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经的故事
2319500000024

第24章 犹太人重返家园(2)

巴比伦人也曾经这样试过。他们送移民到原来的以色列王国去,这些移民同残留在当地的半饥饿人口混居在一起,逐渐形成了新的种族,叫做撒马利坦人。但是这一种族从来没有繁盛过,它是由希伯来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人和腓尼基人组成的一个奇特的混合体,深为原犹大王国的纯正犹太人所看不起。

当居鲁士开始在巴勒斯坦建立王国时,他首先想找到当年从以色列王国掳走的居民的后代,结果无踪迹可寻,他们已经为巴比伦人完全同化。这些人的命运至今还是一个谜。

不过,就原来从犹太王国掳走的人来说,事情就好办了,因为他们一直保持着本民族的完整性。

这是一个奇妙的历史现象:当某地的原住民消失之时,当初从该地迁走的原住民移民却较为完好地保存了民族特性并最终回到故乡。

公元前537年,波斯国王下令犹太人立即回到耶路撒冷去,同时准许他们重建圣殿,把四十多年前尼布甲尼撒拿到巴比伦去的金银器皿归还给他们,还鼓励他们把耶路撒冷建设成一个新的首都,重现所罗门时代的光彩。

经过半个世纪的祈祷,先知的预言实现了。耶和华的孩子们的又一次流放终于结束了,犹太人可自由离开那里。

门真的打开了,却只有极少数人愿意重返祖国。

这和他们的祖先在埃及时的情况很相像。在异乡时确实比故乡好,异乡比故乡更像故乡。尤其“故乡”这一概念被有相同元素(土地、家人与社区)的广义家乡取代后,更多的人就更不愿回去了。

很多犹太人安静地留在巴比伦,或者迁移到亚马他、尼浦尔、书珊或者其他新波斯帝国的大城市中去。一部分人走上了穿越沙漠的漫长而艰险的路程。

从各地回去的那些犹太人是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宗教职责的虔诚者,他们要在耶路撒冷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新国家,它将消除一切外国影响,绝对信奉耶和华。

实际上应该由但以理领导人们重回巴勒斯坦,但他年龄太大,不堪长途跋涉了。波斯人对他不错,留他继续供职。过了一段时间,他被控不忠,因为国王曾经下令在一个月内不准向神或人请愿,而但以理却依然向耶和华祈祷。由于这一违令行为,他被判处死刑而投入狮笼。但是这些猛兽拒绝吞噬如此神圣的先知,但以理竟然不损毫发地走出狮笼。从此再也没有人去搅挠他了。

但以理已肯定不能上路,波斯人得寻找另一个人来担任新建的犹大省省长。他们选中了一个名叫所罗巴伯的原犹大国王的远亲。所罗巴伯到达耶路撒冷后,就和大祭司约书亚一起投入新的工作。

工作不轻,全城都须重建。城郊大部分地区已被撒玛利坦人强占并开辟为农场和牧场了。他们自然不愿放弃所占的地方,所以便使尽办法让新来的人不得安宁。

撒玛利坦人想在修建圣殿的工地上打工,却得到这种回答:圣殿工程不招异教徒。为报复起见,他们匿名上书给居鲁士,说有人阴谋叛乱,一旦圣殿建成,就使犹大成为独立王国。

居鲁士是个繁忙之人,他没有时间去考虑犹太人叛乱,但作为一种预防措施,他命令在调查清楚之前暂停圣殿工程。

时隔不久,居鲁士逝世,事情也就给忘掉了。几年过去了,工地上长满了杂草。先知哈该出面责骂所罗巴伯懦弱无能,希望他继续开工,不管国王是否批准。

所罗巴伯正需要有人支持他,便满口应承,告诉工人开工。

因此,他和撒马利亚的总督达乃产生了分歧。达乃问他:凭什么权利建造这座越来越像堡垒的神堂。所罗巴伯说是若干年以前经居鲁士批准的。达乃便上报宫廷。此时的国王是大流士,他下令查阅陈年档案,这很麻烦,终于找到了居鲁士签署的原件。达乃不再反对,四年后圣殿建成。

大多数犹太人仍然住在埃及、巴比伦和波斯的各商业中心,但每逢重大的宗教节日,只要环境许可,就有少数流放者回到圣城(耶路撒冷)过节。他们承认并尊敬这座旧城为心灵之家。这个地处内陆的城市,街道既窄又脏,工场简陋,没有多少发财的机会;所以等到上了最后一道祭品,唱完最后一首赞美诗后,远方来客就急忙赶回书珊或达府纳的商业区。他们以身为犹太人而自豪,他们也爱耶路撒冷,不过不能整年住在那里而已。

家乡是什么?家乡就是一个祭祀先祖与贡奉本族神的地方。家乡有家乡人生活在那里就够了。

这样就发展成了奇怪的双重忠诚,在以后的四百年里产生了很多麻烦和痛苦。犹太人虽然分散居住在波斯人、埃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之中,却从来不适应当地的习惯风俗,无论在何地方,他们都形成了国中之国。

自己聚居在一块地区;

有自己的神庙;

禁止孩子们同异教徒孩子玩;

宁愿杀掉女儿也不让她嫁给异教徒;

他们吃的食物不同,烹饪的方法也各异;

他们认真地遵守当地法律,但他们同时又遵奉自己特有的某种非常严格和复杂的戒律;

出于爱好,他们穿的衣服也和别人不同;

他们刻板地欢度某些节日,别人无法理解。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以疑惑的态度对待自己所难以理解的邻居。犹太人聚居地的隔离性质,犹太人公然诅咒异教神,再加上犹太人只愿跟自己人一起干活了,这就往往使犹太人不受邻居欢迎,从而引起激烈纠纷。

