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先秦诸子军事思想
2384000000003

第3章 儒兵家(3)

《荀子·议兵》:“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辨,别也;总,要也;强国,谓强其国也。先谦案:强国,《史记》作‘强固’。《正义》云:固,坚固也。言国以礼义,四方钦仰,无有攻伐,故为强而且坚固之本也。以礼义导天下,天下服而归之,故为威行之道也。以礼义率天下,天下咸遵之,故为功名之总。总,和也,聚也。”荀子接着说:“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卢文弨曰:元刻‘得’作‘一’,《史记》、《礼》、《书》、《韩诗外传》四皆同。《史记》‘陨’作‘损’。由,用也。道,即礼也。用礼即行,不用礼虽坚甲严刑皆不足恃也。”

荀子认为,只有以礼义教化为基础,奖赏刑罚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人民忠于国君和勇于作战的效用。荀子指出:大凡一个人的行动,如果是为了奖赏才这么去做,那他见到危害就一定停下来;“故赏庆刑罚势诈不足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做为臣民的国君的人,如果用来统治臣下百姓的,不是礼义忠信,而大抵都是用奖赏、刑罚和威势、诈术去威逼他的臣民,只求获得自己的功利就算罢了;“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劳苦烦辱则必奔;”一下子涣然解体,在下的臣民反而牵制了在上的国君。所以,奖赏、刑罚、威势和欺诈作为一种统治原则,简直是雇佣和买卖的原则,不能使大众齐心,不能使国家搞好,所以古代圣人对此感 到羞耻而不愿意谈论。“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荀子的结论是:这样,“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神,作为者化。”达到“大化至一”(均见《荀子·议兵》)。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存,至也,言所至之处畏之如神。凡所施为民皆从化也。······大化者皆化也;至一,极一也。”

邱少华、牛鸿恩指出:荀子“论证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以德兼人,才能巩固,能巩固然后才能扩展,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是对当时兼并战争的经验的科学总结。”(《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议兵〉提要》)如何做到“坚凝”?坚凝,坚强巩固。荀子指出:“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荀子·议兵》)即是说,聚合士人靠礼义,聚合人民靠政法。礼义修美了,士人就归附;政法清平了,人民就安定。士人归附,人民安定,这就叫做最大的巩固。用这个来守卫,就坚不可摧;用这个来征讨,就无往不胜;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做到这些,)王者的事业就完备了!

四、为将之道

在《荀子·议兵》篇中,有一大段是专论将帅问题的。荀子系统地总结出了“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等原则。“其议题之明确,内容之全面,理论之深刻,在先秦著作中都是少见的。”(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议兵〉提要》)

作为将帅的必备条件是什么?荀子首先提出了总的要求:“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荀子·议兵》)知:同“智”。弃疑,杨倞《荀子注》:不用无把握的计谋。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不用疑谋是智之大。先谦案:言用人不疑。”本文依杨倞说。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当理而行,故无过;虑必先事,故无悔。不可必,不得必,谓成功忘其警备。庄子曰:‘圣人以必不必,故多功;众人以不必必,故无功也。’卢文弨曰:‘成不可必也’五字,乃起下之词。注:‘不得必’三字,宋本、元刻皆无,俗间本有之,下引庄子语,旧本多讹,今悉从元刻改正。先谦案:言成功不可期必于一出,故下云:有功如幸,文义甚明,杨、卢说非。”荀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智慧,最重要的是不用无把握的计谋;行为,最重要的是不犯过失;做事,最重要的是不会翻悔。做事做到没有翻悔也就可以了,不能要求必定成功。

六术:

《荀子·议兵》:“制号政令,欲严以威”。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议兵》:“欲,要求。以:而。”制度号令,要求严格有权威。

《荀子·议兵》:“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奖赏刑罚,要求坚决,说到做到。《孙膑兵法·将德》:“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这似乎比荀子的主张更彻底一些。

“处舍收臧,欲周以固”(《荀子·议兵》)。章诗同《荀子简注·议兵》:“臧同‘藏’。”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处舍,营垒也。收藏,财物也。周密牢固则敌不能陵夺也。”

“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荀子·议兵》)。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议兵》:“徙举:转移行动。”王诗同《荀子简注·议兵》:“重,稳。”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静则安,重而不为轻举,动则疾速而不失机权。”即是说,行军转进的时候,要求秩序井然而稳重,要求敏捷而迅速。

“窥 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荀子·议兵》)。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谓使间谍观敌欲潜隐深入之也。参伍犹错杂也,使间谍或参之或伍之於敌之间而尽知其事。韩子曰: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又曰: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参也。”章诗同《荀子简注·议兵》:“潜以深,隐蔽而深入。伍同‘五’,参同‘叁’,伍参,三三两两地错杂。”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议兵》:“伍、参:‘参伍’一词 的分解。参伍,错综比较,反复深究。”这三句话是说:窥测敌情观察动静,间谍应错杂潜入敌中,这样才能多方面刺探敌情而不被发觉。

