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2386500000010

第10章 认识健康的心理(4)

例如,烈日当空,口干舌燥时,一杯白开水入肚,就会给人带来莫大的愉快;但是,当你“一口气”地喝足了汽水,又吃够了西瓜后,再强迫你喝杯白开水,就会引起不愉快,甚至感到痛苦。

这种“渴思饮、饥食餐”的低级的本能式的情绪,尚且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那么,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更不是绝对地一成不变的了。比如说,很多革命英雄人物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尽管痛疼难忍、口干舌燥,但是,他们在敌人送上一杯水的诱惑下,也绝不屈服投降。他们用意志力控制了“渴思饮”的心理需要,生理上的体验尽管是不愉快的,可他们心理上的感受却是崇高的,愉快的。

上述两件事例清楚地告诉人们,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态度与评价,是会因人而异的。有些人觉得“愉快”的事,对另一些人讲来,可能会觉得“不愉快”;反过来,有些人觉得“不愉快”的事,对另些人讲来,又可能是感到“愉快”的。比如说,对于一些体育爱好者说来,长跑、冬泳是感到愉快的身体锻炼项目;而对不是体育锻炼爱好者说来,可能是些望而生畏的苦事。有些人觉得读书、写字、钓鱼、集邮,其乐无穷;另外一些人,可能感到索然无味。同样,有些人以助人为乐事;而有些人则以助人为苦差,觉得给自己增添了麻烦、浪费了时间等等。有些人一心向往、追求吃喝玩乐,以此为“乐”、以此为“荣”;而另外的大部分人们,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为振兴中华、祖国腾飞而勤勤恳恳地努力奋斗,并以此为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

除此以外,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同样一个人,过去胡作非为,并以此为乐,有的甚至由于为非作歹而被送去劳动管教;后来,他们幡然悔改,改变了“苦乐观”,劳动积极、工作肯干,有的甚至有所发明创造,成了先进分子或模范人物。他们对愉快或不愉快的理解,前后相比,大为不同。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能够控制(保持)自己的情绪。因为愉快和不愉快,在很大程度上,是既可以由每个人自己来诱发、引起它;也可以主观人为地驾驭、调节它。

情绪因“时”而不同,可谓情绪的“时间性”;情绪又可因“地”而不同,可称之为情绪的“位置性”。这些都说明了情绪全然是一种主观的态度、体验或评价。除了这些以外,情绪还可以因为主观态度、体验或评价的不同,表现为另一种“空间性”的特性。比如说,当你赴约和你的女友相会时,你觉得等车的时间不仅太“长”,使你感到不耐烦,而且等车和坐车,对你讲来,也毫无愉快之感;但是,当你和女友欢聚一起,情话绵绵时,你会感到相聚时间不仅太“短”,使你感到惆怅,而且你俩山南海北地不论谈论什么,都会使你感到无限愉快。

所谓情绪的“位置性”,是指对于情绪说来,你就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别的什么人,你的情绪态度、体验或评价,总是属于你自己的,而不能代替、代表别人的情绪体验、态度或评价。当然,同样的,别人的情绪也不能代替、代表你本人的情绪。比如说,你也许会觉得,今晚“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也不再沙沙响,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多么幽静的晚上”。那是因为,你正处在“我心上人坐在我身旁,两眼望着我不声响,我想告诉她,却又不敢讲,多少话留在心上”的情境缘故。(引号中的两段词,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曲中的两段歌词)可是,对于另外一些人说来,同样“静悄悄的深夜”、“幽静的晚上”,他们也许因为这一夜过去之后,明天清晨起来,就将面临关系重大的一场严峻考试,正十分焦急、烦躁不安;也许有的人,亲人今晚正在手术台上作危险性很大的复杂的大手术,因而使他焦虑、恐惧、忧郁。你想,这些人能够象上面讲的那位正在谈情说爱者那样,会感到“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吗?

(1)引起不愉快的因素是很多的,主要来自两大方面:

①来自客观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有:

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作用。比如说,西方广大青年,由于国内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动荡不定,以及接受颓废没落的文化思潮侵蚀等原因,心情苦闷、忧虑不安,对未来失去信心。如若他们本身再遭到贫困、失业等的打击,就会感到前途不可预测、惶惶不可终日。1980年5月28目的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刊载了一篇精神病学专家撰写的文章,其中讲道:“经济困难往往使人的意志消沉,心情极为颓丧和愤怒。在一些极端的事例中,它甚至可以导致发生家庭暴力、酗酒和自杀。”这篇文章的结论是:“由于通货膨胀,引起越来越多的人患精神忧郁症。”你看,这不就清楚地说明不愉快的情绪,是有它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原因吗?

