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人世间》是作者的后期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突破了作者早期形成的传统风格。除保持了原来描写细腻入微、善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等优点外,在情节结构和语言上都有新的创新。以往作者在展开故事时,结构和情节安排得比较松散,有时不尽合理,而在《人世间》中已有根本改变。小说的构思精巧,结构完整紧凑。
《人世间》等“四部曲”既浑然一体,又独立成章。情节处理得巧妙得当,笔锋突转屡成悬念,使整个故事跌宕起伏,错落有致。作者为达到更好地教育青年一代的目的,大胆采用易于领会的当代流行的通俗化语言,寓哲理于流畅、舒缓的描写之中,寄情深远。
白头山
《白头山》是长篇抒情叙事诗,赵基天的代表作品,也是朝鲜当代的优秀作品之一,写于1947年。
赵基天,生于1913年,卒于1951年,是朝鲜当代优秀诗人,朝鲜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这部长诗以普天堡战斗为中心,热情地讴歌了金日成同志所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的辉煌业绩。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同时也加紧对朝鲜人民实行高压政策,力图把朝鲜变成侵略我国的基地。为了驱逐日本侵略者,解放朝鲜人民,朝鲜革命者在我国东北组织起抗日游击队。1937年6月4日,这支游击队袭击了朝鲜北部边境日军军事据点——普天堡,消灭了不少敌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打死几个日本鬼子,而且在于鼓舞了朝鲜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朝鲜人民的信心。
长诗由序诗、7个诗章和尾诗三部分构成。它的主要内容如下:以白头山为根据地的抗日游击队,为了打击敌人鼓舞人民,突然袭击了敌人据点普天堡,随后胜利返回了根据地。第1章是情节的开端——游击队布置新战斗,派人侦察敌情。第2、3章写在鸢谷所进行的战前准备。第4章写游击队出发上前线。第5、6章写普天堡战斗经过。第7章写游击队重返根据地。
游击队领导人金将军的形象是长诗的核心,是长诗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对这个形象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场面上:
第1个场面写金日成在紧张激烈的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当日本讨伐队摸到白头山上,正在辨别方向时,金日成率领一群游击队员仿佛从天而降,转瞬之间干净利落地消灭了他们。这里先写游击队员登场——一群白衣战士跳下岩石,再写金日成登场——一个更为高大的白衣战士跳上岩石,这是为了突出后者,表示他是勇士中的勇士,英雄中的英雄;先写金日成的命令,后写他的出场,使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为了引人注意,进一步突出他的坚定、勇敢。
第2个场面写金日成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上的刻苦勤奋。在战斗的间隙,当战士全部沉入梦乡,连哨兵也打起哈欠,困得眼睛发涩时,唯有金日成彻夜不眠,通宵达旦地学习革命理论,研究战斗方针,以便确定行动部署和战斗计划。
第3个场面写金日成在处理杀牛事件上的原则立场。一个游击队员偷偷杀了老百姓的牛,金日成发现后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讲了一番话,通过形象的比喻透彻地阐明了游击队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使队员们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也使杀牛的队员彻底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第4个场面写金日成在总结战斗的讲话中所表现的坚定决心。当游击队突袭日军据点胜利回师时,金日成用钢铁般的声音宣誓:“朝鲜呵,朝鲜!我们一定会回来!”这表现了金日成和他所领导的游击队必将解放祖国的坚定决心和宏图大志。
通过上述4个场面的描写,作为游击队的英勇指挥者,作为朝鲜革命的英明领导者,金将军的形象便屹立在读者面前了。
《白头山》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叙事与抒情密切结合。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方面,诗人充分发挥诗歌的特长,善于通过典型事件进行艺术概括。他所选择的典型事件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抓住主要之点,反映本质方面,避免面面俱到,防止捡芝麻丢西瓜;
二是注意彼此之间内在联系,既有一定跳跃,又不使人产生割裂之感;
