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八字箴言
2361000000015

第15章 箴言四:“搏”字篇——运筹帷幄以小搏大(5)

1993年9月12日,首长国际全面收购宝佳集团,涉及资金11亿港元,是首长国际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宝佳的业务以黑色金属为主。

经过五次收购后,首长国际在香港站稳脚跟,实力大增,于是,调头向内地进军。与内地政府及企业合作的投资项目,累计资金达百亿以上。

从1992年起,中资公司在香港股市借壳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风。红筹股成为股市令人瞩目的股种。香港证券界评出1995年中资上市公司四大天王,市值排名如下:

第一名,中信泰富,474.7亿港元;第二名,粤海投资(广东省政府驻港投资机构),89.4亿港元;第三名,首长国际,63.6亿港元;第四名,越秀投资(直属广州市政府),50.9亿港元。

1994年,中信泰富跻身香港十大财团榜,据1995年1月1日的《快报》,中泰以375亿市值,排名第8位。风头之劲,连香港老牌华资英资大财团,都感到可畏。

有人说,中信在中资坐大,是其背景大。其高层人员要么自身是高干,要么出身是高干。更重要的是,中信是直属国务院的一级公司,级别相当于部级。

香港中信,拉香港超级富豪助威,其中一位是香港首富李嘉诚,另一位是来自马来西亚的首富郭鹤年。权势加财势,任何一家大财团都莫与争锋。

中资大举进军香港,曾引起英资的恐慌,认为将是要取代他们的;也引起华资的不安,认为中资是来港占地盘抢饭碗的。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指出,“在未来的特别行政区,所有的本地资金和外来资金(注:包括中资英资在内)将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所有资本将在无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公开、公平地竞争”;“中资现在和将来都要遵守香港的法律、法规,并且平等地与其它资本竞争”;“中资公司到香港完全按照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方式去竞争,对我们来讲还是个新课题,我们仍在学习之中”

由此可见,“借壳上市”的确是一个快速上市的好办法,也可见李嘉诚在协助中资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李嘉诚箴言:

在剧烈的竞争当中多付出一点,更可多赢一点。就像参加奥运会一样,你看一、二、三名,跑第一的胜出第二及三就是快了那么一点点若是跑短程的可能是不够一秒之差,只赢一点,所以快一点就是赢!

8.好汉不吃眼前亏,当进则进当退必退

对于要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建立统一战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仅仅建立起统一战线还不够,还必须得到对这个统一战线的绝对控制权。这里的关键是要有号召力,“马首是瞻”,成为真正的群雄的领袖。如今李嘉诚对于香港华资来说,就是一位领导群雄的人物。

曾几何时,以地产骄子为中坚的华资财团,打败了老牌英资。华资大显神威,华人扬眉吐气。

然而,还是这些地产骄子,炒地炒楼,使香港的楼价以火箭速度上升,并且云雾山中,居高不下。

据说:一篇报道以“一将功成万骨灰”为喻,来讽刺地产商的辉煌业绩是由置业租房市民的血汗堆砌而成,击碎了民众对地产骄子的偶像崇拜。

连信誉极佳的长江实业也难逃抨击。

当然,我们不要忘记,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是说,商人皆为利,自然也包括李嘉诚。

90年代,民众对地产商炒地炒楼的愤怒情绪达到高潮。

香港一位知名地产记者,在其系列地产楼市的文章中涉及到李嘉诚,他写道:

“爱美高于1992年8月时,通过内部认购形式,向长实购入第二期(嘉湖山庄)赏湖居第四座单层数的半幢单位,估计达152个,而内部认购较公开发售价,一般便宜约5%(注:代理商看好的更是日后楼价上攀)。”

“除爱美高外,嘉湖山庄第二期赏湖居第3座,是另一幢以内部认购方式转手的单位。”

“上周初,该批为数2%个单位的现货单位全幢(公开)推销,20层楼以上的18层单位(注:全楼高38层,住户图靓景喜欢择高楼),买家一次认购3至4个单位才有(可)交易(注:只有炒家才会一次买几个单位)。”

