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压不垮的左宗棠
2504600000017

第17章 独树一帜,用刚强的心打造“抗压神话”(3)

一旁的杨昌浚马上按照左宗棠的事先吩咐站了出来,厉声呵斥:“你们不是一直在哭穷,说家里没米没柴,早已断粮多日了吗?总督大人特意为你们准备的盛宴,你们怎么不吃?杭州的老百姓连这样的饭菜都还吃不上呢!就实话告诉你们吧,今天我们总督大人摆的就是鸿门宴,不过不要你们的命,只要钱!你们不吃也行,但必须松松口袋,捐点银子,救救杭州的老百姓。我可警告你们,别再哭穷,否则就让你们把这些烂树叶全都吃下去!”

这几位富绅一开始还以为左宗棠真的多好说话,哪怕劝捐,也只是“劝”而已,只要大肆哭穷,再给他提点捞钱的建议,总能蒙混过关,却没想到左宗棠根本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来霸王条款,顿时吓得心惊胆战!只好询问左宗棠要捐多少。

杨昌浚厉声回答:“我们总督大人把自己的俸禄银全部捐上了。所以,你们每人不能少于五十万两,否则就什么也别说了!”言下之意,自然是“后果自负”!

几位富绅一听如此大的数目,顿时惊得瞠目结舌,连声哀求,表示数目太大,实在拿不出来。

左宗棠早就料到他们会如此回答,厉声呵斥道:“你们可以出百万两银请‘常胜军’为你们当保镖,现在我赶走了太平军,还你们太平日子,让你们重新安心做生意,难道不该加倍酬谢吗?何况我也没多要你们的,只是让你们捐点银子救济苍生!”接着,他派人取来账本,将众人欠朝廷的赋银一一列出。

最后,义正词严地给他们两条路选择:一是认罚,将欠朝廷的赋银如数缴付,半个月为限,超期一天,罚银一万;二是捐款,五天内每人捐五十两银子给赈抚局,救济杭州百姓!

这些富绅心里都很清楚,自己欠朝廷的赋银最少也有百万余两,所以都纷纷选择第二条。

就这样,不到五天,左宗棠就凭着霸王统治筹到了巨额赈灾银,不仅给难民发了粮食,还给一些家中损失惨重的百姓发了一笔安家费,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谋取生路。

古往今来,在遇到这种需要集资捐款的事情时,大凡地方官员都习惯于召集当地名流士绅,商量该怎么办,一则劝他们解囊捐款,二则希望他们提供集资的方法。

这样的人缺乏决断的勇气,若是周围人的意见能够达成一致还好,若是莫衷一是,恐怕他就不得不陷入另一个僵局了,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古人云:“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意思是说,要成大事,不应该听从身边人的建议和意见。这并不是让人刚愎自用,而是谋事的另一种捷径!

因为对当事人来说,他本人必然如左宗棠一样,早已经调查清楚,对事情深思熟虑,而且他必定也具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和成大事的才能、才干,其胸中之谋早已笃定。此时,再跟别人商量,不但麻烦,还会动摇其意志,破坏其信心,葬送问题的最佳解决时机。

左宗棠深知这一点,所以,面对各种压力时,他时常独断专行,敢作敢为。当然,若只是自以为了不起,不知天高地厚地霸权统治,那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6.膜拜和吐槽都是浮云,做好自己就谁也压不垮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一生总是离不了鲜花与赞美,也离不了流言蜚语。得意时,誉满天下,膜拜者数不胜数,羡慕嫉妒恨者也自然而然会诽之谤之;失意时,潦倒落魄,理所当然也免不了好事者痛打落水狗的呼声。

对于这些无形的压力,左宗棠的对策相当简单,也相当高明:把它们当浮云,做好自己即可!

在骆秉章幕府时,左宗棠政绩斐然,独断专行,招惹的膜拜和吐槽极其丰富,可以说是流言蜚语满天下。在这样空前绝后的舆论压力下,左宗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左师爷”,将他的左氏特色继续发扬光大!

