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听见扫罗阵亡的消息,悲哀地唱道:“以色列啊,你尊荣者在山上被杀。大英雄竟何死亡!”
犹太人在约旦河两岸的山区和平原上已经生活了几百年。经过同迦南地区的居民以及同周围邻居之间的长期战争与交融他们终于进入一个比较平稳的时期。
新的道路的建成,使得亚洲大陆这西部之角的交通极其活跃。各式各样的货物随着商队走在这些道路上,从孟菲斯到巴比伦,从小亚细亚到阿拉伯。
这对人民的生活的改变有着潜在的影响。
犹太人始终喜爱过城市生活。即便在摩西时代,他们也情愿在埃及贫民窟里过地狱般的生活,也不愿去上帝允诺的乐土上享受安宁。摩西是经过了很多困难,才把自己的亲人勉强地从欢乐的、稳固的高墙城市里带出来。
此刻,各部落可以自作主张了。摩西已死,他的伟大继承者约书亚也死了。艰苦和凯旋的岁月被人们渐渐遗忘。耕种和牧羊的生活再也不那么轻松了。他们的工作时间长了起来,没有什么余暇时间。另一方面,在繁忙的商业大道上的任何一个贸易站,却很容易获得丰厚的利润。想顶住这股诱惑力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许多人离开了乡村重返城市。有钱人日渐增多,穷人也日渐增多。受损害的是民族独立事业和人身自由,直到无可挽救地完全丧失。
诚然,有些著名的士师在战争时期统率着部落的大军,往往以独裁君主的身份统治着国家;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胆量宣布自己是国王。人民不容许这样做,谁要是夺走了人民的自由,谁就会被杀死。人民在国家危难之时可以服从士师,一旦恢复和平,士师就只是各个半独立的部落所交织在一起的联盟主席。人们推崇他,却不等于是君臣关系。
等到这个国家从一个农业社会过渡到一个商业社会,一切都变了。大多数犹太人不再关注国家大事,他们希望自由地处理自己的事务,照顾好自己的农庄和生意。同时他们也不在意让少数职业军人和职业祭司去料理兵役和宗教事务。
当然,他们也痛恨纳税,但是只要是在合理范围内纳税,人们就没有太大意见,也没有怨言。结果,国家就无可救药地演变成一个独裁王国,没有一个世纪就发展成为一个彻底的东方专制国家。
这一切绝不是偶然的。在人类历史中,如同自然现象一样,从来不会有事情突然发生,虽然往往看起来是很突然。在一件突发事件中,往往潜藏着酝酿了数百年的各种秘密因素。一座山的最后崩塌,一个旧体制的腐朽,或许发生在几分钟或几秒钟之间,但其准备工作和日积月累的破坏因素,却是经过许多世代的积淀才形成的。
犹太国家正处在这么一个危险时期,对即将发生什么事情有预感的,恐怕不到十万分之一。
这少数人在观察预感事物方面有着超常的敏锐,他们在事发之前,就能预测事态的发展和结局,从而预先发出警告。他们就是所谓的先知。我们以下故事中,会经常提到这些人,让我们先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先知是什么?
