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先秦诸子军事思想
2384000000004

第4章 法兵家(上)(1)

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学家。孙武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末、五世纪初,大体与孔子同时。

公元前532年,孙武离齐到吴,即今江苏中部、南部一带。“他大约就在都城姑苏(今苏州)附近过着一种隐居式的生活。他一面潜心研究兵法,观察吴国政治动向,一面与他的好友伍子胥一样,过着一种自耕农式的生活。”(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第2-3页,战士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决心同楚国大战。他任命孙武为将军。孙武为将之后,为吴国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具体地说,公元前506年,吴军攻占楚国首都郢城,孙武有战功;公元前484年吴军在齐国艾陵重创齐军,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代晋 取得霸主地位,这就是“北威齐晋”,孙武也有不可磨灭的战功。“从公元前512年任将军到公元前482年的黄池会盟,孙武在吴国有着三十年的戎马生涯。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很难作更直接、更具体的描绘。孙武最后的结局我们也不得而知······很可能是飘然归隐,老死山林了吧。”(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第3-4页)

孙武著有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兵书,历来被视为“兵经”,为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所尊崇。

明朝茅元仪说:“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武备志·兵诀评》)《孙子兵法》开创了军事学的先河,对中外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我将详细介绍和分析孙武的军事思想。

一、“全胜”战略思想

在我国军事思想史上,孙武首先提出了“全胜”的思想。《孙子兵法》中提到“全”的地方有九处之多。《谋攻篇》第三:“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还指出:“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火攻篇》第十二:“安国全军之道也”。《形篇》第四:“自保而全胜”。因此,吴如嵩在《孙子兵法浅说》中说:“《孙子兵法》中的‘全’,如同孔子哲学的核心‘仁’,老子哲学的核心‘道’,是我们研究孙武军事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第49页)那么,“全”的含义是什么?吴如嵩同样做了考释。他指出:

“全”,《说文解字》告诉我们:“纯玉曰全。”由无瑕的纯玉引申为完整、完备、完美的意思。例如《列子·天瑞》:“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认为无论天地、万物、明君贤将都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孙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全”的含义的。“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一语。《孙子今译》的译文是正确的:“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致受到挫伤,而胜利可以完满取得。”(《孙子兵法浅说》第50页)

我认为,吴说可信。

“全胜”的内容,包括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两个部分。

孙武主张“全国为上”,使敌国完整的降服为上策。这是孙武“全胜”战略思想中的政治战略思想。实现“全国为上”的方法就是“伐谋”和“伐交”(《谋攻》)。“伐谋”,就是打破敌人的战略企图。唐朝杜佑注:“敌方设谋欲举众,师伐而抑之,是其上。故太公云:‘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杜佑的解释是正确的。“伐交”,就是在外交斗争上战胜敌人。

《孙子兵法·谋攻》:“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是孙武“全胜”战略思想中的军事战略思想。何延锡注:“此意以策略取之为妙,不惟一军,至于一伍,不可不全。”这一解释是对的。

《孙子兵法·九地》中,孙武对于“伐谋”、“伐交”和“伐兵”的关系及其具体运用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如果不了解诸侯的战略意图,就不能与他们结交。这是孙武对“谋”与“交”关系的阐发。他又说:“夫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国可拔,其城可隳。”这是孙武对于谋略、外交及“伐兵”诸关系更深入、更明确的表述。

二、战略运筹和战略侦察

《孙子兵法·计篇》:“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之所以是国家的大事,就在于它既是军队生死搏斗的手段,也是国家存亡攸关的途径。孙武正是从这样的高度来考察战略运筹问题的。

孙武战略运筹的内容很丰富,用他的话说,就是“经之以五,校之以计。”(《孙子兵法·计篇》)曹操称之为“五事”、“七计”。吴如嵩同志说:“‘计’是‘五事’的重复,而不是另提新的内容。”“其实‘经之以五,校之以计’在文法上是互文见义。”(《孙子兵法浅说》第32页)“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

“五事”之一的“道”,《孙子兵法·计篇》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计篇》解释“道”,显然是强令士卒服从国君的意愿。从另一种意义上讲,“道”应当是指军队内部与外部的团结。

