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天道卷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与企业管理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子在该书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时隔两千多年,现代的企业管理界人士却发现,其中的宝贵思想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所借鉴。无为管理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貌似无所作为,其实是用更高明的手段去作为。
1“无为而治”可行性检验:汉初的实践
尊重规律,顺应天道,战略目标将水到渠成。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由《诗经》记载保存的《击壤歌》,自远古时期就开始在先民口中流传。这份恬静与闲适,一直是中国人向往的生活境界。
春秋末期,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为无为,则无不治”。随着国学复兴,人们又重新发现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弥足珍贵之处。它被誉为“中国管理哲学的一块瑰宝”,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深受西方管理思想影响的企业人士,难免心生疑窦:没有制度,没有规范,如何统领庞杂的企业?做企业就是要有所作为,“无为”的话还做企业干嘛?“无为管理”只是口头上说说的幌子吧,真的去用岂不乱了套?
对于这些疑问,我们且不多辩,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历史上早有人实践过老子的“无为管理”思想,最有名的莫过于汉初的“黄老政治”(其中的“老”就是指老子)。管中窥豹,一斑可见全身,兹截取其中一个片段:
汉高祖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当时辅佐朝政的宰相的汉代开国元勋之一曹参。惠帝慢慢发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纳闷,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以为是曹相国嫌他太年轻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愿意尽心尽力来辅佐他。惠帝左想右想总感到心里没底,有些着急。
有一天,惠帝就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窋(曹参的儿子)说:“你休假回家时,碰到机会就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你问完后,看你父亲怎么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不过你千万别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曹窋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他父亲,一边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他父亲闲谈,并规劝了曹参一番。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窑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呢?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曹窋遭了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曲。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窋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后,又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这就算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无为管理”的真正含义。无为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不胡为、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客观规律,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教授所说:“‘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动’,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 “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通过无为管理实现无不为的战略目标,同样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