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2325200000001

第1章 声音鉴附录(1)

重东周王室,平定周王室王子带之乱,迎周襄王复位,几次出师救宋国,并与楚军在城濮交战,采取诱敌深人之法,大败楚军,尔后在践土会盟诸侯,继齐桓公之后为春秋诸侯霸主。

重耳刚当上国君之后不久,有一天,大夫狐偃领来一个叫勃革的人,向晋文公说是有机密事情向他报告。可是,当晋文公听说要求见他的是勃革,表现得十分生气。原来,晋惠公在位时,非常害怕自己的王位被重耳夺了去。因此,他曾经委派革跷去刺杀重耳。勃革当时非常认真地执行晋惠公的命令,比原计划提前一天找到了公子重耳,并一刀砍断了他的衣袖,如果不是重耳跑得快,早就被勃轻杀掉了。所以,这次当晋文公听说勃革求见他时,他非常生气。他对侍从说你们去对勃革说,我没有去抓他跟他算帐已经够便宜他了,他还有什么脸面来求见于我?”那几个侍从向勃革转达了晋文公的话,勃革听了以后笑着说:“我还以为主公在外边奔波了19年,总该熟透了世情,没想到还是这个样子。我看如此下去,弄不好还会倒霉呢!现在,他做了国君,我想来效忠于他,他却不接见我,这对我来说不会损失什么,只怕是我走了,他的麻烦也就来了。”侍从听勃革这么说,就赶快回去向晋文公如实报告。狐偃也劝晋文公接见勃革。晋文公这个人头脑非常清醒灵活,政治敏感性很强,所以他经过考虑,没有因往曰的仇恨而意气用事,于是立即决定召见勃革。

原来,勃革真的掌握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准备向晋文公报告。晋文公在回国做君主之前,原来晋惠公重用的宠臣吕省和隙满两位大夫,一直紧随着晋惠公,想把晋文公除掉。后来因为重耳有秦穆公的大军护送回国,吕省、隙满二人知道敌不过秦军,不得巳便投降了重耳。但是,他们两人原是晋惠公的心腹,因此,他们感到晋文公做了国君,是对他们的很大威胁,所以就联络勃革图谋发动叛乱,杀死文公另立新君。勃革认为,过去谋杀重耳,是替国君办事,现在既然重耳已经做了国君,如果再搞叛乱,杀君另立,这样不利于国家,于是就跑去向晋文公报告了这件事。

由于晋文公事先撑握了吕省和隙满的叛乱阴谋,他便在叛乱发生之前,以生病为由不能视朝,暗暗逃到秦国躲避,在晋国便由心腹大臣布置好了对付吕省、隙满的计策,结果吕省、隙满的叛乱很快得到平息,并将其抓获。

晋文公虽然成功地粉碎了吕省、隙满二人为首的叛乱,但是因为他们手下还有很多党羽尚未清除。后来,晋文公准备把吕省、隙满的党羽全部捕杀,他的大臣赵衰劝他说:“乱党的头子已经除掉,您应该宽宏大量,如果一大批人再被杀掉,恐怕会失掉人心,甚至可能会被激出大的变故。”晋文公听了赵衰的话,感到很有道理,所以便予以采纳,下令大赦,不再追究吕省、隙满余党的罪行。但是,吕省、隙满的党羽对于晋文公的大赦不敢相信。这时,很多谣言流行于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形势很不稳定。晋文公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十分担心。有一天,晋文公正在宫内洗头,守门卫兵进来向他报告说有一名叫头须的人求见。晋文公听后十分生气地对卫兵说:“这个头须十分可恶,当年他把我们可害苦了,今天竟然还有脸来求见我。告诉他,我不把他杀掉巳经够宽容他了,让他赶快滚蛋吧!”原来,晋文公当年流亡在外时,头须是晋文公手下的一个小吏。在晋文公最困难的时候,他竟然把晋文公当时所有的金帛全部偷走逃跑了,结果害得文公和他的随从们一度只能靠讨饭活命。今天他来求见文公,所以晋文公十分生气。

卫兵把文公的话转达给头须,可头须听后仍然不肯离去。他说:“主公因为宽恕了勃革,才能没有遭到吕省、隙满的毒手。为什么不能宽恕我呢?我既然来求见他,就必然有我见他的道理!”卫兵又把头须的话报告了晋文公,文公听后,自言自语地说:“看来,我的器量是太小啊!”于是立刻召见头须。

