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金世宗发现他很有才干,便破格将他提拔为转运使,后来又任命他为宰相。又一次,金世宗去上京,了解到北京留守刘焕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也很有政绩,就直接将他任命为辽东路转运使。
大定十七年(1177),金世宗对他的宰相说:“朕今年已55岁了,若过60虽欲有为,也无能为力了。为此,他规定,所有官员,只要到了60岁,便允许其辞去官职。大定二十九年(1189)正月二十四日,金世宗病死于中都福安殿,享年67岁,庙号世宗。
《元史·耶律楚材传》中记载,耶律楚材(1190一1244),字晋卿,契丹人。三岁时,父亲溘然长逝,由母亲杨氏教他读书。他博学多才,既有安邦定国的谋略,又十分通晓天文、地理、律历、数学以及医药卫生、占星卜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善写文章,下笔如神。元太祖成吉思汗平定燕京时,听说耶律楚材是个人才,立即召见并起用了他,后来官至宰相。
元朝以马上得天下,重武功,轻文治。成吉思汗在攻伐西夏时,得到一个名叫常八斤的制弓匠,此人以善造良弓颇得成吉思汗的赏识。常八斤非常爱夸耀自己,他常说国家方用武,要耶律楚材这样的人有啥用?”耶律楚材听到后说到:“治弓尚且要弓匠,治理天下岂不更需要治理天下的巧匠吗?”楚材这句富有寓意的话语,受到了成吉思汗的称赞,以后并逐步得到重用。
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域时,对于中原的治理无暇光顾,官员们忙于为自己搜刮钱财,致使国库空虚。成吉思汗的亲信别达对成吉思汗说:“汉人对国家没有用处,不如把他们统统杀掉,把中原一带变为牧场。”耶律楚材极力反对这种做法,并说:“陛下将要南下作战,需要筹备大批军需粮草,如果增加中原的各种税收每年可得白银50万两,布8万匹,粮食40万石,这怎么能说汉人对国家没有用处呢?”成吉思汗非常赞赏这一看法,并让耶律楚材负责办理。于是,耶律楚材为了加征各种税收,奏请设立了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全部由有才能的人担任。结果征收课税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成吉思汗非常高兴,并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丞相),无论大小事情,都事先征求人的意见后方行实施。
元太祖九年,耶律楚材奏请皇帝开科取士。他说:
“制器都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元太祖准奏并令开科取士。于是,耶律楚材派宣德州负责教育的官员刘中到全国各地去监考。开考内容为经义、词赋、论三科。规定被俘沦为奴隶的知识分子也令参加考试,如果有人隐藏不让他们去考者,就处以死刑。经过开科取士,选拔了400名知识分子充任各级官吏。
耶律楚材担任丞相多年,除了将自己的俸禄分送给他的亲属外,从未任用过一个私亲做官。行省官员刘敏曾经问他:“你为什么不用私亲做官呢?”耶律楚材回答说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就是说,对亲友和睦,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物资上帮助他们就行了。如果派他们做官而违犯法令,这种徇求私恩的事情我是不能做的。
淳佑四年(1244)五月,耶律楚材去世,时年55岁。他死后,有人诬告他“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太后乃马真氏派其左右亲近的官员亲到耶律楚材家中察看,其家中只有古琴、古今书画,金石和遗文数千卷,而别无其他。
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宪宗蒙哥的弟弟,拖雷第四子),出生于1215年,卒于1294年,史称其雄才大略,度量宽宏,知人善任,推崇儒术,他改蒙古国号为元,是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即皇帝位后,平定李、海都之敌,南下灭宋;统一全国后,又远征日本、安南,扩大版图;重视征边扶边,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为元朝的昌盛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建树。他之所以能够建树这样大的丰功伟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十分重视人才。
如西藏首领萨班的侄儿八思巴(出生于1239年),从小聪明伶俐,7岁能熟读经文,并明其意,藏民都称他为“圣童”。“八思巴”是藏语,就是“圣童”的意思,后来便成了这个圣童的名字。八思巴在15岁那年,作为萨班的继承人,到六盘山去拜见忽必烈。忽必烈见到他聪明伶俐,将他留在身边。有一次,八思巴向忽必烈传授佛法,忽必烈听得津津有味,突然问道:“那么应该怎样修行呢?”八思巴告诉忽必烈说:“要口念真言(指念咒),手结契印(做各种不同的手式),心作观象(想象),没有任何邪念,就能成佛。”不久,忽必烈正式接受佛戒,成了佛教徒。忽必烈经过多次与八思巴接触,见其确有才干,即位不久,便封八思巴为国师。至元元年(1264),为加强对西藏的行政管理,忽必烈在西藏设立了总制院,由八思巴为首脑,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的军政要务。