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吴起兵书
2505200000015

第15章 治兵篇(2)

所谓“法令不明”,就是教导训练之时不依军法,没有严明的纪律,作战之时士卒就难以听从统一指挥,从而自乱阵脚,这样当然会不战而自败。所谓“赏罚不信”,就是经常更换将领,从而使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若配合作战自然不会协调。像这样“赏罚不信”而屡战屡败的实例,在宋朝尤为突出。宋朝统治者鉴于唐王朝因藩镇割据而致灭亡的教训,改采频繁更换将领的方法来避免将士之间产生感情,其结果是将与兵互不熟悉,在实际作战时往往造成兵不听调遣,军纪涣散而没有战斗力,因此在与辽、西夏以及金兵的对阵中,几乎是每战必败。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宋王朝的外交政策总是以妥协退让为原则。这样的历史教训是应当记取的。

将此观点推而广之,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当今商业活动中,我们应当强调严明经济法纪,唯有如此,才能使商业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前进;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只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如果过于频繁地更换经营者,必然导致经营管理的制度变化无常,从而使公司、企业在不断适应新制度中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会造成各个部门因变更管理者而互相牵制,也就自然会影响经济效益。

在这段文字中,吴起还提出法令严明的谋略思想。所谓“军令如山”,就是对军令的严肃性、不可动摇的特点所作的形象描述:军令就像雄伟的高山一样严肃而不可动摇。“司令”就其本身字面的意思而言,就是“主管军队号令”的意思,但在现代军事制度中,“司令”就是一个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这恐怕与自古以来人们都特别重视军队的号令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吧!

作为大将必然要号令三军,号令严明,军队的战斗力就强。因此自古以来的大将都重视号令。孙武训练女兵,在“三令五申”之后,吴王的两个宠妃仍不以为意,孙武便下令处斩,女兵骇然,无不听孙武号令而动。在此时,孙武对吴王说:“即使让这些女兵赴汤蹈火,她们也不会有所犹豫。”此外,司马穰苴“立表而诛宠臣庄贾”、吕蒙“涕泣而斩乡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都是军令之不可违的明证。

号令不严明的军队即使人数多也没有战斗力。清朝后期,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由于汉人长期的“反清”,加上清王朝本身的腐败,于是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队伍,并且很快就占领了江南重镇南京。但因洪秀全不注重军令,又不以身作则,导致麾下的将领各自为政,彼此攻击。在这样的形势下,起义军的军力迅速削弱,南京旋即失守。虽然后期有李秀成、陈玉成等骁勇善战的将领苦苦支撑,但终未能力挽狂澜,扶救危亡。军令不严,不但各路将领不听中央号令,就是普通士兵也都任意胡为而不受制裁,军队当然丧失战斗力。

可见,军令的严明不仅只在制订过程,执行过程更是一大关键。如果不执行,再严明的军令也等于一纸空文。而执行时,不但要对士兵严,还应做到官兵一致,尤其是为将者应处处以身作则,如此军令才能得以落实。曹操曾下令军中:不得在行军过程中践踏百姓的庄稼,违令者斩!有一次,他所骑的马因受到惊吓而跑入百姓的庄稼中,于是曹操举剑自裁。他的手下见状大惊,急忙制止,曹操还是坚持自裁,后经大将们苦苦哀求,曹操才以“割发代首”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已接受惩罚。曹操能迅速平定北方,与他的军令严明不无关系。赤壁之战时,周瑜作为军中统帅,号令营中将士不得随便与他人接触,以免泄漏军机。后来,刘备想见周瑜营中的参谋官鲁肃,周瑜明确表示不得违背军令,硬是不让刘备见鲁肃。正因为如此,周瑜后来多次设计蒙蔽曹操才得以成功。要是周瑜军令不严,在当时那种不利于孙刘联军的形势下,恐怕难免会有人去曹营通风报信,这样,周瑜和黄盖的苦肉之计恐怕也就难以成功了。诸葛亮也曾因为误用马谡守街亭而导致北伐中原大计失败,并由此而自请受罪。历史上的名将都是重军令的,而且他们总是以身作则,不独曹操、周瑜、诸葛亮才如此。

治军固然需要有严明的军令,治国同样需要有严明的法纪。美国和日本的法令条款就极其详尽,凡是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有害国家、团体和他人的做法都有制裁条款。我们在此不去探求其是否完全依法办事,单就其法令条款之详尽而言,对我们来说也是大可借鉴、参考的。

海尔集团的OEC模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强化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并一丝不苟地坚持。OEC颁布之初,一位质检员在检查中发现一颗螺丝没有规定到位,于是按责任价值和缺陷性质做了记载。不料被查工人对质检员出言不逊甚至动手打人,拒绝签字。

