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2214500000024

第24章 保持平常心,得快乐之福报(3)

老太太对来看望她的人说:“我说过不信七十三,八十四的。这不,我过了七十三,却活不过七十四了。”虽然她很畏惧死亡,但为了少花钱,她根本就不吃药。她有时希望快点结束生命。

老太太在病魔的折磨下,越来越苍老了。她总是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树叶一片一片地随风落下。

佛说,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树荣就有树枯。机体日渐衰老,最终走向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死亡,把死亡与自己的生命融合起来,这样才能理解生命的全部意义。

对于死亡的恐惧,多数都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有两种情况:

一是惧怕死亡,谈死色变。平时就感到日落西山,风烛残年,总觉得生命即逝。看到亲友或老同事去世了,更是终日惶惶。

二是有些老年人确有诸多未了之事,而自己又体弱多病,怕过早死去,诸多事务无法处置,放心不下。

对死亡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人在晚年面临的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把死亡看作人生的必然归宿。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就应在有限的岁月让生活充满阳光,过一个安康的晚年。如果人都不死,孔老夫子到现在还活着,不要说他坐车子周游列国,恐怕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

据调查,老年人一般是因疾病而死亡的。因此,当疾病落到自己身上时,应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对待,坚定生活的信心,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持心理上的平衡,配合治疗,积极地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当疾病已无药无法可治时,就要服从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泰然瞑目,悠然离去。

当一个人处于濒死阶段时,特别需要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人在为自身,为他人,为社会,为下一代拼搏了一生之后,在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痛苦的。所以,人应该设法减轻自身将死时的悲惨境遇,尽量安详、舒适,并且无痛苦、无牵挂地离开亲人,离开这个世界。

佛说,生死是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生就无所谓死。不要把精力投放在忧死之上。与其害怕死亡,不如反过来珍惜生命,发挥生命的潜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社会的奉献中去。谢觉哉老人说得好:“我不怕死,如果怕死可以不死或晚死,可以怕;怕死反而促死,所以,我不怕死。”

感悟

佛说,死亡不并可怕,惧怕死亡才是最可怕的。在现实生活中,越是怕死的人越是短寿。因为他们越是处于恐惧、忧郁的精神紧张状态下,健康状况越是低下,死神越会早日降临。不怕死的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没有包袱,很乐观,结果延长了寿命。

佛陀格言

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

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烂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着稳重,这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分。

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要期望不正当的成就。

顺境不一定好,逆境不一定坏

一座寺院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担水、洒水、扫地。做过早课后,他还要去寺后很远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晚上他还要诵读经书到深夜。

有一天,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购物,但他们去的是山前的市镇,路途平坦距离也近。于是,小和尚问方丈:“为什么别人都比我自在呢?没有人强迫他们干活读经,而我却要干个不停呢?”方丈只是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走来时,方丈把他带到寺的前门。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方丈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几个小和尚说:“方丈,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

方丈又问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你又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还要早些呢?”

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稳走得快。十年了,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

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

小和尚终于有所领悟。

或许生命什么都可以缺,譬如失去一只眼睛,或者一条健全的腿,但就是不能失去信念。信念是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支柱,有了这根支柱,在绝境中也能求得生存;失去了这根支柱,在顺境中也会使生命凋零。

有一位年轻的警察,在一次追捕行动中,他被歹徒用冲锋枪射中左眼和右腿膝盖。三个月后,当他从医院里出来时,完全变了个样:一个曾经高大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伙,已成了一个又跛又瞎的残疾人。

他所在的市政府和其他各种组织,授予了他许许多多勋章和锦旗。有记者曾问他:“您以后将如何面对您现在遭受到的厄运呢?”他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获,我要亲手抓住他!”他那只完好的眼睛里,透射出一种令人颤栗的愤怒之光。

这以后,他不顾任何人的劝阻,参与了抓捕那个歹徒的行动。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国家,甚至有一次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线索,独自一人乘飞机去了外国。

九年后,那个歹徒终于在某个小国被抓了,当然,他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了英雄,许多媒体称赞他是最坚强、最勇敢的人。

令人惊异的是,半年后他却在卧室里割脉自杀了。

在他的遗书中,人们读到了他自杀的原因:“这些年来,让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了,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顺境和逆境比较,人们都喜欢顺境。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在顺境中向目标奋斗,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对人的事业发展也有不利因素。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易使人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古人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对顺境消极作用的一种警诫。积极利用顺境的有利条件,避免顺境的消极影响,是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犹如逆水行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但是,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不是剥夺了为理想目标奋斗的权利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事物常具有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因为,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炼意志,陶冶品格,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型进行的,逆境与顺境的交替过程也是这样。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演进。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人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航程是一帆风顺的,谁都不想受到命运的愚弄。然而,良好的愿望并不能代替现实,身处逆境之中不要因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或喜或忧。正所谓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因为生命不可避免遭逢低谷,但生命又是顽强的,往往当人们为之哀伤叹息时,它又话焕发出新的活力。所以,我们应在失败中学会战胜自己,战胜脆弱,学会坚强地去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学习如是,工作如是。在失败面前勇敢地站起,你便成功了一半。当你在踏上人生征途时,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继续在一望无边的大海上扬帆,风便会从你的四面八方吹来……

感悟

逆境能磨炼人的意志,顺境却往往会使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所以,身处逆境的时候,我们没必要怨天尤人,因为总有一天会发现正是逆境让我们变得更坚强;身处顺境的时候,我们反而应该经常激励自己积极上进,以免过于放松懈怠。

禅机妙语

早餐时,徒儿连珠炮似的向禅师发问:“师父,昨晚我想了一夜也弄不明白:世上有灵魂存在吗?灵魂真的不朽吗?人的身体死后能存在吗?我们是否会投胎转世?或者只是身体死亡而灵魂存在?灵魂本来就是虚空的吗?……”

而禅师置若罔闻,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的早餐变凉了。”

我们只能把握今天

一位哲人说,我们这一生总在失去中不断地长大的。当我们叫出第一声啼哭,我们已失去了母亲身体的依靠。接着我们逐步的失去了完全的自由。我们得上学得读书,再接着就失去童年;再接着我们远离自己的家求学工作;再接着就从青年进入了中年。后来组织家庭结束单身;再后来我们有了孩子,逐步失去了太多的自我;等孩子大了,我们也老了,结束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