个体机能状态的影响作用。有些人因为患有生理疾病,也可以引起苦痛的不愉快的情绪。例如,有很多肝病患者,常常会因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而引起忧伤情绪;也有很多心脏病患者,常常会因为心脏剧跳、心慌,而产生恐惧情绪;有很多妇女在月经前期往往会因为头痛、腰酸、水肿等不适,面带来易怒、忧郁,乃至狂暴行为,等等。

这些事例,都说明一个人的生理状态发生障碍,患有某种疾病后,就会相应地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种种情绪上的不愉快。

②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

主观状态起重要作用。上面讲的引起不愉快的客观因素,由于主观状态不同,不愉快的程度和性质也大为不同。比如说,生理上的疲倦本身,固然能引起人们的种种不愉快的情绪,但是,有些人因疲倦而引起的精神烦恼和心理压力,比起一般人来,可能要更强烈些、持久些,因而也就更容易把精力大量地消耗掉。例如,幼儿的哭闹声干扰你的学习,固然会使你心烦意乱;但如果你不去努力地克制自己,反而对幼儿大叫大嚷、痛加申斥,这样,你就会更加激起不愉快的情绪;如果幼儿由于你的大叫大嚷的干涉,而变得更加哭闹不休,这样一来,你能不更加烦躁吗!?

这就清楚地说明,有很多你本来应该克制的、也是可以克制的不愉快情绪,由于你自己的暴躁发火,也就象“火上浇油”似地越来越激化起来了。

主动排除不愉快情绪的必要性。根据上面的论述,人们应该尽量排除不愉快的情绪,保持愉快的情绪。很多心理学上对情绪的测验证实:当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往往会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思想敏捷、效率提高;反之,当一个人情结坏的时候,就常常会无精打采、思路堵塞、懒洋洋地、效率下降。

因此,必须正视不愉快情绪的危害性。所有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们,几乎毫无例外都呼吁人们要重视、并认真对待不愉快情绪的坏影响和恶劣的作用。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著名精神病专家乔治·E·维特兰,在他的1980年研究报告中就告诫人们:精神舒畅可以使人身体健康,使人衰老得较慢,……等等。

没有使你愉快的“灵丹妙药”。一位青年朋友问我:能不能请研究心理健康问题的专家,给我们开出一个“药方”,罗列几项“灵丹妙药”,使大伙能在一夜之间就变得心情由不愉快而舒畅起来呢?我说:坦率地讲,这是很难做到的!

在这本书里,我将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但所有的心理疗法,都不是妙手回春的“偏方”,它只是帮助你加深了解自己,帮助你有信心地去对付、处理和解决心理问题。

请你不要抱怨,为什么在指导心理健康上,直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华佗那样的“神医”?我可以向你老实地交底,在诊断和医治心理失常和心理疾病这门科目上,是永远也不可能出现你所希望与期待的那种“神医”的。因为“解铃还需系铃人!”绝大部分的心理失常和心理疾病的医治,主要还是要靠每个人自己去解决。了解自己内心隐秘的,莫过于自己本人了,再高明的心理健康专家,如若失去“患者”的协助、配合,也是要陷于困窘的境地的。

当然,也许有某一位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或者医学心理学“专家”、精神病学“专家”,自称是、或者被别人吹捧是华佗似的“神医”,那我就要提醒你:谨防上当受骗!

(2)怎样才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笼统讲来,应注意下述两点:

①用理智调节情绪。一个人能否永远地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用理智来主动自如地控制、支配自己的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而做情绪的主人,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青年人何以能够头脑敏捷地善于适应周围环境?为什么能够具有改造社会的革命进取精神?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有能动的作用。列宁说过,“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毛泽东也阐述过同样地深刻道理:“思想等于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日‘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这两位革命领袖讲的是,人的心理是有意识的心理,而意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动物虽然也有心理活动,但它却是没有意识的心理,它们不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因此,任何来自身体内部或外部的情绪性刺激,人们通过大脑这个自我调节系统,都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表现为有调节的行为活动。可以说,任何一种引起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因素,作为一种刺激,都要经过每个人大脑的筛选、调节、加工、处理后,方能产生反应。

有人曾问我,为什么同样的刺激,对于“性格”不同的两个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告诉他,这个“奥妙”就在于因刺激而产生反应时,要经过具体人的大脑这个“中间环节”的自觉能动作用。因而,人们往往会看到,并不是一定的刺激、必然地会产生一定的反应这样一种“怪”现象。比如说,同样的“皓月当空”,不同的人面对这个皎洁的月亮,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热恋中的一对情侣,可能感到夜色美好,心情舒畅;饥肠辘辘的流浪汉,可能无动于衷,甚至会把银盘似的圆月,想象成是可口的烧饼;而那些失恋者、失去亲人的人、或者是遭受到其他种种不幸的人,对于明月会毫无觉察,甚至会反而增添他们的忧伤、悲愤、厌恶、嫉妒等等不愉快的情绪。

