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字伯周,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人。祖先三世都做郡吏,守忠节而死难。孟尝从小修养品德,在郡里任户曹吏。上虞县有个寡妇,侍奉婆婆最孝。婆婆年老逝世。她的小姑不怀好心,诬陷寡妇不愿供养婆婆,毒死她母亲,告到县府,县府不加调查,就定了寡妇的罪。孟尝在县里是掌管户籍的,对闾里民情了解得比较清楚。他知道这是一桩冤案,就谒见太守,详详细细地说明了情况,但太守是个不恤民的官僚,根本听不进他的申述。孟尝便哀痛哭泣在门外,后因生病才离去。寡妇最终含冤而死。继任太守殷丹到任,孟尝又到府如实地报告了寡妇遭诬陷而曲死的情状,这位新太守还比较清明,为寡妇平反了冤狱,并治了那个小姑的罪。
后来孟尝被举为孝廉,州郡都表彰他的贤能,升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令。郡里不生产谷物,但沿海盛产珍珠。这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晶莹纯正,一直驰誉海内外,人们称之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是以采珠为生,以珍珠向盛产粮食的邻郡交趾互通有无,交换粮食。以前的郡守都是一些贪婪之徒,因为采珠的收益很高,他们就非常眼红,便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产规律,一味驱赶珠民去捕捞采撷,还责令他们潜至深海去捕珠蚌,这无异于竭泽而渔。结果,珠蚌好像有灵性一样,也受不了这种盘剥,就逐渐迁徙到邻郡交趾境内的海域去了,在合浦能捕到的就越来越少。因为土地贫瘠,粮食奇缺,合浦沿海的渔民以前靠采珠为生,收入较高,花些钱买粮食不在乎。现在产珠少了,收入大大降低,百姓连买粮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地方穷了,连行旅商贾都不到,此地变得十分冷清萧条。
孟尝到任后,很快找出了人民困苦到没饭吃的原因,便大力革除弊端,废除了盘剥百姓的苛捐杂税,杜绝贪污,严禁官吏借珍珠生产而为个人敛财,并教育百姓依时下海,不准滥捕乱采,以保护珠蚌的资源。他个人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时时处处以百姓利益为念,使合浦的吏治变得清明起来。不到一年时间,珠蚌又繁衍起来,产出了许多硕大均匀、色泽亮丽的珍珠,成为盛产珍珠的地方。老百姓恢复了原来的采珠职业,商贾纷至沓来,货流通畅,市场繁荣,他们又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于是,民间盛赞孟尝是神明,他施行德政以后,连珠蚌都有知,纷纷从交趾游了回来。这便是“合浦珠还”的故事。
后来,孟尝因病请辞官,官吏百姓拽住车子挽留他,他无法脱身,只好在夜间乘乡民的小船逃去,隐居于穷泽之中,躬耕以自给。邻县的士民羡慕他的德行,迁到他周围聚居的有百余家。
桓帝时,同郡人尚书杨乔上书推荐孟尝的贤能和功绩,说他是:安于仁,弘于义,砥砺道德。清洁的操守,拔出流俗;贤能的才干,超美绝伦。治合浦倾心尽力,造福一方。南海多珍宝,财富容易积累,经手的成千累万。而孟尝洁身自好,功成身退。单身谢病,躬耕垄上,隐姓埋名,不显露自己的才能。这才是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杨乔先后上表七次,孟尝终不见用。那时已是东汉末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乱不已,生民涂炭,哪有可能来任用贤能呢?正如诸葛亮所说:“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孟尝自身高洁,当然不愿接触这污浊的世道。年七十,死在家中。
(见《后汉书·孟尝传》、《中国成语故事大全》)
赞曰:伸冤为民举孝廉, 一朝执令更清严。
革除弊政资源保, 合浦珠还百姓甜。
※诗作者:余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