定义很难下,或者应该这样说:先知是犹太人民的精神领袖,他们通常具有先知先觉的非常能力。也许“智者”比先知更有洞察力,但“先知”无疑比智者更有先见力,而且历史上的先知通常就是智者。
他们之中有许多是伟大的诗人,但他们的敏感程度又远远超出于诗人。
他们之中有些人有雄辩之才,但不仅仅停留于语言层面。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敢于坚持他们所相信的真理。
他们在很多的时候,表现得十分固执,完全不能容忍任何不同意见;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遇到原则问题绝不会妥协,有时宁愿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不论何时,一位犹太国王或者以色列国王犯了错误,就有先知向他指出。
不论何时,人们背离了狭窄的天赐正道,就会有一位先知站出来提醒大家不要走错路。
不论何时,国家犯了罪,一位先知就会预言万能的耶和华将会如何愤怒。
其实,先知的声音就是整个民族的良知。
几个世纪以后,犹太国家被埋葬于自身错误所造成的废墟之下,但它的民族良知——体现在大约五十人的著作中——却作为以色列人民和犹太人民贡献给全人类的光辉遗产而保留下来。
在以下各章中,我们将回顾那个极其复杂的历史年代。
最开始是,几个半独立的流浪小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发展成为以大卫为王的王国。这个王国没多久就被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的独裁专制统治。
暴政引起叛乩,战乱的结果是犹太国家分裂为两个王国,他们相互仇视,直到都被强大的东方邻国所灭亡而开始了被奴役和流放的命运。
尽管如此,犹太人中信仰耶和华的忠实信徒仍坚持只要一有机会就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
没多久,犹太国家再次遭受侵略,独立的犹太国从此不再。但是犹太宗教的精粹,越过了犹大和以色列的民族疆界,征服了整个西方世界。
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将看到一大批国王、王后和大祭司的名字:罗波安、亚撒、耶罗波安、巴沙、米拿现、约阿施和亚玛谢等等几十个人,最后出现的是那个丑不堪言的希律。他们一个个登台亮相,用卑鄙的、血淋淋的手段进行战争和掠夺。他们制定的法律已被人忘却,他们建造的城市已从地面上消失,他们用战争征服的广大领土也被风尘湮没,他们的一切荣耀都已烟消云散,只在由一座废弃了的迦勒底宫殿改建的砖造图书馆内偶有提及。他们像世界上大多数国王一样,不值一提。
惟一被人提及的,是三千年前迦勒底人兵临耶路撒冷和亚述人进犯撒玛利时,先知对他们的关注。
正因如此,我们才必须了解以色列和犹太的历史,这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宗教之一现身舞台的世俗背景。
在前面章回中,我们知道,撒母耳仍然是犹太人民的士师。他告诫信徒们说,他们很快就有新的国王,而这个国王将掠夺走他们的儿子、女儿、货物、财产,他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使用他们。
但这时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想象中的帝国的光荣中,并没有想到为此会付出的代价。
撒母耳是一个实干家,他着手寻找一个合适的犹太王位候选人。他找到了基比亚村的一个孩子,名叫扫罗,他是基士的儿子,属于便雅悯部落。
这两位犹太英雄的相会是很偶然的,基士丢了几头牛,扫罗受命去把它们找回来,他挨村去问有谁看到他父亲的牛,但是毫无线索。最后没有办法,他就恳请撒母耳帮忙;撒母耳一看到他,就知道这孩子将来会成为犹太人的统治者。他把这种预言对扫罗说了,扫罗大吃一惊,对这个害羞的小伙子来说,这份荣誉看来是太大了。
