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孩子讲道理?
不少父母都感觉跟孩子讲道理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父母说得天花乱坠,孩子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一不留神,孩子还逮着个错反驳父母半天。
其实,孩子决不是听不懂道理,只是父母没有掌握好说道理的方法。别说孩子,成年人也不喜欢坐在台下听领导做报告,往往边听边想:“又是一通大道理!”怎样把“大道理”讲活了,下面教你几招。
●在比较中明道理
父母想让孩子接受一个新观念,不妨把它与孩子脑子里已经接受的“旧观念”做个比较,用事实说话。这样,孩子自然心服口服。
王帆是这样接受了爸爸的“运筹学”理论的:
一天,爸爸把王帆叫到身边问:“你知道什么叫‘运筹学’吗?”“‘运筹学’?不知道,说来听听!”爸爸说:“那好,我们先来做个试验!”听说做试验,孩子来了情绪:“什么试验?”“煮方便面!”说着,爸爸从柜中拿出两包方便面,递给王帆一包:“看谁煮得快!”“啊!小菜儿,我天天煮,起码比你熟练!”王帆一边说,一边找剪刀剪开方便面袋子,再烧水。爸爸正好和他相反,先烧水,再来剪袋子。结果是爸爸比儿子快了1分钟。爸爸得意地笑道:“看到了吧,我只不过是用等水开的时间来剪袋子,就比你快了1分钟,这就叫‘运筹学’!”孩子有些不服,就省了1分钟,也叫个“学”?
爸爸开始循循善诱:“你还记得爸爸上次接的那个工程吗?”“记得,就是那个提前3个月完成的工程吧。大家都很佩服你的。”“对,就是那个工程,预期要2年完成,光备料大概需要1年时间。可这个工程建起来,工作日要1年半,如果照你煮方便面的方法,那么就耽误了半年工期,那厂子和国家的损失都很大的。”
“噢,我知道了!”孩子顿时明白了,“你一定是先备了3个月的料就开工,然后边施工边备料,对不对?”“对,对极了!”爸爸十分高兴。
从此后,王帆对运筹学越来越感兴趣,而且有意识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在做事前总是先策划一下,合理安排。这样,干起来有条不紊,每天的任务,总能提前完成。每门功课,学得精而不厌。每办一件事,可以说是事半而功倍!
●用科学依据说服孩子
直接让孩子干这干那,孩子难得信服,但给自己的意见加上科学的根据,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位母亲最头疼的是孩子挑食,不肯吃蔬菜。一天吃饭时,餐桌上有碟儿子深恶痛绝的胡萝卜,孩子当然连筷子也不伸。母亲忽然灵机一动,故意叹息着对儿子说:“你不吃这么有营养的菜,真是太可惜。你知不知道?胡萝卜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人要是缺了维生素A,就会影响视力,严重的话到了晚上眼睛就会看不见东西。”儿子不懂什么维生素A,但对晚上看不见东西却大为恐慌:“那是不是连电视也看不见呢?”“当然也看不见,这都是有科学根据的。”于是儿子踌躇良久,破天荒地主动尝了一块胡萝卜觉得味道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就这样,孩子挑食的毛病终于有了好转。
自此后,母亲便不断有意识地推荐一些科学知识书刊给他看。比如说,换牙时,不能老用舌头去舔,不然牙会长歪;生病服药要按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效;吃饭慢嚼细咽,可以有助消化吸收……总之,孩子有什么不良习性,母亲便有的放矢地推荐什么科学知识。也不压他,也不逼他,只是偶尔笑笑提醒他:“这都是有科学道理的。”儿子相信科学,在科学道理的引导下,果然改正了不少坏习性。
●结合实际情境说道理
同样的道理,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说,效果就是不一样。在特定情境下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不会觉得父母是在教训自己,眼看、耳闻、亲身体验,他们对道理就会有更深的印象。
同样的道理,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说,效果就是不一样。在特定情境下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不会觉得父母是在教训自己,眼看、耳闻、亲身体验,他们对道理就会有更深的印象。
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斯行健,是我国最早被列入国际知名学者名单的古植物学家。作为学者,斯行健绝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在科学事业上,在儿子斯苇的记忆里,父亲没有教他写过一个字,也没有教他做过一道算术题。但是,儿子却永远记得这么一件事。
