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姓公孙,名鞅,是卫国的没落贵族之子,他的祖先是姬姓。少年时期,商鞅非常喜欢研究法家治国强兵的理论,长大成人后,商鞅当了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非常了解商鞅,他知道商鞅才华出众,是个难得的人才。但是,公叔痤还未来得及推荐商鞅就得了重病。魏惠王(即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369一前319在位。魏武侯之子,名莹,又作太子莹。因他在位时迁魏都于大梁,公元前;44年改侯称王,又称梁惠王。惠王即位后,军事上累受敌国摧折,与秦交战,败于远里,失少梁;与齐战,先败于桂陵,再败于马陵。上将庞涓战死,太子申被虏,丧失土地700余里,国势日益衰落。惠王为此卑礼厚币招致贤者,孟坷、部衍、淳于髡均曾至梁。在位50年)得知公叔痤病重的消息后便前往探望,并问道:“公叔,‘你有什么忧虑的事不可隐瞒,你对国事还有什么需要安排吗?”公叔痤答道我,只有一件事要告诉你就是我的家臣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奇才,希望你能够重用他,让他来管理国事。”魏王听后默然不语,他回去后,便对左右的侍臣说道公叔病得糊涂了,实在可悲啊!公叔还想叫我重用公孙鞅来管理国家大事,这岂不太荒谬吗?”不久,公叔痤便告别人世。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内招贤,打算恢复秦穆公时代的霸业,收回东南被他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公孙鞅便去西面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商靶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听后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并责令公孙鞅直接管理国家改革事宜。秦国自从商靶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秦国的强盛,使周天子送祭肉给秦孝公,众诸侯都来祝贺。在这种情况下,商鞅向秦孝公建议说魏国对于秦国就像人的心腹之患,将来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兼并魏国。”
秦孝公认为商鞅说得很对,就派商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的西部,并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这时,魏国经过秦国的打击和齐国的攻占,国力不断削弱,国内非常空虚。于是派遣使臣,割让河西土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同时,魏国也就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感慨万端地说:“我悔恨过去为什么不听公叔痤的话重用卫鞅啊!”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王错用赵括而导致惨败的史实。
摘引如下: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军。”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如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巳决矣。”括母因日:“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军吏。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竞不诛也。
在赵孝成王七年(前260),秦赵大战后,两军相持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20里)。当时,赵国的大将赵奢巳经死了,而蔺相如又病情沉重,赵王就派遣廉颇率兵攻秦,由于秦兵多次击败赵军,廉颇到长平后,以逸待劳。秦军多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秦国久攻不下,就使用离间计说:“廉颇老了,不能打仗了。秦军最害怕的是赵国的赵括将军。”赵王听到后,便决定立刻派赵括替代廉颇。蔺相如说:“大王仅凭他的虚名便用他为大将是不行的,他是一个拘泥兵书不知变通的人,只能纸上谈兵,不会机动灵活地指挥军队作战的空谈家。”赵王不听蔺相如的劝告,便任命赵括为大将。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熟读兵书,谈到用兵打仗的事滔滔不绝,自认为天下无敌。他曾经与其父赵奢谈论用兵之法,尽管赵括谈得头头是道,但赵奢却从不认为他是一个熟谙用兵稻略的人。赵括的母亲向丈夫赵奢:“为什么不赞扬儿子呢?”