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灵感火花,打造智慧人生
2371200000012

第12章 把火车连接起来(2)

铅笔的小背包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位画家叫海曼-李浦曼,尽管终日作画,但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他是位不走运的穷画家。

一天,他审视画作底稿时,觉得有些地方画得太差劲,必须修改。于是,他搁下铅笔找橡皮,简陋的画具扔得乱七八糟,他找不到橡皮,东翻西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一个夹缝中找到了橡皮。他烦恼极了。他用橡皮擦干净要修改的地方,准备补画。这时又发现刚刚用过的铅笔不知哪里去了。只好窝着一肚子火再次东翻西翻。铅笔总算找到,可是修改作品的灵感却消失了。他十分恼怒,一脚踢翻了画架。穷画家望着滚在地上的铅笔和橡皮,突然发现了一个新创意:何不将铅笔和橡皮绑在一起呢?于是,他的怒火慢慢平息。他捡起铅笔和橡皮,又找来细线将它们捆在一起,这样就方便多了。后来作画时,他觉得还不方便,铅笔和橡皮容易松散。他想了想,若是用薄薄的铁皮将橡皮包在铅笔的顶端该有多好,既牢固、方便又美观。当天晚上,李浦曼就制作了带橡皮的铅笔。

第二天,客人来访,发现了李浦曼的小发明,建议他去申请专利。李浦曼听从朋友的建议,果然获得了专利权。后来,李浦曼这项小发明卖给了一家铅笔公司,畅销世界各地,公司老板发了大财,至于李浦曼本人从专利中得到多少报酬,无人知晓。可是,从他的阔绰架势来看,只靠卖画无论如何是达不到的。

神仙饮料

1519年,以西班牙著名探险家科尔特斯为首的探险队进入墨西哥腹地。队伍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一个高原。队员们个个累得腰酸背疼、筋疲力尽,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不想动弹。

正在这时,从山下走来一队印第安人。友善的印第安人见科尔特斯他们一个个无精打采,立刻打开行囊,从中取出几粒可可豆,将其碾成粉末状,然后加水煮沸,之后又在沸腾的可可水中放入树汁和胡椒粉,顿时一股浓郁的芳香在空中弥漫开来。

印第安人把那黑乎乎的水端给科尔特斯他们。科尔特斯尝了一口,“哎呀,又苦又辣,真难喝!”但是,考虑到要尊重印第安人的礼节,科尔特斯和队员们还是勉强喝了两口。没想到,才过了一会儿工夫,探险队员们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体力得到了恢复!惊讶万分的科尔特斯连忙向印第安人打听可可水的配方,印第安人将配方如实相告,并得意地说:“这可是神仙饮料啊!”1528年,科尔特斯回到西班牙,向国王敬献了这种由可可做成的神仙饮料,只是,考虑到西班牙人的饮食特点,聪明的科尔特斯用蜂蜜代替了树汁和胡椒粉。“这饮料真不错!”国王喝了连声叫好,并因此封科尔特斯为爵士。

从那以后,可可饮料风靡了整个西班牙。一位名叫拉思科的商人,因为经营可可饮料而发了大财。一天,拉思科在煮饮料时突发奇想:调制这种饮料,每次都要煮,实在太麻烦了!要是能将它做成固体食品,吃的时候取一小块,用水一冲就能吃,或者直接放入嘴里就能吃,那该多好啊!

于是,拉思科开始了反复的试验。最终,他采用浓缩、烘干等办法,成功地生产出了固体状的可可饮料。拉思科将他的固体状可可饮料叫作“巧克力特”。

拉思科发明的巧克力特,是巧克力的第一代。

把爱送给她

创可贴,顾名思义,有了创伤便可以贴上,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外科用药。不过,与其他发明不同的是,创可贴的来历充满了浪漫色彩——它的诞生和一对夫妇有关。

20世纪初,美国强生公司有一位名叫埃尔·迪克森的普通员工,他和妻子刚刚结婚不久,两人的感情非常好。不过,这位迪克森太太不擅长烹饪,她做饭的时候常常会切到手或者不小心烫伤自己。每到这时,迪克森先生就会跑过来拿出绷带,熟练地替太太包扎好。

有一天,迪克森太太对丈夫说:“你看,我手上的伤口已经好了。幸好那天你在家,要不然我只能去诊所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迪克森先生很爱自己的太太,妻子的话让他突然想到:“对啊,要是有一种包扎绷带,能够让太太受伤后自己包扎就好了……咦,如果把纱布和绷带粘在一起,不就可以腾出一只手来包扎伤口了吗?”一道灵光从他的脑袋中一闪而过。

于是,迪克森先生开始了他的实验。首先,他拿来一条纱布放在桌子上,在上面涂了一层胶,这就是一条简易绷带。然后,他把另一条纱布折叠成小方块,抹上一层药水,粘贴到绷带中间,一个简易的包扎绷带就做好了。但是,如果把胶长时间地暴露在空气中,它就会发干。于是迪克森找来了许多不同的布料,把它们一一粘在胶带上面,希望能找到一种在需要时立即就能揭下来的材料。后来他发现,一种质地粗硬的纱布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迪克森先生发明的这种绷带的确很好用,它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也为强生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创可贴就这样走进了千家万户。

