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与焦虑者对话
249000000022

第22章 调节情志,做最阳光的自己——中医妙招去焦虑

第11章 调节情志,做最阳光的自己——中医妙招去焦虑

用中医理论给焦虑者“把把脉”

中医学源远流长,对焦虑也有独特的见解,虽然过去没有“焦虑症”这一名词,但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入“情志病”、“心病”的范畴,与“惊悸”、“百合病”、“郁证”、“怔忡”、“不寐”、“胸痹”、“奔豚气”、“脏躁”等病症相关。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各种有关情志病的论述,明确突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致病特点,并且有“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去流淫不止……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等记载,说明了思虑、恐惧的发病关系。另外,还有“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之类的描述,说明脏气与脑气不相接,便使脑的功能失调而产生神志和精神的变化。

另外,《金匮要略》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不仅指出了脏躁多发于女性,以“喜悲伤欲哭”为主要症状,并且还认识到本病的变幻多端,用“象如神灵所作”进行了恰当概括。

清代名医吴谦等在《医宗金鉴》中明确指出:“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不仅澄清了脏躁的病位与病机,而且还把脏躁纳入精神类疾病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焦虑主要是由外感及内伤等引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因素结合年龄、文化和生活习惯、工作环境以及躯体疾病等因素所致。关于其致病病理,综观诸家论述,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情志不畅,肝不藏魂

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而当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脏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因此,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就会引起焦虑不安。

2.心胆俱怯,心神不宁

心气强的人,面对危险困境能够坦然处之,临危不乱;胆气壮的人,遇到事情善于决断并且敢于承担。反之,如果向来心气虚弱,遇事就会容易惊慌;胆气虚弱,就会整天忧心忡忡,心神不宁。

3.思虑太过,神意不藏

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脏腑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有心“藏神”、“主神明”的说法。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力充沛。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心悸不安,失眠多梦,继而终日惶惶,焦虑不安。如《景岳全书》云:“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4.心肾不交,神魂不安

心是南方,属火;肾是北方,属水。所谓心肾相交,就是心火虽然在上,但是不能让它下渗,要让它气化升腾起来润心。这个交通就是心肾相交,这是身体最和谐的一种状态。反之,如果心肾不交,就会虚火上升,心浮气躁。另外,肾主恐,阴虚精亏,就会容易恐惧。

5.心气不足,痰停心位

《证治汇补》有云:“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意思是说,那些本身就有痰湿的人,或脾运不健、痰湿滞留的人,再加上劳神耗气,心气不足,痰停于心位,就会引起惊悸。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有些医家将焦虑症分为心神不宁型、肝气郁结型、气郁化火型、阴虚火旺型、痰热上扰型、心脾两虚型六种类型,这种分法对我们治愈焦虑非常有帮助,所以我们不妨借用一下。

不同类型的焦虑,症状自然各不相同,它们的症状分别如下:

1.心神不宁型

证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心烦失眠,双手震颤,少眠多梦,胆怯怕事,气短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2.肝气郁结型

证见情绪不宁,精神忧郁,善太息,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胸脘满闷,腹胀纳差,大便不调,咽中不适,如有梗阻感,暖气不舒,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气郁化火型

证见心悸,失眠,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火旺型

证见心悸不安,心烦少寐,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少津,舌质红,脉细数。

5.痰热上扰型

证见心烦易怒,心悸,惊惕不安,痰多易咳,色黄而黏,泛恶,少寐多梦,胸胁痞满,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6.心脾两虚型

证见多思善虑,心悸胆怯,惴惴不安,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神疲,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舌红,脉细弱。

中草药妙方让焦虑束手就擒

在中医学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焦虑,是因为情志失调。中医治焦虑,就是要调节情志,使身心顺畅。中医治疗焦虑的方法自然有很多种,但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虽然都是焦虑,不同的发病原因,调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就根据焦虑产生的不同机理,向大家推荐几种非常有效的中草药验方。

1.心神不宁者用“安神定志丸”

验方:茯苓15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人参6克,龙齿30克,石菖蒲12克。

方解:人参益气,龙齿以镇惊为主,配茯苓、茯神、石菖蒲补气益胆安神,共奏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之功效。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5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10天为1个疗程。

2.肝气郁结者用“龙胆泻肝汤”

验方:龙胆草12克,泽泻9克,木通3克,当归6克,柴胡12克,生地黄9克,车前子12克。

方解:龙胆草清肝泻火;泽泻、车前子清利肝经湿热;当归、生地黄养血和肝;柴胡舒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共奏清肝利湿泻火之功效。

用法:水煎服,日1剂。

3.气郁化火者用“丹栀逍遥散”

验方:柴胡10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薄荷10克,甘草10克,生姜5克,丹皮12克,栀子12克。

