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岁的加法30岁的减法40岁的活法
2504800000019

第19章 40岁如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3)

宇文泰的成功之处在于,在他自己势单力薄的时候,即使自己的三哥洛生被尔朱荣所杀,他也能够韬光养晦、不露声色地打消尔朱荣的戒心,还得到他的重用;而在机遇面前,他能积极进攻、毫不退让,牢牢地将机会抓到自己手中。

棋局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围棋高手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棋子都是关键的,胜败也在一棋之间。人生这盘大棋中,重要的不是自己是什么身份或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关键在于进退自如。从某种意义上说,做人的本质就是知道进退。人的一生就是竞争、调和的过程,学会了进退才能成为人生的棋艺高手。人生如棋,在进攻时不忘防守,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才是智者的选择。能进,不失为勇;而退,则更显出智慧的一面。其实,退是一种谋略,退是一种交换,更是一种维系生存的手段。退能保身,退能成事,退是大勇,更是大智。真正的英雄,能进能退,进退自如,于是不败!只退不进,是懦夫;只进不退,是莽夫。能进能退、进退有序,方才是成功之道。

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往往是中国古代帝王心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实我们每个人亦是如此,冲动是属于已经过去的那些岁月,经历了20年打拼的洗礼,忍耐对于每个人来说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这个时候棋差一着不是因为忍耐不够,而是时机不对。所以并不是说“能进能退”即是完美,还要做到进退有度。什么时候该猛烈进攻,什么时候乘胜追击,什么时候镇守关隘,什么时候弃城而去,关键就在时间。其实这个时候一方面是直觉,一方面是对形势的掌握和分析。看清形势,合理分析利弊,采取适宜的进退方式才是40岁应该练就的本领。其实经历20年的工作,即使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是跌宕起伏,也算是经历过成败荣辱。分析情况的能力已经在不断的磨炼和锻炼中得以提升,现在正是总结经验、合理运用的时候。

一张一弛皆有度

生活的快节奏,给我们无处不在的压力,让当代人就像一根绷紧的弦,而这个根弦很多时候无法松下来,因为压力源总是客观存在着。我们能做的是“解”压,在紧张的人生中学会让自己放松,来解决压力的负面影响,增强自我抗压能力。一张一弛皆有度,只有学会让自己能够松弛有度,人生之路才能走得长久。

仙人掌是一种生活在沙漠地区的耐旱植物,在干旱的热带沙漠地区,水分奇缺,不要说人类难以在那里居住,就连其他生物也极其稀少。可是,耗水极少的仙人掌,却被赋予得天独厚的抗旱本领,能够战胜那里的骄阳和热风,把热带沙漠风光点缀得更加壮观美丽。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棵37.5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过了六年,那棵仙人球仍然活着,而且还有26.5公斤重。也就是说,经过六年时间,它只消耗了11公斤水。也曾有人发现,一棵在博物馆里活了八年的仙人掌,平均每年因生长而消耗掉的水分,仅占其总贮水量的7%。

仙人掌是怎样节约用水,抵抗干旱的呢?为了减少蒸腾的面积,节约水分的“支出”,叶片已经慢慢地退化变成了针状或刺状。绿色扁平的茎也披上了一件非常紧密的“外衣”——角质层,里面还分布着几层坚硬的厚壁组织,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水分的散发。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掌表皮上的下陷气孔只有在夜晚才稍稍张开,这样便大大地降低了蒸腾速度,防止水分从身体里跑掉。

仙人掌的茎长得厚厚的,变成肉质多浆,简直成了一个大水库。如果遇到一次阵雨,那又深又广的根系就拼命吸收,同时茎把输送来的大量水分贮存起来,以供常年干旱的需要。墨西哥有一种巨柱仙人掌,长得像一根根大柱子,有几十米高,体内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分,过路人常常砍开仙人掌来解口渴。

经过这一加一减,仙人掌就有效地保持了体内的水分平衡,成为沙漠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给枯寂荒芜的沙漠带去了生命的绿意。我们也要学会给人生压力一加一减,让生命和精力维持平衡。