“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 吾所疑。”(《荀子·议兵》)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道 ,言也,行也。王念孙曰:道当训为行。”遭遇进行决战,一定要按照我方明了的情况行事,不按照我方有疑虑的情况行事。

五权:

“无欲将而恶废”(《荀子· 议兵》)。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无以所欲而将之,无以所恶而废之,唯视其能否,无私好恶。荀书多以欲恶代好恶。”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议兵》:“无:通‘毋’,不要。欲将:希望国君以己为将。恶废:不愿国君免除自己职务(依梁启雄说)。”本文依邱、牛二人的释义。这句话是说:不要只想保住自己的将帅职务而忌恨被废黜。

“无急胜而忘败”(《荀子·议兵》)。不要急于求胜而忘记失败的可能 。

“无威内而轻外”(《荀子·议兵》)。不要只顾对内严厉而对敌轻忽。

“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荀子·议兵》)。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强使 人出战而轻敌。”即是说,不要只看到有利因素而看不到不利因素。

“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荀子·议兵》)。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孰谓精审,泰谓不吝赏也。”孰同“熟”,精审,深思熟虑。考虑事情要求精审而赏赐财物要求不吝啬。以上五权,王先谦认为是“为将之机权也”(《荀子集解·议兵》)。

三至:

荀子为将帅提出了“三至”原则。

《荀子·议兵》:“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议兵》:“不完:指守备条件(如城、池等)不完备。完,完整,完备。”将帅不接受君主命令的有三种情况:宁可被杀而不可使军队处在防守不完备之地,宁可被杀而不可使军队去攻击不能打败的敌人,宁可被杀而不可使军队去欺凌百姓。这就叫做“三至”。

五无圹:

荀子认为,大凡一切事情的成功在于谨慎对待,失败在于怠慢。所以,他特别指出,将帅要做到“五无圹”。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议兵》:“圹:同‘旷’,荒废,这里作‘疏忽’解。”

《荀子·议兵》:“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敬:谨慎。即是说,谨慎地对待计谋不疏忽,谨慎地对待事务不疏忽,谨慎地对待将佐不疏忽,谨慎地对待战士不疏忽,谨慎地对待敌人不疏忽。这就叫做“五无圹”。

荀子认为,只要慎行“六术”、“五权”、“三至”,并且用敬谨的态度对待它们,就可以成为天下无双的大将,用兵就可以指挥若定、得心就手了。

五、王者军制

王者军制,就是王者的军令制度。

《荀子·议兵》:“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议兵》:“将死鼓:大将死于指挥岗位上,意思是大将至死不离开指挥岗位。鼓,是作战指挥工具,击鼓表示前进、冲击。古时作战,都是主帅亲自击鼓指挥。御,战车的驭手。辔,马缰绳。士大夫:依文意,在这里当指战士。”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死,谓不弃之而奔亡也。《左传》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这句话就是说:主将至死不离开指挥岗位,驭手至死不放下马缰绳,各级将佐至死不离开自己的职位,战士至死不离开作战行列。

《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议兵》:“金声:金属声,这里特指击钲的声音。钲,形状象钟,击钲指挥退却。”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军之所重在顺命,故有功次之。”《尉缭子·武议第八》载:吴起率军与秦国作战,两军尚未交锋,一个士卒求战心切,擅自出阵斩获两个敌人首级,吴起立刻下令杀掉了这个士卒。军吏建议说:“这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士卒,不要杀掉。”吴起说:“这是个有才能的士卒,但违反我的命令,应该杀掉。”吴起的言行和荀子的论述何其相似。

《荀子·议兵》:“不杀老弱,不猎禾稼。”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猎与躐同,践也。”

《荀子·议兵》:“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获。”禽同“擒”。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服,谓不战而退者不追禽之;格,谓相距捍者;奔命,谓奔走来归其命者不获之为囚俘也。”就是说,降服了的不捉拿他,继续抵抗的不放过他,前来投诚的不以为俘虏。

《荀子·议兵》:“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扞其贼,则是亦贼也。”荀子主张“顺刃者生,苏刃者死,奔命者贡。”(《荀子·议兵》)邱少华、牛鸿恩《先秦诸子军事论译注·荀子·议兵》:“顺刃:顺着刀锋,和刀锋所指同一方向,也就是不正面交锋,不战而走。苏刃:逆着刀锋,面对刀锋,等于说正面抵抗。杨倞注,‘苏读为傃,向也;谓相向格斗者。’贡:当是‘置’字的误写。置,舍弃,赦免(依刘师培说)。”

《荀子·议兵》:“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 。“兵格不击”当解为“对方士卒羸弱疲惫就不攻击它。”格借作“路”,路又解作“羸”(见于鬯《香草续校书》)。屠城:杨倞注,“屠谓毁其城,杀其民,若屠者然。”不留众:攻克敌人城池之后,不派兵留守。越时,超过一定的期限。“古者行役不踰时也。”(见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