全家难得一起去中山陵游玩。他们从中山陵下来向灵谷寺走去时,不时发现路边的山坡上有新露出的岩石,这时斯行健总是去敲打,以期能寻找到化石。他一敲就没个够,妻子多次催促他,他才起身继续带全家向前走。到了无梁殿,他不叫斯苇抬头注意那投有一根梁的雄伟大殿,却指给他看殿外屋檐下的青石块。他指着石块上一个个水穿的小洞,对斯苇说:“你看,一滴水的作用是很微弱的,但是长年累月地滴,就能把坚硬的石头滴穿;搞科学研究就需要这种精神,只要有一点时间就把它挤出来,用来学习、工作,只要坚持不懈,你就会取得成功。”
在大海边启发孩子有广阔的心胸,通过孩子购物的小事教导孩子对人要有礼貌……教育应该和孩子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
●让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
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往往能让孩子明白许多道理。
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往往能让孩子明白许多道理。比如,不要拿别人的东西。如果父母只是单纯宣布几条禁令,孩子恐怕过几天就忘了。如果换一种方式,问孩子:“要是有人把你最喜欢的变形金刚玩具拿走了,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就能真正启发孩子的思考。
孩子长大一些,可以多让孩子换几种角色。比如,让孩子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让孩子站在同学角度想,等等。用这种办法说道理,孩子不但容易接受,还能让孩子培养对他人的敏感、兴趣和同情心。
●用事实教育孩子
让事实给孩子一个教训,这样,担保孩子记得牢。
威尔逊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生活用品。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威尔逊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威尔逊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等他回来时,妈妈问:
“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是吗?那么,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在妈妈和威尔逊的一问一答中,妈妈帮助威尔逊总结了这次活动的教训。其实,这位妈妈完全可以在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认为,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没有提醒孩子,而是让事实给孩子一个教训,这样,保证孩子记得牢。
这个事例提醒各位父母,有时明知孩子有错,也不要太早指出,否则,孩子要么嫌你烦,要么随口答应,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孩子有时需要吃点苦头,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嘛。
●用故事点出道理
每个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比直白枯燥的说教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故事中的道理也容易让孩子接受。
孩子背着父母拿钱是常见的现象,他们第一次这样做,心中并不一定有“偷”的概念。但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孩子形成不良习惯后就更难解决了。一位母亲发现孩子偷偷拿钱,没有责备孩子,而是编了个故事:
鼠妈妈准备了一小篮花生,这天她正打算给生病的鼠爷爷送去,却发现少了好多。于是,她找呀找,鼠宝宝发现了满头大汗的妈妈,心里很难过,原来是鼠宝宝肚子饿偷偷地吃了一些,又怕挨批评,所以不敢告诉妈妈。但最终,他还是走到了妈妈的面前……
然后,母亲让孩子自己编下去,“鼠宝宝会怎么说!”“鼠妈妈原谅了鼠宝宝没有?”最后,再问孩子,想不想向诚实的鼠宝宝学习。鼓励孩子做错了事自己承认,并告诉他以后有什么要求,可以向爸爸妈妈提出来,合理的要求大人都会同意的。
此后,家里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
小王盛是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可有一个缺点:爱哭。父母多方劝导,始终不见效果。终于,父亲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小王盛又大哭一场之后,他给儿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世界上有许多许多美好的声音。美丽的布谷鸟把春天唱来了,像个小绅士的鹦鹉可以学各种各样有趣的人类语言,全身毛绒绒的小猫有‘喵喵’的叫声,小朋友们会吗?”
