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2335900000017

第17章 庄子(2)

庄子在这里描写了一曲悠然动人的音乐,从而把通感的艺术推向了顶峰。在这里,声音流采,清浊分明,使人的五官及身心在声与色、光与影、刚与柔、快与慢的和谐中一起律动,随着人与音乐的融合,其通感就可达到无所听而无所不听的最高境界。身随声音而动,心随节拍而动,把周围一切全部都忘掉了,只剩下幻想。

【原文】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注释】

选自《庄子·刻意》。廉:正直、方正。精:纯粹之极,此指精神。

【译文】

众人看重利益,廉洁正直的人看重名声,贤达的人崇尚志向,圣人推崇精神。

【赏析】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对名与利,志与精的不同追求上得以体现。在名与利面前,往往是小人看重物质利益,在物质利益的作用下,不顾气节,不顾廉耻,一味追求。而那些修养高的廉洁之士,则看重的是气节和名誉,甚至为此而失去利益、生命。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即表现出了一种廉士的风采,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百世。

【原文】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注释】

选自《庄子·缮性》。轩冕:轩,高大的车子。冕,古代大夫戴的帽子。这里指代身居高位。肆志:快意、纵情。约:少,穷。趋:趋赴。俗:流行的习俗。

【译文】

不因享有高官厚禄而放纵肆情,也不因穷苦拮据而趋附世俗。

【赏析】

庄子认为人的身心修养不能达到一定高度,就做不到“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低俗之人,为追求身外之物而使自身受到连累,趋同于世俗而迷失了本性的人,虽然似乎也有心满意足的时候,但他们获得的快乐并不牢靠,所以不能随顺自然、乐观豁达地生活。

【原文】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注释】

选自《庄子·秋水》。察:仔细检查,详审。盈:满的。虚:空的。

【译文】

详查那事物的盈虚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得到了也不欢喜,失去了也不忧伤;是因为知道了得到与失去是不会永恒的。

【赏析】

任何事物都存在有对立面,而且这种对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如同我们看到月亮在一个月内出现的月缺与月满一样,所以庄子说“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这一思想与老子的祸福相依的思想同出一辙。古今中外许多成大事者,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事物所具有的相对性和可转化性的原理,在成功之时不骄傲张狂,失意之时不气馁沮丧,真正做到了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原文】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注释】

选自《庄子·秋水》。

【译文】

从道的观点来看,事物本无贵贱;从事物自身的观点来看,总是自己看重自己而相互鄙视;从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的标准不存在于自身。

【赏析】

世界上之所以存在等级贵贱,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判的角度不同。所谓贵贱,其实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是浅薄的世俗看法,所以说贵贱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它随着人们的观察立场的不同而不同,随着观察角度的改变而改变。若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贵与贱,不但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作法非常愚蠢。

【原文】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注释】

选自《庄子·山木》。醴:甜酒。

【译文】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样。

【赏析】

君子情操高尚,人们与他们交往,其交情与水一样清淡。这里的“淡若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得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友谊的基础是相互利用,表面看起来“甘若醴”,而实际如果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便很容易断绝。人们在交往之时,要寻找君子,切勿找小人。

【原文】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注释】

选自《庄子·山木》。忘其身:忘记自身的安危。翳(yL):螳螂的前臂。因螳螂前臂有锯齿,好像跳舞的人手里拿着有锯齿形的旗一样,这种旗叫翳。搏:击。真:本性。有翅能飞,有眼能看是鸟的天性。

【译文】

看见一只蝉,正因获得美妙的树荫而忘了自己的身体;有一只螳螂正抬起它的前臂准备捕捉蝉儿,看见猎物而忘记了自己的形体;那只奇异的鹊试图从中牟利,见利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性。

【赏析】

蝉、螳螂、异鹊只看见眼前利益而不知身后的隐患,庄子以此来说明任何事物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相互关联,相互牵累,就像利益与危害、福与祸都会相互转化,因此世人不可“见利忘形”“见利忘真”,贪恋于外界事物而使自我丧失。只要不丧失自我,心性就能保持本来的纯净,灾祸就不会发生。这则故事被后人演化为众人皆知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而那些只顾眼前而不顾后患,目光短浅之人更应深知此理,这样才能减少灾祸。

【原文】

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

【注释】

选自《庄子·田子方》。步:步行。趋:急行。驰:奔驰。

【译文】

老师慢步走,我也慢步走;老师快步走,我也快步走;老师奔跑,我也奔跑。

【赏析】

这是颜回对孔子说的话,表示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要以孔子为典范。一步一趋,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老师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知识,跟着老师一步一趋,可以少走弯路,减少摸索知识的路程,很快掌握到知识的要点。不好的一面是:由于老师所学的知识也有片面性,所考虑的问题也不全面,所以一步一趋,自己所接受的知识就有片面性,考虑问题就失去了自己的见解,也失去了创造性。因此,我们在紧跟老师学习的同时,要常动脑筋,不可丧失自己的创造性。

