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压不垮的左宗棠
2504600000024

第24章 谋智双修,靠精锐之师锻造压不垮的脊梁(3)

“练胆”就是用我们常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念给士兵们洗脑,让士兵们个个猛如豺狼。在左宗棠的特殊训练下,就连被公认为不能打仗的八旗兵、绿营兵也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左宗棠曾在家书中写道:

用兵最贵节制精明,临阵胜负只争一刻工夫。譬如在家读书、作诗文、习字是平时治军紧要工夫,而接仗不过如入场就试耳。得失虽在一日,而本领长短却在平时。果于“节制”二字实有几分可恃,临阵复出以小心,则事无不济。

在这里,左宗棠将打仗比作学习,读书、作诗文、习字都是平时练兵必不可少的功夫,而打仗就如同入场考试一样,虽然得失会在一日之内出现结果,但本领的大小却是平时训练出来的。所以,战场上,计谋、策略虽然重要,平时的训练仍然十分关键。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磨刀”就是修炼自己各方面的功力,提高自身硬件设施。古人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把工作上的挑战和压力当成左宗棠的战争,那么“磨刀”就是战争前的练兵和整饬军队,只有军队战斗力提高了,才能够在各种压力下像左宗棠一样顽强成长,最终取得成功。

做一件工作也是如此,比如你拿到某个项目,应该先结合部门实际查找问题,制定解决措施,然后再抓住工作重点,确定工作的具体实施,这样虽然花了几分“训练”时间,但却有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措施,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有条不紊,效率反而更高。

我们常说“厚积而薄发”,左宗棠隐居乡间数十年,虽然是由于落第不得已而为之,但他仍然抱着日后会“用兵打仗”的目标,不断自我训练,以至于初次出山入幕就让天下人刮目相看。真正用兵打仗之时,他又专门拿出时间训练军队,把前期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建立起一支上规模、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军队以后,才正式开进战场,从而使得将士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赢得了无数次胜利。

左宗棠生活的时代,国家风雨飘摇,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起义军此起彼伏,老板、上司、同事乃至下属和百姓都密切关注着左宗棠的成败,左宗棠肩头的压力之大实在难以形容。但凭借事先的训练,打造出一支战斗力卓绝的军队,左宗棠理所当然地顶住了这些压力!这就是“练兵”的强大效果之所在!

6.激发出斗志,才能顶着压力迎难而上

在率领部下冲锋陷阵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高山险阻,这种强大的压力往往会令一些“士兵”士气低迷,影响整个队伍的斗志。对于这种情况,左宗棠有深刻的认识。

左宗棠说:“治军先养气,治病先养心,乃不易之理也。”古往今来,大凡军事家都知道以士气的盛衰来判定兵事强弱胜败的道理,左宗棠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这种“养气”与程朱理学结合在了一起,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用兵之中。

激发士兵的斗志,促使士兵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有我无敌的气概,才能充分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和坚定性,收到“克敌”的效果。如此一来,摆在面前的压力也就不再是压力了!

光绪二年(1876)三月十三日,左宗棠抵达肃州,准备指挥大军出关,西征收复新疆。然而,就在左宗棠忙着召开军事会议,准备率军出发之际,却出现了一件怪事。

当时驻在肃州的主力部队是刘锦棠的老湘军,这些士兵跟随左宗棠南征北战多年,向来勇猛无敌,所向披靡,但这次,不少人却出现了畏战、厌战、不愿出关的负面情绪。南方人来到西北,长期水土不服,已经让他们十分郁闷,听说又要去新疆,想想一路上沙漠戈壁、飞沙走石,夏天热气蒸腾,冬天朔风大雪,不用亲身经历,他们就已经彻底崩溃了。

