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自主学习
250200000011

第11章 上篇 优化我们的家庭语言 (3)

重视身体语言

●无声的语言

一个孩子说:“父母为我尽力创造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对我的生活关怀备至,可是在这宽敞舒适的屋子里,我却感到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总觉得爸爸那严厉冷峻的目光在背后紧紧地盯着我,妈妈泼妇似的尖声叫骂时常在我耳边回响,我总是处在紧张、焦虑、不安之中,有时甚至失眠。”另一个孩子说:“在学校里同学们都说我性格活泼。可是在家里我像个木头人,死气沉沉,我做了什么错事,我父亲就拳打脚踢。从3岁起,我就记住了爸爸那凶狠的脸。好几次打我时,我甚至想去死。”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不一定是打骂,很多时候,父母的目光、声调、动作对孩子带来的是难以言传的刺激。同样,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信任、尊重、欣赏……许多时候也不需言语表达,赞赏的微笑,善意的拍拍肩膀,信任的注视,温柔的爱抚……它们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科学研究揭示,人们每天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时间是很少的。研究者全德威勒发现人们每天平均讲话的时间只有10~11分钟,其他的交流都属于非言语交流。只要人们彼此在对方的感觉范围内,其交流即是一个不间断、不停息的过程。外国心理学家测定人们表达思想情感时,55%的成分需要借助于身体各部位做出的姿态和动作,38%借助于声音,只有7%是借助于言语。可见,身体语言在人们沟通之间的地位。

目光、声调、表情、动作……这些无声的语言,往往对你的孩子有着更大的影响。

●以暗示法教育孩子

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性,而且喜欢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因此,父母不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对孩子“潜移默化”。这种方式称为“行为暗示”。行动暗示法是一种胜似说话的身体语言,用行为向孩子传达信息的方法,它能诱导孩子良好行为的出现。

楚楚兴致勃勃地在玩积木,妈妈朝她笑了笑,不声不响地拿来积木的筐子,将一块积木放了进去。

过了一会儿,楚楚还在玩积木,妈妈朝她笑了笑,走近她的身边,又往筐里放了两块积木。

这时,楚楚注意到了妈妈的行为,也模仿着妈妈的行为,开始将积木放入筐内,一块,一块,又一块……

在楚楚收捡积木的时候,妈妈又悄悄走开了。

楚楚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她正在洗自己的手绢,刚刚学习洗东西的楚楚把肥皂沫搞得满地都是。妈妈没有吱声,因为妈妈知道这时候批评孩子,可能会挫伤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楚楚洗完了手绢。妈妈拿来抹布,抹了两下地上的肥皂沫,将抹布递到楚楚手上,便去干别的事了。

聪明的楚楚明白妈妈的意思,接过抹布蹲下来,一点点把肥皂沫和溅出的水擦干净。

环境整理干净了,妈妈把楚楚抱在怀里,亲了亲说:“楚楚会洗手绢了,真能干!”

“爷爷奶奶你们来看,楚楚把脸盆、肥皂都放得整整齐齐的,连地上的水都擦干净了,真不简单。”妈妈又让大家都来欣赏楚楚的行为。

妈妈将玩具放入筐子的行动传达的信息是”收拾玩具”;妈妈用抹布擦肥皂沫的行动所传达的信息是“整洁环境”。妈妈用孩子能够明白的方式去暗示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利用行为的暗示提醒孩子该做什么,孩子不会觉得自己受到教训。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模仿父母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而言,他们往往不希望父母说得太多,这时,行为暗示又是一种巧妙而善意的提醒。

父母用行动暗示时,最好能把握时机,比如楚楚的妈妈拿来筐的时间,应该是楚楚已玩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积木,该转入其他活动的时间;拿抹布来的时间也应是恰好楚楚晾完手绢的那一刻。太早或太迟都产生不了好的效果。

父母要想暗示成功,首先要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信赖和尊敬的形象,孩子就会更容易去模仿接受。另外,父母要明确地传达暗示的信息,让孩子注意并领会暗示的信息。

为了巩固暗示的结果,必须把行动暗示法和随机强化法结合起来运用。当孩子良好行为出现时,要给以赞许、鼓励以及适当的奖赏。

巧妙使用行为暗示:一是行为暗示的几种方式:以父母的行动“带动”孩子;给孩子的行为预备用具和必要条件;指示行为对象,如脏乱的床铺等。二是行为暗示的技巧:抓住有利时机,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可尊敬信赖的形象;对孩子良好行为加以鼓励和强化。

●表情

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话语,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千万倍的语言。”只要平时留神观察,就不难发现,口才不错的人必定有丰富的面部表情,他的表情为他的话提供了最好的注解。我们也常有这样的体会,喜欢听人面对面讲话,这就是因为面对面时,表情与语言的和谐能让交流更加顺畅。

有些父母喜欢表情严肃地出现在孩子面前,认为这样会有威信一些。

其实,这样一种姿态却无形中拉远了与孩子的距离,也减弱了你的语言的分量。还有,在与孩子说话时,最好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不要一方站着另一方坐着,这也是因为平视的角度能让孩子“读懂”你的表情。比如,孩子站着,你坐在沙发上批评他,而他“无精打采”,眼睛看墙,或者做小动作,这表示他对你的批评并未认真听取或心里不服。这时,你可以让他坐在离你一尺左右的地方(亲密区),目光注视着他,音调平和稍低。通过身体语言的调节,你能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处于控制地位,也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在与孩子谈话时,表情呆板、僵硬是最不可取的,这其实是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我对你说的不感兴趣。相反,如果父母根据交流的内容、方式变换表情,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你用言语表达对孩子的希望时,声音和缓而坚定,目光明亮而信任,身体挺直而前倾,这些都能用来补充说明你内心的真实情感。

