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军齐集小亚撒尔迪斯,分海、陆两路,向希腊进发。波斯大军走到赫勒斯邦海峡(现在叫达达尼尔海峡),薛西斯下令架桥。大桥很快架设起来,是两座索桥,埃及人和腓尼基人各造一座。桥刚修好,忽然狂风大作,把桥吹断。薛西斯大为恼怒,不但杀掉了造桥的工匠,还命令把铁索扔进海里,说是要把大海锁住。还命人用鞭子痛击海水300下,惩戒大海阻止他前进的罪过。他的自命不凡和目空一切,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桥最后还是造好了。不过由索桥变成了浮桥。工匠们把360艘战船整齐排列,用粗大的绳索相连。船上用木板铺出两条路,一条走人,一条走骡马。浮桥的两边又装上栏杆,以免人马坠入海中。
这支波斯大军用了整整七天七夜才全部渡过海峡。有个亲眼看到了这一切的当地人,惊恐地说:“宙斯啊,为什么你变为一个波斯人的样子,并把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领着全人类来灭亡希腊呢?”
劝降
渡过赫勒斯邦海峡后,波斯大军迅速席卷了北希腊,于当年七八月间来到了温泉关,关口极狭窄,仅能通过一辆战车,是从希腊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波斯大军在温泉关不远的平原扎下大营以后,薛西斯首先展开了心理攻势。他派人捎信给希腊守军,说波斯兵多得数不清,光是射击的箭矢就能把太阳遮住。勇敢的斯巴达人根本没有被吓着,他们嘲笑说:“那太好了,我们可以在荫凉里杀个痛快”。
过了两天,薛西斯又派人去打探希腊人的动静,回报说希腊人把武器堆在,一边,有的梳头、有的做操,丝毫没有打仗的样子。薛西斯大为奇怪,问询知情者后方知,战前梳头是斯巴达人的习惯,意味着将要玩命血战。薛西斯又耐心地等了四天,见守关的希腊人没有丝毫投降的样子,便下了命令,用武力活捉这些不知好歹的希腊人。但是在大战之前,薛西斯仍旧不愿放弃,最后一次派使者前去告诉列奥尼达,如果他和他的军队愿意投降,波斯王可以让他成为全希腊之王。列奥尼达回复道:“如果你知道这个生命中什么最宝贵,你就不会成天垂涎觊觎别人拥有的东西;对我来说,为希腊光荣地去死比成为我的民族的头头更为重要!”薛西斯恼羞成怒,最后通牒让斯巴达人立即投降,列奥尼达轻蔑地回答道:“想要?那就来拿!(Comeandgetthem)
大血战第一天
根据温泉关地势险要、山道狭窄,部队不能展开行动,骑兵和车派不上用场的特点,薛西斯采取了派重装步兵轮番冲击的强攻战法,企图利用人数的优势打垮斯巴达人。在大战的第一天,薛西斯派出仆从国米底亚人和色雷斯人的军队,以及十年前在马拉松战役中丧失亲人的战士组成第一波攻击阵型,将之前获得的希腊俘虏放在最前方当炮灰,希望以人数优势迅速击溃温泉关守军。而希腊人却利用温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居高临下,用锋利的长矛凶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敌人。希腊人使用的防守阵型是著名的“希腊长检方阵”(Phalanxformation),一堵由宽大盾牌组成韵盾墙和层叠其時的长矛。色雷斯人和米底亚人的小盾和短矛没有办法和希腊人匹敌,成批的士兵在斯巴达人的盾前倒下。见此情景,薛西斯急得三次从他督战的宝座上站起来,皱着眉头,抖动着胡子,狂躁地吼叫不已。根据一位当时的古代希腊历史学家Ctesias的说法,波斯人的第一波攻击被完全地粉碎,而希腊人只损失了2-3个斯巴达战士。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薛西斯在第一波攻击遭到瓦解之后充分认识到他面对的是一只多么可怕的军队。于是在同一天,他派出了由10000名他最为精锐的御林军“不朽者(Immortal)”组成的第二波攻势。但是根据Ctesias的另一种说法,薛西斯在第二波攻击中使用的是20000名战士,其中1名是“不朽者”,另外10000名是靠军官鞭斥前进的米底亚战士。但是同样第二波攻击也遭到了失败。
大血战第二天
依据Ctesias的记载,在第二天薛西斯派出了总共50000人对希腊守军进行猛攻,但是照样没有凑效。因此薛西斯十分困惑,决定暂时停止攻击,命令军队撤回驻营地。
大血战第三天
正当薛西斯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名叫埃彼阿提斯的当她农民来报告说,有条小路可以通到关口的背后。薛西斯一听,大喜过望,立即命令这个希腊叛徒带领御林军“不朽者”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直插后山。他们穿峡谷,渡溪流,攀山崖。黎明的时候,越过一片橡树林,接近了山顶。本来,列奥尼达在小路旁的山岭上早已布置下1000名来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因数日无战事,他们便放松了警惕,直到寂静的黑暗中传来嘈杂的脚步声时,他们才慌忙上阵。波斯的将军面对这些匆忙披挂上阵的希腊军队感到目瞪口呆,因为这与前两天他们曾经面对的可怕杀人机器大相径庭。但是波斯将军一度还是不敢下令自己的军队立即进攻,但是叛徒埃彼阿提斯提醒他这些人不是可怕的斯巴达战士,所以波斯人立即用密集箭雨袭向这些希腊人。佛西斯人一直败走到山顶。但波斯人也不追赶,直向温泉关背后插了下去,至此完成了对希腊主力守军的合围。
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得知佛西斯人被击溃,波斯军迂回到背后时,知道大势已去,但还是召开了最后一次战时会议。为保存实力,他把已无斗志的其他城邦的军队调到后方去,只留下他带来的斯巴达皇家卫队士兵迎战。因为按照斯巴达传统,士兵永远不能放弃自己的阵地。700名由将军迪莫费鲁斯率领的赛斯比城邦战士自愿留下同斯巴达人并肩作战。
