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2322700000020

第20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19)

感觉的生灭去来原本就是如来藏妙用之性。如来藏的意义佛教讲缘起性空,一切诸法都是“虚妄有”,诸法的体性是“空”,即真如,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但“无明”会伴真如而生,无明是一种“劳相”,它是昏而不明、“没有道理”的昏昧。真如一昏昧就有了分别,于是产生诸法万有之相。以真如、无明与阿赖耶识就足以解释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为何要用“如来藏”?《楞伽经》云“开引计我外道故说如来藏”。“计我外道”是妄计有“真我”、“神我”之外道。他们认为有“真我”在轮回、在做主,他们不易接受诸法体性“空”而没有“真我”的观念,释尊可能为了接引这些人而起用“如来藏”一词。如来藏类似佛之胎脏,众生皆有佛性(即如来藏),因此皆能成佛。如来藏出现的时间约在公元3世纪(但释尊生前应已有提及),在《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盘经》、《大乘起信论》等诸着作中皆有提及此名词。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区别在于前者含无明,故属“识”,而后者不含无明,故属“智”。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诸“种子”,包括由真如所生或由外“返薰”而来者,它亦具阿赖耶识“能藏”等诸功能。当众生除尽一切无明,而转识成智之时,如来藏即称“法身”(或大圆镜智)。如来藏与无明成为众生之源,类似外道“真我”与业障形成众生,只是外道以为“真我”是不变永存之实体,而如来藏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虚妄有”之性质。“空”(不可言说)与虚妄缘生的真理与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自然”生,与妙真如性不同,如来藏体不生灭,众生轮回只是无明而生之虚妄有,这与外道“神我”参与轮回也不相同。“见”,我们见到一切尘相都不是真有“因缘”或“自然”生灭,而是如来藏的功用,由如来藏“如幻”而生。其他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如来藏体性无生灭,所谓的因缘生灭即是虚妄有无之义。

五阴

是色阴及受、想、行、识四阴。这是自性的功用,包括见闻觉知、动静(行阴)及储存等功用。众生之八种识、五蕴身、物质等,也就是身心、世界皆与此用相关。但这些皆是虚妄之相用。

六入

是强调人之六种“器官”之功能,如“眼入”强调眼根对色尘时能“吸入”色尘(此乃识之作用,如科学上的“对焦”作用)而起分别觉知之作用。眼根本是无知,但因识而有知,此六入亦虚妄之相用。

十二处

是“五蕴身”的功用。强调根尘二者之关系,根在内,尘在外,各有处所,故称“十二处”,当取境界时,由根入尘,当领受境界时,由尘入根,故又称“十二入”。如眼根见色尘而成见觉,乃五蕴身色蕴为主之用。

十八界

是“识身”之用。强调尘、根、识三者之关系。如眼根、色尘与眼识三者而成见觉,此乃识身中眼识为主之用。这些亦是自性所生之虚妄相用。十二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十八界是六根、六尘与六识所成。

如来法身

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称作如来藏缘起。经论中常以该思想阐明人之迷、悟对立意义。《胜鬘经·法身章》:“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大方等如来藏经》亦列举莲花内有化佛、淳蜜在岩树中、真金堕于不净处、弊物裹金像、贱女怀贵子等九喻。

如来藏思想,在印度早于唯识说成立,与中观、唯识等思想不同,然后世并未在唯识说之外别立如来藏,而是于唯识说中论述如来藏。我国地论宗则以如来藏为究竟,而立净识缘起说。天台宗认为如来藏即实相,而视其为不可思议之妙法。于华严宗,在三祖法藏之《起信论义记》卷上立有四宗教判,第四宗即名如来藏缘起宗;内容含摄《楞伽》、《密严》、《起信》、《宝性》等经论之说,就该宗五教判而言,相当于第三之终教。又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之说,即根据如来藏思想而来。

解读

禅师语录云:“龙象骈集,皆随缘而应。”这是黄檗无念禅师指点高丽禅师的话。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修行要循序渐进,渐悟是顿悟基础,渐是积累,顿是必然,渐不离顿,顿不离渐,原无差别。功利自然成,到时打开新天地,看见龙象骈集的佛国奇景,虽然奇异,只是寻常。

禅师开示:学佛不可追求神通,平淡最好。学佛不可急进,慢行见路迹。这是禅师殷勤所示。

复天倪禅师

来教一纸,多是诘问,这几端问得我无气可吐,老僧自后不敢乱言。又重问末后句,是有是无。若学道人不明末后句[1],旷劫偷心[2],如何得尽?