【原文】

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注释】

选自《庄子·庚桑楚》。砀:荡溢失水。

【译文】

可以吞下船的大鱼,一旦离开了水,那么蚂蚁也能加害于它。

【赏析】

庄子用“吞舟之鱼”作比喻,告诫人们要节志寡欲以养生,不可任性肆志“砀而失水”,损害自己,以致最后受到蚂蚁的侵害。庄子在这里所讲的养生之道,被后来的学者引申为“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比喻治理国家如果不能因势利导,不能使用恰当的手段,即使大国也将无所作为,被小国所困。同时也是在告诫人们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原文】

至礼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注释】

选自《庄子·庚桑楚》。不人:不分人我。不物:不分物我。无亲:无所偏爱。辟:除去。

【译文】

最高的礼不分人我,最高的义不分物我,最高的智慧不用谋划,最高的仁无所偏爱,最高的诚信不用金子来表示。

【赏析】

庄子所谓的至礼、至义、至知、至仁、至信是人之真性的自然流露,不加任何掩饰的成份。要做到这五个“至”,必须摆脱心灵的束缚,去掉德性的牵累,打通与“大道”之间的障碍,就像哥哥踩了弟弟的脚,安慰一下就行了,父母踩了子女的脚,可以什么都不用说,而踩了陌生人的脚,要用责备自己的方式向别人道歉一样,这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性,于是“至”者也就由此而生了。

【原文】

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

【注释】

选自《庄子·外物》。筌:竹制的捕鱼工具,又叫鱼笱。蹄:捕兔用的网。

【译文】

得到鱼就要忘记捕鱼的工具,得到了兔子就要忘记捕兔的猎具。

【赏析】

庄子用得鱼就要忘记捕鱼的网,得兔就要忘记捕兔的猎具来寓意语言,思想可以用语言表达,但用语言不能充分表达时就应当把语言忘掉,在力求使言语准确表达思想的同时,还须在言所不及处适可而止,使听者根据语言所讲的范围去了解其思想,慢慢地去体会。这就是用语言而要忘却语言。后来这句得鱼忘筌、得兔忘蹄的话就变成了讽刺那些达到目的就忘记了曾给予帮助的人,这时的含意与“过河拆桥”相同。

【原文】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累形。

【注释】

选自《庄子·让王》。尊生:珍视生命。养:用以养生之物,这里指土地。累形:使身体劳累。

【译文】

能珍视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肯为了争地而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肯为了争利而劳累身体。

【赏析】

强调生命重于一切,与生命相比,名利富贵,甚至天下都是微不足道,这就是庄子“贵生”的思想。表现了庄子追求超脱世俗的精神自由。庄子例举了周朝先王父尊视生命的事迹。父,周文王的祖父,在位期间为周围戎狄所侵扰,为了不因争夺土地而伤害人的性命,父毅然离开,百姓成群结队地跟着他,来到岐山的脚下,定立新都,由此而感,父不仅珍视自己的生命,更珍视百姓的生命。这同时也是在提醒当时的统治者,让他们珍视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多多珍爱百姓的生命。

【原文】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注释】

选自《庄子·让王》。穷:困窘。

【译文】

古代得道者,处于困境的时候仍然充满希望,处于顺利的时候也乐观向上。

【赏析】

一个人如果真正通晓了事理,那么他身处困境之时不会灰心丧气,处于顺境之时也不会骄傲张狂。因为他们认识到逆境和顺境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交替出现的,就像冬天和夏天,花开花落一样。它阐明人生的发展规律如同曲线一样有起有落。清楚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应对各种变化能起到很好帮助,尤其是处于困境的时候,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扰,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现实,做到宋代学者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原文】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注释】

选自《庄子·盗跖》。面:当面,面前。誉:称赞,赞美。毁:诽谤。

【译文】

喜欢当面赞美别人的人,也喜欢背后诽谤诋毁别人。

【赏析】

盗跖用这句话来骂孔子,其目的是揭露儒家忠孝仁义的虚伪性。这句话不但揭露了儒家的虚伪性,同时也点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伪君子,他们往往喜欢当面阿谀奉承别人,却总喜欢在背地里诽谤诋毁别人。对于这种伪君子,我们应当学习盗跖,当面揭露其丑恶的行为。而对于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不“面誉人”,不“背而毁之”。让那些伪君子认为这种行为是何等的可耻,让他们知道这是于己于人都没好处的行为。

【原文】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注释】

选自《庄子·渔父》。

【译文】

不很真诚,不能打动别人。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感情的真挚。勉强哭泣的人虽然有眼泪但并不悲痛,强作怒容的人虽然严厉却没有威慑力,强作亲切的人虽然有笑容却不和蔼。真正的悲伤不发于声却极其哀痛,真正的愤怒不形于色却威严无比,真正的亲切没有笑容却十分和蔼。只有内心保持真诚的人,自然而然地会在外表流露出神采和魅力,这必然能使人真正地受到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