八思巴以他卓越的才能,实现了元朝对西藏“政教合一”的领导,从而结束了西藏割据和分裂的局面,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外,八思巴又奉命制订了“八思巴字”即蒙古新字,至元六年(1269),由忽必烈作为新的蒙古文字在全国正式分布使用,为中华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思巴去世。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忽必烈在全国各地为他塑像,供奉在寺庙里,让人们瞻仰。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1;70)封为燕王,十三年(1;80)就藩北平。他自幼聪慧机敏,深有城府,深受太祖喜爱。靖难之役之后,4;岁的朱棣登上大明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是继朱元璋之后明朝又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借以巩固皇权;建立东厂(特务机构名称),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派遣郑和下西洋,实际暗中寻找惠帝踪迹,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治理运河,畅通漕运,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编纂《永乐大典》,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成祖朱棣对于大明帝国多有建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资贤重直。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必须要有人才,特别是还要有敢于直言谏诤的人才。他曾多次告诉吏部君子为了国家不计个人得失,所以敢于直言,不怕丢官丧命;小人为了个人不考虑国家,所以溜须拍马,只想升官发财。”他还对其文武百官说道每个人的才识都不同,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因此,我如果有了什么过错,你们就要敢于明确提出来,我决不会责怪你们。”永乐初年,浙江义乌县县吏上表,直述战乱之后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治理意见。明成祖看后十分高兴,一一采纳。不仅对其直言相谏进行通令嘉奖,而且将其奏折拿给六部大臣传阅,并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远在下面的官员都能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你们在我左右,更应如此。”原工部尚书郑锡,早年曾为明成祖的部下,后又曾为惠帝督师阻扼燕军。
成祖即位后,有人将他列入奸臣的名单中,并建议成祖将郑锡治罪。成祖朱棣深知郑锡才能过人,不忍将其杀死,便将其召来责问道:“你为何背叛我?”郑锡回答朱棣说我不过是对皇上竭尽臣职而已。”成祖听后不一278一仅不怪,反而笑着将其释放,并任命他为工部尚书。由于明成祖重视人才,不计旧隙,使得惠帝手下一大批有才之士,都归服了他。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在第五次亲征蒙古的归途中,率师到达榆木川(今蒙古乌珠穆泌附近)时,一病不起,七月十七日死去,时年65岁,在位22年。
清太宗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生于1592年,卒于164;年)是在开国创业中成长起来的一位政治家。由于他深于实践,经验丰富,不仅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而且富有远见。他把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作为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这一点,在大清河围城战中使他得到十分深刻的启示。他亲眼看见,明军长期被围,粮草断绝,杀马为食,马吃完了,就吃树皮挖野菜,尽管如此,仍不肯投降。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中原汉人读书多,是非界限明确,每个人都把当亡国奴视为最大的耻辱。从这件事使清太宗认识到,马上可以得天下,但是不能长久治天下;要做到长治久安,就必须精于韬略,有一大批贤能志士辅佐朝政,这就是文治的道理。所以,从此以后,清太宗便十分重视读书,大力振兴文化教育,提高满族人的文化素质,他并作出规定,诸王臣的子弟,凡年在8岁以上,15岁以下者,都必须读书,如果子弟不读书,就责罚他们的父母。在提倡读书的同时,清太宗便开科取士,录取满、汉、蒙古族中学习优秀的人为官。
为了广选治国人才,清太宗经常对他的大臣们宣传注重人才的重要性,他说:“金银财物是宝贵的,但终归是有数的,总有用完的时候,而人的才能却不是能用金钱去衡量的。如果能得到一两个真正有才能的人为国效力,国家就会得到无穷无尽的利益。”他还告诫大臣们说我治理国家,以人才为根本,而你们这些做大臣的,也应该以推荐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否则,就是失职。”在用人的实践中,清太宗一贯坚持不问资历长短,不问身份贵贱,只问才学能力和品德,坚持唯才使用。如宁完我原是太宗侄儿萨哈嶙的奴隶,太宗发现他是一个人才,立即提升他为参将。后来,宁完我竟一举成为清初的一位治国有方的名臣。汉官范文程原是明朝名臣,富有治国才能,太宗将其收降后,敬若’
