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口气读懂经济学3
250000000007

第7章 做一条理性经济狗 (3)

这并不难理解,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便是过多的选择大大降低了人们购买的欲望,使得人们从挑选中非但得不到乐趣,反而感到焦虑和烦躁,进而放弃购买。

根据销售专家研究,商品选择应控制在三种以内,再多就会引起顾客的厌烦和焦虑,从而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虽然选择是一种乐趣,但过多的选择是一种负担,这样人们就体验不到乐趣,自然商家也就不会实现大卖的愿望了。

这天,皮皮和爸爸找吃的,正巧遇到一个老大妈拎着菜篮子,她把一块肉分成了两份放在皮皮和爸爸的面前。

这时,过来另外一条狗,它看起来非常饿,到处找吃的,看到皮皮前面摆放有两份食物。它迅速跑过去,却为难了,因为两份食物同样美味,它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份。它犹豫不决,一直在思考先吃哪一份。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最终这两份食物被皮皮和爸爸吃光了。

爸爸不以为然:“怎么有这样笨的狗,真是没见过。”

“是啊,它随便吃哪一份都是一样的嘛,它犹豫什么呢?”皮皮想了一会儿又说,“其实不止是狗,人类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呢!”

作出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所得必有所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选择吃鱼,那么就不能吃熊掌,所以,任何人都会为了心中的贪欲而使得自己格外痛苦。

但是,经济学告诉我们,必须要面对选择。如果去KTV和去电影院对你同样有吸引力,不妨掷硬币决定去哪儿。当然,如果是重大决策,还是多考虑为好。

商家在明晰了选择的重要性后,就利用选择来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例如他们会同时推出两款产品,一款高价,一款平价,而此时顾客就会受到高价产品的影响,从而为商家带来赢利。

商家这么做,就是从过多选择降低了顾客的购买欲中吸取了教训,只有适当比较,才能提高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购买欲。

皮皮告诉你:

商场里那些手机、化妆品、服装等商品,很多都是以刺激顾客购买欲望的方式来提高顾客对相关产品的期望价位,无形中,商家便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被偷仓鼠的复仇记——应当利己不损人

许多人在心里对每一枚硬币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视它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而采取不同的态度,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情况。

钱是具有完全替代性的,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和买彩票中的奖金如果数值相同,那么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不应该在有了意外之财之后花钱大手大脚,也不必把自己的辛苦钱看得太紧——对于大钱和小钱应该一视同仁。

皮皮和爸爸遇到一只仓鼠,它在储藏过冬的食物,一堆一堆地搬往一处,藏好,并做好伪装。

有一天,这只仓鼠很伤心,它的食物被偷了,皮皮安慰它:“还有时间,你还可以继续准备。”

仓鼠咬牙切齿:“一定是其他仓鼠眼红,把我的食物偷走了,等着,我要去报复它们。”说着仓鼠就离开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就讲了“人性自利”的道理,比如极端的表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还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这只仓鼠因为损失了食物就要去报复其他仓鼠,它将自己的臆断主观地加在一个假想敌身上,这只是说明,这只仓鼠过分在乎自己的食物,就好像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一样,过分在乎自己的财物,而失去了理智的判断力。

每个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可以实现社会利益,人们一直认为选择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实现他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仓鼠在将其他仓鼠的粮食偷回来之后,也遭到了其他仓鼠的嫉恨,不但偷来的食物被抢走了,还被打了一顿,皮皮在一旁安慰它。其实,只要不损人,这顿打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经济学里利己不损人的事情。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善良的理发师,他每天生意都很好,一天,一位牧师去找他理发,理发师为牧师理完发后,拒绝收取费用,他说:“你是为上帝工作的人,我怎么能收你的钱呢?”

第二天,在理发师的门口出现了十本《圣经》。

过了几天,一个警察来找理发师理发,同样的,理发师也没有要警察的钱,他对警察说:“你保护着我们,我怎么还能要你的钱呢?”

第二天,在理发师的门口出现了十个馒头。

又过了几天,一个经济学家来找理发师理发,理发师对经济学家一视同仁,他说:“你为社会的福利而工作,我更不能要你的钱。”

第二天,在理发师的门口出现了十个经济学家,他们等着理发。

经济学家的所作所为便是经济行为中的“自利行为”。不能把经济学中的利己、自利理解为损人,这并不是通过损人来达到自利、利己。经济学中将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只利己但不损人,比如“一个和尚挑水吃”,这类人自食其力,既不占别人的便宜,也不会无偿帮助别人,这类的行为并不妨碍他人。另一类是不但利己而且影响他人,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好的影响,如“一人栽树,大家乘凉”、“一人种花,大家观赏”等;另一种则是不好的影响,如企业生产时排放污染物、破坏环境,厂商兜售伪劣商品等。