等到该受涂油礼加冕为犹太王并与臣民会见时,扫罗被人们拉出来,他那时正躲在为他父亲运货的驴群中,寻机逃跑。撒母耳极其严厉,他只得听天由命,甘愿接受做国王所需的一切训练。
首先必需征战,跟老对手腓力斯丁人打,跟亚扪人打,跟亚玛力人和其他从来没有完全征服过的迦南各部落对战,这使扫罗身经百战。
他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撒母耳一直命令他要绝对地、毋庸置疑地服从耶和华的意志,而这对一个喜欢自由行动的显赫的年轻人来说,有点不大舒服;况且,他已经开始享用新的地位给他带来的好处,他清楚人生只有一次。
在处理战利品方面,撒母耳坚持大部分战利品上缴给圣幕作祭祀用,而扫罗则主张一部分留给他自己和士兵们享用。
由于扫罗久在战场,在与人打交道中常会用物质来处理和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而撒母耳则年事已高,长年坐在屋里看书和思考,要求每一个人都像他那样循规蹈矩,把所有空余的时间都用来作某种形式的祈祷。扫罗并没有忽视他的宗教职责,不过在世界生活更实际罢了。
与亚玛力王亚甲的战争取得胜利后,他决定适当奖励军队,所以他把亚甲王的牛羊悄悄留下来,而没有按常规上交给祭司。更主要的是,他没有把亚甲王杀掉,而依照当时的犹太法律,都应当杀死。
撒母耳得知这一切后,训斥了扫罗的这种违背耶和华意志的行为。
扫罗没有忏悔,反而多方辩解。他说,牛羊留下是因为养肥了再献祭对耶和华更为恭敬。撒母耳知道扫罗并不服气,警告他说,这种行为将使他不再适合当犹太人民的国王。
扫罗未加辩解,就回到老家基比亚去了。不过他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不久便寻机报复。
虽然人民知道撒母耳仍旧是一个很灵验的星相家和占卜者。扫罗当然也知道这一点,可是他却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把所有星相家都杀掉,或者逐出国门。
撒母耳听到这件事,借题发挥,着手实施他的警告。他决定重新寻找王位继承人;这回他决心找一个肯听话的,不像扫罗那样独自行动人。
他寻访了几个年轻人的材料,有人向他介绍一个名叫大卫的人。大卫住在伯利恒,是耶西的儿子,路得和波阿斯的孙子。这孩子在村里放羊,以勇敢著称,为人称颁,在与狮子和熊的两次对抗中,大卫都独力杀死了猛兽,救出了羊群。此外,他还是一位卓越的音乐家,不但会唱歌而且会弹竖琴,在他长久独自放羊的时候,常常自编自唱,他所创作的“诗篇”(就是那些歌词)颇为有名,四面八方的人都倾听他唱。
勇士,兼音乐家,大卫无疑是个出众的青年。大家知道大卫特别受撒母耳宠爱,前程远大,各方人士都认为撒母耳选大卫为继承人,实为全民族之福。
只有一个人对此感到不快,那就是扫罗。
自从与撒母耳闹僵后,扫罗心中一直不安。当初撒母耳指责他留下亚甲的牛羊是违背了耶和华的训示,他知道撒母耳的指责是对的,因此他整天提心吊胆,害怕大卫夺去他的王位,他希望能摆脱掉这个讨厌的对手。
但他能做什么呢?犹太人民正在非常慎重地观察着他和大卫两人的一举一动,他的任何行动都必须谨慎小心。
腓力斯丁人的入侵帮扫罗摆脱了尴尬的境遇,他又可以率军被迫应战了。
率领腓力斯丁人的是一个名叫歌利亚的巨人,他像一所房子那么庞大,身披犹太人从未见过的巨大铠甲,每天早晚两次、趾高气扬地在双方阵地之间走来走去,向犹太人叫板。他挥舞着一把七尺长剑。口中喊着,他还呲牙嘲笑犹太人。大家对他恨之入骨。
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谁也不敢出阵。士兵们深为自己的胆怯惭愧,他们也对扫罗感到不满。
统帅是扫罗,他应该负责;他为什么不站出来跟那位腓力斯丁巨人打一仗呢?
