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2322700000022

第22章 黄檗无念禅师醒昏录(2)

禅师语录云:“埋没自己,柱杖不得自由。”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人不可埋没自己,要掘尘见光,通过修炼激发自性,否则将陷入无处行走的窘境。靠人靠得了一时,靠不了一世。靠佛菩萨也靠不住,佛菩萨正要靠你自己。自己靠自己,自己救自己,这就叫见性了。见佛成佛。那时你会发现一尊佛,那就是你自己。

师曰:佛性个个圆满,无断无常。譬如日月,东起西没,西没东涌,有何断灭。虽然乾坤皆有坏时[1],日月光有尽时,惟佛性无尽。故名无尽灯。此无尽灯一盏,亦可百千盏。亦可如室燃灯,纵分千盏,未有一毫加减增夺。佛性亦尔。故曰:三世诸佛,一眼放光[2]。佛佛相续,祖祖联芳。

注释

[1]乾坤皆有坏时:即乾坤反转。所谓坏指反转。

[2]一眼放光:从一个地方发出光芒。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佛性个个圆满,无断无常。”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佛性人人有,每个人只要激活佛性,就可以得圆满,就可以得自在。佛性之光是常流水,永不断绝,是我们信仰的依据。

师曰:或有得了一知半见,便以为足。以牛迹当大海[1],只管放逸。皆是自饮毒药,以为甘露,不知有丧命之患。所以《楞严经》中五十种阴魔,皆是中途成狂[2]。不信有后步工夫[3],不知有声闻缘觉[4],大小果位[5]不同,所以小果欲至佛地最难,何以故?自生满足想故。

注释

[1]以牛迹当大海:踪迹迷失,把踪迹当本体。

[2]中途成狂:半途而废,被双方清算逼狂。

[3]后步工夫:自有福报。

[4]声闻缘觉:因亲自经历奇妙因缘而觉悟。

[5]大小果位:不同报应带来的不同结局。果位,佛教用语,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与阶梯。大果位是大觉悟成佛,小果位是小觉悟。果位指大果位。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小乘佛教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可能有第二个佛,佛在小乘佛教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解读

禅师语录云:“小果欲至佛地最难。何以故?自生满足想故。”黄檗无念禅师据《楞严经》开示:小成就往往是阻碍大成就的原因。善地即佛地,但行一小善不可能就一切都事了。小善有大功德,大善没功德,把功德归人归佛不归己。到了这一步,始可言成就,小果诚然不足夸。

师曰:今人出家,住在丛林,一生未梦见,在千百人中只求一个半个识心达本[1],自行自立[2]。古来罕有,若非生铁铸成,浑钢打就的汉子,谁敢承当此事?求知求解者多[3],自信自肯者少[4]。故曰:学道似牛毛,了道如麟角。

注释

[1]识心达本:认识自心,达到本源。

[2]自行自立:自己觉悟,自己行动,自己成就。

[3]求知求解者多:本处特指求佛学知识的多。

[4]自信自肯者少:树立信仰的少。自信自肯,自己树立信念,自己肯定自己的本性。

解读

禅师语录云:“学道似牛毛,了道如麟角。”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学道的人多,得道的人少,正因为多中见少,有中见无,这才是真实不虚的佛法。禅师指示我们要“自信、自肯”,要自我树立信念,自己肯定善行。不必别人来证明,自证者明。

师曰:一切古人所说皆是真心剖判[1],无有深妙[2],学人错会,别生知解[3]。我与么说,他又言圣人毕竟有妙处。不知平常,是所以不达自心。若达自心,一切圣人同此一宗。若有一毫不同,便是异端。

注释

[1]真心剖判:真诚奉告。剖判,解剖本性后得出的结论。

[2]无有深妙:既不深奥也不奇妙。意思是人的话只有真假,没有深浅。

[3]别生知解:生出别样误会。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达自心,一切圣人同此一宗。”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如果直达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内心的善,自性觉醒,无有不善,一切圣人都是这样来的。“同此一宗”,不是说从学术流派上同一禅宗,而是“同此一道”的意思,都在一个相同的道里得觉悟。什么道?自性觉悟的善道。这善道很奇妙,不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是一颗种子发出,不生不长,不收不藏,种子就是花,种子就是果,他的生命形态不分期,不分形,不分季节开放。这种开放是悄然,是黯然,是度人中度己,是无有圣贤,只是一个真。