昭禅师历参老宿七十一员,皆妙得其家风,自曰:“五位[3]参寻且要知,纤毫才动即差违。金刚透匣[4]谁能晓?唯有那吒第一机[5]。”到此地位还是见解门头,最后见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首曰:“龙袖拂开全体现,象王[6]行处绝狐踪。”始得偷心剿绝,便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捷始应知。”自后诸方八请不答,迨首山殁后,西河道俗千余人,协心亦不答,后有契聪,请住汾洲太子院,昭闭门高枕,聪排闼入曰:“佛法大事,静退小节,风穴惧应谶,幸有先师。先师已弃世,尔有力荷担大法者,今何时而欲安眠哉?”昭矍起握聪手曰:“非公不闻此语,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会下虽有五七百众,终日不语。后有慈明、琅邪等五六人三年随从,不吐一辞。每日呵责痛骂。”慈曰:“自来不蒙一言,骂岂慈悲法乎?”昭曰:“你作骂会耶?”当下六人始识父母未生前真面目也。岂似而今口传心受,鼓腹摇唇,比量合意者!许可得道也?岂不闻忍大师七百高僧,人人有一肚子佛法,直得年至七十,卢行者至,祖问何处人?答曰,岭南人,特来礼拜。和尚不求余事,惟求作佛。祖曰,这獦獠根性大利,勿多言。祖知之,恐大众忌克,半夜付嘱衣钵,以衣为信。众人四散,寻逐,潜入猎中,守网,命似悬丝。众人不知衣付何方,零落已尽。自言不可久,遁出,遇印宗法师,知他不凡,问黄梅衣法付嘱何人?答言,惟付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7],说个付字,拖泥带水不少。所以云,佛法无你会处[8],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葛藤无了。

注释

[1]末后句:最后句,本处指最终修行。

[2]旷劫偷心:末世心术,专门剽窃。

[3]五位:通称五位大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4]金刚透匣:意思是《金刚经》在匣中放光。

[5]那吒第一机:毗沙门天王的太子,亦即三面八臂的大力鬼王。八臂那吒是千手观音的相,千手观音是万法如来的相。那吒第一机意思是神通第一。

[6]象王:即法王。法王多骑象,故称象王。

[7]佛法是不二之法:即不二法门。《维摩诘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十二门论疏上》曰:“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云门。”

[8]佛法无你会处:意思是一领会就错。禅语。其实并非一领会就错,而是领会了就不要对人说。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佛法是不二之法。”黄檗无念禅师在此信中,根据《坛经》开示:佛法虽有万千妙谛,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觉善为人,行善为佛。佛度有缘人,有缘就叫福。佛法是觉悟之道,引导人觉悟。“觉善为人”,意思就是内在的善性(佛种子)觉醒过来,才明白己身由来,才明白什么叫做人,才明白怎么去做人。做人是一个报恩的历程。“行善为佛”,意思是觉悟后有责任引导人觉悟,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普度众生不仅仅是一个“佛与人”的对应关系,还包含“人与人”的互相觉悟,形成一个佛与众生交织、互相成就的大动脉。因为是一善成佛,一悟成佛,一念成佛,所以被称为不二之法、不二法门。“不二”是唯一,是绝对,是顿悟,是立地成佛,这是从原因上讲,古来成佛都是相同原因,那就是彻底的觉悟。“不二”并不是说只有一人成佛,名额有限,不是的,佛度众生,众生都是佛。说“不二”,是说学佛之人心地宽广,最终都归入一个“善”字。

禅师开示:古来成佛都是因彻底的觉悟,佛法是不二之法。

复岳司马石帆

《楞严》一别,音问寥寥,近闻公在白下[1]大开炉鞴[2],老朽枯寂多年,不觉起色,信知法付国王大臣,非偶然也。

达磨当日西来,号曰单传直指,不曾有半个元字脚,熏你鼻孔,瞎你眼睛,二祖三祖,祖祖相传,干嚗嚗地一点知归。曹溪分派以来,大有榜样。后来人心不古,识解多端,然后德山临济[3],棒喝交驰。机锋掣电,令你扪摸不入,插足不得,不过剿绝情见,坐断意根,初非实法。如国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不见兴化,道你东廊也喝,西廊也喝,后架里也喝,你若一喝,喝得老僧上三十三天跌将下来,一点气息也无,向你道未梦见在,可见古人随机显示,如倚天长剑稍存拟议,早见髑髅满地[4]。