三是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有感染力,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因此,他笔下的故事是生动的,情节是紧凑的,人物是鲜明的。同时,这部长诗又具有大量的抒情因素,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诗人是怀着满腔热情进行创作的,他的感情渗透到全篇的字里行间。
不仅如此,他还往往压抑不住自己的激动,通过优美动人的抒情插笔直接抒发感情。
画中情思
《画中情思》是泰国作家西巫拉帕的作品,写于1937年。
西巫拉帕,生于1905年,卒于1974年,原名古腊·柿巴立,是泰国最负盛名的现当代作家、进步的新闻工作者与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被公认为是泰国新文学的奠基人。
它作为一篇技巧圆熟的艺术精品,更加体现了西巫拉帕杰出的创作才华。作者并不是一个刻意讲故事的能手,但小说娓娓动听的故事反倒证明了他是一个手法明快、细腻的画家——他总是在小说中描写着什么,简约、传神,而且尽量使用浅淡的色调。小说所点染、勾勒的女主人公吉拉娣的形象,便是一幅贵族妇女凄苦孤寂、抑郁而终的肖像画。
小说写留学日本的诺帕朋对来日旅游的贵妇人吉拉娣一见钟情,后来却因二人年龄、地位及思想上的差异,诺帕朋对她的热恋渐趋冷淡,致使心境凄凉的贵妇抱憾辞世。
正如吉拉娣所言,作为昭的女儿,她自幼就被父亲封闭在他的世界里,“长期在王公贵族中间周旋”。她自己也一直“禁锢着自己那青春的娇媚,不许外界窥视”。34年的封闭生活使她成为了“一个不幸的女人,一个被命运所抛弃、长期无人理睬的女人”。作画与化妆这两件爱好便成了她漫长的寂寞生涯中仅有的安慰与快乐。妹妹的婚姻搅乱了女主人公的内心宁静,从而把这个端庄、娴雅的女性推入情感的波澜之中。当年老的昭坤向她求婚时,这个憧憬幸福、渴望爱情但从未得到回音的女子已经厌倦于等待。拒绝意味着继续痛苦,而应允意味她仍驻留在一个没有生气的世界里。她之所以应允是因为她以为“没有爱情的幸福总比憧憬和沉湎于没有幸福的爱情好得多”。
来日旅游,是她第一次走到外面的世界,欣喜、兴奋、新奇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在这里为我们展示了在一位高贵、成熟女性身上一直沉睡着的,如少女般开朗、活泼的优美天性。这时,一个冒失的小伙子——留学生诺帕朋闯进了她的生活。这个恪守传统生活模式的贵妇人被爱情击倒了。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这个外表平静、内心早已失去理智的女性在爱情来临之际的犹疑、自卑、兴奋、不安与试探等种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在“山鹰”之行的爱情时刻,吉拉娣意识到了现实的阻隔,拒绝了诺帕朋,让彼此的爱恋“发乎情,止乎礼仪”。异国他乡的分手,使诺帕朋逐渐淡忘了吉拉梯。而他并不明白,这次爱情是吉拉娣的全部生命和希望之所在,以至于当他与别人结婚时,孀居多年,一直期待幸福来临的吉拉娣再也经受不住这种打击。正如她临终前责备诺帕朋忘记了山鹰之行:“你的爱情在那里萌发,也在那里消逝;但另一个人的爱情却在行将崩溃的躯体内熊熊燃烧”。
作家用吉拉娣这一形象,剖析了变革时期新旧思想之间的尖锐冲突,揭示泰国贵族妇女的不幸命运和资产阶级兴起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命从初始到终结的全部悲怆的历程:吉拉娣正值鲜艳欲滴,青春绽放之际,她被禁锢在宫廷中;当韶华渐逝,她又走入了没有爱的婚姻;当她刚步入婚姻的殿堂,诺帕朋的爱情姗姗来迟;当丈夫病逝,幸福指日可待时,轻浮的诺帕朋又另有家室了。于是,这个一直以爱为生命的女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临终遗言注释了她执著追求但终成虚幻的人生:
我死了,没有爱我的人;
但我感到满足,因为我有了我爱的人。
鄂奥
《鄂奥》是缅甸著名作家八莫丁昂的一部中篇小说,写于1961年。
故事发生在英国统治时期的缅甸。彭水村鄂奥家未遭破产前,鄂奥整天骑着小红马到处游逛,喝酒斗鸡、耍钱赌博,有时还闹事闯祸,成了甲长、警察的死对头。他好打抱不平,有一次,他把一个林木厂的工头狠狠揍了一顿,因为这工头打了砍竹子的农民;他还从大地主吴波鲁家抢走一个“新娘”,把她送回娘家。原来这位“新娘”是佃户的女儿,被迫抵债的。鄂奥正直勇敢,同情穷人,乡亲们喜欢他、爱戴他。他家的使女梅瑛深情地爱着鄂奥,但鄂奥早已爱上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地主吴汉达的女儿达吉。在鄂奥的家业破产后,吴汉达不许他的女儿再和鄂奥来往。
家境的衰败和村长、警官们的迫害,加深了鄂奥对英国殖民当局和缅甸官府衙门的仇恨。他多次被拘捕坐牢。有一次被监禁3个星期,出狱后判若两人,一扫过去浪荡公子的坏习气,经常和人议论要起来暴动,抗缴人头税,“把英国佬赶出缅甸”,“把村长、甲长斩尽杀绝”。
鄂奥从家里逃出后,到了克伦族居住的山上参加了抗英的缅甸农民起义军。他经常下山活动,骚扰敌人。有一次,他从酒店老板那里抢了300块钱,从印度高利贷者那里抢了500块钱,因此轰动了许多村镇,英国殖民当局下令:不管是死是活,一定要抓住鄂奥。
彭水村村长吴敏贡,见鄂奥已成了“逃犯”,一心想娶梅瑛做他的小老婆。在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吴敏贡闯进梅瑛的住处死死纠缠,威胁利诱,梅瑛吓得象见了鬼一样。突然间,鄂奥破门而入,把吴敏贡打倒在地,救出梅瑛。