头须进宫以后,先向晋文公认错陪罪,尔后向晋文公说吕省、隙满的余党实在太多,杀不胜杀,他们又感到自己罪恶太大,所以不敢相信您的赦免,如果不想办法,恐怕是会出问题的!”听他这样说后,晋文公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便认真地请教头须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头须告诉晋文公说:“当初,我偷过你的钱财,害得你受苦挨饿,这件事晋国上下都清楚。现在你为了让吕省、隙满的余党们能够相信大赦令,可以从我身上做起,让他们都知道你确实是一个不计前仇的人。”

晋文公听了头须的谈话,认为至情至理,于是就赦免了头须,并让头须做了自己的车夫,还特地让头须驾车,自己坐着车子连续几次到处游玩。这样一来,吕省、隙满的余党们都暗地议论,他们说,像头须这样的人,晋文公不仅赦免他,而且能够录用他,看来大赦是真的了。于是,他们纷纷效忠于晋文公,从而很快稳定了晋国的政局,使经济、文化等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战国后期,燕国被齐国打败,燕王哙被杀,及至太子平继位,是为燕昭王(前311-前279年在位),他想招纳贤才辅佐自己治理国家,使燕国强盛起来以报国家之仇。但是,由于国小力弱,难以雪先王之耻,于是他便向郭魄先生求教求贤的方法和措施。

在《战国策·燕策》中,记载了燕昭王求教郭魄的史实。郭魄对燕昭王说: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屈己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跳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凡是成就帝业的人,以贤者为师;要想成就王业的人,与贤者为友;假若要想成就霸业的人,便以贤者为臣;如果是亡国之君,则以贤者为奴仆。真心实意地向贤者学习的人,就能得到胜过自己一百倍的人;如果自高自大,背靠着桌子,斜着眼睛指手划脚,或是瞪着大眼,随意打人骂人,呼来喝去,得到的便是只有仆役和奴隶。这就是行大道得人才的方法。郭隗又对燕昭王说,大王如果能够广选国中的贤才,并且亲自去拜见他们,天下的贤才听说大王如此重视人才,就会都纷纷来到燕国为大王效力。

郭隗讲完求贤之道以后,又向燕昭王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他说:“古时有位国君,想用一千两黄金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得到。国王身边的仆从请求出去买马,在第三个月时,得到一匹千里马,但它死了,仆从便花去五百两黄金,把这匹死马买了回来回报国君。国君闻听大怒道:我所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何用处,还损失了五百两黄金。国君恼羞成怒,扬言要杀仆从。仆从说:死马尚且要五百金,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以为大王诚心肯出大价钱买马;千里马就要到了,大王等着瞧吧!果然,不到一年,一共来了三匹千里马。”接着郭隗对燕昭王说:“大王若要求贤,就先从我开始吧。像我这样的人都能被任用,何况比我还要贤能的人呢?这些贤人,就会迢迢千里来到燕M啊!”

另据《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单身厚币以招贤者。则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谈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舀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泯王出亡于外。

这段话记述了燕昭王求贤的故事。就是说,燕昭王即位的时候,正是燕国被齐国打败的危难之际。为了报仇雪恨,以雪国耻,昭王以谦恭的态度,丰厚的财礼广招天下人才。他对郭隗说道齐国乘我国内部混乱的机会,出兵打败了我们。我深知现在的燕国,国小力弱,没有足够的力量报这深仇大恨。但是,我确实想得到一批有才干的人才。来帮助我振兴国家,以洗雪先王蒙受的耻辱,这就是我的心愿。你看是否有值得推荐的人选。如有这样的贤人,我要亲自侍奉他。”郭隗说道:“大王如果一定要想招贤纳士,就先从我开始吧。对我这样的人你如果能够做到以礼相待,比我有才能的人,哪能嫌道路遥远而不来呢?”昭王听后认为确有道理,于是便给郭隗改建一座漂亮的房子,井把他当作老师一样以礼相待。这件事一传播出去,乐毅从魏国来了,邹衍自齐国来了,剧辛从赵国来了,还有许多贤士纷纷奔赴燕国。另外,燕昭王又亲自吊唁死者,慰问孤寡的人,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不辞辛劳地治理国家。