“五事”之二的“天”,就是天候。孙武指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孙子兵法·计篇》)天,就是昼夜、阴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从更广泛的意义说,天时还应当包括天旱水涝、蝗灾、冰雹等等。”(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第33页)

“五事”之三的“地”,就是地形。《孙子兵法·计篇》概括地指出:地,就是高丘洼地、远途近路、险阻平地、地域宽窄、死地生地。孙武把有利的地形作为判断战争胜负的因素。《孙子兵法·九地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在《孙子兵法·地形篇》中,孙武从战略角度将六种地形加以考察。一是“通形”,即通畅无阻的平原地形。在“通形”地区作战,孙武认为必须“先居高阳”,占领独立高地或小丘,瞰制四周,以便“利粮道”,保障运输补给。二是“挂形”,即“可以往,难以返”、山高坡陡的挂碍地形。孙武认为,位于“挂形”之军,如果能巧妙地发挥这一山地条件的特点,就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果运用不当,也会招致重大损失。三是“支形”,即便于敌对双方形成对峙相持的断绝地形。杜牧注释得对:“支者,我与敌人各守高险,对垒而军,中有平地,狭而且长,出军则不能成阵,遇敌则自下而上,彼我之势,俱不利便。如此,则堂堂引去,伏卒待之;敌若蹑我,候其半出,发兵击之则利。若敌人先去以诱我,我不可出也。”四是“隘形”,即通道狭窄的隘口。“隘形”利于凭险防守,既可节省兵力,又可阻援疲敌。五是“险形”,指山川艰险梗塞。六是“远形”,指敌对双方相距较远的集结地域。这种地形对于双方的进攻都不利,孙武称之为“势均”。以上六种地形,孙武认为,是“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九地篇》把地形分为九种: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汜地、围地、死地。吴如嵩对这九种地形进行了分类及如何按照这种分类指导作战。他指出:

大别之可分为两类:一是自己国土内的“散地”,一是别人国土内的“绝地”。小别之,“绝地”又可分为三类:一是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轻地、争地、交地;二是深入敌国腹地的重地;三是因地形而异的死地、围地、汜地和三国交界的衢地。

按照这样的分类,孙武的作战指导是,以坚决果敢的行动,迅速把军队插入敌国腹心地区。为达此目的,他要求;一、在三国交界的衢地行军要搞好外交;二、在敌国浅近纵深的“轻地”要迅速通过,不作纠缠。他甚至说,即使是敌人战略前哨或要点的“争地”,也要巧妙迂回,决不旁鹜。三、实行脱离后勤保障的无后方作战,依靠对敌国的抢掠来补充军食,即所谓“掠于饶野,三军足食”(《孙子兵法浅说》第119-120页)。

“五事”之四的“将”。“将”这一新生事物,是春秋末期才出现的。“据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统计,这一时期的将军有:狐夜姑在晋国为将,孙武在吴为将,子重、子常、屈完在楚为将,司马穰苴在齐为将,詹伯在郑为将,慎子在鲁为将,子文在卫为将,等等。”(转引自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第36页)贤能的将帅,孙武不仅看作是关系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且还说:“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也”(《作战》);又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

那么,面对当时的战争实践,孙武对将领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吴如嵩在《孙子兵法浅说》中作了很好地概括。他指出:

这就是“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审令。这五条做将的标准,习惯上称为“五德”。古人说,孙武尚智,孙膑贵势,是很有道理的。孙武把“智”放在五德的第一位,表明了他对指挥才能的重视。作为将领的主要职责首先也应当是斗智。他认为,一个“贤将”对于关系全局的“五事”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凡此五者,将莫不闻”),对于复杂的、易变的、矛盾的战场情况要能灵活处置(《九变》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对于整个作战过程要善于分析判断,考虑利害得失,定下正确的决心(《九变》:”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良好的应变能力(《地形》:“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要善于周密地计算敌我兵力对比(《地形》:“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等等······

除指挥才能外,孙武也十分强调将帅要有良好的精神素质。对国家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对士卒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地形》);将帅个人也必须具备完善的品格,所谓“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九地》)。“静”就是沉着,“幽”就是深思,“正”就是坚定,“治”就是整治(第36-37页)。

孙武对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吴如嵩只是着重概括了关于提高指挥效能方面的内容,其它方面的内容,我再作介绍。

