

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充斥了太多的诱惑,我们生存的空间里更是掺杂了太多的假、丑、恶,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心灵深处有许多美好的情愫,已经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疏远并淡漠了,于是心灵就产生了很多的杂物,并且这些杂物随时都会冒出来,有气愤,有牢骚,也有各种很小很不起眼的“灰尘”。当我们总无暇以顾时,它会沉积下来,日积月累,不断充斥我们的心房,阻碍我们的思维,迷乱我们的双眼,使我们麻木,迟钝、看不清目标,很难有兴奋,灵感与冲动。

因此我们需要抽出一段闲暇的时间,打扫自己的心灵,梳理自己的思绪,不再任由尘埃飞落。我们常与自己交谈,不断反省,感悟,告诉自己哪些情绪无用,哪些情绪有害,并远远地扔掉它们。留下其中有益于我们成长的,清除捆绑我们自由驰骋的羁绊,伤心的事。这样心里才能留下快乐、轻松、洁净的空间。

收拾屋子,需要笤帚,而打扫心灵,则需要一些纯美的情愫:感恩、宽容、诚信、友善……这些情愫是陶冶心灵最好的“工具”。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小屋”,就要让真、善、美的阳光照射进来,驱除假、恶、丑的阴影。

所以,我们要寻找感动,对身边的真、善、美留意、认同、信任,时常对自己的心灵杂质进行摈弃和净化,把自己积郁的情感、沉淀的苦恼发泄出去,避免它们在体内膨胀。我们要学会感动于大自然的天籁之趣、感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默契、感动于亲友的关怀、感动于陌路的指引和遥祝……

“生命里塞的东西愈少,就愈能发挥潜能”。生活的节奏在加快,而心灵深处存有的那些纯美的情愫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难得的休止符,只有经历短暂的停顿,生活才会奏出完美的乐章。

感悟

脸脏了要洗,房子脏了要扫。人的心灵亦如这脸和房子,同样需要常常清扫。只有经常清除飘散在心空每个角落里的灰尘,使之不被尘垢玷污,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心灵永葆激情和青春,心灵的殿堂才永远窗明几净,宽敞明亮,光彩照人。所以,当尘埃落下时,请记得打扫自己的心灵。

佛陀格言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糊涂常指不明事理的人和事,例如骂人是糊涂东西、糊涂虫,这是人的一种情态。而“难得糊涂”是一种人生境界。

说起“难得糊涂”,还有一段神奇的来历。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一次游览莱州的去峰山,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天色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茅屋主人是一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

主人家中陈列着一个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大开眼界,赞叹不已。第二天早晨,老人请郑板桥题字。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后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大,尚有余地,板桥就请老人写上一段跋语。老人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他也用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人是一位隐居于此的高官。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两人如遇知音,相见恨晚,遂谈文说词,畅谈人生,结为挚友。

让人一生都很聪明难,在聪明中做到难得糊涂更难。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聪明,却把自己深深的陷入尘世的污泥中不能脱身。当然,难得糊涂并不是要人去糊里糊涂的生活,这里所讲的“糊涂”是指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修养和境界,意在劝人明白事理,胸怀开阔,宽以待人。

常言所说的“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即指对原则性问题要清楚,处理起来要有准则,而对生活中非原则性的小事,则不必认真计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些非原则性的不中听的话或看不惯的事,可以装作没听见、没看见或是随听、随看、随忘,做到“三缄其口”。这种“小事糊涂”的做法,不仅是处世的一种态度,也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佛说,如果一个人遇事总是过分计较,一味地追究到底,硬要讨个“说法”,那么烦恼和忧愁便会先于“说法”而来。而如果能做到小事“糊涂”些,则可避免矛盾发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

“糊涂”还能帮助人们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因为“糊涂”本身也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当然,“小事糊涂”绝非事事糊涂、处处糊涂,一个人若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分青红皂白,不讲原则性,那可就是真正的“糊涂”了。

那么,怎样才能在该“糊涂”的时候做到“糊涂”呢?首先,要学会理智处事,沉不住气时反复提醒自己要以理智的心态来控制自己的感情。其次,要学会苦中求乐,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第三,要学会广交朋友。第四,要学会巧妙地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

感悟

难得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是一种难得的品德,是一种大丈夫的气度,是一种放眼未来的襟怀,是一种超越俗世的大智大勇。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写照。在生活中大事明白些,小事糊涂点,不仅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也是养心的妙法。

佛陀格言

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反省是—面明澈的镜子

佛说,反省是—面明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所谓的“反省”,就是反过身来观察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看自己犯了哪些错误,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反省的主要目的是用所得出的结论,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地待好人,处好事,总会犯一定的错误,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反省,假如做不到反省,我们在做人待事上就会越来越错。

唐太宗李世民以魏徵为镜,反省自己对百姓是否尽心尽力,对国家是不是无私奉献,对官员是不是以身作则。他的这种反省精神使他扬利除弊,亲贤远小,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君,开创了贞观盛世。而一代暴君商纣王,每天只知道荒淫享乐,不理朝政,被美女琼浆所迷惑而不能自拔。在西周的打击下多次失利,但他却不知道反省,认为这只是一时的运气不好,仍然每天沉溺于花天酒色之中,不思量自己的国家为什么会如此动荡不安,最后被自己的一个诸侯小国所战败。

反省是一面镜子,能帮你找出自己的不足。只有反省才会不迷失方向,也只有反省,总结经验教训,才不会做错事。

在我们每一天的工作忙碌之后,我们不妨在躺到床上时,来静心地回顾一下我们一天来的待人处事和所思所想,平心静气地正视一下自己,客观地反省一下自己。想一想我们在待人处事上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工作上我们是否全力以赴,尽心尽责?有哪一件事和哪一份工作的处理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如何来做会更好一些等等。我们通过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私心杂念,可以理性地熟悉自己,看清自己,使自己改正过失,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做人与做事的方法。

如果我们能坚持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那么就一定可以纠正自己的行为。把握行动的方向,并保证自己不断进步。

1人际关系

你今天有没有做过什么对自己人际关系不利的事?你今天与人争论,是否也有自己不对的地方?你是否说过不得体的话?某人对你不友善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2.做事的方法

反省今天所做的事情,处事是否得当,怎样做才更好……

3.生命的进程

反省自己至今做了些什么事,有无进步?是否浪费时间?目标完成了多少?