“嘉湖山庄内部认购猖獗,复式单位加80万至100万,普通单位加几十万,一个单位未到家,已有几个人经过手,赚过几次钱,其中第一二手‘特权阶级’,自然赚得最厉害……

‘特权阶级’炒完嘉湖山庄,又去炒海怡半岛。

“但怎料,上周四,李超人一声令下,吩咐立即‘叫停’,说嘉湖内部认购做得太扬,过分了一点。海怡和下一个楼盘都要收敛(注:市场有关打击楼市投机、遏制内部认购的风声很紧)。长实嫡系人马可以内部认购,但只能转让给直系亲属。”

“(海怡花园)示范单位挤得水泄不通,门口亦有地产代理商兜客,加10万、加15万出售内部认购单位!照人计算卖楼反应不会差。难怪好多人一向说李嘉诚最照顾炒家,近期多个楼盘中,炒家在此赚钱。”

尽管这样,香港新闻界人士认为,“与那些与公众对着干的地产商比,李嘉诚则算有分寸、有节制。”

从盈利的商业角度来看,炒地炒楼可以更多地搜取利益。只是苦了买楼用户。

从长远的角度看,拂逆顾客的做法最终都会招致恶果。

整个地产界大势如此,李嘉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也不好多作评论。

1991年11月6日,新上任的财政司(主管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麦高乐,宣布增加楼宇转让印花税和限制内部认购比例,以杀楼市炒风,平息民怨。

据说李嘉诚虽知悉此事,因筹备多时,耗费相当财力精力,改期不利。于是,天水围嘉湖山庄第一期仍按期开盘。

是日,炒家买家十分踊跃,排队的长龙浩浩荡荡,3天内竟有3万人登记,相当于发售的1752个单位的20多倍。

据传媒报道:“麦高乐对此大表不满,觉得李嘉诚明知他在当天宣布打击炒楼措施,却偏偏不避风头在同日推出大楼盘,与政府‘对着干’。麦高乐于是使出厉害的招数,11月13日由银行监理处致函各银行,将新旧住宅楼宇按揭贷款,由原来的八九成,降至七成。”

李嘉诚一贯谨慎从事,最忌树大招风。这次却不慎撞到枪口上。

地产同仁,都为李嘉诚捏一把汗,原以为咄咄逼人的麦高乐会枪打出头鸟,却不料麦高乐一竹筒打翻一船人——地产商均挨五十大板。

银行按揭的比例,直接关系到买家与炒家首期现金的承担,进而影响到楼市的兴衰,楼价下滑,地产商与代理商要双双栽进去。

李嘉诚毫不示弱,11月21日,李嘉诚在其“家店”——希尔顿酒店,设宴招待来访的加拿大卑诗省总督。

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郭鹤年、何鸿、罗嘉瑞等地产巨头应邀作陪。

有人认为,这是向港府“示威”,如果逼人太甚,他们将把投资重点移向加拿大等美欧澳国家。

记者询问他们对政府降低按揭成数的反应。

一贯在公众场合甚少开腔的李兆基,率先表态,声称会通过自己旗下的财务公司,提供较高的按揭成数,防止楼市下跌。

其他地产巨头异口同声附和,口气异常坚决。

李嘉诚在记者的穷追之下,最后也表态说,希望能与政府协调好关系,如果地产同仁都这样,他也会跟随潮流。

麦高乐等一批官员,对地产商的“对台戏”异常恼火。

第二天,麦高乐与汇丰银行大班、恒生银行主席紧急磋商,由两位金融寡头出面还击。香港银行公会主席浦伟士措辞极为激烈,严厉警告地产商,如果一意孤行,日后其他发展计划将得不到银行的支持。

香港首席财主汇丰大班发了话,地产商马上妥协,在第一时间召开记者招待会,声明接受7成按揭规定,并无意与银行过招,但日后的事实证明,李嘉诚等地产巨头,只是作策略上的退让。