玻璃棒上的新发现

尼龙是一种合成纤维,它是从煤、石油和天然气中提取出来的。在我们的身边,用尼龙加工制作的物品随处可见。然而,尼龙的发明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偶然。

过去,人们制作衣服的材料都来源于植物,即棉花、树皮之类的东西。1884年,法国科学家柴唐纳脱发明出了人造丝,由它织成的衣服渐渐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1928年,当时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杜邦公司成立了基础化学研究所,年仅32岁的卡罗萨斯博士受聘担任该所有机化学部的负责人。卡罗萨斯原来在著名的哈佛大学担任有机化学教师,他富于想象,勤于动手,其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口皆碑。

1932年夏季的一天,卡罗萨斯像往常一样穿着白大褂,早早地来到了自己的实验室。这时,细心的他注意到,一根玻璃棒的尖端上沾有一些乳白色的细丝。他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发现它们是由上一次做实验时没有及时清洗掉的聚酰胺形成的。卡罗萨斯非常好奇地用力拉了拉,他惊讶地发现,这根细丝不但能伸长,而且强度也很大。

就在这一瞬间,卡罗萨斯的脑子里闪过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可以把以前做实验时剩下的聚酰胺再加以利用呢?聚酰胺是一种化合物,本来很有可能被当作废料处理,卡罗萨斯重新把它们拿出来加热,看看能否产生类似人造丝的物质。

3年后,被称为“尼龙”的人造丝终于由卡罗萨斯发明出来。杜邦公司立即组织力量生产大批尼龙,迅速占领了市场。

把火车连接起来

我们今天看到的火车,是由许多节车厢组成的。每节车厢之间,又用自动挂钩连接起来。但在19世纪中叶之前,这种挂钩还没有发明。那时,火车的各节车厢是用铁链子拴起来的。这种办法费时费力,一遇到列车爬坡,车厢就容易脱节,甚至还会导致翻车事故。

美国人哈姆尔特·詹内就是当时的一个铁路工人,看到这种情况,他决心发明一种新的连接方法,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1867年的一天,詹内从一个货运站回家。在路上,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突然挡住了他的去路。只见他们两人一组,面对面,脚顶脚,胳膊伸直,手指弯曲着钩在一起,身子向后倾斜着转圈,并不时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詹内站在旁边看得着了迷,他从孩子们手拉手的游戏中得到启示:“要是能制作出一种装置,像两只手一样可以钩连起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想到这里,他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回到家后就立即动手用木头制作手的模型。他把模型上的手指设置成弯曲状,使它们能钩连在一起。但是,因为木制的手不能活动,试验失败了。

詹内并不气馁,经过多次改进,他终于发明出了火车自动挂钩。这种挂钩用铁铸造,像两只手,安装在每节车厢的两端。“铁手”的掌心有个机关,两只“铁手”一碰,触动了机关,就紧紧地“握”在一起。如果要把它们分开,只要启动另外的机关就可以了。

火车自动挂钩的发明,把铁路工人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为铁路运输提供了既安全又方便的条件。为了纪念这一发明,人们把火车自动挂钩称为“詹内挂钩”。

把冰窖搬回家

很早以前人们就懂得,低温有利于食品的保鲜。在古罗马时期,皇帝和贵族就开始让奴隶从高山上把冰搬运回来,放在地下的冰窖里,供冰镇牛奶和葡萄酒之用。可以说,这种冰窖就是天然的冰箱,正是它启发了人们制造人工制冷机器,并最终发明了冰箱。

19世纪中期,一个在澳大利亚工作的苏格兰人约翰·哈里森有了一个新发现,这就是:当他用醚来清洗金属印刷铅字的时候,周围的空气会逐渐变冷。这个发现让哈里森很感兴趣,他想:既然液体蒸发时会让周围的空气冷却,那能不能利用它们制造一台可以制冷的机器呢?

想到这里,哈里森马上找来了一些技工,请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制作出一个模型。果然,不久后的一天晚上,这个装置里真的结了一些冰。技工们兴奋地拿着它,跳进一辆马车,飞速驶向哈里森的家,向他展示他们取得的成果。

哈里森非常兴奋,他想起人们常常把食物放到温度较低的地方,以此来保持食品的新鲜。如果能够制造出可以人工制冷的机器,那将会是人类发明史上多么重大的进步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哈里森和助手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862年生产出了第一批冰箱,主要用作运送货物往来。比如,把新鲜的羊羔肉装进冰箱里,就能从新西兰出口到欧洲。即使经过了如此长的旅途,羊肉也不会坏掉。后来,哈里森还在当地的一家啤酒厂里开设了第一个制冷车间。

在约翰·哈里森的发明基础上,1923年,瑞典工程师浦拉腾和孟德斯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家用电动冰箱。从此,冰箱走进了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