而其他各路兵马几乎就是看老湘军行事,要么不敢打先锋,要么即便敢做先锋,也在不断窥察主力部队老湘军的动静,看到老湘军一个个士气低落,他们自然也没什么斗志了。

一开始,左宗棠十分纠结。所谓“打仗以胆气最贵”,这样下去,就算强行出关,真到了战场上,面对接踵而至的重重压力,大军也会不战自败。

可是这种情况又不能单靠军法处置,若是个别人的问题,可以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但士兵普遍士气低落,只能正面教育,想办法激励、鼓励他们,促使他们变消极为积极。于是,左宗棠就和刘锦棠密商,决定效仿宋朝大将狄青用占卜之法激励将士的战斗情绪。

他们定下计策以后,各自回去精心布置。第二天,大军启程缓缓向肃州城进发。当他们经过董字营前时,一名湘军老兵忽然从行列中跑了出来,高声大喊,直奔到左宗棠面前。

亲兵见状,连忙拉住他,但他始终不肯离去,反而大喊道:“我是老统领派来的,老统领要出关打先锋,可是好几个月不发军饷,无衣无食,如何打仗?请发给一个月军饷,让战士们吃饱了,一起出关杀敌!”听到这个老兵的话,将士们都大吃一惊。刘锦棠所率领的老湘军原是刘松山的部下,刘松山爱兵如子,深受部下爱戴,被称为老统领。刘松山战死以后,老湘军悲愤难当,统统化悲痛为力量,奋勇当先,为刘松山报仇雪恨。此时,忽然听到老统领英魂下凡,还口口声声要去新疆打仗,将士们顿时激动异常,满腔热血沸腾起来!

左宗棠马上抓住时机,细数刘松山英魂不散、精神永在的崇高精神境界,并命令大家以十分虔诚之心向空遥拜,以表达对老统领的敬意,甚至亲自带头向空中顶礼膜拜!

接着,左宗棠又命令全军设祭,祭奠刘松山,还焚化了大量纸钱、车马、衣服、兵器等。这样一来,刘松山英魂显灵要带领湘军打先锋、收新疆的消息就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军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这次刘松山显灵事件是左宗棠一手策划的,但效果非凡,等于为西征大军召开了一次誓师动员大会。当时的社会,上自皇室、官僚,下至士卒、百姓,无不迷信。左宗棠就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和将士们对刘松山的崇敬、怀念心理,导演了这出英魂显灵的好戏。

对于激发将士们爱国杀敌的斗志来说,这实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经此以后,部队中人人摩拳擦掌,个个奋勇当先,那种厌战畏难的负面情绪一扫而光,全都变得情绪激昂起来。于是,西征大军顺利地大举出发了。

大军出关以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荒凉地带。大军所行之处,天空中时常有数万只乌鸦随着军队飞行。军队停下歇息时,这群乌鸦就在天空盘旋飞翔;军队拔营前行,鸦群就飞翔在前,时时不离左右。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乌鸦是不祥之鸟,“乌鸦当头叫,灾祸要来到”。将士们看到这么一大群乌鸦随军而行,不由得心头再起阴霾,议论纷纷。左宗棠也十分担心这会影响将士们的斗志,就灵机一动,宣称这些乌鸦都是老统领派来助战的神兵,来给西征大军引路,堪称最好的向导。

玉门关外本就生物稀少,很难见到这种盛况,将士们不由得信以为真,认定这些“乌鸦兵”是老统领英灵派来助战的,顿时感奋不已!

就这样,斗志高昂的大军浩浩荡荡地通过天山险阻,进入了人烟罕见的大戈壁。戈壁气候异常,环境险恶,将士们不由得心生畏惧,军中更是传出谣言,说戈壁中有巨怪,专门偷吃活人、牲畜,听到人马声,就会刮起一阵飓风,顿时飞沙走石,天地昏暗,妖怪随风而至,把方圆百里内的人畜统统吃光。

谣言不胫而走,军中人心惶惶,都不敢继续前行。左宗棠得知以后,知道将士们的斗志又受到了影响,忧心不已。原本远征就是冒险的行为,若是斗志受损,必然一败涂地。

于是,他装作怒气冲冲地说:“哪来的妖魔?胆敢来侵犯我西征大军吗?只要它敢出来,我们就开炮轰它,让它死无全尸!”接着,左宗棠传令全军,一路上不时鸣炮。一路走来,没有见到半只妖怪的影子,将士们都认为左宗棠天威,有神灵相助,斗志由此大振,终于顶住了中外压力,成功地收复新疆!

