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自主学习
250200000032

第32章 上篇 通过沟通让孩子学会做事 (5)

5.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

□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创造精神已经变成了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能很好运用。事实上,创造精神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翅膀,孩子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得好,全依赖这双翅膀帮助它腾飞。

家长们可以从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家长特别是父亲要鼓励孩子的发问,并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旦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你的重视和鼓励,就会更大胆更高兴地探索并提出问题。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引导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陈鹤琴曾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他在提出上述原则时,举了一个事例,一个孩子问他:“竹管里有空气吗?”陈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两头有节的竹管,在管上钻了个洞,放在水盆中。孩子见一个个小气泡从竹管中冒出,便惊喜地叫道:“空气!空气!”由于他自己动脑筋得出了答案,显得格外兴奋,某幼儿园一位家长说,过去,孩子向我提问题,我总是有问必答。自从知道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后,我就改变了做法。一次,和孩子路过立交桥时,孩子问:“立交桥上为什么没有红绿灯?”我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他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先让他想想马路的十字路口为什么要安装红绿灯,红绿灯的作用是什么?孩子想了想,又观察立交桥上的来往车辆,忽地开了窍,高兴地说:“我知道了!”他边打着手势边说明这样的道理:立交上的车辆一直向前驶,没有交叉的路,不需要红绿灯。

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的问题、想法,孩子就会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头脑,也就拥有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如果家长只是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就会使孩子不能很好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孩子的好奇心,有时会引出千奇百怪的问题,父母也无法招架。有的家长会说:“问这么多,烦不烦?”也许,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就在父母的断喝中被毁灭了。

父母碰到自己棘手的提问可以找百科全书,或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只要你用心,很多问题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孩子在不断的积累中,也会懂得越来越多的东西。

另外,在生活中,父母随时可向孩子提问,让孩子来回答。比如,去动物园时,可问一下孩子关于动物方面的问题,也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问题能力。

□鼓励孩子大胆思考

少年儿童是充满幻想,也充满创造的年龄。他们思考问题时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因为他们的大脑里没有什么瞻前顾后、方圆规矩、合理程序。他们是一张白纸,拥有最大的空间,可以绘最好的蓝图。

成人,有时无法摆弄孩子的玩具。因为,成人已有了一些固定思维,他成熟的思维方式未必能解开所有的谜题。成人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束缚孩子的想象,而是积极鼓励孩子去憧憬去梦幻。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小时候是一对富有奇想的孩子。一次兄弟俩在大树底下玩,抬头一看,只见一轮皓月挂树梢上,于是两人产生了爬上树去摘月的想法。结果,当然不仅没有摘到月亮,反而把衣服都钩破了。他们的父亲见此情况,不仅没有谩骂他们,也没有批评他们,相反耐心地开导他们:“你们想爬上树梢摘月亮的想法是很有趣也很新奇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月亮那么高,怎么能在树梢上摘到它呢?你们应该创造一种神奇的大鸟,骑上它到天空中去摘月亮。”在父亲的引导下,兄弟俩日夜为制作“神奇的大鸟”而努力。

在这期间,父亲不失时机地买了一架酷似直升飞机的玩具送给兄弟俩,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制作升空装置的浓烈兴趣,将这架玩具不停地拆、装、摆弄,并加入了当地的风筝俱乐部,这使他们在升空技术方面获得了许多感性知识。在研制过程中,为了使飞行器保持平稳,他们翻阅了大量有关飞行的书刊,分析前人失败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他们先后以风筝作实验取得了初步成功。

在这成功的鼓舞下,经过多次试验,滑翔机能平飞一百多米远,但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兄弟俩有点沮丧。莱特父亲不断鼓励他们不要气馁,也不要在错误中饶圈子,要有突破,要有创新。在父亲的启示下,他们发现所使用的前人数据错误很多,兄弟俩人又造了一个风洞,测定各种形状的机翼的流体力学性能,并且自制了一个12匹马力的轻型内燃机。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自己的飞机,共飞行了四次,最后一次飞行59秒,距离260米,这一天标志着第一架飞机来到人间。从摘月亮→想造神奇的大鸟→制成飞机,这无疑是大胆思考的结果。