赵奢说道:“用兵作战,是关系着人的死活、国家兴亡的大事,而赵括谈起来好像十分容易。假使赵国将来一定要用赵括带兵打仗,赵国的军队一定会被他葬送掉的。”到赵括将要出发去代替廉颇时,他的母亲向赵王上书说:“决不能派赵括为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母答道过去我侍奉他父亲时,他父亲也正是带兵的主将,曾多次亲自为官兵捧食进饮,官兵中许多人与他结成了朋友,大王和王族赏赐他的财物,全部用来赠送给军吏、士大夫们,只要大王的命令一下达,他就全心全意投身于军中,从不过问家中之事。而今赵括刚一当上将军,对官兵的态度就像主人对待仆人一样;军吏们都不敢抬头看他一眼,大王所赐的金银绸缎,都拿回家来收藏着,并且天天在注意购买便宜的田产房屋。大王,你看他哪一点像他的父亲呢?父子二人的思想品德有着这么大的差距,我希望大王还是不要委他以重任。”赵王说:“你的意见暂且放一放吧,我的主意巳经定了。”赵母见赵王不接受自己的意见,便又说道:“大王如果一定要派他出任将军,将来不称职而获罪,大王一定不能牵连于我。”赵王答应了赵母的要求。
赵括代替廉颇后,全部改变了廉颇治军的规章制度,调换了下层军官,军事防务全部更改。秦将白起听到赵括代廉颇为将的消息,立即率领一支军队装做胆怯的样子败走,赵括不知是计,便下令乘机追击,结果被秦军截断粮道,军队被分割为两部分,前后不能相救,士卒因此与主将离心离德。赵军被围困40余天,士卒无粮充饥,疲惫不堪,赵括又不断驱兵与秦军交战,都被秦军所打败,赵括也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大败,几十万军队全部向秦军投降,结果全部被活埋。从战争开始到失败,赵军前后共损失45万人,第二年,秦军便包围了赵国的首都,围了一年多,几乎不能解脱。最后还是楚国、魏国等诸侯发兵来救,赵国才免除了亡国之祸。赵括之母因事先已向赵王提出不受牵连而未被治罪。
在用人问题上,不能知人善任,用错了人,其严重危害性,已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固守长平当时是正确的,但赵王不听忠告,错用赵括而不用廉颇,不仅使赵括丧了命,而且赵国40多万将士也全部惨遭活埋,赵国也因此差点被秦国消灭,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悲剧。幸亏楚、魏等国相救,赵国才幸免亡国之灾。这足以说明对人才的识别、信用多么重要。
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记载了陈平三易其主的史实。
陈平,阳武户牖乡(今河南陈留一带)人。年少时就博学多才。陈平家境贫穷,与兄嫂居住在一起,兄长去耕田种地,让陈平去游学。但是,他的嫂子非常讨厌陈平,最后便把陈平逐出家门。
不久,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在陈称王,派周市平定魏地,封魏咎为魏王,与秦军在临济交战。此时,陈平告别了兄长,带领一帮年轻人加入了魏王咎的反秦队伍。魏王任命陈平担任太仆,陈平多次向魏王献良策,但是,魏王都没有采纳。还有一些人处于嫉妒之心,多次在魏王面前说陈平的坏话,陈平知道后,便逃离魏王而去。
后来项羽在黄河边与秦军作战,陈平听说后便又投奔了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打败殷王受降而回。过了不长时间,楚汉战争爆发后,殷王反楚投汉,项羽因为陈平是打败殷王的主要将领之一,所以准备将陈平杀掉。陈平得知消息后,忙将印和项羽赐给他的金银财宝封好,命人送给项羽,独身佩剑而逃,投奔了汉王刘邦。
经陈平好友魏无知的推荐,汉王刘邦召见了陈平,经过当面策略问答,刘邦认为陈平是个奇才,非常高兴,当即任其为都尉,加参乘(古代官名,常在帝王左右),兼掌护军。陈平当即受命,再次拜谢而出。诸将听说陈平一来到就被封为这么大的官,心中非常不服,就连周勃、灌婴这些重臣,也生妒意,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埋怨刘邦对其心迹未明,便加重用,是不辨奸贤之举。这些话刘邦听到后,他置若罔闻,不予理睬。后来,一些人为了试验陈平,故意向其送金银行贿,陈平对此从不拒退,有送则收,满不在乎。这样,又被众将抓住了把柄,便推周勃、灌婴为代表去向刘邦说:“陈平虽美如冠玉,只怕是空有外表,内无真才。听说他在家时行为不规,常有欺兄盗嫂之事;今掌护军,又受贿收礼。陈平如此淫黩,实为不法乱臣,务请大王明察,且不要为其辞令所惑!”刘邦为让群臣进一步了解他爱才惜能的用人观点,便把魏无知召入帐内,当众责问道:“陈平欺兄盗嫂,贪财受贿,如此行为不端的人,你荐来何用?”魏无知从容而对曰:“臣所推荐的是陈平的才学;大王问的是他的品行。今日楚汉相争,全仗计谋、才学。至于他有无欺兄盗嫂行为和贪金受贿之事,我认为不必详究,如果陈平确实无能,臣甘愿受责。”刘邦听罢,并不表态,只是微微一笑。随后,他又把陈平叫到面前,当众问他说:“先生原在魏王手下,干了一段时间不干了;后投项羽手下,没有多长时间就弃印而走;今你投到我的帐下,有人说你品行不端,贪金受贿,是不是想采捞上一把一走了之?”陈平说魏王不用,所以我不干,项羽不信任我,所以我也不干。听说大王你爱才如宝,注重学识,我才甘心弃魏、楚,而归顺汉王’同时,他对欺兄盗嫂的传闻不做任何辩解,任其所言;而对贪金受贿,却自认不讳,并且慷慨陈词向刘邦说:“我孑然一身,远道而来,若不受金,没有资金来源。纵有天大的本事,又怎么能付诸实施呢?我今天来投靠大王你,是想把我一生所学贡献出来,你看能行,便可采纳,如认为无用,所收原金倶在,尽可归公处理,并甘愿听从处理!”刘邦听后,非常叹服,更加重用,当众将其晋升为护军中尉。这样以来,其他人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其后,陈平在为刘邦白登山解围,计除韩信和后来除掉诸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周勃、灌婴齐名并传不朽。