大凡战争,士气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支没有斗志的队伍肯定要吃败仗。左宗棠深知这一点。同样,他更知道“哀兵必胜”的道理,怀有哀悯之心的队伍由于符合了事物的正理,所以必然能够获胜。所以,当他发现将士斗志全无之时,就巧妙地安排了“刘松山显灵”的事情,借由已故刘松山的崇高精神和将士们对他的怀念、敬畏之情,激发全军斗志!

虽然左宗棠使用的方法对于现代人而言很难奏效,但其目的却是值得肯定的。一旦燃起生命的斗志,每个人都会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努力寻找成功的机会。越是巨大的压力,他们越会自告奋勇地迎难而上!人,最可怕的不是遭遇多大的生活、工作、竞争压力,而是缺乏斗志,缺乏战胜困难、抵抗压力的信念!左宗棠半生潦倒,深谙消除压力的方法,所以他总能充分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激发部下的斗志,将他们铸成帮自己顶住压力的铮铮铁骨。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经济、精神、政治等方面的利益是客观存在的,相应地,追求利益过程中的压力也是必然存在的。

其关键不是面临的压力有多大,而是如何激发斗志,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很少有人不会面临压力,想要成为新世纪的“左宗棠”,顶住压力,平步青云,首先要学会激发斗志!激发自己的斗志,激发自己团队中每个人的斗志,联合起来,组成“圣斗士”军团,迎面砸来的压力也就不攻自破了!

7.危急时刻,淡定的人生压不垮

面临风险时,大部分人都会变得悲观、退缩、害怕,这时候就是考验一个人的应对危机的能力了。

作为压不垮的英雄楷模,左宗棠十分善于应对危机,更善于示范给团队看“局势是安全的”,淡定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压力,使得部下们信心十足地跟随自己前行。最明显的一次,莫过于景德镇之围。

咸丰十年(1860),左宗棠刚刚步入仕途,奉命组织了楚军,开始接受作战任务。当时,太平军连打几个胜仗,解除了清军对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直接威胁,开始分兵西征,并分三路大军分别从东、南、北三面进攻祁门,继而拿下了彭泽、都昌、鄱阳、浮梁等地,切断了祁门曾国藩湘军大营的粮道和文报。

曾国藩顿时陷入了困境。这对左宗棠和曾国藩来说,都是一道重压。左宗棠得知以后,却丝毫不见慌乱,淡定从容地分析局势,继而派兵回防景德镇,以防祁门仅剩的这条补给线也被切断。丢掉这条补给线,祁门大营就将必丢无疑!此后,左宗棠向太平军发起反击,夺回了浮梁城,分兵驻守浮梁、婺源,他本人则督军驻守景德镇。

与此同时,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领一万五千人马从天京出发,雄赳赳、气昂昂地越过江西,直奔武昌。李秀成知道左宗棠用兵如神,极富谋略,本不想跟左宗棠的楚军交锋,可是走到半路忽然改了主意,决定顺路拿下石门镇,夺取粮草。

于是,李秀成率领大军向石门镇发起猛攻。李秀成采用的是太平军的惯常战术,一面攻城,一面令大军不停挥舞战旗,同时敲响数百面锣鼓,再加上枪炮声、呐喊声,气势十分雄伟。

石门守将全克刚在城楼上看到太平军如此壮观的场面和浩大的攻势,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一面命令将士们死守石门,一面派人向左宗棠求援。

