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无念禅师醒昏录原序
从上祖师种种垂慈[1],如三玄要[2],四料拣[3],五位[4],九十七圆相[5],拈椎竖拂[6],行棒行喝[7],辊球打鼓[8],烧畲斩蛇[9],野狐猫儿[10],须弥山[11],麻三斤[12],等话,直下似崩崖怒涛,猛风迅雷,闻者头破,目之眦裂,真是奇特。
西影却笑它这一泒不唧溜汉[13]说平实禅、老婆禅,赚他儿孙卧冷地[14]。忍俊不禁,向渠徒众鼓粥饭、气牙齿、敲磕其徒,不隐家丑。脱入纸墨,举似居士。居士谩读一过,灼然奇特,遂使从上诸祖伎俩尽失,结舌有分。
时有傍不肯的向予道:“居士居士,莫谤他古人好。古人垂语如荆棘刺,难下足,故如铁钉饭,难下口,故西影拖泥带水,有甚奇特,堪超佛祖?”余曰:“子且莫草草,子第知诸祖语,如刺如铁,而不知西影语,泥里有刺,米中有铁,使你冬瓜瓠子[15]不知不觉伤足伤齿,不尤胜古人耶?虽然古人今人都是一期方便,随痾设剂[16],宁有胜劣?你若作古人解、今人解,谁胜解?谁劣解?岂惟辜负西影,抑且埋没诸祖。”其人茫然而退。
公安无修居士袁宗道书
注释
[1]垂慈:垂训。因垂训中有慈恩,故称垂慈。
[2]三玄要:即三玄三要,是未语先悟的意思。是临济所独创的禅法之一。临济创立三玄三要的要旨,是教人在言语之前证悟。一句话中有玄有要,就是活语。三玄就是一问三玄机:问者的玄机,己身的玄机,二者交接的玄机。三要就是领悟三要素:言要,心要,法要。
[3]四料拣:禅净同修法门。四料拣是四种选择归一的意思。净土宗六祖永明大师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第一偈料拣者,谓有禅有净土者。既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功夫,更能真信切愿,求生西方。大彻大悟,力猛如虎。再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岂非如虎生角么?曰:“犹如戴角虎。”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出来教化众生。开众生眼目,做人天师范。故曰:“现世为人师。”以明心见性人,念佛求生,临命终时,上品上生。一弹指顷,花开见佛,便证圆教初住位。百佛世界,分身作佛,随类应现,化度众生。故曰:“来生作佛祖。”
第二偈料拣者,谓未曾大彻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难望了生死。所以发愿求佛接引,修行净土法门。故曰:“无禅有净土。”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贵,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净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发愿,不能怪弥陀慈父不接引。若能发愿求生。总是能去的。既得往生,亲见弥陀,听受妙法,一生便证阿鞞跋致,不退转位。故曰:“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从此看起来,净土法门,真是再好没有的了。
第三偈料拣谓虽能大彻大悟,若不发愿求生净土,因未证道,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夫所谓十人九蹉路者,谓虽能开悟,而未能实证。故云蹉路。或云:“十人九错路”者,蹉跎之路,虚度光阴而未入正道。岂有大彻大悟之禅家,而蹉路者乎?大彻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关头,未必确能作主。临命终时,循业流转,随多生之善恶业而受生去。可惧可畏!诚不如求佛接引,为最稳当,最靠得住也。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阴境指无始以来善恶业境,非指五阴魔境。
