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2576200000020

第20章 明代文学(1)

明代文学概述

明代历时300年,是小说、戏曲等文学兴盛,诗文相对衰微时期。其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大阶段。

明代前期从开国到正德年间,有150年时间。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从恢复、发展到出现比较繁荣局面。但是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先是在元明之际,杰出的作家施耐庵、罗贯中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三国、水浒故事和有关的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加工完成了《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巨著。

《三国志演义》既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集中描绘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的种种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残暴、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痛苦和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向背。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场面壮阔,形象丰富,人物性格鲜明,艺术成就突出。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北宋时期宋江等36人在梁山水泊的农民起义作为历史根据,以民间广泛流传的水浒故事和说话、杂剧等通俗文学为基础,经过施耐庵、罗贯中的综合性再创造而完成。作品艺术地描写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既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又成功地塑造了农民起义英雄的群像,不仅展示了农民起义在发展过程中的燎原之势,也写出了起义的悲剧结局。作品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其中120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总之,《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在思想、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是两部划时代的作品。

此外,由元入明的诗文作家,如宋濂、刘基、高启等,由于经历了元末的大动乱,接触了社会现实生活,写出了一些富有社会内容的作品。但从明开国后的100多年中,文坛比较沉寂。统治文坛90年的是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雍容典雅、词气萎弱的台阁体。他们的作品大多为歌功颂德、粉饰现实之作。起来反对台阁体的先有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后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后者的诗文能托事感时,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与此同时,杂剧、散曲和传奇戏曲创作也有所发展,小说创作则几乎是一片空白。

明代后期从嘉靖年间算起,小说、戏曲得到迅速的发展,创作出现了数量多、题材广的繁荣局面。同时,诗文也发生变化。明代中叶,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相当繁荣的局面。从这一时期开始,文学创作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戏曲、小说由于能直接反映市民的生活和感情,其语言通俗、浅近,被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当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印刷业的发达,也为小说、戏曲和其他通俗文学的广泛流传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这一时期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戏曲方面,有优秀的南杂剧作家徐渭,他的作品《四声猿》是明代杂剧的代表作;传奇出现了创作高潮,产生了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中国戏曲、世上浪漫主义的优秀作品。

戏曲创作从内容上看,一是产生了大量的现实时事剧,二是讽刺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三是爱情剧更加丰富多彩;从形式上看,一是更加多样化,灵活化,二是注意戏曲的结构艺术。小说方面,首先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丰富,留传下来的就有50~60部之多,包括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其中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是有巨大影响的浪漫主义神话小说;《金瓶梅》则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以描写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其次是文人创作的话本(后人称“拟话本”)大量出现,在《清平山堂话本》、“三言”“二拍”中,不少篇章即属拟话本,是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表现。在诗文方面,不象戏曲、小说那样变化明显,但也有一些变化,如沈周、文征明的平易清新的诗风的出现,以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散文的出现,对前七子的复古运动有所冲击。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徐渭、汤显祖等曾公开反对,李贽针对当时复古模拟风气,提出“童心说”,公安派、竟陵派主张抒写“性灵”,以及晚明小品的出现等,都是诗文变化的表现,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观明代文学,戏曲、小说成就最高,特别是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的产生,是其标志。戏曲《牡丹亭》的成就,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小说、戏曲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家们的创作经验,也为清代许多作家所汲取。清代诗、词、文的所谓“中兴”,同明代诗文的变化有关。

明代诗

明代300年的历史,诗歌创作较为繁荣。其发展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较优秀的诗歌大都为由元入明的诗人所作,刘基、高启是其代表。他们经历了元末的大动乱,接触到了现实生活,因此诗作揭露了社会现实的一些黑暗面,富有社会内容。如刘基的《二鬼》诗,通过离奇变幻的神话故事表达诗人想重建儒家封建秩序的理想;乐府诗《筑城洞》、《畦桑词》、《买马词》等,有的表达对时事的忧虑,有的讽刺政令繁苛、重敛伤民。

