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以蜡封耳”,此举似乎“高明”一些,然而这种“堵耳术”不仅终属消极,而且实际上也难行通。古语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得一时却堵不了长远,堵住了此时此地“西壬”的妖歌,却难以防备彼时彼地突然冒出来“东壬”的魔曲。当然,对于反动的黄色下流的歌曲,我们是要采取查抄、禁绝的办法,这是很必要的。但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健康的歌曲,对于有些靡靡之音的东西,主要还是要靠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者想企图避开这些“礁石”,绕到一个平静的“生活港湾”去,不仅做不到,反而只能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增加对立情绪和“抗药性”。这是海妖之歌给人的第二个启示。后来,“以正压邪”,“两刀相割,其利自见。”奥菲士引吭高歌,用“动人肺腑的歌声”压倒妖歌,赢得胜利。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年将靡靡之音视为神奇,但甘愿饮鸩止渴、任其戏害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是不知其害而身受其毒。倘若晓以利害,并将现实生活中的“奥菲士”之歌,即中外音乐中的上乘之作,推荐给他们,那些“西壬”妖歌之类的轻挑萎靡之曲,必将相形见细,无路可行。
英国着名的神经生理学家谢灵顿,早年是一个横暴乡里的浪荡子。他幼小丧父,无人管教,染尽恶习。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向一位女工求婚,不料那女工断然拒绝:“我宁愿跳进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嫁给你!”当头一棒,羞得谢灵顿无地自容。从此他咬着牙发愤攻读,改过从善,终于成为近代神经生理学的创造人,1932年获得诺贝尔奖金。
印度影片《流浪者》中有这样一人镜头:主人公拉兹在过了多年流浪汉生活后,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他进了一家工厂干活,但不久就被经理解雇,理由是:“这里不用贼!”绝望的拉兹有家难奔,有工难做。他质问经理做过贼的人,你不用,你打算让他去干什么呢?他要吃饭,不想饿死,不还得去做贼吗?”这痛苦和悲愤的质问,引起了多少人的强烈共鸣!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尖锐而又严肃的问题:如何看待犯过错误,以至失足的青年?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不妨再举一个抑恶从善的故事。在今天八九十岁的人们中间,大都很熟悉杨度。他在辛亥革命期间站在保皇堂立场上,竭力鼓吹“立宪救国论”,主张皇帝加宪法。武昌起义后,同汪精卫合伙组织了“国事共济会”,为袁世凯登极制造舆论,到处奔走。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晚年时却转向了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前后为革命做了不少工作。1927年4月,杨度从敌人那里听到张作霖要逮捕李大钊同志的消息,立即密报我党。虽然李大钊同志终于被捕遇难,但杨度仍做了最大努力,多方营救,并尽力帮助被难家属。一个大半世站在旧营垒的人,终于投向了光明,它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之下,不但青年浪子可以知返,甚至成年、老年的“浪子都可以回头。切不可将人看死,把话说绝,视朽木不可雕也。
一个人一生,雾失楼台,月迷渡津,是可能发生的,尤其是感情冲动的青年人。但是,大凡失足者都曾有过“迷途知返”的念头。有一位失足青年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曾先后有八次想改好。我呼喊着‘我是煤,我要燃烧!’可是每次遭到的都是奚落、嘲笑和冷眼相待,终于我心灰了,意冷了,又投人到‘扎卡’(教唆犯)们的怀抱而不能自拔。”“我是煤,我要燃烧!”这一呼喊,不比那拉兹痛苦而愤怒的质问更使人心酸,更催人猛醒吗?
想一想啊!如果在这八次呼喊中,我们有一次或两次给他以热情与相援,点燃他那心灵深处一点尚未泯灭的改过自新的火花,那结果将会怎样呢?生怕“让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把失足青年拒之门外,这与电影《流浪者》中那位“不用贼”的经理,又何等相似!