当时,太平军接连攻陷江宁、安庆,声势浩大,各地起义军相继揭竿而起,遥相呼应,并逐渐逼近湖南边境。一天,骆秉章忽然得到战报,说太平军兵分两路,夹攻长沙。骆秉章惊慌失措,连忙去找左宗棠商量应敌之策,结果一向随叫随到的左宗棠却突然失踪了。骆秉章心急如焚,立即派人四处寻找,最后终于在一家酒肆找到了烂醉如泥的左宗棠!骆秉章看到左宗棠一时半会儿也醒不了,就派人把他抬回府衙,焦急地等待左宗棠醒来。

等到半夜,左宗棠在骆秉章的千呼万唤下醒来了,骆秉章欣喜若狂,连忙跑到榻前询问左宗棠御敌之策。左宗棠笑着说:“三天前我就已经知道这件事了,已经派兵设下埋伏。埋伏之地是桂林到长沙的必经之地,林箐深阻,必能成功。只是担心意外泄露,让贼军有所准备,所以没有事先告知你。大人只管安心吃饭睡觉就行!”

果然,没过几天前方就传来捷报,骆秉章不由得对左宗棠叹服万分,左宗棠的神机妙算一时间也被传为佳话!

获得老板的青睐、同事和朋友的服膺,的确是一件值得骄傲的大事,很多人往往容易因此而忘乎所以,甚至变得盲目自大,完全忘了自己是哪根葱!此时此地,赞美和鲜花完全失去了其原本的美好意义,反而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其压垮。左宗棠却完全不受其影响,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为老板卖力工作,内修政治,外筹军饷,强兵备械,运筹帷幄,深得骆秉章和曾国藩等人器重。

在处理案件上,左宗棠也相当坚定。有一次,长沙一户姓常的富绅之子杀了人,按大清律例,应该以死抵命。常姓富绅只有这一个儿子,自然想尽办法贿赂长沙的官绅,请求“潜规则”处理此事。左宗棠则表示绝对不能宽恕。常家人十分痛恨左宗棠的这种态度,却又无可奈何,只好辗转派人求左宗棠不要过问这件事。

左宗棠说:“这件事若问我怎么处置,我必然杀之而后快!”惹得长沙富绅对左宗棠又恨又惧,背后对他吐槽无数。然而,面对这样的舆论压力,左宗棠仍旧安之若素,完全不把这些流言蜚语当回事!

在湖南幕府,左宗棠做的最“惊世骇俗”的事情莫过于整饬吏治。他认为:“国家治乱之原,视乎用人、行政,而用人尤为行政之本。”对于一些“虽清浊有别,皆敢于为政”的官员,左宗棠肯定他们好的方面,不求全责备,统统予以充分的信赖和重用。而对于一些贪赃枉法、昏庸无为的官员,不管官职大小,左宗棠一律毫不留情地予以罢免、参劾。

当时,被左宗棠弹劾的官员,数量之多,简直“骇人听闻”。比如,咸丰四年(1854),他弹劾了镇道以下的失守官员18人;咸丰五年(1855),弹劾提督多顺庸劣,候补臬司“魁联离防”,请求将其全部罢免;咸丰九年(1859),两次弹劾永州镇总兵樊燮;等等。

左宗棠对官员的弹劾、罢免和重用,如同龙卷风一般,迅速掀起轩然大波。那些被弹劾、罢免的官员对左宗棠恨得咬牙切齿,纷纷站出来竭力攻击左宗棠,大造舆论,宣称左宗棠几乎成了湘抚衙署实际上的老大,甚至造谣挑拨左宗棠与骆秉章的关系。

当时,湖南就出现了“文武官绅非得左欢心者,不能得意;而得左欢心者,无不得意”和“巡抚专听左宗棠,宗棠以此权重,司、道、州、县承风如不及矣”等说法。一时间,对左宗棠的攻讦闹得满城风雨,流言蜚语此起彼伏。

舆论的压力是巨大的,一人一口唾沫就可能将左宗棠淹死。可想而知,左宗棠当时的日子有多么难熬。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陷入别人的评论中,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将其内心搅得巨浪滔天,再也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

左宗棠却完全秉承跟他神交已久的西方前辈但丁的原则:“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他知道,嘴长在别人身上,想要杜绝别人的议论是绝对不可能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去理会。不因为别人的“风言风语”而烦恼、生气,不因为别人的非议而改变自己的想法,由别人去攻击、诋毁、吐槽,他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且应该去做的事情!

