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道德经与无为管理
238800000003

第3章 “惟道是从”,无为管理以道为核心

第一卷2 “惟道是从”,无为管理以道为核心

“无为”即“无违”,管理应遵循“道”的终极法则。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大德的模样,唯有跟随者道而变化。此处的“德”不是指道德,而是指“道”的体现,就是说“道”是本源,“德”是它的展开。“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就是“道”。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概念,指的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的天地万物之源,运动不息而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

所以说,管理者若想要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无为管理境界,就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摸寻“道”的轨迹,提升自己的管理艺术。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何让员工的能量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是每个领导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作为领导者,应根据员工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给予准确及时和针对性的指导。

刚进公司的新人一般来说都具有好奇、热情和期待等特点,所以他们往往非常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但这个时期的员工往往缺乏满足公司需要的工作经验,对整体流程和运作模式还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因此管理者应多给予指令性指导:告诉员工怎么做和做什么。

随着员工对新环境有了一定的适应,工作能力获得了提升,受新鲜感下降的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意愿都开始减弱。这个时候的管理者应该充当“教练”,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以此来锤炼他们的思路,并及时进行沟通,以帮助他们来调整积极性。

随着能力的继续提升,适应下来的员工这个时期具备了相当强的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的能力。这个时期的员工具备很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具备足够的综合能力,也有积极和激情的工作态度。这个时候管理者的指导方式应该是“服务”型,即通过授权,给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去完成相关的任务,管理者转变职能为宏观调控者和服务者。

“无为而治”强调了循“道”的行为方式。通观《老子》五千言不难发现,“无为”两个字出现频率多达十几次,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一直贯穿于《老子》的始终。《老子》的“无为”,并非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有所作为,是积极的、动态的“无为”,是为“为”而“无为”。

《老子》所说的“无为”其实就是“无违”,是顺道,即顺应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依据“道”的理念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天地万物如此,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应该如此。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无为”的本性,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横加干涉,使之最后出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局面。天下事物极必反,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成事之人常以柔弱自处,以柔弱胜刚强,大智若愚,反而会事半功倍。管理者就要依照客观规律,积极引导组织自然发展,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老子把自然之道应用到治理国家上,我们同样可以把自然之道用在管理企业上。海尔的张瑞敏把《道德经》的“无为无不为”当作座右铭,认为海尔十几年的成就主要不在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无形的东西,也就是企业的灵魂即海尔文化。无独有偶,华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也把道家思想作为一种无形的规范,信奉管理控制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控制也能达到目标,不需要管理层疲于奔命,一切工作会自然而然地奔向成功之路。

《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哲学思想,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大成智慧的集中表现。对管理的组织者、领导者来说,掌握好“道”的法则,顺应团队的发展规律,把为人、治企或从政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所有人的智慧,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自觉地为团队创造财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老子道学思想,是在“道”的基础上,为人生、社会、国家寻找到统一的运行法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大道理,具有普遍的意义,对现代管理同样如此。企业需要追求“天人合一”思想,要考虑如何顺应天道,包括经济规律,伦理道德、人文观念等,要把人的需求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家具有“道”的智慧和修养,“无为而无不为”,用独特的智慧透过纷杂的事物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区别。

从“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中,我们总结出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无为管理模式,即管理者要无为,要顺应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和事物本性的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企业无为而无不为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