莱特兄弟发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在他们父亲的启发下联想、思考所取得的成果。

家长们要像莱特父亲那样,重视对孩子想象力的开发和引导,不要把孩子的种种“幻想”和“发明”,斥为“胡思乱想”和“不务正业”。

家长们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如果是新奇的,即使错了也要鼓励,因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敢于思考和灵活思考的思维方式。

□处处是创造地

有的家长会说:“就我们家孩子的智商,连个算术题都解不出来,还能创造?”其实,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陶行知先生认为,对于一个有志者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德国作家、理论家卢多尔夫?维恩巴尔格也认为创造才是教育的最高范畴,只有呼唤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才是国家与人类进步的根本前提。他在著名的演讲《知识、教育与人生》中说:“人不光是一面镜子,用来折射创造,解释创造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拥有天赋的权利和力量,在现有的世界中抢占一席之地。他应该以这种创造活动去维护和巩固这种地位,牢牢立足于现在,去从事反映其短暂一生的创造……”而家长们的责任,正是最大程度地开发、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

父母们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的环境,就能让孩子更好地探索和创新。

上海市的裘苑,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她在全国第三届“亿利达青少年创造发明奖”评选活动中,以自己的小发明“无空耗微动传感报警器”夺得了此次活动的桂冠。有人问她:是怎么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的呢?她认为受益于爸爸对她的启发。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裘苑参加了少年科技站的活动,她很想和别的小朋友一样,也发明出许多好玩又好用的东西。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她什么东西也发明不出来。看见小伙伴们小发明小创造一件又一件,她很着急。她想不出自己应该做一些什么,有时候好不容易想出一个方案,一看旁边的同学早已做出来了。

爸爸看出了她的苦恼,给她讲了一件趣闻:国外出租车也是招手就停,可有时由于行人多,司机看不见招手的人。有人想到这是因手的目标不明显造成的。于是,那人就发明了一只大大的充气塑料手,外出时折叠好放在口袋里,等到需要时只要一吹气,那塑料手就张大了。用它向司机招手一招就灵了。结果这只塑料大手很受欢迎,发明者自然获得了专利。爸爸意味深长地说:“可见世界上的事情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从哪里去想?就从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去想。”

裘苑觉得自己顿时开了窍。

一天,她在家里发现了几只蟑螂。那些蟑螂可真是猖狂,像坦克一样在厨房里爬来爬去,根本不在乎裘苑的气愤。憋了一肚子气,裘苑的眼睛突然一亮:对!就发明一个灭蟑螂器。她找来一个废弃的旧手电筒,里面放一些食物,那些自命不凡的蟑螂都乖乖地爬了进去。裘苑用它消灭了许多蟑螂。

女孩子们喜欢穿裙子,可上体育课不方便,每次要换成裤子也是够麻烦的。裘苑灵机一动,发明了一种方便裙。裙子由两个部分组成,里面一层是短裤,从腰带处再翻下来一层就是裙子,灯笼似的,不过它与普通裙子不同,它的两边装了两条拉链,上体育课时,拉锁拉开,裙子朝上一翻,肩膀处再一扣,马上就变成了一条马甲连裤衫。那真是又好看又方便。这条方便裙在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中还获了奖。

裘苑的父亲用讲故事的方式鼓励、启发她,以致于她学会了从日常生活出发,在短短的两年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发明。

父母要做个有心人,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并让孩子学会在不经意的小事上注意到新的东西,及时抓住,或许就抓住了成功的机遇。

□“胡说八道”有益创新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创造力,创造力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评估:敏感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确性。

听话,顺从的孩子很难具备这些,这是一位民主家庭的母亲的感受:

我与孩子相处是非常自由而不拘形式的,也很少拿出“我是妈妈”的威风来。有时候被孩子吵烦了,我会扮演孩子,吵吵他、闹闹他,让他知道“无理取闹”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此外,和孩子最常玩的另一个游戏是“胡说八道”。这些游戏不仅让我们抒发了心中的情绪,也让我们享受了无数欢乐时光。所谓胡说八道就是不拘任何形式、没有任何目的、全凭当时心境与喜好来讲话的一种游戏。

譬如:有一次心血来潮,我问孩子:“每个爸爸妈妈都要帮他们的孩子做那么多事情,还要赚钱给孩子用。你想他们这么累,为什么还要生小孩?养小孩有什么用呢?”