治军是将帅的一项重要工作,孙武提出了一些重要主张。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既讲过军事训练(《计篇》:“士卒孰练”),也讲过“爱卒”、“善俘”(《地形》、《作战》);既讲过“信赏”(《作战》:“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也讲过“明罚”(《行军》:“卒未专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专亲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合之以文,齐以武,是谓必取”),等等。

在作战时,孙武要求将帅要精通部队的组织编制,要善于排列组合阵势,要精通战术,要正确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指导原则(《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要争夺战机(《军争》:“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要独立指挥、机断行事,做到“君命有所不受”(《九变》);要减轻后勤供应上的负担(《作战》:“智将务食于敌”)。

“五事”之五是“法”。《孙子兵法·计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历来的注家大都采用曹操的解释:“部曲、旙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者,主军费用也。”这种解释未必符合孙武的本义。“七计”除去“道”、“天”、“地”、“将’之外,就剩“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可见,这四方面都是“法”的内容(依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之说)。

战略运筹的内容介绍完了,我再介绍战略侦察的内容。战略侦察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孙子兵法·用间篇》中。

孙武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武阐明了正确的战略侦察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的道理。

进行战略侦察,必须派大量的各种间谍去做谍报工作,而这就要耗费金钱。孙武认为,为了战略侦察的成功,赏“爵禄”赐“百金”是必要的。

孙武把间谍分成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类。这五间之中,最重要的是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孙武指出:派出间谍进行战略侦察是一项十分机密的工作。因此,掌管和使用间谍的人,必须有超人的智慧,仁义的胸怀,善于分析的头脑。

关于用间的方法,孙武认为,利用好“反间”是“五间俱起”的关键。

在间谍人选上,孙武认为,最理想最重要的是“以上智为间”。

战略侦察的内容,孙武指出:对于要打的敌方军队,要攻的敌方城堡,要杀的敌方官员,必须先打听其守城将官、左右亲信、掌管传达通报的官员、守门官吏和宫中近侍官员等的姓名,我们的间谍一定要侦察清楚。

孙武的结论是:进行战略侦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在战争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战略进攻

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是孙武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孙子兵法·作战》:“兵闻拙速,未睹工久也。”“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形篇》:“可胜,攻也。”《孙子兵法·虚实》:“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孙武为什么要主张速战速决的进攻战略呢?孙武认识到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旷日持久的战争,经济支持不了。“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孙子兵法·作战》)。孙武认为,久暴师于外,“诸侯乘其弊而起”(《作战》),容易陷入两面作战的局面。这时,“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作战》)。

那么,在战略进攻中如何做到速胜?我认为,孙武主要强调的是在进攻战略中实施突然袭击。因为,在战略进攻中,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有突然袭击更能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

关于实施突然袭击的原则和方法。《孙子兵法·九地》有较为详细地论述,兹分析如下:

决策、准备的秘密性。孙武指出:“厉于廊庙之上,以谋其事”。张预注:“当惕厉于庙堂之上,密治其事,贵谋不外泄也。”为了保证突袭的军事机密和军事行动的准备工作秘密不泄露,要“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只有“始如处女”,才能达到“敌人开户”的目的。

进攻时机、主攻方向的隐蔽性。孙武指出:“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所谓“顺详敌之意”,杜牧注:“夫顺敌之意,盖言我欲击敌,未见其隙,则藏形闭迹,敌人之所为,顺之勿惊。”这就是不失时机选择进攻时机和不失时机地向敌进攻。所谓“并敌一向”(《九地》)、“攻其无备”(《计篇》)、“攻其不守”(《虚实》),就是要正确地选定主攻方向,并不让敌人察觉。这样,就达成了进攻的突然性。

行动的迅捷性和战术的灵活性。迅猛快捷的作战行动,在实施突然袭击的进攻作战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迅猛的作战行动,就没有突然袭击的进攻作战。因此,孙武一再强调,突然袭击的进攻作战中要“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兵之情主速”。孙武十分强调灵活地变换战术。他要求“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不要墨守陈规。他说:要“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孙武以常山之蛇的灵活为喻,要求行军布阵、实施突然袭击时也要如常山之蛇一样,“击其首则其尾至,击其尾则其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孙子兵法·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