按照李嘉诚的一贯性格,是不会自己撞在枪口上的。

但是,他撞上了。

李嘉诚敢于与港府“对着干”,显示了华资尤其是地产华商日益强大的实力。此外,李嘉诚也不是故意作对,日期凑巧相同,而改期不利。因为有不怕的心理,李嘉诚便我行我素。

对付港府的打击措施,众地产群豪团结一致,联合作战,在共同利益下,结成统一阵线。

然而,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与政府作对,终究是要吃亏的。在麦高乐请出汇丰大班强硬相对时,众群豪亦适时识趣地作战略撤退,因为众群豪与港府针锋相对,分庭抗礼,已经达到了显示实力警告港府的目的。

地产商炒地炒楼,令市民怨声载道。港府措施严厉,然而却打击不力。

原因在于地产商握住了港府的痛处。

香港人多地少,港府奉行高地价政策,造成地价居高不下。

长期以来,地产收入一直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头,80年代更是如此。

以1993年为例,政府卖官地和更改用途补地价收益达422亿港元,加上地产方面的各类税收,差不多占政府总收入的70%。

在地产收益上,港府与地产商同样不厌其多。

那么,各界为何只谴责地产商,而纵容政府呢?

这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收入,用于浩大的公费开支,英国政府未向香港抽缴财政收入,香港政府靠卖地的收入维持其低税制。

政府也建公房,一类是学校之类的公益建筑,另一类是公建住宅楼宇非盈利建筑,售予或租予超低收入者。

好人给政府做了,恶名让地产商承担。

地产商高价买的地建的房,必定会转嫁于用户,用户当然会群起而攻之。

打击楼市炒风的措施过严,必然引发楼市下挫。楼市弱淡,政府的地产收益必会锐减。

不少地产商,指责政府对土地囤积居奇,好卖高价。楼价高企,首先是政府地价高企。

打击炒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增加土地供应量,适当调低地价,以量多保证政府收入。

李嘉诚以和软的口气表示对打击炒风的看法:立法管制固然起一定作用,但管制太多不利楼市的发展。

这恰恰是港府最害怕的。李嘉诚不愧具有超人智慧。

常言道,打蛇要打七寸。李嘉诚言语不多,但一语击中要害。

其实,地产商与港府在收益上已是连理共枝,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怪乎李嘉诚有恃无恐,敢与港府唱对台戏。

关键在于要敏锐地发现对手的致命弱点,抓住要点,就掌握了主动,掌握了命运。

李嘉诚率领的地产群豪其实并没有善罢甘休。

1994年7月的《资本家》杂志中有一篇题为《地产商反弹香港》的文章写道:“在香港本财政年度第二次政府土地拍卖会上,出现了罕见的现象,逾10家地产发展商联手竞争投土地,土地虽然卖出,但收入却远逊于当局原先预期,使库房收入大为减少。”

“那次拍卖在5月底举行,共有两幅土地待沽,第一幅地皮由12家公司(长江实业、新世界地产、新鸿基地产、恒基、恒降、太古地产、信和、新加坡发展地产、嘉里、南丰、中国海外及百利保)组成联盟,以20.4亿港元投得;另一幅土地由上述12家发展商,再加上广生行及应士国际,以51亿港元投得。那次成交额约低于现时市价格15%至30%。”

“分析家相信地产商的联合行动,是基于香港政府当局在过去半年来,不断收紧对买卖楼宇的限制,使房地产价格较去年底跌了约15%。由于当局表示还有进一步行动,所以地产商才联手投标土地,向当局提出警告,不要进一步进逼。”过去,各家仅仅是小联合,互相间在拍卖场上较个你死我活。如今大地产商联合变相垄断官地,无疑是李嘉诚的威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嘉诚箴言:

香港没有什么资源,就是香港人,用其努力、毅力和智慧,养活着这六百万人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