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比我们成人少。孩子由于心智不成熟,所以会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即使予以纠正,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所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是父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的孩子,才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父母箴言
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确实存在着各种问题。如果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就会阻碍孩子学业的进步和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因素,父母作为孩子最直接的启蒙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相对来说,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少有挫折感,偶遇挫折也能比较妥善地处理,并能在挫折中学习,把挫折变为动力,或是从挫折中取得补偿。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就会没病找病、自寻烦恼,就算是遇到一点点的小挫折,他也可能认为是不可逾越的深渊。这种人在重大挫折面前没有不出乱子的。
当然,没有人永远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偶尔也会感冒或头疼一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时也会出现情绪不佳、交往不好或自我评价不恰当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不健康心理不管不问,也和身体健康一样会恶化。比如,如果一个人得了感冒,父母对其不管不问,那么,感冒就会恶化,甚至会让人付出生命。因此,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重新拥有健康心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
1.让孩子接受现实的自我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一个人不仅需要对自己的一切进行充分的了解,而且需要对真实的自己坦然地承认及欣然接受。因为在一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等。如果孩子只是了解了自己而不能够接受自己,那么,只会增加自己的不安与痛苦。有些人狂妄自大,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这些人就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另有一些人过分自卑,总自己觉得在社会中毫无价值,这些人是因为憎恨、拒绝自己。一个人只有欣然接受自己,才能避免心理冲突,忍受现实挫折;唯有接受现实的自我,才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创造出一个理想中的自我。
2.让孩子确定合适自己的理想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尤其是孩子。当然,人应该要有超越现实的理想,但是人不能总在梦幻之中度过,更不能不顾现实去蛮干,否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如果一个人能够眼睛望着理想,并且脚踏实地地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那么,他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理想,这就需要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能力确定理想,最后再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其实,心理不健康的人大多都是在情绪上有很大的困扰,而情绪的困扰多半是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轻则是自己有孤独、恐惧、焦虑的感觉,重则是对人有怀疑、敌对、攻击的举动。每个人有交际的需要,因为与亲属、朋友、同学、同事交往时能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并且,如果一个人有什么烦恼,还可以对这些人倾诉,使自己不容易积存郁结。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如果遇到挫折,他就会感到有苦而无处说。如果经常参加一些团体活动,不但能密切与他人的关系,还可以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当然挫折感就会少了。
4.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父母应当身体力行,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如果父母能够和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这样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于消除、缓解孩子的焦虑、紧张、苦恼及孤独压抑的心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胆怯、缺乏自信、情绪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适度期望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对孩子提出一些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就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过高,使他们总不能达到目标,那么,就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焦虑、压抑等消极心理;如果对孩子的要求、期望过低,就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自信,阻碍他们正确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如果父母可以营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对松弛孩子的紧张和不安非常有益;如果父母之间有着良好婚姻关系,就可以为孩子提供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的管教方式一定要一致,这样才会使孩子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之间要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这样有利于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
对孩子专制、溺爱、放任的家庭均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孩子是生活在专制型家庭里,父母是绝对权威,孩子要绝对服从。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如果让孩子生活在溺爱型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为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很难会真正长大成熟,往往依赖性较强而独立性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际交往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如果让孩子生活在自由型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让孩子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般说来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帮助与监控,也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5.让孩子学会自我调控,排除不良情绪
在生活中,孩子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刺激而出现情绪反应,而不良情绪的长期压抑或不合理的爆发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对情绪的调控,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合理宣泄。比如,可以找机会向同学、好朋友、亲人或心理医生倾诉自己苦闷的心情,使郁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压抑的心情得到缓解;或采取痛哭的方式,以释放积聚的能量,排出体内毒素,调整机体平衡;或以日记、书信等方式,排遣不良情绪。
★适当控制。例如理智克制、冷静思考、检讨反省等都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让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
父母箴言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有过的经历,要知道,失败不是事情的终点,而是暂时的不成功,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会得到成功。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没有人一直成功或者失败,成功与失败的区别在于,有的人选择继续了努力,而有的人却选择了放弃。