基督诞生前5世纪的早期,某一次激烈纠纷使住在波斯的犹太人面临全部被消灭的危险。这一突发事件的内在原因不详,但《以斯帖记》详细记载了事件的经过。

《以斯帖记》是《旧约》诸史书的最后一卷,跟《但以理书》一样,是在波斯王薛西死后好几百年写成的。这一事件在波斯史书中不见记载。关于薛西王,史料甚多,他几乎毁灭了欧洲大陆的新文明。他耳朵很软而又为人卑鄙,以下所讲的关于他如何对待妻子的故事,是完全符合他的为人的。

薛西(犹太人称之为亚哈随鲁)和他的妻子在经过了一场丢脸的争吵之后离婚了。当时国王和王后都喝醉了,两人恶语相向,妻子瓦实提被迫离开王宫。

薛西马上在全国挑选新的王后,年轻的犹太姑娘以斯帖被选中了。她是个孤儿,为表亲末底改所收养。末底改在社会上颇有地位,和宫廷里的人也相当熟悉。以斯帖进宫以后,末底改常去看望她。

一天,末底改在前厅无意中听到有两人在私语谋杀国王,他便向以斯帖报警,以斯帖随即报告国王。那两人被捕并处死,但末底改却被闲置一旁,他虽然救了国王的命,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

他毫不在意。他不需要什么钱,而且他是王后的养父,已经得到很多荣誉,他很满足了。但是,他的地位忽然提高,名声不小,也招来了很多仇人。

一个名叫哈曼的阿拉伯人,是薛西最信任的人之一,他属于亚玛力部落,而亚玛力人同犹大部落的人是世仇,所以他看不起末底改,末底改不亢不卑一如既往。

哈曼坚持说,两人相遇时,末底改必须首先鞠躬,末底改不这样做。闹到国王那里去,国王说不管。于是,两人之间的仇恨愈演愈烈。这看起来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不过三千年前的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哈曼向薛西屡进谗言,使薛西对犹太人大起疑心。他指着犹太人的豪华住宅,说他们如何发迹;这位国王从来没有见过他的大多数犹太臣民所住的贫民窟,他相信哈曼所讲的一切。不费多少事,哈曼就使专制君主甘愿签署了一道命令,把全国所有的犹太人一律处死。

哈曼被受命执行这道命令。同一切刽子手一样,他周密地布署了有关事宜,因为他要充分享受这报仇的乐趣。他抽签决定在哪个月份来对耶和华的信徒执行大屠杀,结果抽定了二月份。哈曼有足够的时间去在一个高山之巅搭起一座绞架,以便把他的仇人末底改“吊得比所有人都高”。

哈曼的阴谋不是一个人所能包办的,所以不可能长久保密。应末底改的紧急请求,以斯帖不经宣召就去见国王,要求他赦免她的族人。

薛西一开始为以斯帖未经宣召而觐见一事大怒,但他随即想起末底改曾经救过他的命,同时他把所有材料凑在一起,发觉哈曼是怎样地为报私仇而欺骗了他。

国王派信使骑着快马奔向全国各地,通知犹太人应对哈曼的屠杀计划。就这样哈曼被吊死在他自己原来打算吊死他的敌人末底改的高山之巅上。

哈曼的阴谋细节被披露后,犹太人庆幸自己得以脱险,决定永远记住这一重大事件。此后,每年亚达月(巴比伦历法的一个月份,相当于目前公历的二月和三月之间)的十三和十五两日之间定为普珥节。到此节日,要在每一个犹太人聚居区高声朗读《以斯帖记》,公开诅咒哈曼,富者须慷慨周济穷人,以纪念贤惠的王后使她的本族人民免遭戮杀。

这个故事发生在波斯帝国,犹太人的普珥节即起源于此。但早已回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不喜欢这个的节日。有很长一段时期他们反对每年庆祝这个看来有点“洋气”的普珥节(其庆祝方式恐怕源自古代的亚述人或巴比伦人)。不过这一节日还是以其新的形式迅速得到公认,一直传到现在。

以斯帖的故事,表明了在波斯王统治时期,外国移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成就同故国的情况恰成对照,因为一切文字记载都说明了当时的耶路撒冷一片萧条。

圣殿总算建起了,可是城墙仍然倒塌,商业和贸易恢复得很慢。所罗巴伯已死,接班人一个个都因缺钱少人而难有作为。

国外的犹太人决定为祖国做出贡献,他们资助了一位名叫以斯拉的祭司到犹大去了解情况。他呼吁人们和他同行,一开始响应者不多,经过多次劝说后,大约有五百人跟他一起回去。在路上走了四个月,这群朝圣者才看到了圣殿。

以斯拉发现耶路撒冷的情况不妙,移民回来的人大都娶了外国女子为妻,对自己的宗教职责毫不关心。犹大快要变成另一个撒马利亚了。

以斯拉在尼希米(曾为波斯王亚达薛西的侍从)的帮助下,着手重建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他们修好了城墙,清理了街道,把外国女子遣送回她们的娘家。在圣殿的大门外建了一座木制讲坛,以斯拉定期登坛宣读和讲解神圣约法,使人们永不忘记自己的责任。

当时旧城的大部分还是空荡无人,这就意味着远远不够人来防守在人丁兴旺的所罗门时代所精心设计的城墙。这当然危险之极。以斯拉于是便采取断然措施以增加必需的居民。凡居住在城外各地的犹太人,经过抽签,必须有十分之一的人迁入耶路撒冷;自愿迁入的少数人,被当作无私的爱国者而备受欢迎,其他的则是以武力押来的。

尽管这样,耶路撒冷仍然只是部分地恢复了旧貌,过去那种政治和商业重镇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以西结的梦想看来是实现不了了。

但是,这座城市就要成为一位伟大先知的家。耶路撒冷将再获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