总的说,他的诗歌成就较高。高启的诗歌,众体兼长,其中的乐府诗,不少接触到农村现实生活,如《养蚕词》、《打麦词》、《旧家行》等,具有风土气息,表现了农民的苦与乐。他的诗情写景类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如《醉歌赠宋仲温》等登临、怀古、赠答诗,写出了江山的壮丽,抒发了祖国重新统一的情怀。他的诗才华横溢、清新超拔,是明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此后的100多年,诗歌方面最有影响的是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粉饰现实、歌功颂德的台阁体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台阁体”诗派的“三杨”,均先后官至大学士。他们以太平宰相的地位,写了大量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的诗,雍容典雅,但内容平庸乏味。后人追随他们,使这种诗风流行了100年左右。其间只有民族英雄于谦的诗,鲜明地表现了他爱国忧民的情怀。其后的茶陵派诗人李东阳,推崇李白、杜甫,想用深厚雄浑之体代替“台阁体”,但并未能消除“台阁体”的影响。

明中叶以后,诗歌出现的变化,从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中表现出来。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反对“台阁体”。他们写出了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但毕竟创作以模拟剽窃为能,走上了盲目尊古的道路。稍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重复“前七子”的错误再一次发起复古运动,使诗歌创作模拟倾向更为严重。其中的王世贞,晚年诗风渐趋自然,部分诗歌现实感增强。后来以袁宏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在李贽“童心说”影响下,提出了“独抒性灵”的诗歌理论,他们以清新的诗风,使诗坛耳目一新。稍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针对公安派流于轻率浅露的毛病.以“幽深孤峭”的风格来补弊纠偏,却又形成了孤峭奇崛的诗风。晚明,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复社、幾社诗人,才起而强调诗歌反映现实的战斗作用。总的说,明代诗歌作家多,创作数量大,而且形成的流派较多,也提出了许多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但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却不如唐诗与宋诗。

明清散曲

散曲在元代是兴旺时期;明代在作家人数和作品数量上超过前代,内容与形式有自己的特点;清代则逐渐走向衰亡。

明代初期散曲作家大多沿袭元人“笑傲烟霞、嘲弄风月”的风气,作品主要表现闲适情绪与吟咏风情。如汪元亨、汤式和朱有燉等,写了一些点缀升平、吟风弄月之作。

明代中叶,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矛盾加深,皇帝昏庸,宦官专权,人民发出反抗的声音。这时涌现了许多散曲家,产生了一批有批判精神、具社会意义的作品。如康海、王九思的唱和之作,对现实有较真切的感受,时时透露出对官场黑暗、世情险恶的喟叹与不满;王磐的散曲虽多闲适之作,但部分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抒发了他的不平与理想;祝枝山、唐寅等的写风情闺怨之作,有的也写出了妇女对爱情的追求。

陈铎、冯惟敏、薛论道是这一时期散曲代表作家。陈铎久居金陵,精通音律,写了大量供歌伎清唱的散曲。他的《滑稽余韵》一卷收小令136首,写了社会各行各业人物,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面貌。其中既描写了工匠的辛劳生活和困难处境,也刻画了里长、巫师、媒人之流的丑态与对社会的蠹害。

冯惟敏作有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收套数50套,小令400余首,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他对广大农民遭遇的天灾与官府重压表示了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作了揭露。散曲风格刚劲朴直,语言浅近,具有特色。

薛论道的散曲集《林石逸兴》收小令1000余首,内容多写边塞风光,表达将士怀乡之情与卫国壮志。

陈铎等人之后,盛行南散曲。它因需适应昆腔的要求,追求文字的工丽和音律的协调,但内容多数不出闺情,缺乏新意。梁辰鱼的散曲集《江东白苎》是代表性作品。

明清易代时期,因民族危亡与民族压迫,引起一些人写出了激愤或离黍之作,其中以夏完淳的几首散曲最为感人。

清代的散曲,如尤侗、吴绮、朱彝尊等人之作,因一开始就走上了雕琢之路,多模仿元人或明人,内容又不脱闲适与艳情,缺乏社会意义,所以成就不大。散曲也随着昆腔的衰落而日渐消失;尽管道光、咸丰以后,散曲内容有一些变化,如谢元淮、黄荔的作品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表现了爱国热情,但终因曲味不浓,艺术上平庸,没有什么社会影响。散曲的发展,也就到了尾声了。

