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3
250000000008

第8章 用经济学的智慧换取狗粮 (1)

一位经济学家为了庆祝与自己妻子的结婚周年纪念日,特地到珠宝店为妻子定制了一条项链。老板问明来意,专门要了他太太的姓名。

隔日,珠宝店通知经济学家去取项链。等经济学家到了,接过项链一看之后,顿时大为光火,他不满地责骂老板为何要在项链的坠子上刻上太太的名字。

老板不解:“这不就是你要送给你太太的吗?”

经济学家解释道:“这样一来,这个项链就不能再转送给其他人了。”

“你绝对是个混蛋。”老板破口大骂。

经济学家解释说:“不,我只是个经济学家。”

消费都讲究循环利用,但像经济学家这样,也是少有。但也正因为他们深谙经济之道,所以在残酷的竞争中才懂得如何立足。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所以精通经济学的智慧,便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

猴子给出的报价单——要合理配置资源

皮皮和爸爸露宿街头,在街角处看到一个男人牵着几只猴子在耍把戏。

很快,皮皮就发现这个耍猴的人与其他艺人不太一样,在每只猴子的脖子上,他都挂上一块牌子,既像价目表,又像介绍单。

一只猴子脖子上的牌子上写道:“基本价值——10元,每天吃喝需要耗费主人的基本费用。技能价值——3元,会翻跟头,能独立完成此动作,也算是有一技之长,不是所有猴子都能胜任的。”

另一只猴子脖子上的牌子上写道:“基本价值——10元,每天吃喝需要耗费主人的基本费用。经验价值,4元,长期跟随主人表演,比任何猴子的表演经验都多,性格价值,2元,性格暴躁,有时会发脾气,扣掉2元。”

几乎每只猴子的脖子上都有这样的牌子,而围观者在看过这些牌子后,真的掏腰包埋单了。

这个杂耍艺人对自己猴子的各项素质进行了具体而客观的评价,分别给出了或正或负的价值数额。最后,这位艺人给自己的猴子的每场演出定价在5~10元之间。

这位耍猴人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并衡量了他所能取得的收益。也许,他并不一定真的懂得经济学,但他的实际行为确实符合经济学的道理。

如果把耍猴看做是一种市场行为,那么,这位耍猴人就是卖方,而围观者就是买方。这位耍猴人对自己猴子的特点一一介绍并注明,猴子优、良、差,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围观者出于事先就知情的情况下,也会掏钱痛快些的。

这和商家推销产品是一个道理,这种产品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特点,价值多少,让人清清楚楚。这样人们才能心甘情愿地掏腰包付账,不然不清不楚的,是不会有人甘心埋单的。

每一份资源都要进行合理配置,才能将其效用的最大化发挥出来。这是经济学里常见的理论,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例如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走上社会,求职找工作,此时,简历便成了他们的工具。

但究竟有几个人懂得合理填写简历呢?大学生们投出去的简历大多是石沉大海,没有回信。这就是因为他们的简历填写得不恰当,没有将自己身上的资源充分、清晰地表达出来。

有些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尽是“本人刻苦努力,成绩优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只要贵单位能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努力工作”之类,至于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擅长什么,能干多大的事,该拿多少钱,则让人云里雾里,难以知晓。

但如果像那位耍猴人一样,将每只猴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清楚地标明,注上价格,用人单位一目了然,而且会觉得你诚实可靠、不浮夸,工作便能很快找到。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也常常会迷失自我。经济学可以让人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帮助人们进行理性选择和决策,少走弯路,少受损失。

皮皮:“爸爸,如果我们被出售,该怎样标价呢?”

皮皮爸爸:“我的应该写上:能看门——50元,吃得多减10元,就算40元吧。你既小又不能看门,就算10元吧。”

皮皮:“那我也太不值钱了吧,我应该还有别的优点。”

爸爸:“可爱乖巧,要不,再算上你会撒娇这一条?”

皮皮爸爸对皮皮的总结就像是大学生通常在履历表上的总结一样,空大、不切实际。而我们不也正是如此吗?总说要实现自我价值,但怎样才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呢?自己的价值有多大呢?好多人未必清楚。在经济学家的眼里,人生的价值是有尺码的,这个尺码可用金钱作为媒介的价格来标示。

十多年前,巩俐在一则广告里笑了一下,价值100万元人民币;今天,巨星姚明的身价据说超过了5亿美元;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不仅掌握着世界上近千亿美元的财富,而且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有了他而变成大富翁。这些人知道该如何配置自身的资源,懂得该在何时何地运用,才能将资源用到最大化。我们也需要懂得这个道理,这样才能使得自己不蒙受损失,也能令自己及早积攒到财富。