“很久很久以前,长颈鹿像所有的动物一样,大自然也赋予他唱歌说话的嗓子,可是,长颈鹿由于身子太大,不能跟其它小动物一起穿过矮小的灌木丛。就为这么一点小事,他伤心地哭了,而且赌气不跟其它小动物说话,时间一长,小朋友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他哭坏了嗓子,从那以后变成了一个既不能说话又不能唱歌的哑巴。”
此后,小王盛也不再爱哭了,他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了哭并不能解决问题。
上面两个例子中的父母都是聪明的,他们用娓娓动听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形象传达给孩子有用的道理。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他们用喝斥教训甚至拳脚棍棒来对待孩子的毛病,会造成怎样的恶果!
怎样与孩子商量和讨论?
有些父母能与孩子说得眉飞色舞、热火朝天,有些父母却很少与孩子讨论什么。他们与孩子说话,往往说上个三五句,孩子不耐烦,父母也没词了。这些父母也很着急: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和孩子深入讨论呢?
掌握下面一些诀窍,在实践中好好摸索,相信与孩子“越说越投机”不是什么难事。
●态度温和而有耐心
冷静平和的态度,温和而充满爱意的语调,轻松愉快的氛围,这些都是鼓励和引导孩子把话说下去的要素。
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绝对不能失去的是耐心。耐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用温和轻柔的语调和他谈话,努力抓住孩子情感和兴趣的“激发点”,这样来引导孩子讲话,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比如,星期天,三四岁的孩子要求爸爸带他去动物园玩,叫嚷着:“爸爸,咱们去动物园吧!”这时,爸爸便可趁机引导:
“怎么?你要到动物园去玩呀!那儿好玩吗?”
“好玩!有小猴,有狗熊,还有老虎……”
“还有什么?”
“还有飞机、碰碰船,还有大滑梯,多好玩呀!”
“是。啊,真有意思……”
这种交谈,因为与孩子的感情息息相通,所以可以轻松地进行。
冷静平和的态度,温和而充满爱意的语调,轻松愉快的氛围,这些都是鼓励和引导孩子把话说下去的要素。下面一段母亲和女儿的对话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妈妈:“谢谢”是一种礼貌,是一种文明,是一种感情。
女儿:“谢谢”也是一种语言。
妈妈:枫枫,关于说“谢谢”,你有什么故事?
女儿:怎么说呢,有这么一个印象,从小我爸就教我说“谢谢”,但他对我说”谢谢”的时候却很少。有时我帮他做完一件事以后,他连半个谢字也没有,好像我该做一样。但是,在他帮完我的忙后,却一再强调:“要懂礼貌,怎么一声谢谢也不说!”假如连父母都不会说“谢谢”,那他还有什么资格教自己的孩子说“谢谢”呢?
妈妈:那我知道了,不会说“谢谢”的爸爸妈妈也不会真正让孩子理解“谢谢”。而且“谢谢”是平等的,谁都应该学着说“谢谢”。
女儿:看来你比我爸爸明白。不过,你有些时候也有点过分。
妈妈:是这样的吗?讲来我听听。
女儿:记得上次土耳其的卢丹来的时候,送给我一个很漂亮的磁铁,我又不能用中文说“谢谢”,但又觉得自己的英文说得不怎么好,所以就还给卢丹一个友好的微笑,又用赞赏的目光仔细看了一遍磁铁,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对礼物的满意,可你却一个劲儿催着我:说一句“谢谢”呀!说“Thankyou!”在大庭广众面前,弄得我狼狈不堪!
妈妈:很抱歉,我实在不知道你的感受,生怕别人说我们家的孩子不懂礼貌,看来我是过分紧张和虚荣了。其实,表达“谢谢”的方式是很多的,一个微笑,一个亲昵的动作或者是其他的话,例如“我太高兴了”、“我不会忘了你的好意”等都可以表达谢意。谢谢你教给我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