我们每天要喝水,喝水就要有杯子,无论是什么样子的杯子,拿在手里,即使装满水并不觉得有多重,可是如果我们一直拿着这个杯子不放,结果会怎样?拿一分钟,谁都可以做到;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就得进医院了。其实杯子的重量是没有改变的,但是我们拿得越久,就越觉得沉重。这就像我们承担的压力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时间长短,到最后就会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如此才能拿得更久。所以,你应该将承担的压力于一段时间后适时地放下并好好地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来,如此才可承担更久。

张弛有度,一张一弛方得长远。该紧张工作的时候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当闲暇时光到来又能彻底放松而不考虑让人徒增压力的事情。这样做最有利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持身体健康。当工作摆在面前,我们不应当插科打诨,应当集中精力完成;但是当休息时间到来,我们也不必再挂念烦心的工作,尽量地放松休息。这是保持精力的好办法,劳逸结合方为上策。

当然张弛有度的关键在于“度”,就像琴弦、皮筋,不能绷得太紧,不然就断了,所以掌握好度在哪里非常重要。讲白了张弛有度,也无非是要选择适宜的时间点,并且准确地估计自己的极限。众所周知,不管你在闲暇时间选择放松还是选择继续绷紧神经,工作的时候你都不能懈怠。紧张的工作充斥着我们每天的生活,什么时候应当放松,什么时候可以选择为更好的工作做一些准备,这个就要看我们能够承受到什么程度。现在我们的身体实际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所以这个松弛的时间并不是到了极限就最好,恰恰相反,已经超过了九分力的时候就要考虑放松自己,让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就像之前所说,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另一方面则是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负责。

多充电,紧跟时代的脚步

对于40岁的人来说,经验就是他们的不二法宝。但是容易受经验影响,有些因循守旧也是他们的一大弱点。这并不奇怪,毕竟做了千万次都是对的事,你告诉他现在不对了,谁也接受不了。在运用经验的同时如何摆脱墨守成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就是和年轻人一样,多充电,学习掌握现在相关行业的前沿视觉,紧跟时代的步伐。

我们所掌握的职业技能、生活知识都并不是历久弥新的。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大为缩短,个人用十几年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如果不再学习更新,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据统计,当今世界90%的知识是近30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5~7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逐渐流失。因此,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相反,现在社会高速发展,一旦忽视,往往就很容易落伍,然后进入恶性循环:越落伍越不懂不理解,越不懂不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就越落伍。所以,并不是40岁了我们就不需要学习,拥有大量前辈的丰富经验也是不够的,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样对现在的专业潮流前沿也要略懂一二。不想落伍,只能加快学习的步伐。

师旷是我国古代着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说:“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我现在已70多岁,再想学也太迟了吧!”师旷笑着答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有些不高兴:“你这话什么意思?求知与点蜡烛有什么关系?答非所问!你不是故意在戏弄我吧?”师旷赶紧解释:“我怎敢戏弄大王您啊!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所以光叹息不知道的太多是没有用的,而是要行动起来,为自己“充电”,习惯不断学习。

对于40岁的我们,可能学习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得心应手了。倒不是说长时间不学习、也不是指没有考试监督,主要的原因是在生理上我们的记忆力和反应力都大不如前。这个时候关键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就是要笨鸟先飞。毕竟你看三遍的东西可能年轻人一遍就能熟悉,所以在应对工作和咨询前做好功课必不可少。或许你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准备和学习上,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年轻人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在适应工作和工作闲暇的娱乐上。或许你在家里的负担比他们重,不过不妨碍你因为工作熟练而比他们效率高。所以笨鸟先飞,提前学习,“充电”时间变长也没有关系,也许从中你会得到比年轻人匆匆结束更多的感悟和体会。

其次,就是要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经验。这个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得心应手了。年轻人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往往依赖于强制的机械记忆,而我们不同,我们迎接新知识的时候往往已经有了原有知识作为支撑的操作运行经验。这个时候巧妙地运用经验,通过对比或者结合实例的方式逻辑地掌握和记住新知识就是效率极高的方式。毕竟你很容易记住昨天和谁碰面、谈了哪些问题,却记不住秘书已经为你准备好的、耐心诵读记忆了十遍的演讲稿。