浪子回头,庸人立志,鲜花迟开,明星后启。究竟是哪些因素成全了他们,将他们从“朽木”的泥滩下推上了人才的彼岸?当然具体到每个人来说,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究其当初,恐怕自尊火花的激燃,是首要因素吧。
识人之良方,从根本上说,就是行为观察听其言,观其行,这是古今中外识人的方法之精华之所在。
古人说,善观人者索其终,善修己者履其始。就是说,善于观察识别人的人必须考察其所观察对象行动的最后情况,善于自我修善的人必然始终如一。观人必须考察人的行动的全过程。
论士必定于志行,毁誉必参与效验;不随俗而雷,不逐声而寄论。意思是说,确定、识别一个人是否人才主要决定于其志向和行为,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一定要参考其行为的效果和反响。不能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日间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为小人,而那些喜欢占便宜的便是。
总之,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即听其说话不如看他做事,看他做事不如观察其德行。
人们都追求“言”的份量,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应追求“言”的份量。一个人的话究竟有多大份量,不仅是看这些话里包含了多少真理,而且要把他的行为一起加进去计算。言行一致,则一言九鼎,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言行相悖,话再动听,也是轻如鸿毛,一文不值。
“以身许国,无事不可为”,所以至今仍有激励人心的力量。是因为说这话的人——岳飞,就是一位“以身许国”的民族英雄,倘若这话出自秦桧之口,恐怕只会引起人们的恶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字字干钧,传颂百世而不衰!也正是因为说这话的文天祥英勇不屈的行为,表现了高风亮节。倘若这话是出自一般文人之手,其影响也不见得有如此之大。由此可见,同样是一句话或一番道理,出自不同人之口,“份量”也会大不相同,这是由讲话者的行为不同所造成的。而这,也正是我们在思想教育中,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因所在。
正人务先正己,正己方利于正人。如果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或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甚至于每个行动都在无情地反驳他自己的每一句话。他向群众大讲艰苦奋斗,自己却贪图享受,怕苦怕累;他要求别人公而忘私,自己却假公营私,损公肥私。那么,他在“正人”时自然会感到心虚胆怯,从而使“正人”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一则笑话,很发人深思,某剧场后台失火了,丑角跑到戏台前,向观众呼救,大家以为这是丑角在说笑话,竞喝彩了。丑角急不可待,比手划脚加以证实,并再次大声疾呼;但观众却越加哄笑,越加喝彩。对于某些沾染严重不正之风的身不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群众也会把他们看作是生活中的丑角,对他们的话加以哄笑,以至嗤之以鼻的。
一个青年在成长道路上一时失了足,应该怎样对待他们?这本来是不难回答的。然而,这确实又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思想教育工作者,他们对犯过错误而又有悔改之意的青年,不是“热”,而是“冷”;不是“亲近”,而是“疏远”,据说这是疾恶如仇的缘故。落后青年身上的“恶”,当然要“疾”;但是,切不要“疾”到“如仇”的地步。要看到,有些青年沾染不良习气,乃至走上犯罪道路,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其社会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即是犯罪者,又是受害者。“可怜天下沦落人”,我们应把仇和恨集中到社会上存在的某些腐朽的东西上。而对这些受害的“拉兹”,则应伸出热情相救的手,指出希望之路。
希望,犹如鼓帆的风,导航的灯。生命的绿树,要靠希望的火光温暖;美好的理想,要用希望的火炬点燃。希望,对于一个迷途知返的青年来说,就是光明,就是前途,就是向昨天告别,去迎接新生。
给以希望之路,要立足一个“拉”字。世界万物皆在变。人,更可变可塑。迷途可以知返,铁树能够开花,古往今来,不乏其例。南北朝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里,有一个周处斩蚊的故事。故事说周处少时凶猛过人,横暴乡里,人人都疾恨他,把他跟当地水中兴风作浪的蚊龙、山中张牙舞爪的老虎相提并论,称为“三害”,而且觉得他比蛟龙、老虎更凶暴。后业有人怂恿周处上山杀虎,下水斩蛟,目的是希望他们相互厮杀,“三害”俱伤。周处先杀了虎,又斩了蛟。他从水中出来后,才知道大家原来是那种想法,心中十分难过。他决心改邪归正,把自己这一害也除掉。他就去拜见当时的大文学家陆云,恳切地对陆云说:“过去我糊里糊涂过日子,沦落到这般地步。现在重新做人,还来得及不?”陆云答道:“早上知错,晚上就改了。你年岁方轻,知错愿改,前途还是不可估量的。”陆云收下周处做学生,尽教他写文章和做人的道理。后来周处终于成了人所称道的忠臣孝子。据史记载,这个周处确有其人,字子隐,是江苏宜兴人氏,在西晋时担任过御史中亟,近几年还在宜兴发现了他的坟墓呢!尽管说他上山杀虎,下水斩蚊的事终属传闻,但他悔过自新的事情还是可信的。
识人需要通过对其成果进行鉴定,方知其政绩和实绩如何,只有根据其成果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和优劣,才能辨别其是否是人才,是什么类型的人才,是什么层次的人才,最后量才使用。