皮皮告诉你: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在社会中进行比对,就好像是把资产在各个市场和产品之间做合理配置,并定期调整一样,人们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资源适合什么样的局面,这样才有利于人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被困的饥饿男人——满意效用价值千金

这几天,皮皮和爸爸的运气还算不错,它们总能找到一些可以用来填饱肚子的食物。这天,皮皮和爸爸又发现了一袋被别人扔在垃圾桶里的馒头。

爸爸把馒头翻出来数了数,一共有十几个,够它们吃上几天的。皮皮分配道:“我们早上吃两个,晚上吃三个吧。”

“早上比晚上少,不可以。”爸爸反对。

皮皮想了想:“那我们早上吃三个,晚上吃两个吧。”

“好吧。”爸爸高兴地答应了。

其实,每天吃的馒头的数量是一样的,只不过将早上和晚上吃的颠倒了一下,爸爸便感到满意。皮皮这招运用的正是经济学里的效用。可能你会觉得皮皮的爸爸有些蠢,而皮皮这招也没有什么新意。

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能得出的结论会大不一样。虽然总量没有变化,无论是早晚各几个都没有关系,其实不然,皮皮将早晚的分量颠倒分配,能给爸爸带来不同的效用。

何为效用呢?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中,“效用”概念的出现无疑是一个突破。物品效用在于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才有价值。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有了这种衡量尺度,我们就可以在谈论效用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有了衡量标准。效用不同于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产生与物品的属性是客观的,效用是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时的感受。

效用价值论强调物对人的满足程度,而满足程度完全是主观的感觉,他们认为,主观价值是客观交换价值的基础。物品的有用性和稀少性都是价值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都是主观价值的起源。在不同地点,人们对馒头的不同主观评价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在皮皮和爸爸还没有将馒头吃完的时候,突然下了一场大暴雨,它们带着馒头躲到了一个仓库门口。

正当它们互相将身上的水弄干时,从仓库的门缝里传出了一个微弱的声音:“馒头、馒头……”

皮皮从门缝往里看,里面有一个虚弱的男人正盯着它脚下的馒头咽口水,看起来,那个人很虚弱,好像几天没吃饭的样子。

“小狗,求求你,把馒头分我一个吧,我被关在仓库里好几天了,厂里放假,大家都不在,我快要饿死了……”

那个人边说边把钱包里的钱一张张从门缝里塞出来:“小狗,我不是坏人,我给你钱,真的……”

他也不管皮皮是否能听懂,一个劲地把钱从门缝塞出来。皮皮想了一下,便将馒头从门缝里塞了进去,那个人抱着就啃。

后来雨停了,皮皮带着那些钱和爸爸离开,爸爸埋怨它:“你把馒头给他,我们吃什么呢?”

皮皮:“我们有钱啊,对于那个人来说,馒头的效用比钱大,但对于我们来说,钱此刻的效用比馒头大。”

经济学依赖一个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人们在作选择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务。效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觉,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物品的喜欢程度,即偏好。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偏好越强烈,这种物品带来的效用就越大,他们就越愿意购买,需求就越高。

那名男子在极度饥饿的状况下,无论出多少钱他都愿意购买不值钱的馒头,这就是效用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价值。

正如俗话所讲的那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抽烟,那么香烟对于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对于一位不愿意闻烟味的女士来说,香烟的效用就很低,甚至是负效用。很显然,在做决定的时候,烟民自然会把香烟视为至宝,而女士们可能更钟情于化妆品或者衣服之类的东西。

在不同的时刻,人们会为不同的效用而付出不同的代价,但他们是心甘情愿的,这就是效用的奇特之处。

皮皮告诉你:

很多时候,物品的价值并非是由这件物品本身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市场的各种因素,当这件物品越来越稀缺的时候,效用自然就变得越来越大。但当这件商品随处可取的时候,效用自然也就变小了。

被“潜规则”的女孩——最低消费是否应该被承认

拿着那个饥饿的人扔出来的几百块钱,皮皮和爸爸在几家餐馆门口跃跃欲试,打算尝试着用钱换一顿好吃的。

但因为语言不通,它们两个犯了难。

正在这时,一个女孩子拎着几个方便袋,气愤不已地从一家饭馆里走出来:“餐具还要钱,还有没有天理了。也不早说,吃完了才说,明摆着坑人。”

女孩郁闷地一屁股坐到皮皮身边,皮皮闻到了方便袋里的香味,它把钱放到女孩脚下,女孩疑惑地问:“你这是要用钱买我的饭?”

皮皮叫了两声,女孩疑惑地拿起钱,后来又高兴起来:“今天真是走运了,白吃了一顿饭,还能多拿这么多钱。”

女孩高兴地走了,皮皮和爸爸津津有味地吃起方便袋里的食物。

爸爸:“她怎么吃了顿美食出来还要生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