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灵感火花,打造智慧人生
2371200000011

第11章 把火车连接起来(1)

火车自动挂钩的发明,把铁路工人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为铁路运输提供了既安全又方便的条件。为了纪念这一发明,人们把火车自动挂钩称为“詹内挂钩”。

大象是最好的检测师

美国某建筑公司推出的“预铸房屋”质量过硬,但是投放市场后,久久无人问津。公司总经理派人四处调查,发现人们普遍对“预铸房屋”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所以连尝试的兴趣都没有。

怎样增强用户对新产品质量的信任感呢?公司召集专家商量对策。有人建议向公众公布抗压试验数据,于是公司通过媒体公布了抗压数据。一大版黑压压的数据,行内人士能看得懂,摸得清,但是,普通的公众好像并不太感兴趣。结果产品还是遭到冷遇,公司业务陷入了困境。

就在这时,美国NOWSON广告公司上门接洽业务。了解到公司这一困境后,广告公司信誓旦旦,拍着胸脯表示能够通过巧妙的广告打开产品销路。但总经理还是有些不相信。广告公司的业务员自信地说:“我们不妨来签个合同吧!”总经理抱着试试的心态同意了。

广告公司接到业务后,并没有东奔西跑地赶去宣传,而是请最权威的广告专家设计了一幅广告画。当报刊上登了这幅广告画后,市场形势出人意料地好转起来,“预铸房屋”以惊人的速度开始畅销。

这幅广告画也并不复杂,就是一头大象安然地站在“预铸房屋”的屋顶上。

心中有数御万物

在海上航行了两个月,哥伦布他们终于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哥伦布把这个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即“救世主”。哥伦布踏上了他当时误认为是“印度群岛”和“日本”的新大陆,并在美洲游历了一番。让他失望的是,这里并不像马可·波罗描述的那样富饶。

哥伦布把39个愿意留在新大陆的人留下,把10名俘虏来的印第安人押上船,返回了西班牙巴罗斯港。回来以后,哥伦布成了英雄,受到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隆重接待,还有一些附庸风雅的绅士为他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欢迎宴会。正在觥筹交错、欢乐非常的时候,忽然有人高声说道:“我看这件事不值得庆祝。大陆是地球上原来就有的,并非哥伦布所创造。他只不过是坐着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碰上了这块大陆而已。其实只要坐船一直向西航行,谁都会有这项发现。”

宴会席上顿时鸦雀无声,绅士们面面相觑。这时,哥伦布笑着站起来说:“这位先生讲得似乎很对,其实不然,我们不妨一试。”说着,他顺手抓起桌上放着的熟鸡蛋,接着说:“请各位试试看,谁能使熟鸡蛋的小头朝下,在桌上立起来?”气氛又活跃起来,大家都拿起面前的熟鸡蛋,试着、滚着、笑着,但谁也没能把它立起来。刚才说话的那位绅士得意扬扬地说:“既然哥伦布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他自己一定能办到,现在就请他把熟蛋小头朝下立在桌面上吧!”“刷!”全场的眼光都朝哥伦布看过来,只见他微笑着,手握鸡蛋,小头朝下,“啪”的一声敲在桌上,手一松,那蛋就牢牢地立在桌上了。那人高叫起来:“这不能算,你把蛋壳摔破,当然可以立住。”

哥伦布认真地说道:“对!你和我的差别就在这里。世界上的一切发现和发明,在一些人看来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但是,请您记住:那总是在发明者指出应该怎么做之后。”

莫泊桑卖书

莫泊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书名为《漂亮朋友》。可是大报社和出版社都不肯发表出版。

如何尽快把这本书卖出去呢?莫泊桑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把《漂亮朋友》手稿让给一个小报社。这家小报,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不出莫泊桑所料,小说一发表,舆论哗然。先是几家大报社同时发难,指责作者通过主人公丑化了新闻记者,通过《法兰西生活报》败坏了新闻界的名声。这种鼓噪正中莫泊桑下怀,他反倒庆幸,他的设想成功了,因为批评家的攻击正是不必付费的最佳广告。所以,他当即给那家小报的主编写信。该报以《致〈漂亮朋友〉的批评者》为题,全文照发。

莫泊桑在信中说:“我只不过想叙述一个冒险家的生活而已,这样的冒险家,我们在巴黎每天都能碰到,在现存的一切行业里都能遇见。他(指小说主人公杜洛阿)没有任何才干,仅仅是靠着女人向上爬。”

莫泊桑申辩,《法兰西生活报》并不是巴黎报界的缩影,“如果我选择了一家大报、一家真正的报纸作为背景,那些责怪我的人绝对是有理由的;但是相反,我特意选择了一家可疑的小报,这是一帮政治投机家和金融大盗的代理人,不幸的是,确实存在着一些这样的代理人。”

这封信发表后,情势大变。没有哪家报纸再叫嚷《漂亮朋友》是对整个报界的攻击了。如果还要坚持,等于是自认与《法兰西生活》这样的无耻小报是一样的了。相反,一些报纸对《漂亮朋友》十分赞扬,说它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漂亮朋友》于1885年1月以单行本问世,到7月7日已连续加印了27次,而到9月已再版了37次。