方解:丹皮、栀子清热除烦,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疏肝理气而不燥,因而此方具有稳定情绪之功效。

用法:水煎服,日1剂。

4.阴虚火旺者用“黄连阿胶汤”

验方:黄连6克,黄芩、白芍、阿胶各10克,鸡子黄1个。

方解:黄连、黄芩降火;白芍、阿胶、鸡子黄滋阴,共达清心安神之功效。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5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10天为1个疗程。

5. 痰热上扰者用“清火涤痰汤”

验方:胆南星6克,黄连6克,生姜3片,茯神15克,贝母10克,竹沥10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丹参10克,僵蚕10克,菊花10克,橘红10克,杏仁10克,栀子10克。

方解:胆星、贝母、竹沥、生姜化痰泄浊;柏子仁、茯神、麦冬、丹参养心安神;僵蚕、菊花熄风定惊;杏仁、橘红豁痰利气,共达化痰清热,养心安神之功效。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取汁5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10天为1个疗程。

6.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

验方:党参30克,黄芪18克,当归12克,龙眼肉12克,白术9克,木香6克,陈皮6克,茯神15克,酸枣仁18克,远志15克。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补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养心脾之血,白术、木香、陈皮健脾畅中,茯神、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共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效。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醒大家,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最好是通过心理调节来消除焦虑,实在不行再采用药物治疗,并且最好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药,买药时也要到正规药店,不能随便服用。

按摩,让你从身体轻松到心里

中医按摩是通过手法刺激调节机体阴阳、气血紊乱状态,使阴阳平衡,血气流通,神志安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按摩对神经系统所产生的兴奋和抑制作用与治疗效果密不可分,它包括摩法、点法、推法、揉法等多种手法,其中摩法效果最佳,它在对皮肤作用的同时,还对神经系统产生镇静作用,以达到抗焦虑效果。

最常用的四种按摩手法

摩法 点法

推法 揉法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缓解焦虑按摩方法:

1.头部按摩法

术者用拇指在患者头部上方百会穴上按揉3~5分钟,然后双拇指分别抵于两侧太阳穴,换用余下四指推擦脑后部风池穴1分钟,最后用屈曲的食指在眉棱、前额各抹10次。

2.腹部按摩法

患者仰卧于床上做细而均匀的深呼吸10~20次,然后用左右手掌面置于上下腹部,两手交替做顺时针环行揉动,动作宜柔和缓慢,用力更要均匀协调,旋摩30~50次,有助于和胃安神,缓解焦虑。

3.手腕按摩法

我们的手腕上有个穴位叫内关穴,属于心包经,按揉这一穴位对于稳定情绪、缓解焦虑有很好的效果。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每次按揉20~30分钟左右,按揉时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上,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

4.足底按摩法

用足部按摩疗法治疗焦虑,常选用头、甲状腺、十二指肠、胰腺、肝脏、肾脏、输尿管、膀胱、小肠、结肠、直肠等反射区,手法以拇指推法为主,可结合点法、压法、按法、揉法、捏法、握法,以及借助其他物体刺激。每次治疗时间不少于20分钟,每日1次,连续10天为1个疗程。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简易方法:

足底反射示意图

(1)踏豆按摩

取绿豆500克,放入炒锅中,用小火炒热,倒入脸盆中,将双脚洗净擦干,借盆中绿豆余热,用双脚踩踏绿豆,边踩边来回摩擦。每天睡觉前1小时开始踩踏,每次约30分钟。

(2)拍涌泉穴

每天晚上睡觉前,将双脚洗净擦干,端坐床上,先用右手拍打左脚涌泉穴120次,再用左手拍打右脚涌泉穴120次,每次力度均以感到微微胀痛为度,可消除焦虑。

刮痧,把焦虑从身上“刮”掉

刮痧是中医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是以中医的理论为基础,用刮痧板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的目的。刮痧的机械作用可以使皮下充血,毛细血管扩张,污浊之气由里及表,使人体内的邪气宣泄,从而使全身的血脉畅通,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焦虑是大脑中枢神经长期过度紧张,致高级神经活动机能障碍的一种疾患。中医认为,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为焦虑的主要病机。“脑为元神之府”,“心主神”,故本病与心、脑关系密切,同时亦涉及肝、脾、肾。

督脉穴

足太阳膀胱经穴

以刮痧疗法治疗焦虑,一般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通过刺激体表腧穴,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振奋阳气,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方中百会穴有醒脑开窍、宁心安神、升举阳气之功。背俞穴为脏腑经气所聚,与中枢神经关系密切,刮拭背部腧穴可调节脏腑功能,协调中枢神经的功能活动。方法如下:

