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将领
2559600000027

第27章 郑洞国

1.屡克敌阵的抗战名将

郑洞国郑洞国,曾用名郑桂庭,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幼读私塾,17岁入石门中学,在校期间,曾考取湖南陆军讲武学堂,讲武堂因故停办,返石门完成中学学业。毕业后,在家乡当了半年小学教师又考取湖南商业专门学校。

1924年,他顶用别人姓名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并加入国民党。同年10月,参加平定广州反动商团叛乱的战斗,担任广东军政府警卫。11月,黄埔一期学生提前毕业,他被派任教导一团第2营第4连党代表。

1925年2月,他随校军东征。次年,改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8团第1营营长。

1926年7月,他随部编入东路军参加北伐,作战积极勇敢。次年6月任第8团团长。1927年10月~1928年3月,任东路军总指挥部参议。1928年3月~同年10月任第9军教导团团长。1931年底,他升任第2师第4旅旅长。1933年春,侵华日军企图进占华北,大举进攻长城各口。他率部驰援,在古北口与日军血战两个月,给日军以重创。是年秋,他奉命入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次年6月,被派任第2师师长。

1937年,他刚上庐山训练团受训,“卢沟桥事变”爆发,即返部率第2师参加保定会战。次年3月,他率第2师参加“徐州会战”,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中战功显着,升为第95军军长,不久又率部参加了武汉保卫战。1938年底升任国民党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编11军(后改为第5军)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1939年12月,他率部参加昆仑关战役,指挥荣誉第1师担任正面主攻任务,同日军血战20余日,迭克要塞,在友军配合下全歼日军第5师第11旅团,并两度攻入广西昆仑关,后升任新编第21军军长,旋改任第8军军长,率部参加鄂西会战。宜昌失陷后,他指挥第8军担任长江一线防务近两年之久,击退日军数次大规模进攻,1942年秋,他率部配合战区主力反攻宜昌,歼敌甚众。

1943年春,他调任中国驻印度的第1军军长。该年冬至次年春夏,指挥所部与盟军一起参加了缅甸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对日军第18师团的战斗,还率部参加了密支那围攻战。1944年9月,他升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度副总指挥。同年底,率部攻克日军侵犯我滇西的战略要地——缅北重镇八莫,次年初与中国驻滇西的部队胜利会师。1945年8月,奉命回国,任国民党第3方面军副司令官。9月,他在南京参加了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1946年3月,他调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副长官,次年8月改任东北行辕主任。1948年1月,他任新成立的东北“剿匪”司令部副总司令。同年3月,他到长春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政府副主席,参与指挥了国民党军队与解放军抢占东北的战斗。1948年10月,郑部被人民解放军围困于孤城长春达数月之久,弹尽粮绝,郑不愿再继续一场血肉相残的肉战,乃率残部投诚,脱离了国民党阵营。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第3届、4届全国政协委员,第5届、6届、7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第5届、6届、7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他关心祖国统一和“四化”建设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热情地关心国家大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在北京病逝,终年88岁。

2.可亲可敬的长官

在驻印军中,也有不少抗日名将,孙立人英勇机智、廖耀湘的威武顽强、李鸿敢打敢冲,所向无敌,都令人敬佩,但最使人感到可敬可亲的还属驻印军副总指挥郑洞国中将。缅北大反攻几次战役的反败为胜,化险为夷,显示了郑将军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刚愎自用的美军将领相处,与傲慢无礼的英军将领周旋,郑将军处处以抗日事业为重,顾全大局,稳住阵脚,充分用事实说话,不计较一时得失,有谦谦君子之风,是一位难得的帅才。郑将军关心部下,心细如丝学问渊博,文史贯通。

1944年10月末的一天,郑将军突然把部下曹艺找去,对他说:“你从去年初在利多筑路开始到现在已经20个月没有下来整休过,乘现在稍有空隙特批你一个星期假,你从密支那坐飞机回去吧!”曹艺说八莫战役在即,后勤运输事务忙,等过一阵再回去。郑将军说你们搞后勤运输的什么时候都忙,不比其他兵种,一个战役下来总有时间整休。你们连雨季都在忙,还是快回去吧,曹艺还要坚持,郑将军摊牌了。他说:“我听你的部下反映,你夫人已经好一段时间杳无音信了,还不赶快回去找找,兵荒马乱的年头,她拖儿带女的到底逃难逃到哪里了。你赶快回去找找!国要保,家也要护啊!”曹艺没有料到,副总指挥在这战火纷飞日理万机之时,居然还顾及到部下的后顾之忧,不禁感动万分,连忙整理行装飞回国内。此时日寇深入湘桂,衡阳陷落,桂林告警,只听说妻子几个月前带着孩子攀登火车货列往贵阳逃难去了。曹艺赶往贵阳,仍未寻着踪影,沿途寻访。得朋友告之,至独山才与妻子相逢。一别3年,恍如隔世,悲喜交集。得知妻子奔波道路,沿桂、柳、贵阳等地,辗转几个月,途中饥寒风雨,警报空袭,妇孺6人在兵荒马乱中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辛酸,没有经济来源,变卖所有家产,靠做家乡名菜“神仙鸡”街头叫卖度日。5个儿女在逃难途中头上都生了虱子,不分男女一律剃成光头行同乞儿,齐声叫喊爸爸,令人心酸。曹艺看独山也不安全,就马上带着妻儿,急忙赶往贵阳、泸州、重庆,辗转至昆明黑林铺安下家来,只与妻子在昆明安住一夜,假期将完,匆匆飞回密支那。曹艺一生感激郑将军,若不是郑将军催他及时回国,家破人亡的悲剧很可能就降临在他身上。

3.珍视祖国文物

1944年夏,驻印军在孟关筑路,挖土发现明朝万历年间征西大将军刘戡所建白碑1块。此碑碑质为花岗石,碑高约2.3米,碑宽约1米,碑厚约为0.25米。副总指挥郑洞国下令,就地竖碑,建立碑亭,水泥灌座,永保不损。沉没土中300年的孟关明碑又重显文采!

为珍视文物,加深官兵和缅北华侨爱国观念,副总指挥郑洞国令拓碑文数万份,散发全军与八莫、腊戎一带华侨代表,曹艺也得到一份,后来因故丢失,因此碑文中名称、年、月、日记不齐全。曹艺在战后曾考证过此碑的时代背景,此碑可能是在公元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在位的48年间建竖,他死后25年,明亡于清。明神宗是明代主政最久的帝王,为延续明王朝,他首先着手巩固边疆,曾封刘戡为征西大将军,领兵数万由燕来向云南进发,直指滇西。刘戡大军抵滇西大致路线:由保山、腾冲出神护关到密支那,渡伊洛瓦底江,经孟拱到达孟关设辕安营。因孟关西北有天险大龙,大来河,乌龙,清敦江阻隔,那边已是方园数百里原始森林地带,地形复杂,荒无烟村,瘴气丛生的野人山区,无进驻必要。刘戡屯兵孟关,对百姓宣抚,生产发展,整饬土司法则,沟通边远地方联系,加强纪戎,维护安宁等,起到积极作用。为永志其事,他在孟关高筑坛台,竖立永久性花冈巨碑一座,铭刻官御、朝代、年、月及所辖广大地区9个土司名称,以佐史证。孟关距腾冲约500华里,其所辖9司范围更广,从设坛立碑看:刘戡身为大将军,办事有条理,颇具卓识的儒将风度,是位治军、施政有方的文武兼备人才。孟关明碑,是历史的疆土见证,它远超过“唐标铁柱”的深远意义。

郑洞国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国家文物的行为的确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