第四偈无禅无净土者,谓一般不知修持的人,既无明心见性的功夫,又无发愿念佛的行持,乃是真正可危。罪报难逃,地狱难免。万劫轮回,谁为依靠。
[4]五位:即通过修行得到五种菩萨的果位。五位大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修弥勒菩萨法门得救度,修文殊菩萨法门得智慧,修普贤菩萨法门得贤能,修观世音菩萨法门得慈悲,修地藏王菩萨法门得善解、免沉沦。
[5]九十七圆相:禅语,九十七种圆满法门。
[6]拈椎竖拂:禅语,横拿竖拿,指不时变换修行手法。
[7]行棒行喝:即棒喝,习禅之方法,各有不同。
[8]辊球打鼓:禅语,踢球打鼓,比喻淘气,指修行活泼过了头。
[9]烧畲斩蛇:禅语,烧荒打蛇,指开山立派。
[10]野狐猫儿:禅语,即野狐禅。
[11]须弥山:禅语,比喻极大负担。
[12]麻三斤:禅语,比喻极大麻烦。
[13]不唧溜汉:口语,指不老实的人。
[14]儿孙卧冷地:禅语,比喻修行没管好自身。
[15]冬瓜瓠子:口语,蠢人。
[16]随痾设剂:口语,见病下药。
解读
禅师语录运:“古人今人都是一期方便,随痾设剂,宁有胜劣?”黄檗无念禅师心事:见解不分古今,认为这是古人解,那是今人解,并强做优劣之分,这不但辜负了学佛之心,也会陷入魔障,无法自拔。我们常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意思是说不要太执着于方法,孰不知方法越多越不知晓怎么办。方法多,就会在各种方法中找优劣,认为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可,最终无法修身成佛。只有选定一种方法,不管别人如何看,不管这种方法有多少不足,努力去做事,自然会有进步。要懂得放手,放下才可前进。在舍弃许多方法的同时,你就会得到一种方法。
法语
一
师谓众曰:汝等既此一会,更无别念,当体全空[1],有何疑滞叫着便应,拨着便转,更少何物。不肯自信,你二六时中[2],无处不是观音手眼,无处不是普贤妙行。头头物物,总是佛事。人人各自赤洒洒底。若不自信,由你求得飞身放光,千般变化,与生死不相干。纵求得有个悟入,犹如石火电光,如清水中添一杓灰尘。自是非他,不知是饮丧命之毒药。汝今更不可外觅,但向无趣,向无巴鼻、无用力处拼命舍死,实无别法可得。只看日用动作处,是谁主张。汝若会得,自然解脱。
注释
[1]当体全空:应当体会真空。全空,真空,涉及四大皆空与真空妙有概念。
四大皆空
佛教主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四大皆空”是从性的角度对实体的解释,属于胜义谛。
真空妙有
即唯识所说三性中之“圆成实性”。圆成实性系远离“我、法”二执所显现之真理。因远离二执,故称真空;亦非小乘所谓与“有”相对之“空”,而为一真实之有,故称妙有。以真空故,缘起之诸法宛然;以妙有故,因果之万法一如。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义。故知真空与妙有非有别异,一切存在(五蕴)均由各种条件(因缘)和合而成,故无实体(空),而为假有之存在(有),此均系以世间之观念而承认其存在者。此思想不限于唯识学,即以如来藏系之思想,亦如是强调。佛教之真空并非虚无主义,而系针对现实所发挥之微妙作用。《般若心经赞·五教章通路记》卷二十三“因果不空,因缘不空”是从相的角度解释,属于世俗谛。
[2]二六时中:佛教用语。二六时指的是一天十二个时辰,二六时中就是指一整天。
解读
禅师语录云:“无处不是观音手眼,无处不是普贤妙行。”黄檗无念禅师据经开示:佛菩萨无处不在,一念必有感应。但是人的信仰不能建立在感应的基础上。没感应也要信。关键是自性的觉醒。从这个角度讲,福由心造,佛也由心照。《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普陀山是观音道场,峨嵋山是普贤道场,但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去山上庙里才能见佛菩萨。菩萨就在朝拜路上,菩萨就在一念之中。这一善念与天地对应,感通无处不在。到了世界的中心,就是世界的尽头。
二