在众多贤能人才的辅佐下,经过28年的努力,燕国富强了起来。士卒轻逸乐战,于是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等国一起打败了齐国,攻人齐国都城临淄,占领了莒和即墨两座城池以外所齐国的土地。并把齐泯王逼得逃到国外去了。

“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封建帝王尚能做到,在今天,各级领导者更应能够做到,泰山之大不舍泥土以博大的胸怀,广招天下贤能之士,为国为民出力。

李斯(前277——前208),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曾经做过文书小吏,后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学成之后便投奔秦国。

李期到秦国后,很快得到秦王政的赏识,被封为客卿。在秦王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韩国害怕被秦消灭,便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以此消弱秦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秦国发现了郑国的目的,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遣间谍到秦做宾客,刺探秦国的情报。秦国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纷纷,并建议秦王下令将其一律驱逐出去。于是,秦王政便下令驱逐各国来秦的客卿。

针对这一情况,李斯便上书秦王,反复阐明广泛使用人才和“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道理,这就是着名的《谏逐客书》。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连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玉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而事秦,功施到令。昭王得范雎,废镶攘候、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秦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光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上述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从前,秦穆公寻求有才能的人才,在西边戎族那里得到由余,在东面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找到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个人都不是秦国出生的,而秦穆公却重用他们,使其帮助秦国吞并了20个小国,称霸西戎。孝公采用商勃的变法主张,改变了旧的风俗习惯,因而使人民得到温饱,国家得到富强,老百姓愿为国家出力,诸侯亲近服从,还打败了楚、魏两国的军队,占领了广阔的土地,开创了国富民强的局面。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策,攻下了三川,西并巴蜀,北得上郡,南夺汉中。还吞并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地方,攻克楚国的鄢、郢,东占成皋这个险要的地区,获得大片肥美的土地,解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听从秦国的摆布,功绩一直延续到现在。秦昭王得到范雎,废掉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加强了朝廷的权威,堵塞了私人专权的门径,逐渐吞并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功业。这四位国君,都是因为重用客卿取得了成功。从这些事例来看,客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呢?假如过去四位国君都拒绝客卿的帮助,疏远这些人才,不重用这些人才,那么,就会使秦国得不到好处,更不会有今天的强盛和显赫的名声了。

现在招纳人才就不是这样,不管有才无才,也不论可用不可用,更不管其品德如何,只要不是秦国人都要他们离开秦国,凡来秦国的各国的客卿都要被驱逐。这样看来,你们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珍珠、宝玉,而轻视的是人才。这样做,不是平定天下和制服诸侯的良策。

鉴于上述原因,李斯强调说:“我听说土地宽广的国家粮食就多,国家大人口也就多,军队强的战士就能勇敢作战。泰山之所以那样高大,是它从不舍弃任何泥土的原故;河海之所以很深,是它不择细流的原因;当国君的要显示自己的美德,就不应该抛弃广大人民。因此不要分地区,不要分内外,只要团结和谐,就会粮食丰富充实,鬼神也会降福于你们,这就是五帝三王在天下无敌的原因。”

秦王政看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后,认为李斯所讲的道理是正确的,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将逐客令立即取消,并封李斯为廷尉。同时,认为郑国修渠对秦国也有益处,并让郑国领导将渠修完,这就是有名的“郑国渠”。

世界上最可宝贵的是人,是人才。只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什么人间奇迹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特别在今天,充分发掘人才资源,发挥人才的巨大作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为紧迫和重要。这也是摆在各级领导者面前的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任务。李斯在对选拔人才、使用人才问题上,是出的“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理论是十分正确的,至仍有借鉴作用,倍得各级领导者学习。毛泽东同志经告诫我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改革开放,建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以史为镜,借鉴历史经,广泛地引进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更具有钇际意义。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信,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与蓼宗李恒为兄弟关系。是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砭的叔父。出生于810年,卒于859年。会昌六年(846)三月即皇帝位,是为唐宣宗,在位14年。

宣宗李忱是一位宽厚待人的皇帝。他喜欢走访民司,由此得知他的下属在政治方面的优劣,并从中提拔玫绩优秀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