张瑞敏于是将这名已有20年工龄的犯规者降为试用员工,并下令全厂通报批评。制度就这样坚持下来了,后来工人们发现,由于制度的坚持使质量指标提高了,虽然每天出现问题马上要受到处罚,而且要立即整改,但到月底一算,在质量方面的收入反而比以往增加了。

现在的海尔,156个质量控制点都有质量跟踪单,10个重点工序设有质量控制台,产品从第一道工序到出厂都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即使不合格产品到了用户手中,一旦接到反映,哪怕是一张门封条的毛病,也可以凭着“出厂记录”找到直接的责任人。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然而张瑞敏清醒地认识到,打破平衡状态,创造新动力,才能带动企业攀上新的台阶,取得持续、稳步的增长。企业原先发展的动力最多不过是使企业在“市场的斜坡”上维持原来的高度。动力来自差距,认清差距,就明确了目标,也就产生了缩小这种差距的新动力。于是张瑞敏在“日日清”的基础上,给“OEC”模式又添了一道内容:“日日高”。这个理论又被形象地称作“木桶理论”:木桶盛水的高度总与木桶最低的一块板高度持平,若想木桶装水多,就必须不断向上提最低的那块木板。因此,海尔在高起点上稳扎稳打的要诀便是不厌其烦地每天清理薄弱环节。

张瑞敏曾借用美国一位管理学家的话来阐述OEC模式的核心思想。这位美国人认为,企业该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张瑞敏认为,企业运行过程中时时处于正常,才可能没有激动人心的事发生,而这只有通过每个瞬间都进行严格控制才可能实现。中国企业热衷于搞这个“月”那个“日”,一直摆脱不了“运动”式的管理,看起来轰轰烈烈、激动人心,但运动一过,又回到原来的低水平状态。

斜坡球体定律这个理论主要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在中国企业里,最麻烦的问题就是今天达到了,明天就可能达不到。对一种标准的贯彻或一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要求,如果个人没有“可持续性”,会导致团队没有“可持续性”!比如要求某员工把桌子擦干净,今天他擦干净了,明天就差点,后天可能就不擦了。而在国外发达企业里,这种情况就很难看到。所以经营中国的企业,就要不断地要求员工,海尔把这叫做“反复抓,抓反复”。

执行不是简单的说什么就去做什么,执行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设定目标的结果,所以执行是设定、讨论、目标、实施条件、执行到位、结果等系列完整的过程。成功的实现目标,必须建立一个好的执行文化。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企业,企业做事的风格和企业领导有些相似,很多领导只是想:“怎么样才能让我的员工努力的为企业工作呢?”但自己并没有以身作则,做事情优柔寡断。出现底下的员工互相推诿责任,执行不到位,目标的设定往往等同虚设,这只是企业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很多企业遇到这种情况,也懂得自我诊断,开会共同商讨企业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缺乏执行力,需要建设执行文化,但建设执行文化,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大家一脸的茫然。其实,很多员工心理早已经有谱了,只是不愿表达出来,企业领导是企业最具影响力的,想要建设执行文化,当然首先从领导开始了。企业的员工大多数向上看齐,你领导都做不到,为什么来要求我们。

领导首先建立自己的执行文化,但能不能将设定的目标做好,存在两个制约的因素,一是领导者的综合素质,二是贯穿执行过程的责任感。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很重要,领导者良好的个人修养、胸怀,以及对企业战略、运营、人员的了解和掌控等,决定执行文化的一个高度。领导者通过对企业综合、正确的认知,才能做出科学的、对企业产生推动的、能够执行的决策。反之亦然。第二个企业的领导者拥有的责任感,使执行力贯穿前后,高层领导具有这样的责任感才能制约和影响部门经理的执行力,部门经理具有这样的责任感才能制约和影响主管的执行力,同样,主管具有这样的责任感才能制约和影响基层员工的执行力。执行文化从上至下,贯穿首尾。

很多员工的执行力,光有企业领导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具备完善的企业文化前提下,还要创造健康的组织运营文化,这才能保障使执行融入当中,成为一种执行文化。

组织运营文化是企业员工价值观、理念和行为的总和。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不同的价值观和理念,这种价值观和理念对员工的影响很大,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潜力、领导者的影响、公司的培训、企业对外的行为和原则、企业对待员工的各方面的态度,和自己在企业的发挥空间和职业规划等,都会形成员工对企业主观的评价和对这个企业的理念,恰恰这些理念也决定了员工对企业的认知和行为,组织的运营行文化就是在众多员工的工作的习惯中沉积而成的。