陈平有奇才,为何三易其主?很值得人们深思。
陈平先去魏王那里谋事,魏王非常固执,不听忠言,只好又奔项羽;项羽志大才疏,任人唯亲,不讲政策,大搞株连,陈平只好逃走,去投靠刘邦。但为此事又引起了不少谗言,遭到怀疑。什么“品德不正”、“三心二意”、“反复无常的乱臣”等等,幸亏刘邦还注意问个明白,要不陈平又只得告辞另投他人了。刘邦重用了陈平,陈平为辅佐刘邦灭掉项羽起了重大作用。陈平三易其主的经历和原因说明,一个领导者本身的素质与人才的使用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要做到合理使用人才,领导者不仅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他们本身的政治、业务素质也在起作用。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研究。
绥和二年(前7)三月,汉成帝病死,由太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汉哀帝是一个不学无术,沉湎于酒色的昏君,所以更不知如何使用人才为其巩固政权服务。
在满朝文武百官之中,汉哀帝认为只有年轻漂亮的大司马高安侯董贤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对他的宠爱到了无可复加的稃度。
董贤,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人,字圣卿,十五六岁时为太子舍人,十七八岁时便出息得身如杨柳,面如桃花,令人初看,倒像是个女扮男装的枭娜宫女,更加柔声轻语,颇具女儿之态。有一天因宫内点名,哀帝发现了董贤,便产生爱慕之心,问明姓氏,立即封其为黄门侍郎,收到身边侍候。董贤除了会阿谈奉承以外,还具有一副女子性情,很有勾引手段,不时搔首弄姿,以目传情,惹得哀帝实在把持不住,一下子扑了上去,抱住又亲又啃,而后同寝取乐。从此,哀帝与董贤外游同榻,人宫共寝,形影不离。因此,哀帝不久又封董贤为附马都尉侍中、参乘、高安侯、大司马等职。接着,董贤的父亲也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的官),封董贤的弟弟为驸马都尉,连董贤的岳父也封为大匠,妻弟为执金吾等。为了让董贤不离左右,汉哀帝又让董贤把妻子也搬进宫中居住,还将董贤的妹妹封为昭仪。到元寿元年(前2)九月,为尊崇董贤,竟罢免大司马丁明,而以董贤代之。
有一天,董贤和汉哀帝同床午睡,董贤枕了哀帝的袖子,汉哀帝醒后要起床,为了不惊动熟睡中的董贤,竟用剑割断了衣袖。还有一天,汉哀帝在麒麟殿大宴群臣。席间,汉哀帝突然笑着对陪酒的董贤说:“我想效法尧舜禅位的故事,把帝位禅让给你,如何?”董贤听后被惊呆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正在一旁陪酒的侍中王闳郑重地对汉哀帝说:“江山是高祖皇帝打下的,陛下如今继承了皇位,还要传于子孙。作为皇帝,怎能随便开此玩笑?”汉哀帝听后很不高兴,酒宴不欢而散。不久,汉哀帝就将王闳罢了官。
汉哀帝为了宠用董贤,还为董贤在皇宫前面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宅院,并赏赐给董贤大批金银财富。另外,汉哀帝还为董贤修建了规模像皇陵一样宏大的祖坟,赏给董贤大批土地(一次就达2000多顷)。董贤败亡时,抄出的家产多达43亿,相当于西汉全年赋税的二分之一。汉哀帝如此宠爱和重用无才无德的董贤,引起许多大臣的不满和反对。谏议大夫鲍宜上书说:“皇帝重用董贤这样无能之辈,如何能治理好国家?朝中的文武大臣都有离异之心,百姓涂炭,怎能不令人心忧如焚!”但是,汉哀帝对此置若罔闻,眼中除董贤外,别无人才。由于汉哀帝的愚昧无知,荒唐昏庸,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遂使西汉很快走向衰败。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汉室宗亲、荆州刺史刘表,占据荆襄九郡,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是汉末割据势力最雄厚的诸侯。可是到后来,刘表却轻易断送了数十年开创的基业。之所以导致这样可悲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刘表不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