你猜孩子怎么回答?“小孩子可以陪大人玩啊!”这就是孩子心目中对自己和大人关系的一种认定。接着我又问:“除了陪大人玩,小孩子还有什么用啊?”

“小孩子可以帮你做家务啊!例如拿东西、擦桌子、洗莱、洗碗(他的确帮我做过)、捶背(孩子的小拳头捶起背来特别舒服)、吸地板,还有带小狗出去玩啊!”

在孩子这段话中,他已经表现了思路的“流畅性”,把曾经帮妈妈做过的事全讲了出来。

另一个“胡说八道”的游戏是“功能的替换”,也就是改变既有事物的特定功能,从不同角度去想像特殊的功能。

有一次,孩子不肯自己拿东西,我便问他:“手是做什么用的?”

他说:“手是玩玩具的呀!”

我又问:“那鼻子是做什么的?”

“鼻子是喷水的。”

“屁股是做什么用的?”

“屁股是拿东西吃的。”

“嘴巴是做什么用的?”

“嘴巴是尿尿用的。”

这段对话虽然听起来很恶心,但是孩子却在对话中发挥了他的“变通性”及“独创性”。此后我们便常玩这样的游戏,包括“杯子可以做什么?”“车子可以做什么?”“鞋子可以做什么?”……

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当你从“创造力”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话”时,你对他的那些胡说八道的话就不那么容易动怒,也不再觉得他怎么那么不可爱了。

和“功能替换”很类似的一个游戏是“词语替换”。

例如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我家有两只鸡,身穿花花衣,一只是公鸡,一只是母鸡。公鸡叫我早早起,母鸡生蛋孵小鸡。”

儿子会把鸡改成鸭、鹅、鸟甚至羊等不同的动物来唱,这就是“名词”的替换。

“我们去散步”、“我们去吃饭”、“我们去跳舞”、“我们去洗澡”、“我们去上学”,这是“动词”的替换。若是把“我们”改成“你”、“你们”、“他们”、“大家”,就是“代名词”的替换。

其实“词语替换”的游戏很简单,孩子也很爱玩,相信许多父母也跟孩子玩过类似的游戏。在这种纯游戏、好玩、轻松的气氛中,孩子可以摆脱许多压力及束缚,你会发现他的创意源源不断。而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的联想力、独创性及变通性都会不断增强,说不定他还会自己提出不同的玩法呢!

6.怎样培养孩子开发自我表现潜能?

□用爱心开发孩子表现潜能

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巨大潜能的,那些能力潜存在他的体内,就像阿里巴巴的宝库一样。如果父母能拥有一种打开宝库的口诀,就能够开采孩子那独具特色的宝藏。

艾伦?邦德,是一位著名音乐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成功源于父母对他自我表现潜能的重视和挖掘。

艾伦?邦德刚满2岁时,便会蹒跚地走到妈妈的钢琴前,举着一双稚嫩的小手抓摸琴键;3岁时的小艾伦,爬坐上老式的霍华德竖式钢琴的琴凳上,信手弹奏了两段早期的华尔兹舞曲。

正在忙于做饭的母亲琳达?邦德,听到从屋中飘来美妙的旋律,一时间还误以为是从收音机里传出的音乐节目。“他怎么会的呢?’’母亲自言自语道。要知道,当时的小艾伦走路还不利落呢。只见他高高地坐在琴凳上,屁股底下垫着两本蒙哥马利地图册,两条小腿悬空吊着。

艾伦望着母亲,一边微笑、一边继续弹奏,俨然一个成年表演者,相信他所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会征服在场的听众。母亲用心倾听他的演奏,她许愿一定要尽力帮助儿子,使他的潜力得到发挥,并达到非凡的程度。

在大萧条时期,琳达和丈夫尼克仅能勉强维持全家衣食。尼克是一名油罐车的司机,每到周末,他还得到一家罐头食品厂打零工。艾伦的四个哥哥出外打猎、钓鱼,为的是使小弟的饮食中增加些营养。琳达想,我能帮助艾伦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