1.患者可以坐着或俯卧,在患者身上抹上刮痧油,刮拭督脉(自上而下)、足太阳膀胱经(自下而上),并刮拭身柱、肝腧等穴位,至痧痕出现为宜。

2.患者端坐,在身上抹上刮痧油,刮拭百会、神门、三阴交、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照海(内踝下缘凹陷中)、申脉(外踝下缘凹陷中)等穴,至痧痕出现为宜。

3.待患者失眠症状逐渐消除、睡眠好转后,再刮拭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15~20次,以巩固疗效。

辨证加减:肝郁化火型加刮行间、太冲、三阴交;痰热内扰型加刮丰隆、足三里;阴虚火旺型加刮三阴交、涌泉,加强刮肾俞、命门;心脾两虚型加刮神门、内关,加强刮心俞、脾俞;心胆气虚型加刮神门、内关、阳陵泉,加强刮胆俞、肝俞、心俞。7日治疗1次,4次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疗效。

刮痧对焦虑症有较好的疗效,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用刮痧治疗,以下这些是绝对不可以刮痧的: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被焦虑折磨,不妨试试拔罐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疗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蒸气、抽气等方法,使罐子吸附于相应的部位,产生温热刺激,使局部发生充血或淤血的现象,具有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清热的功能,而且还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等。下面就介绍几种治疗焦虑的拔罐方法:

1.火罐法

取穴:心俞、膈俞、肾俞、胸至骶段脊枝两侧全程膀胱经内侧循行线及周荣穴。

用法:以拇指指腹在心俞、膈俞、肾俞上进行往复重力揉按5次左右,然后于两侧膀胀经上各拔罐4个(均匀分布),留罐30分钟,起罐后即在周荣穴的范围内又拔罐30分钟。每周治疗2次,6次为一疗程。

2.刺络拔罐法

疗法一

取穴:

(1)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约与两肩峰相平)、神道、心俞、肝俞。

(2)身柱、灵台、脾俞、肾俞。

(3)中脘(在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关元(脐下3寸)。

用法: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所选穴位后,立即加拔火罐,使之出血。留罐16~15分钟.去罐后揩净血迹。以上各组穴每次用1组,每日或隔日1次。

疗法二

取穴:肩胛间区到腰骶关节脊柱两侧距正中线0.5~3寸的区域。

用法:在以上区域内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或滚刺筒进行轻刺激,使局部皮肤潮红,然后在其上排列数个罐(排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周治疗2~3次,待病情好转时,可减至每周1~2次。

3.针罐法

取穴:背部自风门到肺俞,每隔2横指取l处;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及其上下每隔2横指各取l处;外关、合谷、涌泉、太阳。

用法:将青霉素空瓶磨掉底部后制成小抽气罐,置于以上所选用的穴位处,紧贴皮肤上,用10或20毫升注射器将小罐中的空气抽出,罐即紧拔于皮肤上。然后再注入4~5毫升清水,保持罐内皮肤潮湿,避免因负压过高造成皮肤渗血。留置10~15分钟后,将罐取下,擦干局部。7次为一疗程,每次更换穴位。

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2.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时,要避免烫伤病人皮肤。

3.针罐并用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按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5.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色淤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淤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于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皮肤水泡,小水泡无须处理,但要防止擦破而发生感染;大水泡可用针刺破,放出泡内液体,并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

一针下去,百虑全消——针灸疗法治焦虑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而又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最近有不少中医名家用它来治疗焦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过,针灸并不像刮痧、拔罐那样简单,只要学一学就可以应用,只有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人才能使用。在这里,我们只向大家介绍一些简单的小方法,在医生的指导下,你可以进行自我治疗。

一般来说,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你必须让全身的肌肉完全放松,使焦虑情绪逐渐降低。然后取足三里、内关、天枢、太冲、肾俞、命门、曲池等穴位进行针灸,并可以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加减穴位。同时,还要针刺心、肾、神门、内分泌等耳穴。这些穴位轮流针刺,每次选3~6个穴位,进针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7天。治疗1~4个疗程后,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针灸治疗焦虑,主要在于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同时疏通经络、沟通表里,使气血能运行通畅,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你觉得前一种方法比较复杂,你还可以用下述更为简便的方法:

1.灸法,多用于虚怯及胃气不和引起的焦虑,可取心俞、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一般选用艾条温和灸,每个穴位灸5~10分钟,使局部红热,每天睡前1次。可起到调胃和中、益气强壮、养心宁心的作用。

2.针法:焦虑虽然类型较多,但无论何种原因,最终均可导致心神不宁,心肝肾受损,故取穴当以四神聪、神门、三阴交为主穴。直刺或平刺,以有微胀或酸胀感为宜。有交通心肾、益阴宁心、安神定志的作用。