神明,凡事都要征求范文程的意见后,才下诏去办。洪承畴是明朝一位能征善战、有勇有谋的战将,在几次战斗中,都是由于洪承畴的指挥,明军力战清太宗所率领的清军,并使其连连失利。因此,清太宗对于洪承畴这样一个有才之将十分敬慕,并决心将其弄到自己的身边,为清廷出力。1641年,洪承畴率军13万、马4万去解锦州之围。当时,洪承畴认为自己尚未准备就序,一时没有出战。然而祟祯帝却一天几次下诏催战,洪承畴认为圣命难违,被逼仓促出击,结果大败,洪承畴被俘。清太宗听到俘获洪承畴的消息十分高兴,急忙下令将其解到盛京,并让明将范文程劝降,洪承畴不仅坚持不降,而且骂不绝口。清太宗对于洪承畴这种忠贞不二的崇高品质便更加敬佩,于是便亲自前去探望,将自己身上穿的貂皮大衣脱下以赐。面对此种景况,洪承畴沉思良久,深感清太宗为有识之君,于是便叩头请降(也是史书记载,清太宗以其宠爱的妃子相许诱降成功的)。洪承畴降清后,清太宗非常高兴,曾陈百戏以表庆贺。对此,清廷诸将非常不满,说道洪一羁囚,为何待他这样重?”清太宗闻言笑着对他们说:“我们这些人顶风冒雨进行征战是为了什么?”众人臣道:“欲得中原。”太宗说既然如此,我们有了明朝这员勇敢有谋之将,就像一些瞎子在到处乱撞的时候,忽然得到了一个领路的向导,难道不值得大贺特庆吗?”文武百官听后,认为太宗讲得很有道理,个个心悦诚服。后来,洪承畴在清军人关、挺进中原、荡平江南等战斗中,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尧舜禅位用贤能的史实。记载如下: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灌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曰:“磋!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恭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育者子。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蒸蒸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
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升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预荐禹于天。诸修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有一天,尧向大臣们问道:“将来谁可以继承我的帝位呢?”大臣放齐答道:“你的儿子聪明达理,可以继承。”尧说唉!这个孩子品德不好,不能用。”兜说道共工功劳很大,可以提拔。”尧说:“共工能言善辩,夸夸其谈,阿谀逢迎,貌似恭敬,心地不正,不可重用。”接着说:“哎,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诸侯中有贤明的人能奉命继承我的帝位吗?”四岳回答说:“臣等无德无能,有辱于尊贵的帝位,我们不能胜任。”尧说道:“既然如此,请你们为我寻找贤才,不分贵贱亲疏,在位不在位的都要替我推荐上来。”大家异口同声地对尧说道:“民间有一个死了妻子的人,他的名字叫虞舜,非常贤能。”尧说道唔,我听说过,此人怎么样?”四岳回答说他是一个瞎老头的儿子,父亲很顽固,后母凶狠泼辣,弟弟骄横傲慢,舜却能够孝顺父母,关心弟弟,使家庭和谐。”尧说道我要考验考验他。”尧自知儿子丹朱不争气,不足以托大任,决定把天下重任交给舜。把重任交给舜,对国家对人民有利,对丹朱不利;如果把重任交给了丹朱,则对国家不利而对丹朱有利。权衡利弊后尧说道终不能置天下于不利而利一人。”最后才把管理天下的重任交给了舜。
舜登位39年,到南方视察死于苍梧的郊外。舜的儿子商均也无才能,因此,舜在死前就预先选定了治水有功而又贤能的禹做他的继承人。禹受到诸侯的拥护,后来登上了天子位。尧、舜都是古代传说中的明君,当时还在氏族公社的后期,部落首领老了,不让无能的儿子继位,而是“禅让”给德才兼备的人,这就是古代的“禅让”制度。尧、舜选择继承人都做详细考察,不分亲疏贵贱,胜任不胜任,实际广泛推选荐举,尔后进行考验,如果合格,才把管理天下的重任交给他。这种在选拔人才问题上,“终不能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精神,值得从政者借鉴。
在选人用人问题上,有的人不是立党为公,而是不讲原则,分亲疏,图私利,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无能或品质不好的也被重用,相反,再有才能也不予重用,甚至排挤、打击、陷害。这种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历史的实践证明,这样只能危害国家,危害民族,危害事业。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大臣叫淳于髡,赘婿出身,身高不满七尺,滑稽多辩但是,却很有智慧,又善于识别人才。齐戚王在稷下招揽学者,任他为大夫他曾用“一鸣惊人”的隐语进谏齐王戒淫乐和长夜之饮,亲理政事,振作图强。又与邹忌论政,支持其改革。楚攻齐,他求援于赵,使楚王主动撤退。后至魏游说,魏王欲任为卿相,他辞谢而去。
齐宣王执政后,为了巩固其政权,加强统治,期望得到大批人才为其出力,因此,就让淳于髡为其推荐。结果,淳于髡接受任务后,在一天之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个贤士。对此,齐宣王十分不理解,就向淳于髡说:“我听说人才十分难得,千里之内能选拔一个贤士就是相当多的了;百年之中,出现一个圣人就是很难的了;你怎么竟在一天之内就可以向我推荐七个贤士呢?看来贤士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