所以,要想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就得用理智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②树立远大志向。从心理健康学的观点看,人们很多不愉快的情绪,是“自寻烦恼”的结果。

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年人,永远正视现实,不管现实对他讲来,是否感到愉快;一个胸怀开阔、乐观开朗的人,不愉快的情绪总是比较少。这是因为他们往往不太计较个人得失,把名利看得淡薄些,因而,容易避开种种不愉快情绪的侵扰。

心理健康的青年人,有高尚的志向理想、有远大的奋斗目标。他们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个人生命的整体认识和根本态度,因而不会因为今天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就悲观失望,甚至想轻生自杀,也不会因为明天可能碰到一桩称心如意的事,而快乐得意到要发狂。他们能让自己的情绪,按照正常的轨道前进、发展。

在国外,很早以来就流传着一句格言:“我是我心灵的主宰!”这句话的原文是:“Iamthecaptainofmysoul!”这里的“captain”一词,就有“船长”之意。我衷心地祝愿青年朋友们,掌握好自我情绪之舵,乘风破浪,做一名时代的改革者,而不要随俗浮沉,一味消极地只是以能适应社会而自我满足。不要让不愉快的情绪腐蚀你的心灵!

不要情绪过于激动

1977年深秋的一个夜晚,一辆白色急救车,响着令人心颤的急促铃声,风驰电掣般地开进某大医院的急诊室。抢救无效,病人停止了呼吸,死亡单上填写的死因为“心肌梗死”。其实,病人平素心脏健康,从来没有过什么心脏病的迹象。

病人是我熟悉的一位俄语老教师(为了悼念死者,不必直呼其名,咱们就叫他老马吧)。老马因为在“文革”期间用俄语和一些苏籍教员议论街头大字报,被“造反派”扣上“里通外国”的罪名,隔离审查,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后来我了解到,他在死前曾对过去对他的逼供信产生过极度的愤慨,加上老母突然病故的噩耗,引起了他的极度悲恸,这一连串强烈刺激交织在一起,使得老马心身尽瘁。因此,老马的死并不是由情绪和心脏疾病同时引起的,而是单纯由情绪剧烈波动使之然。

老马之死表明,情绪过于激动可以作为“单项变量”而造成死亡。这种病例在国内外都有记载。“不要太激动了,你有心脏病!”这是人们的通常见解。其实,没有心脏病的,情绪也不要过于激动。否则,也可能导致猝死,老马就是一个例证。医学心理学家经常叮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情绪过于激动。当发生人际关系冲突的时候,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亲人死亡或者事业失败等等意外的心理打击的时候,更需要分外留意克制自己的情绪。甚至夜里经常做恶梦的人也要设法改善睡眠状况,因为在医学史上有过由于极端恐怖的恶梦而大吼一声致死的病例。

至于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而诱发一些疾病,甚至造成死亡的事例,也并不鲜见。一些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尤其不可过于激动。1981年10月19日夜晚,中国足球队对科威特足球队的比赛结束后,一位观众心脏病发作,歪坐在看台上死去;同年11月,中日女排赛后,有九名心脏病人病情加重,其中二人抢救无效死亡——他们发病的诱因都是情绪过分激动。

“大怒可以使人昏厥”,这是中国古医书《内经》提出的警告。一个人如若过度地气愤、发怒时,往往会昏倒过去,这也就涉及到情绪激动的生理基础问题了。

情绪过于紧张,比如暴怒、恐惧、沮丧等等强烈的刺激,可以使人产生一系列神经上的和内分泌方面的改变。例如,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肾上腺皮质和垂体激素分泌加快、胰岛素逸出减少等等,从而促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器官缺血、组织损伤。这样就会最终形成各种危害机体的生理疾病,甚至死亡。

中医强调“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指出,情绪过于激动,将会影响内脏的活动,从而产生病理变化。《黄帝内经》里写道:“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则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禅而不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暴怒会引起面色发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倒;一般不太厉害的发怒,也会使人不想进食。同样地,高兴过度、大笑不已也会觉得全身软瘫无力。

现在医学心理学研究证实,人的情绪在高度紧张状态下,会触发肾上腺大量分泌出肾上腺素,出现呼吸加速、加深,心搏加快,血压增高,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增加的情况。这是经过现代化科学技术探查的结论,它进一步论证了我国古代医学讲的情绪过于激动的生理机制。

可以说,情绪几乎参与人们的一切活动,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励着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对客观刺激的主观反应,由于周围环境中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是形形色色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和连绵不断的,所以,一个正常的人经常有欢乐、悲哀、愤怒、恐惧等等。这些都属于正常情绪的范围。

正常情绪一般讲来,具有三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