解决了员工对企业的理念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员工的具体行为规范,并逐渐就会形成一个组织的文化。组织运营文化的形成,为建立企业执行文化,提供了强大的铺垫,执行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为了激发员工的行为态度,还必须将员工的业绩与行为挂钩,通过绩效考核体系,促进组织运营文化的优化和继续。

当企业具备了领导者的执行影响力和组织的运营文化的两个条件时,就形成了以高层领导为点,以中、底层领导为线,来影响基层员工的面。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执行文化,才能成为企业运营管理的有效手段,才能使企业的运营自如灵活、才能让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进止有度,饮食有适

【原文】

吴子曰:“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废,以居则乱,以战则败。”

【注释】

行军:用兵作战的意思,同现代军事用语的“行军”有区别。

任其上令:能胜任上级交付的使命。

解舍:解甲休息。

【译文】

吴起说:“用兵打仗的原则是,不要违背前进和停止的节奏,不要耽误适时的供食,不要耗尽人马的体力。这三点做到了,才能保证完成上级授予的任务。完成了上级授予的任务,就达到了治军的要求。如果前进和停止不能节制,饮食不能适时供给,人马疲乏而不能休息,就不能完成上级授予的任务。上级授予的任务不能完成的军队,驻守之地必然混乱,开赴战场必定打败仗。”

【心得】

吴起在这段论述中谈论的是行军作战方面的问题。在吴起看来,行军必须要“进止有度”,要保证粮草的供给,以保证全军将士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具有旺盛的战斗力。

吴起的这一个谋略思想在克敌制胜中,的确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古代称粮草为辎重。辎重,又是军用器械、被装等的统称。善用兵者都充分认识到军队离开辎重就无法生存,更不能克敌制胜。所以古语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

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4月,司马昭欲以司空官位将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召还魏都,解除其兵权。诸葛诞识破此计,拒不从召,并于5月率10余万大军据守寿春(今安徽寿县)。6月,司马昭亲率25万大军,挟魏帝曹髦东征诸葛诞。司马昭鉴于寿春城坚粮足,一时难于攻破,便先遣一部分兵力进攻驻扎在城外的诸葛诞援军朱异,朱异军溃败。7月,朱异再次领兵救援寿春,司马昭再次击败朱异,并乘胜出击,烧毁敌军粮草,逼迫诸葛诞的援军退兵。次年1月,寿春城中粮草断绝,守城将士多无斗志。司马昭乘机率军围攻寿春,斩杀诸葛诞,寿春城破。

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长史杜叔宝认为官署的军队驻扎历阳(今安徽和县、含山县一带),进军不能过急。待辅国将军刘勔军队到来时,全军将士极为恐惧。这时建武司马刘顺才率军开始进击,且仅带1个月的粮食。刘顺军与刘勔军相对峙不久,刘顺军粮尽,杜叔宝即派5000精兵押1500辆粮车补充刘顺军。刘勔得知此消息,采纳了部属吕安国的建议,中途袭击敌军粮车,以使其不战自溃。于是他选精兵千人,由小路绕到刘顺军后面,到横塘地区(今江东南京市)准备袭击杜叔宝的运粮车队。刘勔军设伏于粮车必经之道,当粮车到伏击地时,千余精兵一拥而上,烧毁全部粮车,杜叔宝仓惶逃窜。刘顺军在援救粮车被袭的情况下,弃城逃遁,刘勔乘势追击,围歼杜叔宝军于寿阳。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市),改称应天府,作为反元的根据地。此后,朱元璋以集庆为中心,分兵向南发展,历时4年,相继攻克了江苏的镇江、常州、江阴、扬州;浙江的婺州(今金华)、衢州、处州;安徽的广德、安国等地,扩大了根据地。朱元璋之所以能迅速攻占这些地方,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充分认识到辎重在战争中的作用,他采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中,把辎重放在重要地位。在建立江、皖、浙一带根据地后,他把发展生产、储备军粮、扩建军队放在首要地位。此后,经过几年的征战,朱元璋便统一了南方。

后勤保障是军队组织实施物资经费供应、医疗救护、装备维修、交通运输等各项专业勤务保障的总称。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工业发展,使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也随之提高,各种先进技术兵器不断出现,造成战争的规模扩大、战场广阔、物资消耗巨大、装备损坏与人员伤亡率提高的特点。因此,战争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后勤保障越来越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后勤保障作为军事后勤的中心工作,作用在于运用物质力量和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保障武装力量作战、建设的需要,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保证各项军事任务的完成。这充分体现了吴起的思想。

四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原文】

吴子曰:“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