这是左宗棠所坚持的原则,也是他在重重压力下依然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最终看到别样风景的一大原因!

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对下乡插队时遇到的那只猪表达了无限的怀念之情。为什么呢?因为这只猪敢于特立独行,不管面对知青也好,领导也罢,他都决不畏惧,始终勇敢、自信地遵从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要是左宗棠见到那只猪,恐怕会恨不得上前跟其握手寒暄、拍照留念,因为这只猪跟他完全是“志同道合”啊!

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几乎就是这句至理名言的有力论证!的确,只有经历过议论之火的煅烧,才能拥有一个宽广的心胸,面对任何压力,都无所畏惧,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打拼出一份精彩的人生。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传说中的大人物也好,还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也罢,都难逃跟左宗棠一样的命运——时刻面临各种膜拜和吐槽。不理他们,他们就只是你人生中的调味剂;相反,若是跟他们斤斤计较,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让他们更加卖力地针对你。左宗棠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所以,当膜拜和吐槽袭来时,可以淡定地“百论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只把精力用到如何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情上。

7.不后悔,选择了就做好逆袭的准备

人活一世,站在十字路口的机会颇多,每次都需要抉择。抉择之后,面对前方接踵而至的各种压力,有人选择在悔恨中度日如年,有人则选择无怨无悔地一往无前,绝不犹豫。

毫无疑问,左宗棠属于后者。他的一生,抉择如恒河沙数,却从未后悔过,而是时刻做好逆袭的准备。

同治六年(1866),左宗棠在给江忠濬的信中写道:“鄙人素日勇于任事,不知择地而蹈,生死祸福不足动其心,区区血诚,稍异流俗耳。”充分表达了他从不后悔,一往无前,时刻保持“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气概。

这一年,左宗棠身在福建,任闽浙总督,正兴致勃勃地兴建造船厂,却忽然接到朝廷任命,让他以钦差大臣的名义督办陕甘军务,主要任务自然是镇压西捻军。陕西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与富庶的闽浙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这是一件苦差事,聪明人肯定会以造船厂刚开始建造为理由请求留任闽浙,但左宗棠却没有推诿,而是毅然赴任。

左宗棠的这次选择,在初期简直是惨不忍睹。由于缺乏对西捻军的了解,左宗棠一直处于被动,剿捻任务迟迟没有进展。然而,左宗棠知道,后悔是没有用的,再后悔也无法让时光倒流,让事情重来一遍,他能做的唯有顶住压力坚持到底,让自己成为“逆袭达人”。

所以,当清王朝下诏派他带军进入陕西镇压回民起义时,左宗棠开始大肆逆袭了,他集中全力镇压陕西回军,接连击败董福祥、董志原等所属的陕西回军,继而移营乾州,陆续发动了金积堡之役、河州之役、西宁之役,荡平陕甘回民起义,让朝廷内外顿时对他刮目相看!

担任陕甘总督期间,左宗棠一边用兵,一边着手开展各种善后工作。他本着维护统治秩序的原则,对起义军大开杀戒,不惜背上“屠夫”之名,虽然他的做法值得商榷,但其“血诚”可见一斑。同时,他又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尽力安顿人民的就业和生活,帮助恢复生产,促进了陕甘一带政治、军事、经济的繁荣发展!至此,左宗棠赴任西北的选择才算圆满,肩头的压力才终于得以消除。这是一次漫长的逆袭,但从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起,左宗棠就从未想过“后悔”二字,而是时刻准备着逆袭!