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反省呢?事实上,反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反省也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不过,人在事务繁杂的时候很难反省,因为情绪会影响反省的效果,自己可在深夜人静的时候或是独处的时候反省,也就是在心境平静的时候反省,湖面平静才能映现出自己的倒影,心境平静才能映现你今天所做的一切!

至于反省的方法,则因人而异,有人写日记,有人则静坐冥想,在脑海中把过去的事放映出来检视一遍,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真正有效就行,反省也不能流于一种形式,每日看似反省,但找不出自己的问题甚至对错不分,那就很值得注意了。

人不是圣贤,都会有过失错误,但能不能知过即改,对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应该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佛说,一个人只有时常反省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狂妄,嚣张,幼稚和无知。

感悟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经过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可以使自己避免偏离正道。反省像一把手术刀,虽然割在自己身上会很痛,但一味心疼自己而不向病痛部位下手,就很可能会全身溃烂;反省得越深刻,越及时,肌体就会越健康,生命才能永葆活力。

佛陀格言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切不可狂妄自大

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为了了解禅学的奥妙,不远千里去拜访一位禅师。禅师在桌上准备了两只斟满茶水的杯子,然后边坐下,开始讲解佛学的精义。

这位学者听着听着,觉得其中某些话似曾相识,好像也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他曾听人说这位禅师道行高深,从他的话语中能够得到很多启发,但是交谈之下并不觉得他有什么特殊之处,于是认为这位禅师不过是浪得虚名,骗骗一般凡夫俗子而已。

学者越想越觉得心浮气躁,坐立不安,不但在禅师的讲道中不停地插话,甚至轻蔑地说:“哦,这个我早就知道了。”

禅师并没有出言指责学者的不逊,他只是停了下来,拿起茶壶再次替这位学者斟茶,尽管茶杯里的茶还剩下八分满,禅师却没有把杯子里的茶倒出,只是不断在茶杯中注入温热的茶水,直到茶水不停地从杯中溢出,流得满地都是。

这位学者见状,连忙提醒大师说:“别倒了,杯子已经满了,根本装不下了。”

禅师听了放下茶壶,不温不火地说:“是啊!如果你不先把原来的茶杯倒干净,又怎么能品尝我现在倒给你的茶呢?”

谦虚是高尚者的情操,修养深厚的表现,圣人君子的操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一时的成功说明不了什么,人生的路很长,也许下一刻你就会被打倒,也许下一刻就遇上了解决不了的难题。所以,不能骄傲自大。骄傲自大,认为自己学问深厚,便会止步不前,长此以往,什么也学不进去了。

《菜根谭》中有语云: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古来建立功业成就功勋的全都是谦虚圆融的人士,那些执拗固执、骄傲自满的人往往与成功无缘。文王谦虚,渭河之滨访太公,最终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刘备谦虚,三顾茅庐请卧龙,最终天下三分一分归刘。着名文学家秦牧有人生两戒:一戒学问上的骄傲自大,二戒物质上的贪得无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感悟

佛说,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蠢。当我们取得一些成就时,切不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俗话说:“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我们在取得好成绩时,还能保持谦虚的心态,才会更上一层楼。

佛心故事

付出和收获

商人遇到了难处,他的生意越做越小,于是他请教智尚禅师。

禅师说:“后面的禅院有一架压水机,你去给我打一桶水来!”

半晌,商人汗流浃背地跑来,说:“禅师,压水机下面是枯井。”

禅师说:“那你就去给我到山下买一桶来吧。”

商人去了,回来后仅仅拎了半桶水。

禅师说:“我不是让你买一桶水吗,怎么才半桶呢?”

商人红了脸,连忙解释说:“不是我怕花钱,山高路远,实在不容易啊!”

“可是我需要的是一桶水,你再跑一趟吧!”禅师坚持说。

商人又到山下买了一桶水回来。

禅师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了。”于是带他来到压水机旁,说:“将那半桶水统统倒进去。”商人非常疑惑,犹豫着。

“倒进去!”禅师命令。

于是,商人将那半桶水倒进压水机里。禅师让他压水看看。商人压水,可只听那喷口呼呼作响,没有一滴水出来,那半捅水全部让压水机吞进去了。

商人恍然大悟,他又拎起那整桶的水全部倒进去,再压,果然清澈的水喷涌而出。

发脾气危害大,莫要发脾气

佛说,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是永远亏本的,那就是发脾气。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会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大的事大发脾气,就像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一遇到“火星”就要引火烧身。发脾气不仅会使自己情绪沮丧,还会伤了别人的感情,影响了人际关系。例如曾经彼此是非常要好的亲密伙伴,现在却因为自己的脾气而造成两个人成为了陌路人;曾经是无话不谈的婆熄关系,也因为自己的脾气成为了互相气愤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