另外,进行针灸治疗,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选准针具

要根据自己的症状、体质及所选穴区,选择适当的针具,以防寻找针感时无意中超过安全深度。

2.重视消毒

针刺消毒,应包括针具、被针穴位和手指。未经很好消毒的针或针刺前皮肤准备不当可导致感染。其中,针具最为关键,携带有大量细菌和病毒,消毒不严,即可植入体内。

3.注意针灸时间

在饥渴、醉酒、饱食、劳累、愤怒、惊恐、情绪不快和剧烈运动以后,都应禁针,酒醉后更绝对禁灸。

4.注意进针部位

重要脏器和大血管附近的空位禁针或不深刺,在神经干附近和神经分布表浅处的穴位要少灸或禁灸。

脐疗法,治疗焦虑的“非常规武器”

如果说按摩、刮痧、针灸等手段是治疗焦虑的常规武器的话,那么脐疗法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规武器”。尽管运用这一方法治疗焦虑的比较少,但脐疗法并不神秘,它其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随后,脐疗法不断发展,直至晚清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对焦虑也有很好的疗效。下面就来介绍几种常用的脐疗方法,受焦虑困扰的朋友不妨一试:

1.丹硫膏。丹参、远志、硫黄各10克,研成细末。每次取药末1克,用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具有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

2.交泰丸。黄连、肉桂各等量,研成细末,用蜜调为丸,每丸重1克。每次取1粒药,放入脐内,用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适用于心肾不交型失眠症。

3.酸枣仁糊。酸枣仁10克,研成细末,用水调成糊状,放入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1次,连续3~5天。可养心安神,生津敛汗,适用于心肝血虚导致的失眠。

4.柏子仁糊。柏子仁10克,研成细末,放入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1次,连续3~5天。可润肠通便,养心安神,适用于血不养心所致的虚烦失眠。

5.珠黄散。珍珠粉、丹参粉、硫黄各等量,研成细末,和匀,放入瓶中备用。用时取药末0.5~1.5克,撒入肚脐中,按紧,用胶布固定,每5~7天换药一次,至失眠症痊愈为止。

当然,任何疗法都有“禁区”,脐疗法也不例外。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

另外,运用脐疗法治疗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暖。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耳压疗法,与焦虑抗争到底

在针灸疗法那一节,我们提到了一些耳部穴位,如果你觉得针灸太难,自己不好掌握,我们这里再教你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耳压。

熟悉经络学的朋友们都知道,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的相应区域便会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压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按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一方法用来治疗焦虑,不但奏效迅速,而且副作用很小。那么,如何进行耳压疗法呢?

焦虑者首先要找出相应穴位,先消毒,再将菜子、绿豆或药粒消毒,压迫穴位,以胶布固定。按压时,要由轻到重,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感为宜,每次按压1~5分钟。下面是治疗失眠常用的3种方法:

1.王不留行籽耳压法

取穴:取心点、肝点、肾点、神门点(靠小指侧腕内横纹上高骨下凹陷)、枕点等穴。头痛者加用太阳点、额点;注意力不集中、健忘者用神经衰弱点、神经官能点。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胶布上,分贴上述穴位,每次贴一侧,隔 1~2日换一侧,贴后用手按压,有痛感为宜。每日按压4~5次,每次5分钟, 7次为一疗程,间隔5~7日后可继续治疗。

受焦虑困扰的朋友,不妨试一试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它对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型焦虑疗效极佳。

2.绿豆耳压法

取穴:选神门点、心点、肾点、神经衰弱点为主穴,配穴用枕点、皮质下点、脑干点、脑点。每次治疗时选用2~3穴,主配穴联合使用。

操作方法:选优质绿豆后,先用剪刀断成两半,将其断面贴于胶布中心备用,再用大头针圆头从所选耳穴周围向中心点均匀按压,找出敏感点。将准备好的绿豆胶布对准耳穴贴好压紧,用手指揉按贴压的耳穴,以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宜,每日自行按压2~3次(最好在中午及晚睡前均按压1次),每次2分钟,一周更换1次,夏日每周更换2次,6次为一个疗程。

焦虑者而且伴有严重头痛的病人,在运用这一疗法的时候应该稍重些,而一些常年患病的人或者年老体弱者在运用这一手法的时候要适度减轻。

3.冰片耳压法

取穴:选主穴神门点、皮质下点、脑点、交感点、神经衰弱点、失眠点,配穴心点、脾点、胰点、胆点、肝点、肾点、胃点、肺点等。

操作方法:用4毫米左右的冰片贴在7毫米的方形胶布中心,贴压在所选穴位上,揉按约1分钟,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3~4个,白天做3次,饭后各揉按1次,睡前半小时再揉按1次,每次3~5分钟。3日更换1次,4次为一个疗程。顽固性失眠症患者,可在神门、脑等穴的耳背对应点用王不留行籽加压。

值得注意的是,胶布的周围要严密封闭,以避免冰片挥发,从而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