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现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2577500000012

第12章 现代欧洲文学(2)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世界各地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欧洲工人运动转入低潮,资本主义各国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矛盾空前尖锐起来。帝国主义国家逐渐形成美、英、法为一方和德、意、日为另一方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德、意、日建立了***专政,对外疯狂侵略扩张,企图重新瓜分世界,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战争。

随着欧、亚许多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苏联的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反***的正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日、意***的失败而于1945年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资本主义势力,同时,战后世界人民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亚洲和欧洲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影响世界历史和国际形势的伟大事件。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论是资本主义世界,亚、非、拉广大地区,或共产主义运动中,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新的重大变化,充满着复杂的斗争,深刻的变革,激烈的动荡和新的分化和改组。

现代社会史影响着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的发展在现代比过去任何时期更为复杂多变,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纷纭杂陈,层出不穷。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就是外国现代文学总的特征。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兴旺,使无数作家投入到其中。我们把活跃在现代各国文坛上的现实主义进步作家或接近现实主义的作家,按国家分类作一个排列,整理如下:

英国:哈代,高尔斯华绥,威尔斯,萧伯纳,伏尼契。

法国:法朗士,罗曼·罗兰,巴比塞。

德国:亨利希·曼,托马斯·曼,海赛,霍普特曼,弗希特万格(1884~1958)代表作品主要为《候车室》,(1930~1940),雷马克(1898~1970)代表作为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1929)。

奥地利:茨威格。

美国:杰克·伦敦,德莱塞,厄普敦·辛克莱,辛克莱·刘易斯,斯坦培克,考德威尔,辛格,阿瑟·密勒,沃克,哈利等。

厄普敦·辛克莱(1878~1968)最主要作品有揭露资本主义罪恶,反映工人悲惨遭遇和反抗斗争的长篇《屠场》(1905)、《煤炭大王》(1917)、《汽车大王》(1938)等。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的代表作为揭露种族迫害的长篇《王孙梦》(1947)。

斯坦培克(1902~1968)的优秀作品有反映美国农民的破产和反抗的长篇《愤怒的葡萄》(1939),反映农业工人的悲惨处境的中篇《人鼠之间》(1937)和揭露资本主义金钱罪恶的中篇《珍珠》(1947)。

考德威尔的代表作为反映南方农民悲惨生活的长篇小说《烟草路》。

辛格(1904~)是美国别具风格的著名犹太作家,代表作为描写爱情与宗教信仰的冲突的长篇小说《鲁布林的魔术师》(1960),短篇小说集《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1957)、《市场街的斯宾诺莎》(1961)等。

阿瑟·密勒(1915~)是进步剧作家,成名作为反映第二次大战后资本家对职工的经济压迫的剧本《推销员之死》(1949),此外还写有剧本《炼金炉》(1953)和自传性作品《堕落之后》(1964)等。

女作家玛撒·稻德(1908~)的著名作品有《使馆见闻录》(1939)、小说《恶有恶报》、《疾风劲草》(1955)等。

赫尔曼·沃克(1915~)的代表作《战争风云》(1971)通过帕格·亨利一家人在第二次大战中的经历,广泛反映了战争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小说提供了不少真实的历史场面。作者还写了续集《战争与回忆》。

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1921~)的长篇小说《根》(1976),描述作者哈利一家七代人的历史经历,反映了一个黑人家族在奴隶制下的苦难生涯,揭露了美国历史上反动的奴隶制。

捷克:哈谢克(1883~1923),其代表作《好兵帅克》(1921~1923)揭露奥匈帝国统治者及其军队的腐败,反映捷克下层人民的反抗。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拉丁美洲著名诗人。主要著作有歌颂反***斗争的诗集《西班牙在中心》(1937)和描述拉美历史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的长篇叙事诗《大众的歌》(1950)。

巴西:亚马多(1912~),代表作为反映1917~1940年巴西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无边的土地》(1943)、《黄金果的土地》(1944)和《饥饿的道路》(1946)。

日本:岛崎藤村,芥川龙之介,志贺直哉,井上靖,有吉佐和子等。井上靖(1907)的著名作品有讽刺社会丑恶的小说《斗牛》(1949)、《一个著名作家的生涯》(1951),长篇小说《夜声》(1968)及反映中日历史上友好交往的小说《天平之甍》(1957)。有吉佐和子(1931~)的著名小说有《地歌》(1956)、《并非因为肤色》(1963)、《恍惚的人》(1972)及《综合污染》(1975),反映现代日本社会深刻的矛盾或日本人民的爱国斗争。

印度:泰戈尔,萨拉特·查特吉,普列姆昌德,钱达尔等。普列姆昌德(1880~1936)写有12部长篇小说,最著名的有反映农民和地主的关系的《仁爱道院》(1921),反映资本主义对农村的冲击的《舞台》(1927),代表作是描写农民悲惨生活、揭露城乡剥削者的罪恶的《戈丹》(1936)。钱达尔(1914~1977),著名作品有通过一次灾荒反映印度社会矛盾的中篇《我不能死》(1947)、自传体小说《失败》(1944)及许多短篇小说。

巴基斯坦:伊克巴尔。

埃及:邵基,易卜拉辛·马齐尼,塔哈·侯赛因,台木尔等。塔哈·侯赛因(1889~1973)的代表作为自传体小说《日子》,共分3卷,分别发表于1929、1939和1962年,广泛地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埃及的社会生活及现实矛盾。台木尔(1894~1973),写有抨击社会黑暗和赞扬下层善良人民的大量短篇小说,最著名的有《朱姆尔大叔》(1925)、《彩票》(1962)等。