师曰:诸方参礼知识,将意识中百般能所[1]尽情吐出[2],方得自在。佛只为众生种种劳扰不停,便说种种妙法。汝若诸念不生,自然逍遥。众生若安,佛亦安矣。

注释

[1]百般能所:一切知识与能力。禅语。暗指世俗见解。

[2]尽情吐出:一吐为快。禅语,畅言接引法。不是听其见解,而是打开其心意。

解读

禅师语录云:“众生若安,佛亦安矣。”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人心安定最好,佛心也安定了。这话暗示佛菩萨日夜为我们操心悬想,殷切关怀。打听我们的下落,期待我们的回转。佛是不生不灭的,佛的心也会动摇不安吗?是的,佛与我们一起做人,我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佛与我们感同身受,因此才能针对不同人,不同情况,开出不同方子。方子虽不同,药效则一,都是为我们清心、明目、去火。众生安心了,佛也安心。众生闹腾,佛也不安生。佛虽有无限伟力,只以慈悲救人。他的善报总是大过恶报,他的果总是盖过因,算算加减法,我们得到的大大超过我们所为,无疑其中有白白领受的无尽天恩。

十一

师曰: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1],若一草一木不成佛者,不取正觉,且道如何得成?若见有天堂地狱,有凡有圣,不可不疑。除是从自己脚跟下踢破玄关[2],虚空粉碎,遍法界纯是一个极乐,亦无如是见解,始可参学。

注释

[1]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阿弥陀佛为拯救众生发的四十八个愿望。是愿望也是佛法,愿望即佛法。见《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发大誓愿第六》。

[2]踢破玄关:打破玄机。人生并无玄机,只有穿衣吃饭的真理。学佛不是玩弄玄机,而是回到平常。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见有天堂地狱,有凡有圣,不可不疑。”黄檗无念禅师据《佛说阿弥陀经》开示:真佛临世,同时也有假佛、伪佛四起。但凡修行人看到天堂地狱,或是把人分为圣人、凡人,这都是可疑的。“可疑的”是委婉说法,其实就是不可信。作为一个稍有智慧的修行人,必须知道:恐吓不能成佛,凡是说“信佛上天堂、不信佛下地狱”这种话是恐吓人,不能信,要说“信佛没有天堂地狱”才是正确的。同样地,凡是说“学佛可以成圣、不学佛只能做凡人”这种话是迷惑人,不能信,要说“学佛不分凡圣”才是正确的。禅师心事:不可强迫,要自愿。不可有分别心,要人自觉归善。

十二

师谓居士曰:公在方外[1]许久,访遇高人亦多,请示一言。士曰:虽在方外,未有一毫进入,堪得个调身之术[2],四方求觅,可知出世者少。师曰:公见得天下无人,则是我相,则与众生多了一层。又曰:但有所学得的,总是虚缘幻相,当从自脚跟下猛然觑破:一切意思见解不出造化之手,纵做得千年不死,犹是守尸精灵[3]。若肯信,不涉一足,稳坐长安[4],但一切放下,无圣可求,无凡可厌。人是人,物是物,那有许多分别。

注释

[1]方外:世俗之外。借用道家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方外之人指代修道者或僧人。

[2]调身之术:养生之术。借用道家语。

[3]守尸精灵:守着肉身,但没有灵魂。

[4]稳坐长安:禅语。意思是安然守护灵魂,与灵魂相依。长安是首都,比喻人的灵魂。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一切放下,无圣可求,无凡可厌,人是人,物是物,那有许多分别。”“那有”通“哪有”,黄檗无念禅师心事:一切往下,放下一切,即可成佛。什么叫“一切放下”?指世上所有存在物、眼前事都放下,当然连自己的肉身也放下。什么叫“放下一切”?指放下是自己的事,要主动放下,不要等人来夺。放下是一个积极舍弃的动作。“一切放下”指从外环境松绑,“放下一切”指从内心甩包袱,内外都得力,链条就断了。佛经上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就是这个意思。