左宗棠初次率领自己的队伍出湘作战,本就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又接连获胜,更是欣喜若狂,信心倍增,正要寻找机会跟李秀成决战,一展楚军威风。

得知石门的危急情况以后,他马上派遣王开琳、王开化率领驻扎在景德镇的五千楚军赶赴石门救援。我们都知道,此时的左宗棠手下总共也就五千楚军,倾巢出动,简直是在玩火自焚,万一被李秀成乘虚而入转攻景德镇,那形势将难以挽回。

但左宗棠认为李秀成正全力攻打石门,根本没工夫顾及景德镇,而且他也不可能知道景德镇倾巢出动。为了以防万一,左宗棠命人在城墙上遍插旌旗刀矛,让留城人员,不论老弱病残,统统披挂上阵,轮流上城头巡逻。

如果按照左宗棠的剧本发展,事情也就很容易搞定,左宗棠也就不会遭遇多大的压力,更别提危机事态了。

但人生原本就是由各种意外组合而成的,更何况左宗棠这样一位英雄的人生呢!楚军派出去的第二天,景德镇里的两个太平军间谍就摸清了城里的一切。他们欣喜若狂,连忙将这一重要情报报告给了李秀成。李秀成简直是喜出望外,马上决定分兵攻打景德镇,命他的养子李容发率领三千兵马日夜兼程进攻景德镇。

这是左宗棠始料不及的。当他得知李秀成分兵攻打景德镇时,李容发的兵马已经在五十公里外了,调军已经来不及了!形势十万火急!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压力!

成败不仅关系着景德镇的存亡,更关系着祁门大营的存亡,乃至左宗棠本人的生死!左宗棠心急如焚,但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兵,不能乱了方寸,在这种危急时刻,更要保持镇定,从容淡定,做好部下和全城百姓的“主心骨”。

冷静分析以后,左宗棠认定城里有间谍,不然,何以楚军刚刚离城,李秀成就马上派人来打景德镇了呢?可是,如今景德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空城,拿什么来应付?难道效仿诸葛亮再唱一次“空城计”吗?可“空城计”乃是千古绝唱,只能唱一次,不能唱第二次。左宗棠越想越纠结。

但是,敌军正不断迫近,时间已经不多了,必须尽快想出应对策略。左宗棠打定主意,决定利用城里的间谍,唱一出新版“空城计”。

他一面火速派人通知王开琳率军返回救援景德镇,一面在城内散播消息,说王开琳率领的楚军大获全胜,大败太平军,活捉李秀成。为了把戏演得逼真,左宗棠更是派人在楚军总部衙门张灯结彩,大放鞭炮,召集景德镇的文武官员、商号老板以及社会名流来总部衙门庆贺,左宗棠本人则穿起朝服,在大门外笑容满面地迎接宾客。一时间,景德镇城内真如取得胜利一般,热闹非凡。

城中的太平军间谍始终密切注视左宗棠的一举一动,得知这些情况,心急如焚,马上出城向李容发报告。李容发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心急火燎,顾不得攻城了,直接命令全军掉头往回走。不过,与诸葛亮退敌司马懿“一去不返”有所不同,李容发半路得知被骗,又率军杀了回来。

左宗棠早就料到李容发会返回来,早已经披挂整齐,从容淡定地恭候在城楼上。

这时候已经是晚上了,黑夜里光线昏暗视物不清,李容发看到城楼上号令严肃,井然有序,以为左宗棠已经调来了援军,不敢贸然进攻,只令部下向城楼射箭放炮,绑扎云梯,准备等次日天亮以后正式攻城,活捉左宗棠,以雪心头之恨!

一夜的时间,已经足够左宗棠召回王开琳!第二天清晨,两军正式对阵,此时的左宗棠更加从容淡定,完全不把李容发放在眼里了!因为王开琳已经率部赶回。

当李容发准备下令攻城时,左宗棠却率先擂起战鼓,下令前后夹攻。太平军顿时阵脚大乱,溃败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