上述有的作家,由于较多地采用现代派表现手法,也被人们列为现代派作家,如托马斯·曼,巴比塞,辛格等。

由于这些作家的努力,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果实累累。但是因为各种不同的社会原因,现实主义文学又可以分为几类,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现分别叙述一下。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世界历史进入现代以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然存在和发展着,直到十月革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仍然占着重要的地位。不过,进入现代以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19世纪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首先,许多作品更直接地接触和反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表现广大被压迫工人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愿望。其次,这时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同盟军。在反***斗争中大部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条战线上,对人类反对***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这一时期的大多数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上受到了其他流派,主要是自然主义和各种现代派的影响,吸收和融会了非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除英国高尔斯华绥等少数作家外,实际上都不是遵循原来意义的纯粹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了。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形成和发展影响了世界文学的进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这个术语及其定义是在1932~1934年苏联文艺界关于创作方法问题讨论过程中,由作家和理论家提出、经斯大林同意后确定下来的。

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直接相关的是无产阶级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始于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英国宪章派诗歌、德国无产阶级诗歌及法国巴黎公社文学就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端。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一般认为,是从高尔基的《母亲》和《敌人》的创作开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同无产阶级革命的成熟阶段相联系的。只有到了第一次俄国革命时期,才具有这种革命的形势和特点。

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正是在第一次俄国革命的高涨时期酝酿成熟的。作者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展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广阔画面,塑造了巴威尔和母亲等革命者的艺术形象,揭示了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运行着的革命洪流,并为工人群众树立了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

《母亲》的产生标志着世界艺术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尔基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艺术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中已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共同思想艺术倾向的重要作品,如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革拉特科夫的《水泥》、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与《好!》、法捷耶夫的《毁灭》、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潘菲罗夫的《磨刀石农庄》以及阿·托尔斯泰、列昂诺夫、费定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继承并发展了高尔基在《母亲》创作中的基本原则。它们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对现实事件作出历史的全面的描写,对新生事物表现出满腔的热忱。

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起,许多苏联作家、理论家开始注意积累创作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不同的创作方法的口号,如“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有倾向的现实主义”,“社会的现实主义”,“英雄的现实主义”等。

1932~1934年苏联关于创作方法问题讨论的最积极的成果之一,是促进了文艺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遗产的重视。讨论过程中许多人开始学习并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

列宁在论及文艺时,也首先强调了艺术和现实的关系、现实主义和倾向性(党性)问题。列宁关于托尔斯泰艺术现实主义作了极高的评价,指出真正的艺术家,必定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

在初步学习和普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的基础上,苏联文艺界得以从理论上对新的艺术方法作出概括,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确立还借助于世界文学,特别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俄国文学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要求解放的思想,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进步的美学观,俄国现实主义大师们的精湛的艺术技巧……这些优良传统都为新的社会主义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高尔基完成了前人甚至同时代人(首先是由于客观条件)所不能完成或不能达到的东西,他以新的艺术手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斗争。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真正的革新者。

按照高尔基以及卢纳察尔斯基、法捷耶夫等人的解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对现实主义艺术进行改造的结果,是现实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融合。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思想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思想指南,认定“生活是连续不断的运动、变化”(高尔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从革命的发展的观点,从矛盾斗争的观点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及其趋势。

1958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进行了一些修改。在全苏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1954)上,作家西蒙诺夫要求把“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这一句从定义里删去。他认为,这句话在实践中,使得一部分作家、批评家借口要从发展的趋向去描写现实而力图“改善”现实本身。

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文艺界围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又展开过一场广泛而持久的争论。一部分人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另一部分人则攻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已成了“公式”、“教条”、“僵死的规则”等,并把问题同斯大林“个人崇拜”联系起来,要求重新审议这一原则。从这个时期起,苏联文艺界出现了创作方法多元论局面。有的提倡批判现实主义,有的赞成自然主义,也有的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范围太狭小,概括不了全部苏联作家的创作实质。

苏联文艺界出现的新情况,引起了苏共领导的注意。1959年苏联召开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苏共中央给这次大会的祝词中,重新强调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重要意义:“生活无可辩驳地令人信服地表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不可动摇的和富有成效的,它真实地、具体地、历史地揭示出我们时代的主要内容——向共产主义迈进。”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苏联文艺界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意见已渐趋一致:一方面反对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教条主义的狭隘理解”,要求正确地阐释它的含义;另方面也反对“离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立场的‘探索’”,批判那种否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提倡创作方法多元化的倾向。

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争论后,一种新的观点(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解释)逐渐形成,这就是著名文艺理论家德·马尔科夫提出的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看作是“真实地描写生活的历史地开放的体系”的观点。

后来,许多作家、理论家都指出了这种观点的狭隘性质,认为应该赋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更大的思想容量,更广阔的美学天地,但又产生了另一个极端,即有人企图“取消社会主义艺术的思想基础”。

“开放体系”理论由马尔科夫提出,他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能只局限于一种表现生活的形式,除了以生活本身的形式表现生活外,还应容许以浪漫主义的形式,假设幻想的形式,甚至怪诞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仅可以从古典艺术遗产里吸收养料,也可以从现代一切艺术流派中得到有用的东西。不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放性”也不是无边的,它的边界就是“广泛真实性的标准”。这一“开放体系”理论,现在已为苏联多数作家、批评家所接受。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首先是在苏联确立的,后来得到其他国家许多作家的赞成和拥护,已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巴比塞、阿拉贡、贝希尔、安娜·西格斯、布莱希特、布雷德尔、伏契克、尼克索以及聂鲁达等都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家。

表现主义文学