前后夹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扑向防守薄弱的关口,腹背受敌的斯巴达人奋勇迎战。他们用长矛猛刺,长矛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佩剑断了,波斯人拥了上来。斯巴达的勇士们杀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但是列奥尼达也英勇牺牲了,战士们拼死保护自己的统帅尸体。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少,逐渐被压缩到一个小山丘上。赛斯比人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很多赛斯比人举起了双手,颤抖着向波斯人投降,但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被杀红了眼的波斯人毫不犹豫地屠杀,最后波斯军队将残余的斯巴达人死死围住,在口令声中将雨点般的标枪和箭投向他们,直到最后一个斯巴达人倒下。至此,温泉关才最终被波斯军队攻占了。据希罗多德记载,在最后这场野蛮血腥的战斗中,薛西斯的两个兄弟阿布罗科麦斯(Abrocomes)和海帕兰西斯(Hyperanthes)也顼命其中。
参伯罗奔尼撒战争之谜
希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不仅以灿烂的文化艺术闻名于世,而且还以其军事和战争生成之早与发展之快而闻名全球。公元前400多年前,古希腊两个最强大的城市国家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都想打败对方,称霸希腊。雅典成为海上强国以后,一直威胁着斯巴达。它企图控制从东方到西方所有的贸易通路,还想把盛产粮食的西西里岛夺到手。斯巴达也不肯让步,早就把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大多数城邦组成同盟,要和雅典见个高低。雅典的民主派憎恨斯巴达的军事贵族独裁统治,支持斯巴达国内反抗贵族的势力。斯巴达的贵族讨厌雅典的民主制度,也帮助雅典贵族派进行反对民主派的斗争。这样,两个城邦的冲突越来越厉害,一场争夺希腊霸权的战争终于爆发了。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到公元前404年结束,打了27年。因为是以斯E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言先进攻,这场战争被称为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最后1雅典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受到战争危害的是整个者腊。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这次战争“给希腊带来了疑1空前的祸害和痛苦。从来没有这么多的城市被攻陷,被破坏,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流亡卜、
者,从来没有丧失这么多的生命!”战争给希腊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促使小农经济与手工业者破产,不少城邦丧失了大批劳动力,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大奴隶主、大土地所有者、投机商人和高利贷者乘机而人,大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和奴隶,中小奴隶制经济逐渐被吞没,代之而起的是在大地产、大手工业作坊主为代表的大奴隶主经济。大批公民破产,兵源减少,城邦的统治基础动摇了。贫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不满富人和豪强的统治。柏拉图曾经写道:“每个城邦,不管分别如何的小,都分成了两个敌对部分,一个是穷人的城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因此,在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都曾先后发生贫民起义,打死了许多奴隶主,瓜分了他们的财产。风起云涌的起义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进一步加速了希腊城邦的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结束了雅典的霸权,而且使整个希腊奴隶制城邦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相当地位。对抗双方对海上通路的争夺,从海上对敌的封锁和侵人都达到了很大规模,夺取要塞创造了许多新方法,如使用水淹、火焚和挖掘地道等,方阵虽还是战斗队形的基础,但步兵能以密集队形和散开队形在起伏地机动行动,职业军人开始出现。这些都对希腊以及西欧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伯罗奔尼撒战争已过去近2400多年,但专家学者们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和评价分歧仍然很大。尤其是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问题,有多种分析。有认为是社会的原因,有的人认为是经济的原因,也有的人认为是政治原因。还有人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一样起因于女人,有几个年轻人喝醉酒,性急了,抢了个麦加拉人西买塔的女人解决问题。麦加拉人得知消息后,气愤不已,就去抢了阿斯帕西亚的两个女人作为报复。于是,为了这三个女人,全希腊打了起来。这个说法似乎最不可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斯巴达在崛起过程中,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结成伯罗奔尼撒同盟。而雅典势力的扩张,引起了斯巴达人的恐惧,斯巴达的同盟者科林斯与雅典的矛盾,在导致战争爆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界也曾普遍认为,战争主界要源于科林斯与雅典的商业竞争,源于科林斯惧怕雅典向西方进行商业扩张。