师云:世间无法,世出世间,透得这个无法,便知起处落处[1]。这里若不知,定也不是慧也[2],不是宗也不是教也[3]。不是盖为[4],不识本心,所以名为狂妄。故经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从上佛祖,不传别法,直指人心。若不识本心,便向外求于妄心,中复生妄境,如邀空花,复结空果,纵经尘劫,不能成就。只为汝等根性迟钝,不能顿入,老僧今日不免向人假设方便,教你诸人当发信心,莫生疑障。二六时中,回光返照,遇境便看,语默动静,周旋往返,身心莫放,以悟为则。若到这步,更加精进,讨个下落。如是用心,如是返看,看来看去,头头独露,物物全彰[5],万境不能侵,千魔不能入,悉无缝罅,明暗色空,了无彼此。大地山河、日月星辰,三际因缘[6],十方造化[7],不滞纤毫。一个疑情,更无别念,若到这里正是参情结秀,虽然如是,更与一拶,复看个拶的是谁?使他进退无门,上下无路,直教水穷山尽,情忘见绝,豁然嚗地一声,识破娘生面目。大千沙界,顿入圆明事理[8],佛法朗如杲日[9]。劫外今时,应用无方,始信得“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喷鼻香”。
注释
[1]起处落处:归宿。
[2]定也不是慧也:不是定也不是慧。意思是这不是戒律。戒、定、慧是三戒,即三无漏学。三无漏学,佛教术语,指戒、定、慧三学。出自《楞严经》卷六:“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佛教认为,世间的其他宗教与学问,都是有所缺憾,苦乐夹杂的,虽然看似有益处,但是随着因缘变迁,就会转变成烦恼,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有漏”之学。“无漏”,意指没有缺憾,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止息烦恼。而三无漏学,即是达到解脱烦恼,得到漏尽通的三种修行方式。三无漏学是八正道的总结,其中包括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分别对治人的贪、瞋、痴三毒,最终可以解脱烦恼、究竟涅盘。三者彼此加强,缺一不可,而且相辅相成。只要精进修行三无漏学,必定可以达到最终的解脱之道。三学是对付三毒之法。防非止恶即为戒,戒能伏贪爱心;息虑静缘即为定,定能伏嗔恚心;破恶证真叫做慧,惠能伏邪痴心。
[3]不是宗也不是教也:意思是这不是宗教。
[4]不是盖为:不是该为。
[5]头头独露,物物全彰:事情真相露出来,万物来历看得清。头头,事情的条理。物物,每一物,万物。
[6]三际因缘:即三世因缘。“三际”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按空间分得横三世佛和按时间分的竖三世佛。横三世佛指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中央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王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竖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7]十方造化:即全体生命。十方从方位来说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共计十个方位,从此引申出一个佛理:佛法照耀世界各地,不管你身处哪个方位,都能感受到佛光的普照。造化:生命,有时指福气。
[8]圆明:圆融。
[9]杲日:昊日。杲,音gǎo,太阳明亮;又为姓。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不传别法,直指人心。”黄檗无念禅师心事:视野法没有别的,也不是别的,只是一个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是没有别法,别人那里有别法,我这里只有这样法。宇宙中不止一个太阳,但我这里就是这个太阳。那么,这是否就是“到哪家说哪家话”?也不是的,到哪家都是说一样话。无非是真言,无非是实话。“不传别法”,意思是专心习禅。“直指人心”,意思是直指自心。以禅接心,跳过外物直接了悟。不是“因外物有所悟”,而是“因上有所悟”。直接从方法上得好处,这是捷径。