在这个故事中,经济学家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为了追求最大的效用,也就说,经济学家虽然表现出的是利己行为,但并不损人。而仓鼠的所作所为已经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了,或许盗取别人的物品可以拥有经济价值,但还是应做个理智的人,适时作出选择,不要一味死缠住之前的损失不放。

如同故事中的仓鼠一样,经济生活中的任何个人都不需要为了利己而去损人,因为这样最终的结果便是得不偿失。

皮皮告诉你:

其实,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自利”对社会是有很大贡献的。厂商为了利润才生产和销售产品,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源,他们必须在价格、质量、包装以及服务等方面让客户满意;厂商之间的竞争越激烈,也就是说,各个厂商追求私利的欲望越强烈,那么他们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服务就越周到,消费者从厂商的利己行为中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

当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绝非单单出于利己之心,只有完善市场竞争体系并健全法律规范,才能使利己之心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

理智的经济学

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

——埃德蒙·伯克

美国经营大师巴菲特曾说过:“榨出我1克脑汁,再加上16000元,我就可以创造出1000万的价值。”可见思考具有何等重大的价值。

一个人没有技能,可以拜师学艺;没有知识,可以求学问道;没有金钱,可以筹借贷款,但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思考,一切都无从谈起。多换思想少换人是一种商业智慧,是认识智力资本巨大价值的创新行为。有“智”者事竟成,无智又不肯动脑的人,终其一生也只能平庸地度过。

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一位叫做查尔斯·庞奇的人,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并为这个谎言付出了锒铛入狱的代价。

他对人们宣称:“只要投资购房款的百分之十,就可以获得收益,而余下的款项则全部由银行负责。”

这个谎言令许多美国人为之动心,并掏了腰包。但事实上,庞奇只不过是拿甲的钱支付给乙,再用乙的钱支付给丙,它这样的做法在当时令许多美国人趋之若鹜地为他投钱,但时间久了人们发现,情况并不是他们最初所想的那样,庞奇的骗局就这样被揭开了,但人们的钱也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

这个故事让人们记住了庞奇和他的骗局。其实,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只不过是换了场景,换了人物。在经济学家的眼中,人们之所以会屡屡陷入这样老套的骗局中,被那些骗子骗财,是因为人类固有的贪性和不理智。

生物学家研究过黑猩猩的智商,他们发现这种生物极其聪明,但并不理智。科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让猩猩按一下按钮,就会送去一杯好喝的果汁,时间久了,猩猩只要一口渴,就会跑去按按钮,哪怕没有果汁,它也改不掉这个习惯,这便是人们通常所讲的条件反射。

在鸡饲养场里,工人每天都定点给鸡喂食,使得这些鸡一到时间就伸长了脖子等着。最后即便没有食物,鸡到那个时候也不忘记伸脖子,这就是条件反射。在现实社会中,也有这样的人。

例如,那些在股市中随大众投资的人,看不清实际问题,只是一味跟风,他们不会考虑更多的因素,当然,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无法收集到足够的讯息,所以,“羊群效应”便不可避免了。但当泡沫经济来临时,他们便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人们总认为自己是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其实,人们在做自己所谓的正确决定时,往往走的是错误的道路,而自己并不知道。当然,这并不是要推翻理性经济人的理论,而是要人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样,才能走出“人性中的障碍”,看到自己的贪念,最大化地去判断那些影响我们主观意识的因素,不去做理性的傻瓜。

测测你是不是理性投资者

你会如何处理第一笔收入?

A.花销和存款各分配一半

B.全部花光

C.都攒起来,花父母的钱

D.已经没有印象了

皮皮告诉你答案:

选A:你属于现实主义者,看人看事总是从最实际的角度出发,对于你来说,安稳最重要,你不愿意承担大的风险。所以,对于投资,你总是进退两难,既想有好的机会,又害怕出现意外。你的事业发展会比较平稳,当然,也会比较缓慢。

选B:你属于随波逐流者,你一旦投资,总是会打水漂,因为你不能周详地规划出适合自己的理财投资计划。不过你也有优点,便是头脑精明,善于把握商机,只要找到一位专家协助你,自然水到渠成。

选C:你属于胆大心细者,你做事情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你是理财中的高手,即便是在商机四伏、真假难辨的情况下,也能够看准形势,洞察一切。投资的项目你是志在必得,只要给你时间,定能成大事。

选D:你属于满足现状者,你占有很好的优势条件,所以你对于规划不会有多大热忱,你不计后果,因为你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事情。投资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场游戏而已,但还是要提醒你,投资需谨慎,要认真对待,这样你的投资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