事实上,纵观左宗棠的一生,时刻都挣扎在选择的边缘,时刻都在伺机准备着逆袭!因家中穷困而入赘周家;三试不第,毅然选择归隐乡间,另寻“终南捷径”;应张亮基、骆秉章之邀,出山入幕……左宗棠一旦做出抉择,就必然会坚定地坚持下去,永不后悔,直到逆袭那一天的到来!

当然,左宗棠的选择也并非全对。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左宗棠也不例外。在骆秉章幕府时,左宗棠就犯过人生中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策划扳倒总督杨霈。

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乘胜反攻湖北,湖广总督杨霈亲自率重兵抵御。但杨霈是个昏庸无能之辈,根本不懂用兵作战,他把军队全部开到前线,打算跟太平军来个鱼死网破。然而,当太平军真的决定跟他打的时候,他又不知道如何应战,结果未战而败。

接着,太平军趁机拿下了防守薄弱的省城,杨霈辗转逃到德安。当时,胡林翼已经调任湖北巡抚,率军转战武昌外围,对湖南起到了屏障作用。而杨霈却打着“防贼北窜”的旗号,奏调胡林翼移军汉阳以北的汉川,为他避居德安做挡箭牌!这跟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湘系人物的战略观点发生了分歧,于是骆府师爷左宗棠亲自操刀策划了扳倒杨霈的好戏,与胡林翼、曾国藩等人联合上奏弹劾杨霈,成功地把杨霈拉下马来。

这件事情原本是皆大欢喜的,既增进了湘系人物的政治影响,又成功地实施了长江中游的军事部署。但左宗棠没想到,就是这次事件,为他日后遭遇性命之忧埋下了伏笔!

杨霈被罢免以后,湖广总督由荆州将军官文接任。官文同样是个昏庸无能的官僚,而且比杨霈更“坏”,他和其他满人官员看到汉人如此得势,心里十分不爽。等到左宗棠参奏樊燮时,趁机诬陷左宗棠,让左宗棠差点被杀。但左宗棠却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奏劾杨霈也罢,参奏樊燮也好,虽然每次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可他始终追随自己的内心,将逆袭坚持到底!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人生总有太多选择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只不过有大有小而已。不同的选择,虽然只是一念之差,却可能会改变一生的命运!就像左宗棠一样,如果当初没有放弃会试,可能他终有一天会进士及第,但也许就会成为“范进第二”;如果在张亮基、骆秉章邀他出山之际,他坚定地拒绝,可能不会遭遇各种强势压力,但终其一生都只会是一个乡村教师;如果没有扳倒杨霈、参奏樊燮,可能他会继续以“二巡抚”的身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上达天听、得到重用的时日仍会遥遥无期。选择,往往带有风险和挑战,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想不被压垮,就必须一开始就做好逆袭的准备!

选择了就做好逆袭的准备,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意志力的体现。只有像左宗棠一样,在选择之后抱定逆袭的决心以及非凡的意志力,才能在压力的滔天巨浪中昂然挺立,最终站在成功的舞台上为自己的人生喝彩!

台湾作家黄明坚说:“做完蛋糕要记得裱花。有很多做好的蛋糕,因为看起来不够漂亮,所以卖不出去。但是在上面涂满奶油,裱上美丽的花朵,人们自然就会喜欢来买。”工作也是如此!左宗棠就深谙这一“职场规则”。

在晚清的官场上,左宗棠不一定是做事最兢兢业业的,但在上司和老板的眼里,他绝对是最恪尽职守、最忠诚、最值得信赖的!为何?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做事”,让上下级、老板乃至群众看到他在“做事”,他就成了最可靠、最可信、最受青睐的员工,所以,左宗棠虽然狂妄不羁、性格刚烈、动不动就得罪人,仍然没人撼动得了他,压得垮他!他仍然能够顶着如此多羡慕嫉妒恨的压力,扶摇直上,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