十三

师曰:古人常将狮子为喻,何故?不言别类,盖以狮子游行,不求伴侣[1]。行动一步,群兽皆绝野,干胆裂[2]。修行之人亦复如是,独行独步,轮刀上阵,不顾后群,杀得人方救得人。是名狮子儿哮吼一声,群兽奔走,谁敢当敌。

注释

[1]狮子游行,不求伴侣:禅语,意思是道侣固然重要,关键是独参自悟。

[2]干胆裂:肝胆裂,形容震慑。

解读

禅师语录云:“杀得人,方救得人。”此语难解,一解就误。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我们:所谓“人”即自己,我们看到的外部事物只是我们内心的外化,《金刚经》上把这称作“相”。所谓“杀得人,方救得己”不是表面意思,不是说“有能力杀人才有能力救人”,绝不是这个意思,这样会误导出“杀人有理”、甚至“杀人成佛”的可怕理论。这话是说“自我了断,才能自我拯救”。彻底的了断好比杀,所以说这句话。这是杀其性,不是杀其身。此事需要说清。佛法没要我们杀人,也没要我们自杀,要求爱人爱己,引身归真。

十四

师曰:太聪明者终难说话。百般书籍[1]一目领过,不得一毫疑生,其实也不明白[2],只是意想卜度。如此见解,也是不聪明的人。

注释

[1]百般书籍:百家书籍,杂书。

[2]不得一毫疑生,其实也不明白:意思是读书要起疑心才好,知其所以然。鼓励独立思考。

解读

禅师语录云:“太聪明者,终难说话。”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小聪明是大智慧的妨碍,小得利是大收获的终结,小成果在大成就面前算不得什么。要太聪明者不好说话,因为你说的他都懂,但你为什么要这么说他根本不愿意了解。学佛当明因。

十五

师曰:自不识心,便向形迹[1]中窥人,毁谤圣贤,则是招殃。见我朝朝出来,上下提掇,声如雷震,口业不净[2],一般穿衣吃饭,何名善知识?汝等又作是念,善知识慈悲柔和,如何口业不净?岂不闻善财童子参无厌足王将,一切作恶众生,或刳其肉,或剥其皮,或剖其肝,或截其舌,或断其足,令其痛声远彻,此是先圣化人境界,爱惜众生如护眼目,所以大慈难行[3]。反退人心,问如何是大慈?师曰:手持刀杖,守护正法。

注释

[1]形迹:外表。

[2]口业不净:原指因夸耀、失言引起争端,犯下罪孽,本处是禅师谦语,指苦口婆心。

[3]大慈难行:大慈悲难以推行。暗语,意思是有时需要相应手段。

解读

禅师语录云:“手持刀杖,守护正法。”这话也容易理解错。黄檗无念禅师开导我们:佛法是个宝,需要大家守护。所谓“手持刀杖”是形容用心用力护法,坚守自己的信仰,不是去打打杀杀。真修行人只守不攻。也不反攻,只是坚守。只要守得住,就有退却的一天。守宝人岂能离开宝藏?求福人岂能离开福源?禅师要我们坚守真实,不是要我们去向虚幻进攻。

十六

师曰:汝等若言本性不是空的,是何形相[1]?若言是空的,此时对面言语者是甚么[2]?汝等若欲出生死,此处当细观察。

注释

[1]若言本性不是空的,是何形相:禅师设问语,意思是外在表相既然已经消失,可见其性为空。

[2]若言是空的,此时对面言语者是甚么:禅师设问语,两头设问,推出第三义。意思是我与你面对面,说明实有因缘,毕竟不空。

解读

禅师语录云:“汝等若欲出生死,此处(指性空)当细观察。”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本性是空的,这空是空明,佛法把这叫做“真空”,不是虚空。佛法真实不虚,专门击破虚空。因为他无所不在,充盈一切,不受时空限制,自由来往,所以称作空。如来叫空王,佛门叫空门。不是说任凭虚空放纵,刚好相反,要击破虚空妄想,回到真实中来。真实世界是自由世界,佛法讲的“空”,可以理解为自由,是本性的真实状态。