当孩子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之后,可能就会因此而产生一种消极的意识,并且从此就害怕面对挫折。一旦让孩子再次面对挫折的时候,孩子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挫败”。其实,自我挫败就是指当孩子在准备去做某件事情之前,自己设想了许多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且被其吓倒,从而就产生了忧虑和恐惧,认为自己必然会失败。既然失败是必然的,也就不想面对这件事情,于是就会选择回避。面对孩子这样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个困难,走出这个误区。
记得曾经在某个刊物上看到过一则这样的故事,说有一青年去医院看病,医生错误诊断他患有癌症。于是他就坚信自己患了癌症,整天惶惶不安,夜不能寐。一年后,他再去医院复查,发现真的患了癌症。还有一件事情则是完全相反,有一老者被检查出患了癌症,但是,其家人和医生都对其说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病。老者听了医生的话,坚信自己只不过是患了普通的病,没有什么大碍。因此,老者还是照样每天早晨都去公园溜溜鸟,散散心,锻炼一下身体。就这样过了半年,当老者再次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时候,医生直呼“奇迹”。原来,老者身体里的癌细胞已经完全不见了。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心理的作用——意识可以左右事物的发展。
再比如,有一个孩子在期末考试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是,他无意间听老师说这次的考试会很难,于是,他就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准备和能力了,甚至在考试之前就对同学说自己很可能会考砸。当考卷发现来之后,他前前后后把考卷翻了一遍,果然,这次的考题很难,但是,这些题目却都是他复习过的。然而,他的信心已经全没了,根本就看不下去题目,考试当然失败了。这个孩子的行为就是我挫败的表现。
孩子自我挫败心理还会有以下的表现:
★过多地注意别人的评价,太过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这样的孩子总是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赞扬,但同时,他们又会担心和怀疑自己能否得到别人的赞扬。
★对自己总是持有一定的否定态度。比如,当他们在准备去做某件事情之前,往往会设想出许多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被困难和障碍所吓倒,总是觉得失败就在等着自己,从而认为自己没有做这件事的能力。
★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经常会认为别人都在注视自己、议论自己,如果是在人多或是陌生的地方,就越会觉得不自在,一举一动都会有着重重的顾虑。他们有着超强的荣誉感、自尊心以及虚荣心,所以,当有些事情一旦不能如他们的愿,就会烦闷苦恼。
★他们习惯于进行内心活动,不擅长表露自己,尤其是不愿意在大庭广众出头露面,平时缺少社交活动,常常表现出自卑的一面。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是会左右事情的发展的,比如,有一些事情本来不会那样发展,可是,如果一个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认为必定那么发展,结果可能就真的会那么发展,这就是心理的力量。
为了不让孩子受到自我挫败的影响,父母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帮孩子走出自我挫败的阴影。
1.要孩子学会适当的要求自己
一个人如果有自知之明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父母首先就要让孩子有自知之明,让孩子对自己可以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分析。比如,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特长和优点,有哪些不足和缺点,这些问题都应该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父母还要让孩子学会,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可以操之过急,也不要有太高的要求。要知道,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而且,一个人对挫败的感觉和其期望的程度是相关的,如果在事前的期望越高,那么,如果事情不理想的话,他的失望也就越大,挫败感相应也比较高。因此,父母让孩子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给自己定一个适宜的标准,这样一来,即使是失败了,孩子也不会太过失望,挫败感也就不会太高,对孩子的伤害也相对减低。
2.不要让孩子害怕面对挫折
如果一个人在行动之前就害怕挫败,总是想象失败,并且会把失败之后的结果想象得太过严重,把自己立于失败之地。那么,这样的人总是会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到自己身上,也就会阻碍了其潜能的发挥。比如,一个孩子在考试之前非常紧张,总是害怕考不好,越是害怕越是紧张,一紧张就不能集中精神,不能很好的发挥;如果这个孩子只把考试当成一次非常普通的事情,那么,他就不会害怕失败,不害怕就不紧张,不紧张就更不容易失败。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但是,在希望成功的同时也要对失败做好打算,这样一来,即使真的失败了,也不会因为失败而害怕面对。
3.让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足”
每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谁都会有那么一点小缺陷,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有的孩子学习很好,但是,却没有一副好看的相貌,总是让人称为丑小鸭;有的孩子学习不好,但是,却有着超人的毅力,从不害怕失败,一直努力地学习。没有好看的相貌,只要能够好好学习,就会拥有自信,有了自信的人是最美丽的;没有好的学习成绩,但是,毅力超人,这样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取得成功。其实,这些都说明了,不要嫌弃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不要让这些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更不要因为他们而否定自己,不承认自己。
4.让孩子学会鼓励自己
自我鼓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如果孩子觉得有些事情会让自己感到挫败,或是已经让自己感到了失败的时候,可以试着鼓励一下自己,像是“这次失败预示着下次的成功”,“失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谁还没有失败过,说不定我下次就能够成功了”。当然,也可以用一些伟人或是名人的事迹来鼓励自己,像是“爱迪生试验了一万多次才成功研制成了灯泡,我才失败了一次,没什么大不了”,“应该拿出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精神”。这样一来,或许孩子就可以摆脱自我挫败的不良情绪了。
5.让孩子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名胜利者
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为我们立下了一些哲学典范。他曾经在一段颇为漫长的日子里,不停地告诉自己,我是最伟大的人物,每次都会“使自己确实感觉到如此为止”;与此同时,别人也不得不确信“他正是那种唯一的伟大人物”。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当一个人以实际成就使自己确信如此时,其他的人也会因此自动地确信他真是很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了。
帮助孩子摆脱自卑心理
父母箴言
父母要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多分析,多开导孩子,而不要打击孩子。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客观的评价,并且认识到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有短处或不足。要让孩子相信并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毫无疑问,自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将会产生负面影响,更是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着消极作用。
自卑的孩子往往会有以下的表现:
1.情绪低落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经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孩子的自卑心理使然。孩子,特别是女孩略有怕羞纯属正常,如果过度怕羞,比如从来不敢在小朋友的面前做表演;做什么事情都不愿意抛头露面;或是不敢和陌生人说话,孩子的这些表现都有可能是因为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自卑感。
2.拒绝交朋友
一般来说,孩子都喜欢和同龄的人玩耍,并且对彼此的友谊是十分看重的。如果说孩子拒绝交朋友,并且从来不和其他的小朋友一块玩,只能说明孩子是自卑的,他们因为自卑而拒绝交朋友。不仅如此,他们还可能会因为自卑感强烈而把朋友当作是“洪水猛兽”。
3.疑神疑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