萨雅山领导的缅甸农民起义军,活动的地盘日益扩大。鄂奥率领一部分队伍战斗在勃固一带山区,由于受到敌人的严密封锁和层层包围,处境十分困难。梅瑛时刻挂念鄂奥的安危,但鄂奥仍对达吉一往情深。达吉的父母先是要把达吉嫁给一个警察局长,达吉不同意;后又逼她与一个官员结婚,她还是拒绝。因此,她被父母抛弃了,只好投奔婶母家。
正当鄂奥统率的起义军陷于困境时,梅瑛跟随为起义军送给养的克伦族老乡来到驻军阵地。梅瑛要求留下,但鄂奥说什么也不应允。
英国殖民当局在处死起义军领袖萨雅山后,加紧对鄂奥部队的围剿。英国人用宗教收买政策,串通一些和尚法师,打着“天下太平”的旗号,诱骗起义军缴械投降。起义军领导者之一、鄂奥的战友波翁蒂,通过一个法师,和英国殖民当局勾结,准备除掉鄂奥,叛变投敌。鄂奥发觉这一阴谋,当即处死了波翁蒂。敌人利用波翁蒂之死,对鄂奥进行造谣中伤,企图分化瓦解起义军。敌人步步紧逼,逐渐缩小包围圈,鄂奥率部英勇奋战,但由于寡不敌众,终于失败。鄂奥和5个幸存的战友,咬紧牙关,背负着7个受伤的伙伴投奔山上克伦族的居住点。
鄂奥仍不断聚集力量,准备东山再起。他不时出没在他所熟悉的山村,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他派人给达吉送信,向达吉求婚。达吉见了鄂奥的信喜出望外,立刻回信给鄂奥,说她“决定同鄂奥哥永远生活在一起”,并约定了时间和鄂奥在村里婶母家会面。鄂奥不听梅瑛的劝阻,决定前去赴约。这对情人刚刚见面,院内四角的灯光齐射到他们身上。“你别想反抗了,鄂奥,你被包围了。”鄂奥知道自己中了敌人埋伏。他指着达吉大声喊道:“你这恶毒的女人。”“鄂奥哥,你不要误会,这……我可一点也不知道啊!”达吉发出颤抖的回答。在一连串枪声中,鄂奥中弹身亡。
当鄂奥的尸体从雅瓦底中心医院解剖室里抬出去的时候,站在公众面前哭泣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梅瑛,一个是达吉。
向前看
《向前看》是西巫拉帕小说中思想价值最高的一部,小说带有一定的自传性,写于1955年。
小说的主人公詹塔是一个农村穷苦孩子。小说通过他在贵族公馆和贵族学校的遭遇以及后来成为一个有觉悟的民主革命者的成长过程,再现了1932年泰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表现了20年代到50年代泰国社会的历史变迁,真实地刻画了那一时期各阶层人物的思想面貌,着意描绘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曲折道路,突出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对未来前途的坚定信念。
小说详细剖析了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小说中描写了詹塔,一个从乡间走来的孩子初次步入曼谷这个文明世界时的惶惑不安,通过这个小书童的视线透视了在豪华府邸以及贵族学校中所发生的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争权夺利、欺骗讹诈、等级制度、挥霍奢侈、剥削敛财、阴谋诡计,等等。起初詹塔这个来自乡村的“小旅行家”渴望在曼谷这个“天堂”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但从农村生活与都市中的贵族王宫生活之间的比照中,他看到京城里一切原来认为是伟大美好的事物逐渐失去令人目眩的美丽色泽,而乡间原来看似卑贱、落后的东西正在逐渐呈现它的质朴、淳厚与无私。在童年篇章中,作家试图展示詹塔正是这样一个既要受到尘世诱惑,又要跨越时代的主人公,“是一个必须通过激烈变化的风暴,但手里却又没有指南针的旅行家”。
通过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青年篇中的詹塔与其好友渐渐认清社会现实,决计投身社会现实的改造之中。他与尼塔、阿诚思索人生症结,力图挽救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在动荡的时局中,阿诚因著文抨击时弊而遭逮捕,詹塔等人也遇到重重阻力。尽管资产阶级维新政变失败了,但青年一代并不气馁,依然满怀乐观地“向前看”。书中的一段话可以认为是青年一代思想的体现:“我们从鳄鱼口中逃了出来,却遇上了老虎,难道我们要退回鳄鱼湖、落入鱼嘴吗?绝不!我们老百姓的出路只有一条:从老虎山上冲出去。”
作为“泰国文学天空的王鸟”,西巫拉帕的作品昭示了泰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正如一位批评家所言:“在泰国的文坛上,西巫拉帕的作品好比一颗光彩夺目的宝石,他的作品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列……西巫拉帕在佛历25世纪最后10年的作品,好像光辉灿烂的朝阳,给泰国文坛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教堂的祭司
《教堂的祭司》是黎巴嫩著名作家汉纳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写于1952年。
凯马尔是一家纺织厂的工人,家有年迈的母亲和患肺病的妹妹莎米拉。全家靠他菲薄的工资和妹妹的少许零工收入,过着清寒贫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