莫泊桑的这部小说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是因为他把卑鄙无耻的恶棍杜洛阿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当时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莫泊桑采用激怒新闻记者的办法,为自己的小说大做广告,也算是“卖书”的一个绝招。

出售贫穷

在日本的兵库县,有一个叫丹波的村子。当整个日本都富裕起来的时候,这里因为土地贫瘠,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依然是一副穷困不堪的模样。

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但是大家又没有脱贫致富的好方法。于是,当地政府向全社会广泛征集致富良方。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建议是:出售物产和资源换回生活所需。可是问题在于,这个村子除了贫穷和落后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出售的东西。

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专家突然提出:既然这个村子除了贫穷和落后之外什么也没有,那为什么不出售这两样东西呢?他的建议引来一片哗然。贫穷,要如何出售?这位专家建议:今后,村民们不要住在现在的房子里,要住到树上去;不要再穿棉布做的衣服,要改穿树皮和兽皮,像几千年前还处于蒙昧时代的老祖宗那样生活。这样就会引起城里人的好奇,他们会到这里来观光、游玩,从而给村民带来旅游收入。大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很快,他们的“另类生活”果真引起了城里人的极大好奇。一时间,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人数猛增,给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不到一年时间,丹波村的人们全都富裕起来了。

“贫穷”一直作为缺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可是,这里的人们为了摆脱贫穷,利用的恰恰就是它本身。

聪明的伯爵

三明治是一种营养又方便的食物。它用两片面包做成,中间夹了火腿、奶酪、蔬菜等等。它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是忙碌的现代人打发一餐的最佳选择。不过,当初发明三明治的人也是个大忙人。只是他不是忙着工作,而是忙着赌博。

关于三明治的来历,得追溯到1762年的英国。三明治原来是英国的一个地名,这里有一位名叫约翰·蒙泰格的伯爵,人们又常常称呼他为三明治伯爵四世。他是个出了名的赌徒,终日以赌场为家。

有一天,约翰·蒙泰格已经在伦敦的一家俱乐部里赌了一天一夜,连饭都没有吃。虽然肚子很饿,可嗜赌如命的他,手气正好,当然舍不得离开牌桌去吃饭。正好,这家俱乐部里有个牛排馆。于是,他让人送来一些烤肉和奶酪,然后再用两片面包把它们夹起来。这样他才能用一只手拿着吃,另一只手还可以握牌,又不会把牌弄脏。就这样,约翰·蒙泰格既赢了钱,又享受了一顿地道的奶酪烤肉。在回家的路上,他一下子突发奇想:对啊,为什么我不发明这样一种食物呢?它既方便又好吃,肯定会大受欢迎。

约翰·蒙泰格很快就在伦敦的俱乐部里推出了自己的发明。像他预计的那样,大家纷纷要求品尝这种“由三明治伯爵发明的东西”。最后,人们嫌这个名字太麻烦,就直接称呼它为“三明治”了。1827年,三明治“登陆”美国,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饮食习惯。

后来,约翰·蒙泰格的后代——三明治伯爵十一世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世界开了第一家“伯爵三明治”餐厅。这里的三明治现点现做,即使是最忙碌的人,也可以在这里享受到上好的美味。

不畏天上的闪电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科学巨匠,他因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的秘密而闻名于世。

当时,富兰克林一直致力于电的研究。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一种旧式的可充放电的容器)连在一起,用以加大电容量。不料,实验的时候,守在一旁的妻子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只听“轰”的一声,一团电火花闪过,妻子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她因此休息了一个星期身体才得到康复。

“莱顿瓶发出的轰鸣声、放出的电火花,不是和雷电一样吗?”富兰克林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为了证明自己设想的正确性,富兰克林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个实验——捕捉雷电。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费城,天色阴暗,乌云滚滚。天空中不时闪着青白色的电光,传来一阵阵沉闷的雷声,眼看一场可怕的大雷雨就要来临了。

“这是最合适的天气!”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间草棚。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在它的顶端绑了一根尖细的金属丝,作为吸引闪电的“接收器”;金属丝连着放风筝用的细绳,这样细绳被雨水打湿后,电就成了导线;细绳的另一端系上绸带,作为绝缘体(要干燥),避免实验者触电;在绸带和绳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作为电极。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连忙乘着风势,将风筝放上了天。风筝像一只矫健的鸟儿,渐渐地飞到云海中。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风筝的动静。

突然,天空中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富兰克林发现,风筝引绳上的纤维丝一下子竖立起来。这说明,雷电已经通过风筝和引绳传导下来了。富兰克林高兴极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触碰一下引绳上的钥匙。“哧”的一声,一个小小的蓝火花跳了出来。

“这果然是电!”富兰克林兴奋地叫了起来。

“把莱顿瓶拿过来。”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他连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莱顿瓶上电火花闪烁,这说明莱顿瓶充电了。

事后,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收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雷电与普通电完全相同。

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实验,彻底击碎了当时人们认为闪电是“上帝之火”、“煤气爆炸”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雷电的本质。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