识人采用成果鉴定法,首先是査看成果记录。一般来说,成果记录包括学术论文、革新方案、合理建议、设计蓝图、成果鉴定等等。一个人的水平的高低,反映在他对社会的贡献上。除了他通过日常工作为社会作贡献外,他的成果是才能的结晶,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识人采用成果鉴定法,就是采取考绩。看教师的成果,主要看他(她)培养了多少人才和出了什么成果,既考察出人才,也考察出科研成果;桥梁工程师,看他造了多少桥梁和造了些什么样的桥梁;高明的烹调师看他做出了多少名菜。达到人们已达到的高度,表明是一种业绩的继承。超越前人已达到的高度,则是开创了新的业绩。后者高于前者。
识人进行成果鉴定,往往采取专家鉴别。专家鉴别,一般是指鉴别对象的学识、论文、工作成果,还要与之面谈等。有经验的专家通过实际接触,可以很快地发现一个人是不是本行业的人才。识人进行成果鉴定,往往采取实践鉴别。就是将其成果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看其成果所引起的社会价值之大小。社会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军事价值、理论价值、现实价值等等。其中,尤其是创造性价值最为重要。
因为创造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且也是成果价值中核心要素。如果一个成果与前人基本雷同,没有多少个人的独立创见,这样的成果在社会上是难以产生多少价值的。流传下去也不会多久。只有有独创的成果其社会影响才大,流传才广且久远。
识人采用进行成果鉴定,还需全面掌握人才考绩档案。人才考绩档案,是及时记载人才的业务活动情况,全面系统地考察其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成就的重要资料。人才考绩档案,是正确选拔、充分使用、有计划培养、合理调整人才的一项基本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对各类人才考绩档案,可以运用电子计算技术,进行对业务工作考核记录、有关考试材料、答辩材料、评定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材料、着作或论文目录、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的情况、成果和评价及参加国内外业务学术活动情况等加以系统、规范地定量计算。所谓识人,就是全面地、历史地考察人和了解人。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看人的一时一事。而要对人的长处和短处及其成果的历史和现状和发展的趋势作出相应的鉴定,这就要在对人才的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成果鉴定的管理工作,使之科学化、正规化和现代化。
识人要同用人一样,所识之人才必须顺民心,合民意。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在识人时,应当采取民意测验。即“取吏必取(人之)所爱,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天下爱之,则天下人之吏也。”识人之准确与否,就应当看所识之人使天下的老百姓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只要天下老百姓对所识之人感到满意的,高兴的,就推荐使用,如果所识之人在老百姓中谁见了谁摇头,见此人的行为举止很是厌恶,那就不能推荐为人才而使用。
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痒序,使众人推其贤能,书之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这就是说,必定从地方上,从各级学校里,让群众推荐有德有才的人,报告上级加以考察。
所谓历史地看人,就是我们不能割断历史看人,不能只看一个人的现在,而不了解他的过去。
所谓具体地看人,就要即要看到一个人与其所在群体的共同之处,也要看到这个人特有的个性。对具体的人作具体的分析。
在我们识人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以点概面,从而影响对一个人的总体的形象的认识,“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以点概全,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全貌,只有从整体来认识人,才能对一个人有比较全面、深刻、真实地把握和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印象来识人,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那么,某人是“好人”的印象就形成对某人以后认识的定型模式,对“好人”所做的坏事就易出现不正视,找理由或歪曲的反映;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么,某人是“坏人”的印象就形成对某人以后认识的定型模式,对“坏人”所做的好事就易出现不正视,找理由或歪曲的反映。
要正确地科学地识人,就必须从整体识人。一要全面地看人,把人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质和主流。不可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二是要历史地看人,不但看人的一时一事,更要看人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三是要发展地看人。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绝不能把人“看死”。要注意人的各方面的动态变化和趋势,看到人的潜力及发展前途。四是要在实践中看人,重在表现。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要特别注意人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烈火识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