三
师曰:生不知来处,谓之生大。死不知去处,谓之死大。此个事最为要紧,所以古人如救头然。你等未出家时,乃知生死要紧,既得出家了,圆顶方袍,却去观山玩水,把生死全然不顾。若是眼里有筋、皮下有血的汉子,怎肯这般见解,去诸方参礼知识[1],请个无意味话纳在胸中?三年五载,孤迥迥的深究,己躬更不回头顾脑。一等中下之流,一无所得,禅又不参,教又不看,昼夜打眠,放心自如,却言我是大了当的人。若恁么见解,千佛出世也救你不得[2]。苦哉苦哉。汝等若要究明生死,须是发大丈夫之志,先要断绝攀缘、妄想、无明、人我、贡高[3]、我慢、谄曲、嫉妒、佛法杂论,眼见耳闻尽情抛在东洋大海,不留丝毫。打扫胸襟,万缘放下。纤尘不立,只看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毕竟一归何处?此一则公案汝等切莫造次,从上古今贤哲皆从此发明。须是把做一件事,始得却要如冰凌上走,剑刃中行,如万军队里挥刀上阵,莫问输赢,猛敌一场,这般用工,方有少分相应。若是佯佯详详,待信不信,待疑不疑,恁么用工,做到弥勒出世,依然一场懡罗[4]。汝等若信得及,日用动静打成一片,若到这般田地,或有善恶境相现前。皆是你五阴魔障,曩劫习气[5],切莫认他惟有疑情,昭昭灵灵推之不去,荡之不散,犹如寒潭秋月,无有纤毫趣向,忽然一声疑团粉碎,大地平沉,露出本地风光才好。诸方恳求印正,然后山间林下柴干水便,盘结草庵,待时而至接物利生。今日与你诸人尽情吐露,你自彻去,但办肯心,必不相赚,珍重。
注释
[1]去诸方参礼知识:到各处拜访请教高僧大德。
[2]千佛出世也救你不得:意思是佛不救不觉悟的人。
[3]贡高:高傲。
[4]懡罗:羞惭。
[5]曩劫:过去劫难。
解读
禅师语录云:“打扫一胸襟,万缘放下,纤尘不立,只看个万法归一。”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启动人的自我净化功能,接来一股源头活水,洗净尘埃,在同一法门里得造就。需要知道:不是到净土去洁净自身,而是洁净了自身去净土。观音菩萨瓶中的甘露什么时候洒下来,当你成为观音菩萨手中的杨柳枝,洁净无尘,那么她就向你洒来。这是观音菩萨拿在手中的暗示,并且是最近的暗示,人应该看得出来。“万法归一”,暗指只有一个法。学佛成佛,学菩萨成菩萨,学金刚成金刚,学罗汉成罗汉。学什么就是什么,这也是一条捷径。禅师心事:不要在尘埃中成佛,而是直接通过学佛成佛,这是“立像成道”的法门。但要知道立的不是外像,而是内在鹄的。
四
师曰:汝等不可留心待悟,求神妙处。纵有神妙,亦是妄想。所以学者尽在外觅,只求知见,玄妙不知正是障汝蛊毒[1]。但莫向热闹处求,只那无搭撒[2]、无倚靠、无声臭[3]处,正是汝超出生死路头。汝等病在要明白,闻人奇言妙语,便道渠信得及,吾不知汝信的是个甚么?且道信得的在甚么处?当知信之一字,犹是假说,但向无巴鼻处参取。又云:既无巴鼻,向何处参取。
注释
[1]障汝蛊毒:魔障把人毒害。
[2]无搭撒:无勾结。
[3]无声臭:无声无息。
解读
禅师语录云:“纵有神妙,亦是妄想。”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学佛不是炫耀修行,耍弄神通,不到时候的出现,是假出现,意味着丧失唯一的机会。这是由妄想造成的。应该这样,即使有什么妙处,也应该以并不奇妙的朴素办法宣讲出来,不要惊倒一大片,才能拯救一大片。普度众生要经历惊涛骇浪,但他本身并不是惊涛骇浪,慈航之舟是平稳的舟扬起镇定的帆。救赎是成全,不允许躲避,也不允许无处藏身。逼到绝路再拯救,这是逼出来的信仰,不是菩萨所谓。所谓“菩萨心肠、霹雳手段”,主要是菩萨心肠。
五
师曰:汝等脚跟未得立地[1],都在靠人言语行持[2]。埋没自己,柱杖不得自由。
注释
[1]未得立地:悬在空中。意思是修行没落到实处。
[2]靠人言语行持:靠别人的话引导,意思是没主见。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