明代民歌

明代民歌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沈德符《野获篇》说:“自宣、正至化、治后,中原又兴〔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自兹以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之属,……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而来,真可骇叹!”民歌不仅流行传布于民间,而且也影响到文坛,使许多文人为之颠倒。卓人月说:“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陈宏绪《寒夜录》引)又有人认为当时流行的时调“如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自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李开先《词谑》27引何景明语)。正因为如此,明中叶后,一些散曲作家,受民间歌曲影响,也写了一些语言通俗且有一定社会内容的作品;同时也有不少文人开始搜集民间歌曲,并予以刊行,这都是明代文学发展中值得注意的现象。

现在我们看到最早的民歌集子是成化年间刊行的《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等4种,以后还有冯梦龙选辑的《挂枝儿》、《山歌》等多种,在当时不少的曲选和杂书中也选刊了相当数量的民歌。总计要在1000首以上。搜集在这些集子中的大都是在城市中传唱的俗曲,内容多是情歌。

在这些情歌里,突出地表现了被压迫人民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要求婚姻自主,要求自由结合的强烈愿望,也表现了新兴市民阶级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要分离除非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官做了吏!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

——《精选劈破玉歌·分离》

结识私情弗要慌,提着子奸情奴自去当。拼得到官双膝馒头跪子从实说,吹钉嚼铁我偷郎。

——《山歌·偷》

乞娘打子好心焦,写封情书寄在我郎标;有舍徒流、迁配、碎剐、凌迟,天大罪名阿奴自去认,教郎千万再来遭!

——《吴歌·甘认》

上引第一首不只是男女相恋中所发的誓愿,而是在封建统治重重压迫下迸发出来的叛逆的声音,表现了不怕任何迫害的决心。后二首那种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自由,同样显示了他们爱情的坚贞执著和与封建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在这些情歌中还表现了劳动人民所珍重的是真挚美满的爱情,而不是权势和金钱,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

富贵荣华,奴奴身躯错配他。有色金银价,惹的傍人骂。红粉牡丹花,绿叶青枝又被严霜打,便做尼僧不嫁他!

——《四季五更驻云飞·富贵荣华》

也就因为劳动人民的爱情不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因此,表现在情歌中的感情是淳美、朴素的,像下面这一首:

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在床上歇卧。将泥人儿摔破,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汴省时曲·锁南枝》见《南宫词纪》卷6

天真、新颖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一对情侣亲密无间的感情。再如:

对妆台忽然间打个喷嚏,想是有情哥思量我寄个信儿。难道他思量我刚刚一次?自从别了你,泪珠垂;似我这等把你思量也,想你的喷嚏儿常似雨。

——《挂枝儿·喷嚏》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

——《山歌》卷10

想象的奇特,构思的新巧,正好表现了诗中主人公的刻骨相思和奔放的热情。

从上面这些作品看,明代优秀的民歌都具有大胆泼辣、想象丰富的特点。语言也朴素、自然、流畅,准确形象地刻画了青年男女热烈而又细腻的感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但在这些情歌里也有不少感情不够健康,还有些作品纯粹是淫词滥调。

明代直接反映封建压迫剥削,歌颂农民起义的歌谣保存下来很少。在封建文人的心目中,作为明代“一绝”的民歌是不包括这类歌谣的。但今天看来,这类歌谣正是明代民歌最值得珍视的一部分,它们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产生的,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意志和感情。李开先《一笑散》中有这样一首民歌: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下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笑,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诛求无厌的本质和狠毒的剥削手段。还有一些歌谣是直接反映明代官僚机构的残酷凶暴的:

一案牵十起,一案飞十里。贫民供鞭箠,富有吸骨髓。

案上一点墨,民间千点血。

——《沅湘耆旧集》

人民无辜遭受迫害,厂卫特务到处横行,社会的黑暗、恐怖由此可以想见。正是这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人民的不断的起义和反抗。

当明末农民起义大规模兴起时,民间歌谣又成了战斗的号角,鼓舞着广大人民的斗争。例如: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明季北略》

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

——《绥寇纪略》

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捐。

——《明史·李自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