今人尽是平白地害药病,何曾有半星正病?故古德谓打破大唐国,觅个不会佛法的不得。老朽亦谓尽十方界有毛头许妙解与公作对,便是妙魔入心不见。僧问归宗如何是佛宗?云即你便是僧[5]。云如何保任宗?云一翳在眼,空花乱坠。这里须是大阐提[6]、人具灭[7]宗,手眼向自己脚跟下拨转关捩子,如狮子返掷,不蹑前踪[8]。生机活脱[9],不受千圣罗笼。始得若只扬帆义海,揽辔玄途。总是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兆,非老朽之所以望公者。

注释

[1]白下:南京。因沿江旧有白石陂,晋陶侃于此筑白石垒,后人又筑白下城,故名。白下是明朝皇宫所在地。

[2]炉鞴:火炉鼓风的皮囊。亦借指熔炉。

[3]德山临济:刚猛顿悟禅法。由临济义玄大师与德山宣鉴禅师弘扬。所谓临济喝、德山棒即是。临济义玄大师,唐朝人,临济宗初祖。幼负出尘之志,披剃受具足戒后,博通经论,精究律学。首参黄檗希运,又礼高安大愚,于言下大悟,复还黄檗,受其印可。继以行脚参禅,与大老交锋,故丛林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之说。师接化学人之法有“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等,机锋峻烈,生机勃勃;开创了禅宗史上最为卓绝、门风兴隆的临济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示寂,敕谥“慧照大师”。

德山棒与“临济喝”齐名。唐代德山宣鉴禅师常以棒打为接引学人之法,形成特殊之家风,世称德山棒。《五灯会元》卷七:“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师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拄杖打。临济闻之,遣侍者来参,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当胸一拄。”侍者到,方礼拜,师乃打,侍者接得拄杖与一拄,师归方丈。……师上堂曰:“问即有过,不问又乖。”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师曰:“待汝开口,堪作什么?”德山对棒打之举未作任何解释,若由诸相关之公案推断,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宗旨下,不得开口言说,只能以棒打点醒学人。其目的有二:(一)截断学人之心识活动,令彼在急遽间不假思索,得于当下见性。(二)不许学人直接说出悟境,以免触犯自性不可说之忌讳。另有谓棒打或为测试学人临机之反应而设。

[4]髑髅满地:死一大片。禅语,指佛法无往不胜。

[5]你便是僧:你就是和尚。禅语,指自己就是自己,见了性,归了真。

[6]大阐提: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两种:一、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名“断善阐提”;二、大悲菩萨,发一切众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众生至多,时间至久,故此种菩萨,亦极难成佛,名“大悲阐提”。通常所指的一阐提人,多数是指断善阐提。

[7]人具灭:意思是人俱灭,心不灭。

[8]狮子返掷,不蹑前踪:狮子回头,不走旧路。

[9]生机活脱:生机活泼。

解读

禅师语录云:“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兆。”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人不可以自炫其宝,或自夸其术,这是丧身取祸的预兆。好比河中灵龟,驮来河图洛书,何等宝贝,等人把河图洛书取了去,心还不足,更把驮图书的龟也捉了去,灼死取壳,用作卜筮,这是意外结局。献宝之人本身不是宝,争功之人本身岂有功,能做到急流勇退的人没几个,最好是不要献,不要争。宝还是宝,藏一万年兴地变。真正的宝之所以珍藏,就在于他永远处于珍藏状态,吸引人前来瞻拜。不能掘,不能献,否则就是毁。禅师开示:学佛之人应该主动亲近佛法,亲近佛法就是亲近佛身,就是自身觉悟之始,不可以手拿佛法自我炫耀,那样很危险,虽然对佛法本身不会有损坏,但对人来说无异于自己献祭。没到献祭时何必着急?佛都没找到盖什么庙?心地不净读什么经?

禅师开示:真正的修行人当面壁,这是唯一正确的读经法。那块无字的大墙壁就是最好的一部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