原来扫罗病了,他整天在帐幕里呆着,有时情绪很坏,对别人都不予理睬。
有人建议用大卫的美妙歌声为扫罗治病。这个主意看来不错,于是大家把大卫找来。大卫演唱得好极了,扫罗感动得掉了泪,把忧虑暂时丢在一边,心情也好多了。
即便如此,扫罗仍没有离开他的帐幕半步。歌利亚则继续每天按时骂阵,腓力斯丁人出阵围观,然后捧腹大笑。
大卫恰巧又来到犹太兵营,那种情景还在继续。
当时大卫的三个哥哥在军队里服役。犹太士兵是自带粮食自己煮来吃的,大卫把粮食送到营中,听到人们的议论。
大卫不大理解为什么人们那样害怕巨人。他绝对相信耶和华的威力,坚信有信仰的肯定得到耶和华的支持,没有什么人能害得了他。
他请愿出阵杀敌,无需一兵一卒相助。将士们认为,那样做是既狂妄又愚蠢,但大卫不动声色,并谢绝大家的帮助,他深信有耶和华同在,他无所畏惧。
大卫跑到河岸边捡了几块光亮的圆卵石,带上他的弹弓,出发了。
腓力斯丁人看到一个少年要跟有他两人高的巨人搏斗,便赶紧唤出巨人,告诉他好好教训这孩子一顿。歌利亚无需激励,挥起巨剑向大卫冲去。
大卫拿出一块卵石,放在弹弓里,瞄准,啪!卵石直飞向巨人的眼睛,歌利亚大叫一声,东摇西晃,终于弃剑倒地。大卫闪电般扑向巨人,抓起巨人的剑,奋力一挥,割下巨人的头,把他带回到兴奋的士兵中间。腓力斯丁人逃跑了,大卫被当作国家的救星。
这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使扫罗也不得不向民族英雄公开致意。他邀请大卫去访问他。但他依旧丢不开原有的猜忌,而当他的儿子约拿单跟这位来自伯利恒的羊倌一见如故时,他就更加充满了嫉妒。更令害怕是,他的女儿米甲爱上了英俊的红发少年大卫。扫罗对大卫说,如果他能杀死一百个腓力斯丁人,就可以娶她。
扫罗以为大卫无法做到,但是大卫完成了这一任务,还顺带办成了其他一些事情,他娶了米甲。两位对头成为翁婿。
扫罗的老毛病——神经质又发作了,医生们只得再次建议他听音乐;不过,这一回的演奏却差点要了大卫的命。
他刚弹奏了几个音节,扫罗忽然狂怒起来,他拿起长矛向大卫扔去,大卫眼疾手快才得以幸免。大卫再不想见国王了,他离开国王的帐幕。
扫罗转而迁怒约拿单,他要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随从们拦住了他,才没有发生。约拿单对所发生的事情深感惶恐,觉得应该把一切都告诉大卫。最后一次相见时,两位朋友亲切话别,然后大卫逃进沙漠,躲在一个名为亚杜兰的山洞里。不久,扫罗的士兵发现大卫藏身之处,不过大卫事先得到消息,跑到更远的旷野去了。
沙漠生活是非常枯燥的,为了打发时间,大卫写了不少诗篇,《旧约》中_的《诗篇》这一卷里就录载了这些诗。它虽然与真正的历史不太相关,但《诗篇》艺术地表现了犹太民族的古老的理想。比起《旧约》中那些专门记录国外战争和国内动乱的纯历史书卷来,《诗篇》的内容更优美、更富于哲理。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大卫。他现在正处于一种非常困难和尴尬的境地。名义上来说,他是犹太人的国王,因为撒母耳在亚甲事件后已废黜了扫罗,为大卫行了涂油礼。但是老百姓,他们仍然含糊地承认扫罗为王,而把大卫看做是正式的候补者或王太子,适当的时候才可以出任摄政王。
可惜在当时(现在也一样),实权就是掌握百分之九十的法律。扫罗,不管他真正的名分是什么,他仍继续留在国王的帐幕里,他周围仍有侍卫和随从,他仍是一支武装齐全、随时待命的军队的统帅。
而大卫,却是一个终日惶惶的逃亡者。他住在旷野的山洞里,不能在附近任何一个城乡露面,否则即有被捕之虞。直到很久以后,大卫才真正成为犹太人民的无可争议的统治者。他逃亡时期的那一段历史有诸多掩饰之处。因为,有一段时间犹太人的这位英雄看来只不过比土匪头子稍微强一点儿;另一些时候,他甚至投奔腓力斯丁人,为他们卖命。
但我们知道,在那种困境下,大卫是身不由己。即便是他饱受屈辱,他对待扫罗却一直很尊敬和宽容,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