也有学者指出,考察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不能忽视对斯巴达和雅典政治体未制的剖析,因为“民主”的雅典与“专制”的斯巴达,在政治理念和体制上都是不能相容、不可调和的。
有人从战争的直接起因分析,认为,雅典人比斯巴达人更不想要战争,可之是,这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即和平地通过提洛同盟的方式来更好地追求自己国家的利益。但从长远和深层的观点来观察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就会发现雅典人可能要负有更多的责任。战前数十年,雅典人一直在取一种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而斯巴达人是处于守势。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希腊各城邦间的战争确实是规模相当小。而波斯的威胁还保持了希腊人的某种团结,雅典人的帝国主义和扩张倾向渐渐把希腊城邦引向了一场大战。繁纵使伯罗奔尼撒战争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是,许多人还是不禁要问:
雅典人与伯罗奔尼撒人的战争是必然要发生的吗?它是不是国家体制的冲突?或者只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责任更多地在哪一方?是在雅典还是在斯巴达一方?究竟哪一方更具有扩张性?是混合寡头政制的斯巴达还是民主制的雅典?
总而言之,雅典在这场战争中战败了。虽然后来还有一些英勇的试图复兴的努力,但雅典还是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它的精神逐渐凝结为历史。而这也可以说是整个希腊世界的衰落,是希腊人所无比珍视的城邦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衰落。
布匿战争之谜
罗马于公元前273年征服整个意大利半岛后,就开始了向地中海周边区域扩张。它首先遇到的劲敌是西部地中海霸国--北非的迦太基。迦太基是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到公元前6世纪时,它已成为一个囊括北非西部沿岸、西班牙南部、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的帝国。当罗马兵锋指向西部地中海时,一场酷烈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因为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把它们之间的战争称为布匿战争。战争前后进行了三次。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汉尼拔则是“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人的主将。
纵观世界军事史,在诸多著名的军事家中,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尼拔。汉尼拔(约公元前247年-前183年或前182年),迦太基统帅,家,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巴卡之子。
战争最终以迦太基的灭亡而告结束。但为什么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后几年,罗马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的时候,罗马人却神奇地转败为胜,汉尼拔最终败北了。是什么力量让罗马人力挽狂澜的呢?难道在汉尼拔身上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了吗?关于这个问题,几千年来,史学界一直存在较多分歧。
后世史学家总结这段历史,认为迦太基最主要的败因在于其国民意志力的薄弱。
第一次布匿战争就是因为迦太基人无法忍受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负担,主动向罗马求和,殊不知罗马人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要远远超过他们。由于生活富裕舒适,迦太基人普遍贪生怕死,他们但凡能够出钱收买雇佣军,就决不愿意去吃军旅生活的苦,白白浪费赚钱的时间。法国历史学家米切雷对迦太基人这个特性有一段精彩的描绘:“迦太基人工于算计,他们可以把各个民族一条人命的价值精确计算到个位数,总之希腊人比罗马人值钱,而罗马人又比西班牙人和高卢人值钱。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迦太基商人的性命太贵重,不值得去牺牲,打仗这种事只要找西班牙人高卢人代替就行了。对迦太基人来讲,战争如同商业投机,开战的目的无非是为打开新的市场。打仗的关键是钱,钱越多,能收买的雇佣军就越多,胜算就越大,如此而已。”布匿战争中的迦太基军队,一直是以北非和西班牙各地的雇佣军为主体的。这些乌合之众所操的语言多种多样,所信仰的宗教千奇百怪,所惯用的战术也是五花八门,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唯利是图。在布匿战争中这些雇佣军曾经几次哗变,每次都几乎将迦太基推到灭亡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