父母还应知道,狂躁、愤怒的表情其实是没有力量的,孩子也许会惧怕你的怒火,但他并不会因此对你信服。低沉的、缓慢的语音比怒吼有效得多;严肃的、冷静的表情比因愤怒而扭曲的面部神经更能教育孩子。

华卉的爸爸高大魁梧,幼小的华卉和爸爸站着说话时,必须扬起头来看爸爸。她觉得难受,就向爸爸提意见:我要像瞻仰伟人一样看你,这样不公平。爸爸很虚心,马上就改。女儿很小的时候,他把她放在柜子上,他站着和她交谈一小时;长大一点后,他就把她放在沙发前的茶几上,他坐在沙发上和她谈;现在女儿长高了,他们俩每天中午吃完饭就坐在沙发上交谈一小时。父女两个,每天平起平坐,坚持了11年。

华卉很喜欢同爸爸聊天。爸爸总是很投入很愉快地与她交流。在谈话中,爸爸的表情很丰富。他会为华卉身边的趣事而开怀大笑,也会为女儿童话般的叙述配以滑稽的怪脸,更多的时候,他是微笑地听女儿倾诉,或者微笑地与女儿交流……女儿会俏皮地模仿爸爸做出的各种怪脸,会细细回味爸爸快乐着自己的快乐,爸爸的微笑会让女儿在任何一个时候都能获得力量和信心。

用表情说话:一是与孩子说话时,让他和你处于同一高度;二是丰富的面部表情能传达给孩子更多信息;三是不论什么时候,不要让你的表情失控;四是最后一点:多对孩子微笑。

●动作

父母是以身体语言,尤其是以动作来和孩子做最初的交流的。各位父母,你们一定还记得你是怎样抱起襁褓中的婴儿,怎样给他喂奶,怎样爱抚他,怎样给他洗澡;当孩子稍稍长大一点,你又是怎样扶着孩子学走路,怎样轻揉孩子撞疼的额头……现在想起来,那些感觉是否还记忆犹新?与孩子的接触让你感觉分外温馨和幸福,对孩子而言也是一样。

许多父母在孩子上学后就减少了与孩子的身体接触,拥抱、抚爱、亲吻……孩子的确大了,但是,他们依然需要也喜欢来自父母的动作语言。

有一位9岁的小女孩记载了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即每天晚上小女孩睡觉前,妈妈常常在她的小脸上亲吻一下。她写道:“如果晚上睡觉时妈妈亲亲我,我就会像一个小公主似地骄傲。我会高高兴兴地睡觉,可如果妈妈忙,忘了吻我,我就一直做梦,有时甚至不敢入睡。”

一个亲吻、一下抚摸,动作虽然轻巧,但留给孩子的是一种难得的慰籍、一种爱护、一种亲情、一种美好。这是一种传递关怀、鼓励和情感的特殊语言。父母们不要放弃以身体语言和孩子交谈。在孩子疲倦时摸摸孩子的额头,在孩子紧张时拍拍孩子的肩膀,在孩子痛苦时紧紧搂抱孩子……你的千言万语孩子未必记住多少,但他们一定不能忘记你用身体表示的关爱。

当然,对孩子的动作也需要技巧。较大的男孩会不习惯亲吻、抚摸等“娘娘腔”似的接触,对他们不妨用一些男性化的动作,比如,父亲可以采用握手、拍肩膀、轻轻给孩子一拳之类的动作,向孩子传递信任和鼓励。教育专家徐国静从自身的经历得出结论:“手似乎比嘴巴更有魔力,只要一点,她(女儿)就立刻有反应,而且立刻有行动。可能因为手不像嘴那么张扬,那么随便扩散传播怒气,手的指令更能让孩子接受并遵守。手使用的语言采取暗示法和保护法,不容易让孩子受伤,也不容易让孩子出丑。而嘴巴不同,嘴巴只要一张开,尤其自认为有权力数落孩子,指责孩子,批评孩子的大人就肆无忌惮了。哪句话有杀伤力就用哪句,用什么语言能描绘出孩子的丑行就毫不犹豫地使用。结果语言不但没有成为与孩子交流的桥梁,而且成了阻碍。”

许多“动作的语言”能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但不良的动作也会极大地破坏亲子关系。例如,中学生A的父母看到A经常看课外书,听评书,学习成绩下降,父亲便将她的收音机狠狠地摔在地上,母亲把她的课外书撕得粉碎,父母武断、粗暴的行为,令孩子反感至极,她在日记中写到:“我恨死爸爸妈妈了,快死吧!”父母怎么会想到这种出于爱的行为却播下了仇恨的种子?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避免用简单粗暴的动作,比如拍桌子、摔东西、打人等等。

用动作说话:一是不论孩子多大,都不要放弃与孩子的身体接触;二是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及特定环境选择身体语言;三是拒绝粗暴的、伤害孩子心灵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