最后,要合理运用现在的信息渠道。很多我们的上一辈人,甚至我们中的有些人对于电脑非常陌生。即便是用它上搜索引擎寻找需要的信息也会为键入什么关键词而犯愁。主要是我们对这些飞速发展的信息工具还不太了解,这一方面限制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在我们“充电”的过程中,更加加大了我们的学习成本,所以学会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你在短时间内充电,至少应急没有问题,接下来的事情你可以选择交给图书馆或者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智能手机现在也是了解知识和信息的便捷渠道。

当然所谓“充电”,并不是只学会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就好了。掌握瞬息万变的信息,一方面对工作有利,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上也会有丰富的谈资。能够适时地参与大家热衷讨论的话题,有利于巩固与上级和下级乃至合作伙伴的关系。这个时候并不是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充电,广泛地通过电视、网络掌握相关的信息更加有效。不需要太过深入,只要了解一些。毕竟在这个上面浪费太多时间就有些舍本逐末了。

在离德国科隆不远的西比希城,约翰娜·玛克司夫人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早在1994年,当时70高龄的她,经过长达六年的刻苦攻读完成了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文凭。九年之后的今天,玛克司夫人又在年近八旬的79岁时,完成了长达200页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如何度过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最后被科隆大学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小城的市民们,无不对这位孜孜不倦的老人赞叹不已,由此她还当选为该城“最伟大女性”。而前不久,玛克司夫人作为嘉宾,参加了德国着名电视主持人迪沃累克主持的一次脱口秀节目。于是全国范围的观众都认识了这名戴着大框架眼镜、说话有条不紊又颇富幽默感的老人。

玛克司夫人退休之前长期在一家公司任职,是个活跃、开朗的女士。退休之后,不甘寂寞的她先是上了一个法语班。后来在报上看到科隆大学招收老年大学生的广告,便勇敢地报名成为正式大学生,当时她已满65岁。据她自己披露,第一学期的学习让她最难以适应。因为上中学时,课程和课表都是由学校或教师制定的,而这回,一切都得自己安排。在渡过最初的难关之后,她越学干劲越大,而且凭借着年轻时积累的丰富知识和打下的良好的学习基础,成绩居然经常在班上遥遥领先。平时她和年轻人一样身穿运动装或牛仔服,还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游戏或体育运动。她坚持每周参加一次。她在入学的第三年就学会了电脑操作,还积满了所需要的足够学分。不过她并没忘记时不时忙里偷闲地回家操持家务,并尽量抽空陪伴夫君进餐。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在她念书期间,竟然做到了学习、家庭两不误!

玛克司夫人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老年妇女如何才能安度晚年。玛克司夫人曾深入多个养老院和普通家庭,采访了34名终身学习的老年妇女。由于她是她们的同龄人,她们几乎毫无例外地向她倾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在自己心灵深处的创伤,以及进入老龄之后感觉到的孤独、失落等负面情绪。而正是老年时代孜孜不倦的学习,使她们的晚年生活异常充实和快乐,有的还因此而克服了酗酒、吸毒或依赖药物等恶习。她认为,进入老年后大脑的“锻炼”尤为重要,如背诵歌词和外语单词就是很好的锻炼大脑的方式。在论文中她强调,每个人都会变老,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如何度过晚年却可以由自己决定。

现在,玛克司夫人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来信,其中也不乏来自年轻人的。一名30多岁的少妇在信中写道:听了您老人家的故事,我们再也不怕变老啦!

所以总是充电学习,还能有助于我们保持年轻的心态。毕竟对新兴事物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否已经过时。

让表情变成你的招牌

在某大学的课堂上,一位老教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人和动物,在生理上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都想由自己说出那个正确的答案。这看起来并不是个很难的问题。

有人说,是站立行走。教授说,不对。大猩猩也是可以站立的。

有人说,是懂得用火。教授不悦道,我问的是生理上的区别,并不是进化上的异同。

更有同学答,是劳动创造了人。教授说。你在社会学上也许可以得满分,但请听清我的问题。

满室寂然。

教授见同学们混沌不悟,自答道,记住,是微笑啊。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有人类这样丰富的表情肌。比如笑,一只再聪明的狗,也是不会笑的。人类的近亲猴子,勉强算作会笑,但只能做出龇牙咧嘴一种状态。只有人类,才可以调动面部的所有肌群,调整出不同规格的笑容,比如微笑、嘲笑、冷笑、狂笑,等等,以表达自身复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