十七

师曰:不肯自信,便是魔说[1]。不与世同,故曰外道[2]。我今立地看你,纵修行百千年,木食草衣,只与吾一般。又曰:八地菩萨,佛之一字尚不喜闻[3],何况世间财帛境界而动忧苦。你等实无妙道可学,只这难信二字是实难信。

注释

[1]不肯自信,便是魔说:不自信(自己没有信仰)就会堕入魔道,说鬼话。

[2]不与世同,故曰外道:意思是要随喜大众。

[3]佛之一字尚不喜闻:意思是菩萨不喜欢夸耀佛法。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你等实无妙道可学,只这‘难信’二字是实难信。”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学佛学的不是学问,学的是信心。信心、信念、信仰,这才是学佛的魂。魂不可丢,信仰不可失。有了这信仰,一切学问也好,办法也好,全都无师自通。

十八

师曰:修行人自谓见性成佛,且道见得的在那里?将呈吾看,既呈不出,又言见性,专向无智人前胡猜乱道,惑乱诸人,堕地狱有日[1]。在自不明白,不可教坏人家男女。有等守空寂的外道,而今不觉受殃,在末后只向明白坑里,自是与人言一切皆空妄言。无道可修,无凡无圣,只个穿衣吃饭,是更无生死可怖。反谤持戒念佛是小乘[2],见人则夸快乐无穷,到正人面前一毫不敢开口。直待临终之日,忽然忙乱世情,难断意识,不忘一生善恶境界,随心发现,悔是迟也。

注释

[1]惑乱诸人,堕地狱有日:意思是不把未知、未明、未悟、未喜者示于人,否则有报应。

[2]反谤持戒念佛是小乘:意思是不可谤佛,各宗派不内斗。持戒念佛是律宗、净土宗法门,与禅宗修行手段不同,目的同。

解读

禅师语录云:“不忘一生善恶境界,随心发现,悔是迟也。”“悔是”就是“后悔这件事”的意思。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念念不忘善恶者,就会成为善恶包袱,并且是善恶的双料包袱。背上有两个大包袱,一个叫恶包袱,一生作恶的恶果。这个包袱还小,大包袱叫善包袱,一生行善的善果。为什么善果压人至死呢?求回报。求回报而不得,岂非更累?不可善恶,始可行善。至于“随心发现”,看似由心发出善念,但这个心太随性,不坚定,容易改,也是要不得的。禅师心事我们不要随心,要定心。无心则自现。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是。

十九

师曰:一生干尽千古事业[1],不是寻常口说。问如何干得千古事业?师曰:尔只今有甚么事不尽。

注释

[1]一生干尽千古事业:意思是彻底解决人生问题,得了悟,得解脱。

解读

禅师语录云:“尔只今有甚么事不尽。”黄檗无念禅师心事:到目前为止,还有什么事没干过的?好事干尽,坏事也干尽。好加坏等于什么?等于坏。清水加浊水等于什么?等于浊水。有好就有坏,有清就有浊。没有好坏善恶,没有清水浊泥,才是莲花之道。所谓千古事业,不是在现今的事业上更尽一层,或是翻新,或是大总结,而是放下一切,寻找真实的自我。这才是大事。

二十

师曰:善知识,问你正是点穴下针,汝若无事,自然不妨[1]。才问着便要寻句佛法抵对[2],被须弥山塞却口。

注释

[1]汝若无事,自然不妨:意思是修炼要炼,真金不怕火烧。

[2]才问着便要寻句佛法抵对:意思是参学者着相了,动辄要求佛经印证。动辄要求佛经印证是佛学者,自证于心是学佛者。

解读

禅师语录云:“点穴下针。”此即对症下药之意。黄檗无念禅师心事:扎针要扎透,悟理要悟出。所谓“悟出”,指又要悟进去,又要悟出来。有时进去,又被塞住。只有出入无碍,才见修行的奇妙。

二十一

师曰:参学须要知己[1],莫在公案言句上求明白。我前数十年,只在黄瓜茄子公案上求明白。便是向外觅,后来听说,拿物非手,吃饭非口[2],回头返己,方知公案。黄瓜茄子不是外头的。又曰:只教汝别求易,若教汝休歇最难。

注释

[1]参学须要知己:求学问是为了认识自己。

[2]拿物非手,吃饭非口:意思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什么因素使手拿物、使口吃饭,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